翻开红亭,放下窗台,照在无眠的夜空。本不该有恨,为何明月总在别处显得圆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圆缺,这从来都很难做到。祝你长命百岁,我们虽然相隔万里,但也能一起赏月美景。
【笔记】
①:饮酒问天:李白《饮酒问天》:“碧空明月几时现?放下杯问今朝。”
②:今夕是何年? 牛僧孺《周秦游记》:“皆说世间愁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③:琼楼玉宇:神话传说中的月宫。
④:不堪忍受寒冷:不堪忍受寒冷。
⑤:“翩翩起舞”句:曼妙的倩影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⑥:绕红亭转:月亮绕着红亭转。
⑦:第七户:月亮透过雕花窗低低地照下来。
⑧:照耀失眠者:照耀那些心情沉重的失眠者。
⑨:“为何”句:为何每当人伤心惋惜的时候,月亮总是圆的?司马光《文公诗话》记载了史曼卿的诗句:“无憾则月圆。”
⑩:“千里之外”句:相隔万里,共赏月色美。婵娟:指月亮里的嫦娥,这里就是指月亮。
[欣赏]
作者因政治观点与当权者不同,受到排挤,被发配到密州当地方官,心情十分郁闷,同时,他七年没见到弟弟子由,十分想念他,便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全部通过这首诗表达出来。
诗首篇以望月为题,满怀壮志豪情,又不失踏实典雅,前四句问月问年,与屈原《天问》有异曲同工之妙,十分奇特。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称苏轼与李白为“谪仙二人”。苏轼本人也曾幻想自己前世是月中人,于是便想“乘风归家”。但天与地、虚幻与现实、出世与入世,都同时吸引着他。相较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爱人间,觉得与兄弟好友在人间生活温馨亲切。在月下翩翩起舞,光影清澈的人生境界,胜过月上云步,天上清宫。虽身在凡间,心却开阔明亮。
诗的后半部分是思念一个人。人生不无遗憾,悲欢离合也是遗憾之一。苏轼与苏辙有深厚的兄弟情谊,他和苏辙自熙宁四年(1071年)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未见。苏轼原是杭州知府,因苏辙在济南掌管书斋,特意请示北迁,两人在密州仍无缘相见。“近则相见,近则相隔万里。人生无别,谁知情深意浓”(《颍州首别子游》),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盈有亏,都是自然的,没必要伤心。最后,他们用理智化解情绪,以共赏月的方式互相安慰。 人生别离的遗憾,被友情的情怀所弥补。人生不求久别重逢,但两心相照,共赏明月,何其美好。这首诗前半句对人生执着,后半句善于应对人生,表现出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旷达的情怀。
这首诗把宇宙人生问题融为一体,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兄长的怀念融入了赏月之中,是作者以宏伟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杰作。诗气势高远,逻辑严密,意境深远,文风潇洒,自由奔放,流传了九百年。《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到八月十五“可歌一首,吟唱中秋月色”。歌中唱的是“东坡文人中秋吟一首《水调歌》”。可见它在宋元时期就很流行了。宋人胡子说:“自从东坡《水调歌》问世以来,其余诗作皆废。”(《苕溪余音从化》)对其推崇备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