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与梅州的深厚缘分:祖籍地确认与学术传承

更新:05-3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饶宗颐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在学术界享有“北乾南饶”或“北冀南饶”之美誉。饶宗颐先生出生于潮州,其青年时期的学术成长之路也是从研究潮汕地方历史文化开始的。但从历史渊源的另一个角度看,饶宗颐先生与梅州有着几分渊源。首先,其迁居潮州并定居于此的第十二世祖是梅县松口客家人。其次,饶宗颐先生早期的学术基础、学术方法和学术思想的积累,受益于三位梅州文化名人,他们或鼓励饶宗颐先生,或追随饶宗颐先生,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饶先生祖籍在梅州的报道曾见诸报端。报道称,在由梅州文化界人士组成的调查组所获得的碑刻、碑匾和照片以及大量明清至民国初年的族谱资料经过认真细致的查阅后,饶先生最终确认其祖籍应为梅县松口镇桐帕村。其第十二世祖由松口迁徙潮州并定居于此,是饶氏次子元正公第十九世孙。为此,饶氏特地为饶氏重建的族谱撰写了《饶氏族谱选堂拜名》,并郑重盖上印章。由此可见,饶宗颐先生与梅州有着一定的渊源,有着客家血统。

在这位国学大师的学术成长历程中,饶宗颐先生与梅州的结缘与缘分,值得重温。

第一位在饶宗颐先生的人生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梅州文化人物,是汉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顾志(1885—1959)。

2007年7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了《饶宗颐:大师的世界》访谈节目。节目中饶宗颐先生谈到他16岁时创作的第一首诗《优昙婆罗》,在30年代初发表在中山大学文学杂志上后,得到顾志的回应和鼓励。饶宗颐先生提到:“我父亲的一位老师把我的诗拿去发表在中山大学文学杂志上,里面有很多我和老先生写的诗。”

节目主持人与饶先生的对话原文如下:

主持人:那您的诗呢?

饶宗颐:当时中山大学就是古、正的意思,古就是古今,正就是正直。

主持人:顾志?

饶宗颐:古朴、直率。

主持人:他当时是来回诗的吗?

饶宗颐:他当时是中山大学文学院的系主任。顾直写给我的信我至今还记得住,里面有两句话,他说我古诗写得好,要我“追随宋以后的书,不要读宋以后的书”。

主持人:您不读宋以后的书吗?

饶宗颐:我专攻唐诗和宋诗。

主持人:这就是他给你的建议吗?

饶宗颐:他对我说:“陆机二十岁便能撰文,他哥哥们在家读书十年,便在朝中成名。你要努力学习。”

主持人:您能和陆姬相比吗?

饶宗颐:陆机。

主持人:这是你十六岁的时候吗?

饶宗颐:我十六岁的时候,发表在中山大学文学杂志上,他写信给我,要我坚决捍卫汉魏人民。

七十多年后,顾志先生仍能背诵当年写给九十多岁青年饶宗颐的信的内容,可见这封信里的鼓励和对学业方向的建议,对饶宗颐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顾志对这个年轻的新贵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和期望,当然是欣赏饶宗颐的才华。事实也证明顾志识才眼光不错,没有看错。饶宗颐后来的成就,比他的前辈顾志还要高。另外,顾志之所以能认识饶宗颐,可能也和饶宗颐的父亲有关。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是一位学者,和顾志一样,在20世纪初加入了著名的现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两人之间或许有过一些交往。

顾志对饶宗颐的欣赏,还表现在他鼓励饶宗颐去应聘南华大学,这一点后面还会讲到。

第二位对饶宗颐学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梅州名人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1885—1954)。

饶宗颐的父亲中年早逝,饶宗颐遵照父亲的遗愿,继续修订《潮州文艺志》。邹鲁赏识他的才华,接受别人的推荐,聘请这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担任中山大学广东总史馆的编辑,后来又聘请他做研究员。于是前些年,饶宗颐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说:“我的学识受中山大学影响,我感谢中山大学。我年轻的时候,邹海滨(即邹鲁)邀请我来。当时在方志研究方面,北京是第一,是首都;中山大学是第二。”记者问:“那么中山大学就是您开始学术研究的地方吗?” 饶毅肯定地回答:“这件事对我的一生是有影响的,所以我很感谢中山大学和那些地方志。顾先生(顾颉刚)是第一个宣传我的人,他看到我的文章发表在《愚公移山》上,他不知道我当时多大年纪,其实我十几岁了,那时候我还没有认识顾先生。”

可见,邹鲁先生对于饶宗颐先生而言,犹如一位导师,饶宗颐先生至暮年亦不忘。

对饶宗颐学术思想影响深远的梅州学者中,不得不提大埔史学家、地方史学家温廷敬(1868—1953)。

温廷敬,字淡明,潮州人,祖籍大埔县百后,师从清末翰林学人梅州人温仲和。他继承了清代重视考据、善于考据的学术传统,在地方史、民族、文学、人物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明代潮州忠奸人传》等著作,编撰了《大埔县志》,受聘主编《广东通志》(未完),还涉猎甲骨学领域。温廷敬是饶宗颐之父饶锷的老师,饶宗颐称他为“太夫子”。 饶宗颐先生也曾为温廷敬“弟子”,早年的学术思想受其影响较大。

让饶宗颐与梅州结缘的往事,还包括他在南华书院任教的经历。南华书院(后改称南华大学)是由著名教育家钟履斋(梅县雁阳三乡人)在香港创办的,其他参与创办的还有王云五、王成等。当时饶宗颐留在香港,协助王云五编纂《中山辞书》,王成是饶宗颐的堂兄。抗战时期,学校迁往梅县。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往汕头。因此,1947年至1948年,饶宗颐担任该校文史系主任。其间,他曾到揭阳黄岐山、兴宁水口、丰顺汤坑等地考察史前遗址或出土文物。 1949年,南华大学迁回梅县,学校拟继续聘用饶宗颐,顾直先生写信催促他应聘。当时政局动荡,包括创办人钟录斋决定留在香港,饶老最后也没有成行。于是,他写信并寄诗一首给顾直,说明并致谢。原诗如下:

《古冰层梅州》

不要只局限于感叹身边无人,只有国家危难之时,才会抛弃智慧。

萧了常关上了城门,程青羞愧地接过了缰绳。

一只孤雁在天空的尽头飞翔,心里有无数的烦恼。

十年心交,得一方土地。

吾人竭力栽种兰花,却无力奔跑骏马。

道教由滕潜传授,经史由他弘扬。

要包容真理就要抱持一,要达到清净就要依靠不二性。

感动让莲花抽出,风吹来让它想扇动翅膀。

浩瀚山河遮住了我的视线,却搅动了我的深思。

最洪亮的声音因其宁静而可贵,最细小的草木也显露出其宏大的志向。

一生相依,万事如意之义。

感谢程江(他来信劝我去梅州的南华大学),那位美丽的女士就住在横米。

正义存在的时代是伟大的,而白心却在杂草丛中。

此诗现收录于饶宗颐诗歌散文集《清晖集》,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

邹鲁、顾直同为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柳亚子、陈去病、高天美等人创办的现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员。辛亥革命后,邹鲁倾向于从事政治活动和兴办教育,尤其对中山大学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顾直则热衷于学术研究和乡村教育,长期在中山大学任教,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他们与温廷敬先生一道,在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等方面为饶宗颐先生早期学术之路的建设做出了令人钦佩的贡献。

【国学大师饶宗颐与梅州的深厚缘分:祖籍地确认与学术传承】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楚灵王好士细腰,大臣们为了升官发财有多拼? 下一篇:岂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解析及多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