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理发:从被轻视到被尊重,他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更新:05-3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有一天,鲁迅穿着破旧的衣服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看他衣着随意,看上去又脏兮兮的,觉得他像个乞丐,就随便给他剪了头发。理完发,鲁迅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递给理发师,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数了一下,发现他多给了不少钱,心里很高兴。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认出他是上次多付钱的顾客,于是对他很客气,把头发剪得很仔细,并不断征求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满意为止。谁知付钱的时候,鲁迅把钱数了一遍又一遍,很仔细,没有多给一分钱。理发师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次您给我理发很粗心,所以我付钱也粗心。这次您给我理发很细心,所以我付钱也很细心!”

理发师听后感到十分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除了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也曾随母亲到乡下的外婆家借宿。鲁迅外婆家在绍兴的乡下,叫安桥村。这个村子离海不远,极其偏僻。有一条小河流经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两半。当时村里大约有三十户人家,大多姓鲁。他们大多以种地、打鱼为生,少数人做副业——酿酒,开了一家小店。鲁迅春天扫墓后,就随母亲到那里去。就是在这里,鲁迅看到了许多较新的景色和戏法,看到、听到了“社戏”。鲁迅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个新的广阔的世界。

因为鲁迅来自城里,算是远方的贵客,村里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允许下,就减轻了日常的劳动,和鲁迅一起玩耍。玩的方式很有趣,挖蚯蚓、在河边捞虾、一起放牛,但最大的乐趣还是看社戏。有一次,他们到邻村赵庄看戏。 鲁迅后来是这样回忆的:“我们一出门,就看见一艘白帆的小船停泊在月下的平桥里。大家跳下船来,双喜撑前桨,阿发撑后桨。年纪小的和我坐在船舱里,年纪大的聚在船尾。等到我母亲出来吩咐我们小心,我们已然开动了小船。我们撞在桥石上,后退几尺,便向前出桥。然后我们支起两支桨,两人各拿一支桨,每走一里路换一支。有人说笑,有人喊叫。在两边长满绿豆麦田的河里,我们直飞赵庄。两边豆麦的香味和河床的水草夹杂在水汽中。月光在水汽中朦胧。黑漆漆的连绵起伏的群山,仿佛野兽的背脊,向船尾远远地奔去,但我仍觉得那山峦起伏,仿佛是 ...船儿走得很慢。他们换了四次船手,渐渐地看见了远处的赵庄,似乎听见了歌声和几团火光,我以为那是戏台,又或许是渔火。火光走近了,果然是渔火;船头对面是一片松树林。过了树林,船儿拐进查岗,赵庄真的出现在眼前。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外临河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戏台,在远处的月光下模糊不清,几乎分不清与空间的界限。我怀疑画中看到的仙境就出现在这里……”

鲁迅十三岁时,祖父被囚禁,他和弟弟被送到距城三十余里的皇甫村叔父家避难。

鲁迅这次到舅舅家,境遇与以前截然不同,免不了受到冷遇。不过,工人和他们的子女到处都一样,还是那么热情周到地迎接远道而来投靠的小客人。乡间的春天依然美丽,河里停满了泥船,河两岸是绿油油的麦田,田埂上长着青豆。白天,大人们到河里、田里干活,鲁迅就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捕鱼或剥豆子。皇甫庄、小高埠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业就是捕鱼。深夜,鱼儿游出来了,有的吃东西,有的游动,渔民们这时也出门了。二更过后,虾开始出来了,捕虾人划着小船,背着海包去捕虾,天亮后,吃点凉饭团,就到镇上卖鱼虾了。 卖完鱼虾,他们就回去睡觉,稍有空闲,他们也不休息,就策划一出戏,边演边秀自己的高超技艺。

当时绍兴农村,演出的日子多得数不胜数。正月初九、十是“灯头戏”;三月有“东岳大帝诞辰”,最迟二十八日也要演一场戏;五月十六“王爷菩萨诞辰”,六月十七“包公诞辰”也要演一场戏;七月十六“刘猛将军”诞辰,因他在田间捉虾时摔死了,农民们称他是“刘备的儿子”,也要演一场戏。八月、九月,一直到年底,都要演很多场戏,演出似乎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其实他们表演的目的,并不完全是给菩萨看的,而是表达自己的愿望:人口、牲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过上平安的生活;——虽然,现实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农民在迎神、比赛的节日里,总是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力量,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狂欢和示威。游行队伍绵延数里,人潮如滚滚的海浪,席卷了一座又一座的村落。游行队伍上面飘扬着红的、绿的、黄的,各种彩旗。在这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里,大家都热闹得像一条龙:有的在耍狮子,有的在玩龙舟,有的在踩高跷,有的在抬高跷,有的在敲锣打鼓,有的在扛莲花枪,嘭、嘭,朝天空发射几发炮弹。

其中最壮观、最精彩的是目连戏,或许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曾经被封建统治阶级称为“叛徒”的英雄人物,近代太平天国武装革命斗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以及一些其他意外身亡的人物。在皇甫村,戏台就搭在村里一个叫“火场”的地方,据说这里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反动地主阶级屠杀农民的屠宰场。戏从初一下午开始,一直演到次日黎明。太阳落山时举行“七上”,台上吹起悲壮的号角,黄昏时分,台下摆放着十几匹骏马,一个演员扮演鬼王,手拿钢叉。另外还需要十几个鬼兵,一般小孩都可以报名。 他们登上舞台,说出自己的愿望,在脸上涂上几笔色彩,手握钢叉,等到大家齐聚,便纷纷上马,飞奔到野外无主的坟墓前。然后拔出钢叉,飞奔回舞台,齐声呼喊,把钢叉扔出去,钉在舞台板上。这才结束自己的职责,洗脸离场。这样的仪式,意味着那些孤魂野鬼、恶鬼们,已经跟着鬼王、鬼兵来看戏了。“齐上”仪式结束后,戏才继续开场,缓缓进行。到了“跳吊”,人们立刻紧张起来。舞台上响起一阵凄惨的喇叭声,一块布被放下来放在舞台中央的横梁上。观众屏住呼吸,突然一个没穿衣服,只穿着一条小牛鼻裤,脸上抹了几笔粉的男人从舞台上冲了出来。这就叫“男吊”。 他一踏上舞台,就径直奔向了那块挂布,像蜘蛛攀附在蜘蛛丝上,又像在结网,钻了进去挂在上面。

之后是《女雕起舞》,舞台上又吹响了悲伤的号角。过了一会儿,幕布拉开,女雕——一个比一切鬼都美丽、强壮的鬼出现了。她穿着大红衫,黑色长背心,一头蓬松的长发,脖子上挂着两块纸元宝。她低着头,垂着手,绕着舞台走着,走着“之”字形。行内人说,这是“心”走。接着,她把头发往后甩,人们才看清她的脸:一张白得像石灰一样的圆脸,浓眉黑眼圈,红唇红唇。她微微耸肩,四处张望,倾听,似乎惊讶,似乎高兴,似乎愤怒,最后发出一声悲哀的声音,缓缓唱道:“我原本是杨家的女儿,天啊,多惨啊!……”后面的文字说,她当童养媳时受尽虐待,最后不得不上吊自杀。 唱罢,远处传来哭声,同样是一个女人,委屈地哭泣着,准备自杀。她惊愕万分,正要“求换人”,可“男刁”却不断跳出来,坚持要他去求人。争吵演变成打斗。当然,“女刁”不是他的对手。幸好此时台上另一位神仙王灵官出现,用鞭子把“男刁”打了回去,让“女刁”自生自灭。这一幕是鲁迅记忆中最深刻的,其他的场景肯定还有很多。从童年到后来,他记忆特别深刻。鲁迅认为,这个复仇心最强的“女刁”,这个最美丽最坚强的灵魂,是被压迫人民复仇意志的化身。

乡村的风景、与闰土等“野孩子”的生活,以及民间文学和图画书,都激起了鲁迅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爱好看似平行,实则相通,无不影响着他的生活和性格,逐渐发展并服务于他的伟大理想。后来他从事文学,表现乡村的贫困,深刻揭露社会矛盾,研究汉画,制作雕像,提倡木刻,都与此有关。至于批判的眼光,也是在童年时期开始萌芽的。而来自家庭的正义、坚强、坚忍的精神,在他后来与逆境抗争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上述鲁迅童年生活的一段,可以说是鲁迅一生中比较幸福的一段。这使得他在以后回忆时,常常有一种美感和向往的心情,并常常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然而从13岁起,鲁迅就开始接触社会,亲身体验生活的辛酸。

【鲁迅理发:从被轻视到被尊重,他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领略奇山异水之美,感悟避世退隐之志 下一篇:薛之谦高磊鑫复合!微博甜蜜牵手,谦粉集体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