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福建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以下问题。
(答)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吃也不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究竟的真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美好。所以,学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才知道自己的难处。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难处,才能增强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摘自《礼记》)
(二)侄儿石川的意见:自从我们分开以后,我日日想念你,春风和煦,我想你服侍你以后,一定可以放下世俗,专心致志地学习。以前我受过你的训诫:“你当用十年的时间修心,探求真理。”这句话我常念叨,佩服不已。如果你能做到,你一定可以赶上古人。但是学习有重要的方法,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一字一句地学习,自己找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看到古人的努力。这样,你的努力才不会白费。如果你想在真理上有所进步,就必须放弃外在的崇拜,取得圆满的成功。读书之前,先打扫房间,焚香,不让心神游移,然后你就会明白我所说的。年轻人有志气,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比那些只有古人一半的人好上一倍。 我的侄子很聪明,能够明白这一点,所以我就详细地讲解一下。
(摘自黄庭坚《赠徐侄石传》)
(注释) ①奉议; 正式头衔,即奉议郎。 ②奉思:思念。 ③前承示喻:你不久前就告诉我了。 ④外慕:学习以外的各种欲望。 ⑤半古之人:花古人一半的努力。
1.解释文中下列突出显示的单词的含义。
(1)我不知道它的用途。
(2)然后人们就可以反思自己(________)
(3)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________)
(4)保持思绪稳定(________)
2. 下列哪项针对文中的波浪线切分句子是正确的?( )
A. 我侄子很聪明,他会理解的。因此,我会详细地解释。
B.我的侄子很聪明,肯定会明白这一点,所以我会详细地解释一下。
C. 我的侄子很聪明,一定会明白的。所以我会详细解释这一点。
D.我的侄子很聪明,一定能理解这一点,所以我会详细地解释一下。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使拥有究竟真理,如果不去研究它,就不会知道它的善。
(2)必须能放下世俗的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4、A、B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简单分析一下。
【回答】
1. (1)delicious (2)反思,自省 (3)这样,这样 (4)运行
2.B
3.(1)即使你有最好的想法,如果你不研究它们,你就不会知道它们的好处。
(2)你必须能放下世间的纷扰,全身心投入学习。
4. ①文章A注重学习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②文章B强调学习需要独立思考和集中注意力。
【分析】
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词的含义,要注意它们的特殊用法,如同音词、词类、多义词、古今同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能够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推断,猜测其含义。例如本题中的古今同义词有:致:味味。古今同义词,走:古代意思为“跑”,现代意思为“行走”。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标点符号。答此类题,应先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简单翻译句子,再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文言文的句法读句子,同时用虚词辅助标点符号。读句子时,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型,标点符号不能“断”。句子的意思是:我的侄子(你)生性聪明,理解能力强。我说的话你一定能听懂,所以一定要熟记于心,尽力做到。因此,停顿为:B. 我的侄子很聪明,能听懂这个/所以我会注意听懂。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翻译时,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只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都要逐字逐句地翻译。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序,将文言文直接替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做到词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真理。至,达到极致。平弃:抛弃。复:不。余:介词,利用。
4、测试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在第一段的讨论中,作者先将文章与“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也不知其味”作了比较,然后引入“虽有终极真理,不学也不知其善”,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结论。重点讨论了学与教相辅相成;第二段告诫侄儿:“然而学有重要之道,读书时,必须一字一句地读,求自己的东西,方能见古人的用意,如此,功夫不至于白费。”“读书之前,在静室里焚香,不让心神游移,则所言不解。”强调学习需要独立思考,需要集中精力。
【翻译参考】
[答] 课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知道它有多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才知道自己没有学透。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好好学习。所以,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B】正文:致侄儿凤仪郎世传的一封信:自从我们告别以来,没有一天我不思念你。(现在)春风和煦,我想你处理完公务后,就会放下世事,把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对我说:“我一定要用十年的时间修身养性,探索真理。”我每读到这句话,都会(难以置信地)钦佩。的确,如果你能按照这个(志向)去做,你就能赶上古人(圣人),不愧为古圣人,洗刷祖先的耻辱。但是学习要有规律的方法。每读一本书,都要探究其中的含义,理解每一个字句的意思,这样才能理解古人的用意。如果你这样做,就不会白费力气。如果你想进一步寻求了解真理,你必须放弃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欲,这样才能得到充分的效果。 古人云:放纵心,则万事皆失。若能节制心,专心致志于一事,则无事不能成。读书之前,先要使室内静谧,焚香,使内心思绪不至于急速游移,不至于不能领悟文字之外的道理。少年人朝气蓬勃,若能如此,则虽花古人一半的功夫,却能收到古人两倍的效果。侄儿生性聪慧,领悟能力强,我所说的话,你一定会明白,所以你一定要熟记于心,下功夫去行。
2.(2019年内蒙古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答)君子知道兴教之理,废教之理,方能为师。故君子之教,导而不迫,强而不抑,开而不达。导而不迫即为和,强而不抑即为易,开而不达即为思;和而易而思,即为表率。
(摘自《礼记·学记》)
好学生在老师轻松时加倍努力,然后就变得平庸。坏学生在老师勤奋时只努力一半,然后就变得怨恨。好提问者就像攻击一棵坚硬的树,先攻击容易的部分,然后攻击困难的部分。当问题解决后,他们会互相讨论。坏提问者则相反。这是学习进步的方法。
(摘自《礼记·学记》)
(注) ①道:引导。 ②强:鼓励。 ③用:功德。 ①说:同“陀”,解脱。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单词。
(1)所以君子之教,
(2)老师轻松,成绩翻倍
12. 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知教化之本。
(2)顺道而不拘束,就会和;强而不抑,就会顺;敞而不达,就会思。
13. 解释文章(B)如何解释“学习之道”?
14、我们学习的“虽有佳肴”这首诗也出自《礼记·学记》,您怎样理解其中“教学相长”的思想?
【回答】:
11. (1)所以 (2)悠闲地,放松地
12、(1)君子已知兴学之道。(2)引而不敛,师生关系融洽;劝而不抑,学时乐于助人;启而不言,启发而不言,使学生思考。
13. 作者首先将“好学习者”与“差学习者”进行对比,强调好学习者自身努力的重要性;然后,他用“攻坚克难”的比喻,强调好提问者要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困难的问题,循序渐进。
14、“教学相长”是指学习与教学相互促进,通过学习可以丰富知识,促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不足,促进自身深入学习。
【分析】
11、考查文言文的内容。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对常用文言词的掌握情况,判断词义。讲解时要注意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如“故君子之教喻也”:故君子教育、引导学生。故:如此。“师逸而功倍”:师者甚为轻松,而得益不浅。闲:悠闲,轻松。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是文言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要求逐字执行,尤其要把关键词的意思呈现出来。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知道文言词的意思。把词语放在上下文中,根据上下文进行推理也是个好方法。注意以下词语的翻译,如“由兴”:兴盛的方法(原因)。“道”:引导。“和”:和谐。“抑”:压制。“开”:鼓舞。
13、考查文言文讨论背后的思维。要捕捉文章的信息,首先要读懂整篇文章,扫清词语障碍,理清文意,理解内容,这是提炼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义、句子、段落意义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重要信息。例如,“好学之人,师傅轻松,功课加倍,而他跟着庸才;坏学之人,师傅勤奋,功课减半,而他跟着怨恨”就是“好学之人”与“坏学之人”的对比,强调好学之人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好的提问者就像攻打一棵硬树,先攻易后攻难,时间长了,互相讲解就明白了;不好的提问者则相反,这是学习进步之道”是“攻打硬树”的隐喻,强调好的提问者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问。
14、测试自己对文章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结合《虽有佳肴美酒》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例如,“教学相长”就是学习中要有交流、互动,可以边教边学。比如,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们的反应。如果他们能听懂,可能说明你真的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们还有疑惑,可能说明你知道自己的理解有漏洞或缺陷。这就是“知难而进”“自强”,从而考验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在“教”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参考译文】
(A)译文:君子知教育成败之因,然后才能为人师。所以君子教育引导学生,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是鼓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解释。引导而不是强迫,会使师生关系融洽;鼓励而不是压制,会使学习更容易;启发而不是解释,会使学生善于思考。如果你能让师生关系融洽,让学习更容易,让学生善于思考,你就可以说是善于引导。
(B) 翻译:对善于学习的人来说,老师教得很轻松,能受益匪浅。他们知道这是老师的功劳,对老师心存感激。对不善于学习的人来说,即使老师花了很大的功夫,他们也获益甚微,并责怪老师(认为老师没教好)。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加工的部分开始,然后再处理结节和纹理不平整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善于提问的人则相反。这些都是提高学习的方法。
【2019 年福建中考真题文言文解析:教学相长与读书之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