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
【答】风烟四起,天山一色。顺溪漂流,随心所欲。从富阳到桐庐,百里左右,奇山异水,天下无双。
水色碧绿,千尺之下,可见底,鱼群、小石块,一览无余。 ①急流如箭,浪涛如流水。
河两岸高山寒木密布,竞相挺拔,争相高尖直立,形成万座群峰。泉水撞击岩石,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美妙的百鸟鸣唱,叽叽喳喳的声音组成旋律。蝉鸣不已,猿猴啼叫不绝。翱翔高空的人,望峰峦静心;理世事的人,望谷中流连忘返。枝叶遮蔽,白天仍是漆黑一片;稀疏的枝叶映照,有时可见阳光。
(致朱元思书)
[B]《宜都志》云:“东自黄牛潭入西岭境内,至峡口百余里,山川蜿蜒,两岸高山蔽日,除正午、半夜时分,日月不得见。崖壁有时高十余米,石色千姿百态。树木高大茂盛,几乎整个冬春。猿猴鸣叫声清脆,回荡于山间谷中,不绝于耳。”这就是所谓三峡之一。
(摘自《宜都记》)
【注释】①形容:形状、状态。②多相似:有许多形状与某物相似的事物。③冬春:冬与春之交。
1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他们彼此之间距离很远且很高 B. 那些在天空中飞得很高的人(代词,那个人......)
C.两边的山势高峻(连词,不翻译) D.描写石头的颜色(同“彩”,颜色)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文章第一段以“奇山奇水,天下独一无二”为主体,第二、三段分别描写“奇水”和“奇山”,逻辑清晰。
B.[B] 本文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最壮观的西陵峡,全长一百多里。
C.[A]和[B]都是描写风景的,但是风格不同,一个是“书”,一个是“记录”。
D. [A]和[B]都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通过描写富春江和长江两岸的峡谷,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享受山水的崇高志向。
13.将下列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4. [A]和[B]都是优美的描写文,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修饰。请找出[B]中运用间接修饰的句子,并加以欣赏。(2分)
【回答】
11. 一个
12.D
13. 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涛像奔马一样。
②猴叫声清脆凄厉,回荡在山谷间,清脆悦耳。
14、间接凸显山的高高的句子:“日月若非午时半夜,方可看见”,用来凸显山的高大;“猿声清脆,回荡在谷中山峦间,永不停止”,用来凸显三峡清冷、静谧的秋日景色。
【分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注重积累,善于比较,综合知识。做这类题要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思考这个词在课上有多少种意思,再结合句意推断、确定这个词的确切意思。本题A中的“邈”是“伸得很远”的意思。所以选A。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的掌握程度。答题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理清内容,辨别相关句子的正确性。【B】本文只是一篇简单的游记,没有抒发自己思想的对象,所以D选项不正确。
1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对句子整体意义的把握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原句的整体意义,准确把握关键词和虚词。翻译时要准确体现这些关键词的意义,并能自由翻译句子的整体意义。
14、这道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鉴赏能力。【B】如此美丽的风景,过去从来没有人欣赏过。今天作者来到这里,爱不释手。如果风景和人一样,是有感情和感悟的,自己的美被人喜爱和肯定,那也如同遇见知己一般高兴。【B】直接表达了作者亲临“此处”时的思绪和感受。
【参考译文】
[答] 风烟皆散,天山一色。(我在船上)随江漂流,随心所欲地往东漂,往西漂。从富阳到桐庐,百里左右,奇山异水,天下无双。
海水全部是蓝白色的,水清澈得在千丈之下都能看到水底,游动的鱼群和小石头都可以毫无遮挡地直接看到,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花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生长着茂密苍翠的树木。群山依托着自己高峻的山势向上攀援,这些山峰竞相伸展,越伸越高越远。群山竞相崛起,笔直挺拔,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溅在岩石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美丽的小鸟们互相歌唱,叽叽喳喳地叫着。蝉鸣声久久不息,猴子叽叽喳喳地叫着。那些像凶鸟一样飞上天空、为名利争得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壮丽的山峰,心就会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美丽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斜枝遮盖着顶,即便是白天,也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遮荫,有时还能看到阳光。
【B】 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至西岭界,百余里至峡。山势险峻,水流方向曲折,两岸高山遮挡江面,若非正午、半夜,则不见日月。岸边绝壁千丈,绝壁上石块色泽、状态,形似某种东西,冬至春来树木高大茂密,猿猴之声清脆凄厉,回荡于谷中,清脆不绝。此即所谓“三峡”之一。
2.(2018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试题)
文言文阅读(共15分)
【答】风烟四起,天山一色。顺溪漂流,随心所欲,东去西去。从富阳到桐庐,百里左右,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海水碧蓝如宝石,千尺之下,一览无余。鱼群和小石块清晰可见。激流如箭,波涛如奔马。
河两岸高山寒木密布,竞相挺拔,争相高尖直立,形成万座群峰。泉水撞击岩石,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美妙的百鸟鸣唱,叽叽喳喳的声音组成旋律。蝉鸣不已,猿猴啼叫不绝。翱翔高空的人,望峰峦静心;理世事的人,望谷中流连忘返。枝叶遮蔽,白天仍是漆黑一片;稀疏的枝叶映照,有时可见阳光。
(吴俊《致朱元思书》)
【B】五洩的水石,皆是奇观。离别三日,梦中仍闻飞浪声。可惜无清莲诗,子瞻散文,以描写其巍峨古气势,是一部缺失的经典。石壁青翠,尖锐,如碧莲,高百余丈,曲绕如城。石色清如水,长在地上,不让一寸土地。瀑布从岩顶垂下,轰然立海,声声数里可闻,大如玉十方,天地之大奇观。记得《会稽赋》云:“五洩竞奇于雁荡”。若真如此,雁荡何其奇哉?
傍晚回到家,我们各人各有一首诗。我的诗最先写完,其次是诗奎、井虚、公望、子贡。所见奇异,诗中也变幻朦胧,鬼怪横生,不知是何物。时值正午,床榻之间,鬼吼虎啸之声似有耳。我们仔细一看,胡子、眉毛、头发等物全都竖了起来,如同鬼魅一般。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五漏二》
【注释】①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部。泄,瀑布。②笔(pēn):细;奔,急,激荡。③雁荡:山名。
15. 写出下列单词的拼音。(2分)
(1) ( )发出声音 (2) 高度超过一百英尺 ( )
16.解释下列加粗的单词。(6分)
(1)波浪似流水 (2)蝉鸣不停
(3)枝叶遮蔽天空___________ (4)遗憾没有一首关于蓝莲花的诗___________
(5)缺了耳朵___________ (6)石头的颜色像水一样干净_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鸢飞高空,看见巅峰就会心静;处世为人,看见低谷就会忘返。
(2)雁荡山有何奇妙?
18. 两篇文章都是风景散文,它们的主题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回答】
15. (1)灵 (2)人
16. (1)奔马 (2)啭(鸟鸣声) (3)树枝 (4)惋惜
(5)就这样。 (6)洗
17.(1)那些为名利而奋斗的人,看见壮丽的群山,名利心就会平息;那些为政务而忙碌的人,看见美丽的山谷,也会不舍离开。(2)雁荡山的绝美之处又何在?
18. 相同点:都是赞美山川(自然风光)的秀丽(神奇、美丽)。不同点:[A] 也表达了对热衷于名利之人的鄙视;[B] 也体现了与朋友游玩山川归来后的种种情趣。
【分析】
15、本题考查对汉字发音的理解。 ①“零零音”中的“零”应读作“líng”; ②“高百语人”中的“人”应读作“rèn”。
1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词语意义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是先理解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该词。
①该句意思是:波涛汹涌,凶猛如奔马。“奔”就是奔马。
②本句意思是:蝉鸣声久久不息。译文:同“啭”,鸟儿唱歌的声音。
③此句意思是:斜枝遮住了它。柯:树枝。
④该句意思是: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李白的诗。恨:遗憾。
⑤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缺少一个典范来形容五泄那古老而喷薄的气势。耳:仅此而已。
⑥句子的意思是:石头的颜色好像被水洗干净了一样。
17、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对于文言文句子要抓住翻译的重点,基本是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型,逐字逐句地翻译,做到改、留、删、补、调。
①关键词:鸢,比喻为追求名利的人;经伦,治理;世务者,忙于政务的人;反,同返,回归。义:为追求名利而奋斗的人,看到这些壮丽的山峰,名利心就会平息下来;为政务而忙碌的人,看到这些美丽的山谷,就会不舍离开。
②关键词:之,的;复, 又;哉,呢。 意思为:(那么)雁荡山到底有多美呢?
1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对比阅读。阅读两篇文章,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A文章中的“奇山异水,天下无双”描写了富春江的秀丽风光,B文章中的“天下一大奇观”描写了雁荡山的秀丽风光。明显的相同点是:两篇文章的相同点都是对山水美景的赞美。A文章中的“飞天者,望峰静心;理世事者,望谷忘归”表达了对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的鄙视;B文章中的“黄昏归来,各怀诗句”反映了与朋友游山玩水归来后的种种情趣。
【B】翻译:
五泄的水和石都令人惊叹。离开三天后,我似乎还在梦中听到那汹涌澎湃的波涛声。可惜没有李白的诗,没有苏轼的散文,缺少一个典范来描述五泄那古老而汹涌的气势。石壁深绿而薄,如一朵碧莲,高百余丈,围成城墙一般。石色仿佛被水洗得干干净净,凸出地面,上面没有一点泥土。瀑布从岩顶垂下,声如雷鸣,气势如滔滔海涛,声声数里外都能听见。瀑布如此巨大,仿佛是一块厚达十方的玉石,真是宇宙大奇观!这时我又想起《会稽赋》中“五泄比雁荡奇”的一句话。如果这是真的,那雁荡山的美又如何呢?
晚上回来,我们各自写了一首诗。所见已是十分奇特,诗中写得恍惚,怪诞无比,也不知道写什么。已是半夜,虎怪的吼叫声仿佛就在床边。我们面面相觑,胡子眉毛都竖了起来,仿佛见了鬼。
【2018 年广西河池市中考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与宜都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