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赏析:刘长卿的诗意与惆怅

更新:06-0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苕溪别后复梁耕书

◎刘长清

清川漫漫路无尽头,落日孤舟别离。

鸟儿在平原上飞来飞去,人们则随着流水东奔西跑。

白云千里漫,明月溪前溪后。

惆怅流放长沙,江边芳草萋萋。

【欣赏】

批评刘长卿诗的人,大多将其归为《谪仙怨》一类,并收录于自己的词作中。如杨士明《刘长卿诗集年注》引唐窦洪玉《谪仙怨》序: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叛乱,攻下洛阳。王军大败,关口不守。天子入蜀,途中在马嵬驿停下,六军不动。天子下令贵妃自杀,然后驱车前行。至洛谷,登高下马,望秦川,高歌辞陵,拜两拜,呜咽流泪,身边的人都哭了。天子对壮士说:“我听了九龄的话,没有做到这一步。”于是命使者到韶州大祭。天子上马要了一支笛子,吹完一曲,他泪流满面,久久不肯离去。当时,群臣记下了乐谱。 皇帝到了成都,便呈上此曲谱,并要求一首名曲。皇帝说,我因思念九灵,也有别的意思。你可以把这首曲子命名为《谪仙怨》。本意是讲马嵬的。后来因乱世分家,有人从西川传来,无从知晓,便叫它《剑南神曲》。其音色凄婉尖锐,别曲无可比拟。大历年间,江南人喜爱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被贬为睦州司马,便作词谱曲,在宗筵上奏为曲,自得其乐,却不知其真面目。我悉知此事,便趁闲暇,写上词,命乐师唱诵,使不识者知晓。

解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认为这是刘长卿在追忆送别梁耕那天所作。诗中“清江长路多远,落日孤舟解绑”等词句,都是指梁耕说的。这是大错特错。梁耕生平不详,史料中也没有他被贬的记载。诗中被解绑的流民,应该就是刘长卿本人。理由有三:①如果梁耕也被贬,刘长卿或许会表示同情,但诗中没有这个意图。 ②长庆常将自己与贾谊作比较,如:“故人怜我流放长沙,提酒送别”(《听笛歌》)、“我已如长沙主,多少年过去了”(《新年作》)、“江老还能活多少年,贾生何必再三年”(《大年初一见新历送京师裴郎中》),还有著名的《长沙过贾谊家》一诗。③这首诗既是对梁耕六言诗的奖励,又是对秦政君、徐少府苕溪相聚诗的回信,不可能只提梁耕而不提秦旭。“白云千里,溪前明月”等,表达了送别的心情。

刘政先生曾写过一篇短文,提到他在长沙的一家博物馆里看到一件唐代青瓷彩盘,上面刻着一首诗:“鸟儿飞近远方平原,人随流水东流西。白云千里之外,明月在溪前溪后。”显然,这是从刘诗的中间两联截取的,由此可想而知刘诗的流传范围有多么广泛。这里有一个异文“近远”,值得注意。书中所见的各种版本,都用了“远近”。按常理来说,“远近”不会误写成“近远”,但“近远”可能会被误写成“远近”。高仲武的《中兴简气记》说刘长卿“善于精炼润色”,刘熙载的《仪盖》也说他“善于精炼词句”。 可以说,精炼词句是大理诗风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其代表人物刘长卿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鸟飞平原,忽近忽远”,飞鸟飞平原,由近至远,正是“人随流水东行西”的灵感。“东行西”即“由东而西”,即独孤吉在序中所说的“将渡江而西”。这样的写法在初盛唐的诗中是很少见的,可以说“新奇诙谐,开中晚唐之风”。为什么这里的“东行西”要理解为“由东而西”,而不是像杜甫的“天下乱,各有东西”那样“各有东西”呢?我们接着往下读。“白云千里之外,明月溪前溪后。” 前文已述,此句灵感来自秦政君与徐少府的送别。“白云”意象受到刘长卿的青睐,甚至超过秋风落日。在长卿五百余首诗中,出现“白云”二字的诗篇至少有五十首,而以“云”作为意象的诗篇则不详。“白云”在刘诗中用法多样,或作为荒凉之地,或作为炼丹师隐居之所,或作为流浪的化身。此处,后者是正确的,但并不局限于这种理解。用“白云”来代表刘长卿流放的孤舟并无不妥,但用它来代表秦政君与徐少府的送别情怀,似乎更为合适。 有句为证:“白云似有意,望孤舟千里之外”(《尚湖天观南楼记朱颜》)、“唯有白云一人,孤舟随行”(《洞庭湖晚秋记谢太虚道人》)、“白云转来送客,院中树木与风别”(《禅芝寺记方岩和尚》)。“白云千里之外,涧前涧后明月”,是说琴、徐二人的情怀如白云明月,陪我千里之外,涧前涧后。有的论者把“涧前涧后”看作苕溪以东、以西,或认为是别处,或有,但不必太过拘泥。 既然与“千里”并列,意义就很深远,所以“前溪后溪”似乎不宜放在一处。我觉得“前溪后溪”可以形容船程的长短和友谊的深浅。“千里”好比“近与远”,“前溪后溪”好比“东与西”,措辞完全一样。

和“近与远”、“东与西”一样,当我们初读“白云千里外,溪前溪后明月”时,也隐约感到其中有些前代所未见的新元素。更为明显的是,“白云”与“千里外”、“明月”与“溪前溪后”之间没有动词联系,而前引的几首“白云”诗都用了动词,白云或“望”、“随”,或“送”,这些动词适合本诗的语境,只是没有用,而意义却更深,境界更广。诚然,简单地省略动词并不是什么新手法。 但如果和“浮云游思,落日旧情”等诗句一起读,还是觉得刘长卿的用词犀利新颖,和后世“茅屋月上鸡鸣,板桥霜上人迹”的句式类似。这样的用词,用意也有类似的特点。王维的“唯有相思如春,大江南北送你归来”,在刘长卿手中,或许可以压缩成“春江南北”。总之,刘长卿诗歌的新颖之处,就在于能够做到简练克制。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陆世永《诗镜通论》中的这段话:

中唐诗近于节制,场面节制充实,语言节制精练。气势将收,物华归于朴。盛唐极尽奢靡,无以复加。中唐之所以归于节制。初唐人承隋遗风,前盛已衰,后盛未盛,声声将起而犹存,意蕴隐而不露,故其诗多含蓄深邃。中唐之风,以聚思取精,以选词取胜。谓锦不贵,冰丝贵,其果截然不同。但它的问题,是过于繁缛,气势不全,体态低微,声声亦低沉。 故其诗往往不擅古而擅音律,有其渊源。

刘长卿感物致深,构思巧妙,其优秀程度远超盛唐。

六言诗缺韵、缺韵,好诗不多,但刘长卿的这首诗却特别善于处理韵律,充分发挥了六言诗的长处。韵美不亚于五言诗和七言诗。胡应麟说“中唐文房,五言、六言、七言皆好”,陆文懿说“万体皆好,非独五言诗独好”,是有理有据的。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赏析:刘长卿的诗意与惆怅】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成语故事 下一篇: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与故事简介:理想与现实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