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都接触过古诗词。古诗词篇幅可长可短,韵律也相对自由灵活,不必拘泥于排比、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词才是好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扬州慢姜夔的基本介绍,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原来的
姜奎
淳熙丙申日,路过未央。雪刚散,满目荠麦。进城,只见处处景致凄凉,寒水碧波,黄昏渐起,哨号凄鸣;心中满怀悲凉,感慨今昔,便作此曲。前岩老人以为有《疏离》的哀婉。
名都怀左,竹西佳处,初程下马小憩。春风十里,荠麦尽绿。自胡马窥江而去,塘树荒废,犹恨谈战事。渐暮,清号吹寒,城中空寂。
杜朗如此英俊,如今再见,我一定会惊讶。十六岁虽善诗,梦见青楼,也难抒深情。二十四桥依旧,冷月无声,波涛中。思桥边红牡丹,年年为谁开?
笔记
(1)扬州蛮:词牌名,又名《朗州蛮》,双调,98字,平韵。此曲为姜夔自作,后人常用此曲抒发怀乡之情。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3)维阳: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麦。一说认为是一种谷类作物。弥望:满眼。
⑸蜀角:军营里吹响的号角声。
⑹千言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甫,自称千言老人。姜夔曾向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儿媳。 书礼:《诗经》篇名。相传周平王东迁后,有一位周官路过西周故都,见宗庙已毁,谷米尽失,不舍离去,便写下了这首诗。后来,人们就用“书礼”来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⑺怀左名都:指扬州。宋代行政区划分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扬州为淮南东路都城,故称怀左名都。左为古人之称。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怀左名都,名都。
⑻竹溪:竹溪亭是扬州著名景点之一,位于扬州北门外。杜牧在《铭扬州禅寺》诗中写道:“谁知竹溪路,歌声打动人心是扬州。”
⑼解(jiě)安少住初程:稍住,停留片刻;初程,旅程的第一段。
⑽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路。杜牧《送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不如一缕。”
⑾胡马魁降:指金兵侵入长江流域,劫掠扬州。这应是指第二次劫掠扬州。
⑿废池废树:废池废台,古树残存。皆为乱世遗留,寓意城池荒凉、冷清。
⒀欹:朝,向。清角:哀号的声音。
⒁杜郎: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唐文宗九年,杜牧任扬州淮南节度使。 君上:君宜清上。 钟嵘《诗序》云:“近来彭城刘时彰,君上才子。”
⒂斗库:形容少女的美丽。杜牧《送别》诗云:“她十三岁余,斗库梢头刚二月初。”
⒃红牡丹:红牡丹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一座古桥,即吴家砖桥,又名洪耀桥。
白话翻译
春熙年丙申月冬至,我路过扬州。夜雪刚散,放眼望去,满目都是荠菜麦穗。进入扬州,天色萧瑟,江水碧绿冰冷,天色渐暗,城中响起悲鸣。我心中悲凉,感叹扬州城从古至今的变化,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诗有“疏离”的悲情内涵。
扬州是淮河东岸著名的都会。在美丽的竹溪亭,我们卸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旅程的开始。当我们沿着春风吹拂下曾经繁华的旧路行走时,到处都是绿色的荠菜和小麦。自从金兵入侵长江以来,就连废弃的池塘和花园以及高大的古树,仍然不愿谈论昔日的战乱。黄昏时分,凄凉的号角冷冷地吹响,这是灾难之后的扬州城。
晚唐杜牧虽有绝妙的欣赏,可想而知,他若今日重游此地,定会大为震惊。纵使“豆蔻”二字再精妙,青楼梦的诗意再好,也难以表达此刻忧国忧民的深情。二十四桥犹在,唯有桥下河水波光荡漾,月色清冷,万籁俱寂。桥边的红牡丹,想必已无人欣赏,也不知年年为谁而开而长!
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当时姜夔二十余岁。据诗序言记载,这是作者第一次到扬州。扬州近两场战乱,城内城外一片萧瑟,作者看到城内城外一片萧瑟,想起了古时的繁华,特别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心中充满怀念,便作了这首诗,填词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
作品赏析
姜夔在这首诗中用了他经常使用的短序。短序的好处在于交代了写作的原因和背景。这篇短序比较清楚地说明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题,让人能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心理感受。
全诗分为两部分,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将扬州城昔日的繁华与如今扬州城的破败残垣断壁相比较,描述了战争给扬州城带来的难以弥补的灾难。
诗首节描写了诗人亲眼目睹的情景和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了“胡马窥江而去”后扬州城令人心碎的凋零腐朽景象。诗人先写自己的行踪,描写了自己第一次路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溪亭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路上,诗人看到的只有郁郁葱葱、整齐的荠菜。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赞美一去不复返。金人入侵后,烧杀抢掠,扬州城只剩下“废池高树”。战火让人们心有余悸,痛恨不已。一个“厌恶”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愚昧和胡人的罪行。 日落时分,尖锐的号角声再次响彻四方,回荡在扬州城寂寞的天空,回荡在诗人凄凉的心里,诗人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从视觉到听觉的过渡。
诗的第二节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粟离城愁”的主题。昔日的扬州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描写扬州的不朽诗篇。然而,这位感伤的诗人如果今天重游故里,一定会对现在的扬州感到惊奇和伤感。杜牧是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男子汉,有写“豆蔻年华”诗的精妙和精准,也有写“青楼春闺”诗的神来之笔。然而,当他面对眼前的残破景象时,一定写不出昔日的深情和深情。扬州著名的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清冷的月光下,水波荡漾,寂静无声。唉,试想,尽管桥边的牡丹每年如期绽放,却很难有人欣赏到它们的美丽。 诗人以一个悬念十足的疑问作为诗的结尾,自然而然地将情绪转移到场景上,古今对比让人泪流满面。
纵观全诗,文本基调笼罩在悲凉凄婉的氛围中。无论是诗人眼见的“青荠麦穗”、“荒塘高树”,黄昏时听到的“号角声”、“空城”,还是杜牧的“难言深情”和诗人想到的不知国亡之仇的“桥边红药”,都是悲剧的写照。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景物的描写富有感情色彩,情在景中,化景为情。它的景物描写既不庸俗,也不过度,紧紧围绕一个统一的主题,即表现“粟黍离愁”。诗人到扬州时,正是金朝统治者完颜亮南侵十五年后,战乱的痕迹随处可见。诗人运用了“以少概括多”的手法,只捕捉了“春风十里,荠麦尽绿”和满城的“荒池荒树”两个镜头。这景物所激起的情绪是“仍厌谈战”。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连“荒池荒树”都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是人非,更何况是人呢。 那些了解并感受过这场战争的人们心中的仇恨与咒骂,肯定比那些“废弃的水池与树木”要大上千百倍。
用对比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在本首诗中运用得相当突出。第一节用昔日的“名都”来对比如今的“空城”;用昔日的“十里扬州路春风”(杜牧《送别》)来对比如今“荠菜麦穗全都绿”的凄凉景象。第二节用昔日的“杜郎俊秀赏识”、“豆蔻诗艺”、“青楼好梦”等风月景象来对比如今风月景象的消散,景色的难写,深情的难抒。用昔日的乐曲“二十四桥月夜”(杜牧《赠扬州判官韩绰》)来对比如今“波涛荡漾,冷月无声”的凄凉景象。 第二节描写杜牧的风月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或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现实为幻”的手法,点出这样一种“情”:杜牧虽然是一位风流俊美的男子,而且“十八岁即诗仙”,但若他今日重回扬州,定会为山水的异样而大吃一惊。用“杜郎”的史实,来梳理和反衬“作诗难”的痛苦。“波涛荡漾,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极为细腻的特写。二十四桥依旧,月夜依旧,只是“玉女吹笛”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诗人用桥下“波涛荡漾”的动静,来反衬“冷月无声”的静谧。 “波涛荡漾”是俯视的景色,“冷月无声”原本也是俯视的景色,但倒映在水中,就成了俯视的景色,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为一幅画。从这幅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低头沉思的形象。总之,写往日的繁华,正是为了抒发今天的萧瑟。
本诗的一大特点,是善于把前人的诗情诗景融入歌词之中,用虚化手法,使之一浪高过一浪,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本诗大量借用杜牧的诗情诗景(多达四处),并点出杜朗的风雅婉约,将杜牧的诗情诗景融入自己的歌词之中;但其怀古之情,主要怀念扬州的繁华与风雅,多少弱化了爱国主义这一严肃的主题。
姜夔的诗风以飘逸空灵著称,这首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首诗的飘逸空灵不仅体现在“清”、“冷”、“空”、“浪”、“冷月”等词语上,还体现在场景的营造上,如“犹倦言兵”表达了战乱后的苍凉,杜朗的名句表达了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浪”、“冷月无声”表达了清幽凄凉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达了“孤寂无主”的凄凉。
关于作者
姜夔是南宋诗人、音乐家,字耀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幼随父游历汉阳。父死后,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将他娶为兄女,移居湖州。游历于苏杭之间,与张衡、范成大等来往密切。未进科举,卒于杭州。善诗,尤善词,精通音乐,著有《琴瑟考古图》。其词集中自作曲多,工尺旁注17首。其词清朗高远,如一朵野云独自飞翔,不留痕迹。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论》、《白石道人歌》等。
【扬州慢姜奎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姜夔《扬州慢》赏析06-18
姜夔《扬州慢》赏析09-10
姜夔《长汀远漫·渐吹》原文及赏析01-06
著名诗人姜夔诗歌简介12-01
姜夔《疏影》译介与赏析08-28
姜夔《疏影》宋词赏析03-30
姜夔《踏草图》赏析07-02
姜奎《惜红衣》原文及欣赏06-17
宋代姜夔诗《杏花日》赏析04-02
【扬州慢 姜夔 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快来看看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