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多数人都听过抗日青年英雄王二小的红色故事,他聪明勇敢,不畏敌人武装,最终为国捐躯。
王二小是个孤儿,在逃荒途中遇到了抗日军,受他们的影响,他从小就加入了抗日儿童团,每天表面上放牛,实际上是在帮助八路军放哨。
后来,抗日儿童团发起了“五不运动”,即不带敌人去、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给的糖果、不看敌人给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这“五不”王二小一直牢记在心。
十三岁那年,王小二像往常一样在山坡上放羊,不料遇上四处扫荡的日军,却迷了路。敌人强迫他带路。王二小便假扮带路,实则把一队日军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四周枪声大作,敌人发现自己中计了,勃然大怒,将刺刀对准王二小,残忍地将他杀害。
其实,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出现了不止一位少年英雄,也不止一位“王二小”。
在江苏省淮安市,同样有一位“王二小”,勇敢参加抗日革命,与日军斗智斗勇,年仅15岁就英勇牺牲。但直到他去世46年后,历经千辛万苦,这位淮安“王小二”才被追认革命烈士。
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英雄青年?他的英雄事迹为何几乎被历史遗忘?为何在逝世46年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小二
被误抓的小“间谍”
1943年,淮安被日军占领,日军就地筑起泥堤,企图长期霸占,原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队被驱逐,民不聊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况,当时日军还在我国的土地上犯下暴行,于是,很多当地民众自发地联合起来,成立了自卫武装,开始反抗日军。
新四军不放弃城市,派出五十二团奔赴苏中地区,配合当地抗日力量,成立了怀堡支队和怀岩堡办事处。不久,怀堡支队政治部主任、办事处主任彭冲接到消息,油城镇里有了抗日自卫军。
彭冲知道团结才能有力量,于是立即派程德清去联系、带领队伍。程德清不负众望,很快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成为队伍的队长。在他的指挥和带领下,队伍与当地的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取得了相当大的胜利。
1943年5月9日,程德清正率部与日伪军作战,突然,一名民兵带着一个小孩来向他报告,抓到一个到处刺探情报的日伪特务,请求立即处决此人。
程德清一心一意打仗,再加上所谓的日本间谍还只是个小孩,事情的真相尚未查明,他又不能轻举妄动,于是下令将小孩带回乡政府,看管起来,等他回来再做决定。
在程德清等人把日伪军打得退到村里不敢露面后,程德清二话不说就赶回乡政府,见到了被抓获的“日伪特务”:此时,他手脚被绑,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多年的经验让程德清知道,这小子不是日伪的间谍,立刻就把他解了绑,虽然他坚决不是日伪间谍,但被抓时还在打探新四军的动向,还是要审问一下的。
于是程德清就好心地问面前的孩子:“你为什么帮助日伪打探我们新四军的消息呢?”
浑身颤抖的小男孩立刻解释道:“我本来不想来的,是那些人逼着我来的。”
经过程德清一番打听,才知道这个孩子名叫王元甲,1928年出生于京口镇。母亲早逝,家中只有三兄弟,随务农的父亲生活,生活清贫。当时农村人认为“名字卑微好养”,所以三兄弟除了全名外,还有一个小名,名叫二王子。
日军占领淮安后,到处干坏事。他的大哥无缘无故被日军抓起来打,一怒之下离家参军。父亲身体不好,只能把他和弟弟送到附近的磨坊帮忙做筛面的活儿。村里的日伪军被新四军打得不敢露面,急于打探我方消息,只能逼迫老百姓轮流出来探听。
这天轮到王二王子的上司出去打探,但是上司怕死,就逼着二王子代替他。这孩子也没多想,直奔打探的目的地东佐。见到人,他就直接问:“最近新四军来东佐了吗?”
他这么“明目张胆”地打探情报,又怎么能逃过巡逻民兵的眼睛呢?刚开始打探,就被抓了,差点丢了性命。
勇敢喊口号却被杀
程德清听完这话,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见二王子衣衫褴褛,知道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便立刻让人送来吃的。
吃饭时,程德清悉心教育二王子:“日本鬼子来到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犯罪,妄图侵占我们的家园,还欺负我们的同胞,连你弟弟都无缘无故被打。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容忍他们继续猖獗,我们应该同他们斗争,而不是像那些向日本人投降的汉奸一样,出卖我们的同胞!”
二王子一边吃饭一边听,饭还没吃完,已经泪流满面,他放下碗筷对程德清说:“程先生,我不想回去,我要像您一样参加新四军,上战场与日本人作战。”
看着他那双真诚的眼神,程德清不忍拒绝,但他太年轻,身体又瘦弱,参加新四军不但要上战场,还要背米袋、开荒,这些都不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承受的事情。
被程德清拒绝之后,二王子便如霜茄子般耷拉着脑袋。
程德清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便安慰他说:“你即使现在不能参加新四军,长大后也可以参加。而且即使不参加新四军,你也可以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二王子听了这话,眼中立刻闪过一丝希望,问程德清:“有什么办法吗?”
当时正是“红五月”,支队印制了一批《致战友书》和《致敌占区同胞书》,准备派人到敌占区去张贴。于是,程德清拿出一沓厚厚的宣传标语,问二王子:“你敢在堰里张贴这个吗?”
二王子拍着胸脯说道:“我敢!”
程德清警告说:“如果被敌人发现,我们可能连生命都保不住。”
二王子依然坚定地回答:“我不怕!”
程德清一边欣慰他如此勇敢,一边又不禁为他担心,一边把标语包起来藏在他身上,提醒他小心谨慎。
做好了准备之后,二王子便告别了程德清,带着这个“特殊”的任务,向堰坝走去。回去的路上,他手忙脚乱,不时拔拔草,装出一副刚从田里干活回来的模样。
快到付庄时,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为了保护标语,二王子脱下衣服和鞋子,把标语包起来,趟过小河。过了小河,离堰不远了,堰里有很多日伪军。二王子怕被搜身,就把衣服里的标语藏进鞋子里,再用草盖住。
可就在他把标语塞进鞋子里的时候,一个在田里干活的伪酋长注意到了他,伪酋长没看清楚那是什么,但知道王二王子往鞋子里塞了一堆红红绿绿的东西,于是就记住了。
一切办完,二王子便走进了堰里。哨兵看他年纪轻轻,浑身都是草,以为他只是个在田里帮忙的孩子,便没怎么理他。二王子跟上司说了几句话后,便早早地干完了活,吃了饭,回到睡觉的地方,用从磨坊里找来的面粉和成糊状,然后早早地睡去,为晚上的“大事”养精蓄锐。
到了半夜,附近的人都睡了,连巡逻的警察也睡了,村子里一片安静,二王子悄悄地拿着藏好的标语和浆糊出去了。
他从战争时期就住在这里,熟悉这里的街道和张贴的标语,胆子大到连伪军驻地的大门都没放过,做完这一切,他悄无声息地回到住处,继续睡觉。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村子里一片哗然,大家都在谈论这件事。
日伪军一早起来,看到门上的标语,吓得浑身发抖,连村外都不敢出。老百姓看到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都激动不已,纷纷称赞新四军的英勇,不但白天英勇作战,打败了日军,晚上还躲在村里,到处贴标语,甚至贴在敌人的门上,真是叫好不叫座。
日伪军克服恐惧心理后,立即意识到这是村里村外有人策划的阴谋,于是在村里展开大规模搜查。他们持枪搜查每家每户,寻找任何可疑的人,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逮捕并拷打他们。但几天下来,他们抓了30多人,还是一无所获。
于是日本领导人下了死亡命令,要求必须抓到贴标语的人。
伪军队长张延棣要把附近的走狗全部召集起来,对五月九日当天进出村子的人进行全面检查,并查明他们这一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伪村长突然想起自己曾看见二王子拿了一样彩色的东西,跟到处贴的宣传标语颜色一模一样!于是他立即把这件事报告了张延棣,张延棣立即让人把王元甲抓起来,带到日本鬼子那里去报告。
敌人听说抓到了“凶手”,兴奋不已,然而当他们把人带到面前时,却发现两天前让他们吓得魂飞胆丧的人,竟然是一个小男孩,他们勃然大怒。
敌人为了得到真相,对一个15岁的孩子施以残酷的惩罚,把王元甲吊起来毒打,用威胁利诱的手段逼迫他说出新四军的情况,王元甲强忍着剧痛和恐惧,一句话也没说。
当敌人问:“谁叫你们偷偷贴这些宣传标语的?”
王元甲的回答是:“中国人!”
敌人又问:“你为什么这么做?”
王元甲的回答是:“因为我是中国人!”
总之,不管他们怎么问,王元甲都是这样回答的,年仅15岁的他,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人见王元甲不听,就把他带到他们住的小村子里,绑在柱子上,用刺刀划破他的脸,试图吓唬他。但王元甲还是不肯说一句话。经过三天毫无结果的审讯,日本人终于失去了耐心。
5月13日,日伪军出动200余人,把王元甲押到招神南头,在那里开枪打死了王元甲。眼看王元甲被枪击后瘦小的身躯倒下,敌人还不罢休,拿起刺刀又朝他刺了两刀。
然而,王元甲的英雄事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掩埋,这位小英雄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追授。直到38年后,当初递给他宣传口号的程德清重游此地,才怀念起这位为抗日事业牺牲的“小友人”,询问起他的后半生。
谁曾想,这一问,竟引发了这么多的事件……
老兵信守诺言并寻求证据
1981年5月6日,时任安徽省巢湖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程德清来到京口油城,此时的他不仅黑发变白,名字也改成了程特清。
淮安市文教局创作组工作人员秦九峰接待了他,并带他重游油城旧地。两人边走边聊,参观了几个昔日战场,在河畔悼念了王荣烈士,看望了至今仍在世的农民救护协会会长李在金。
最后两人来到了王元甲弟弟王元贵的家中。与王元甲一样,王元贵也有一个绰号,叫王三王子。程特清说起王元甲时,感叹这件事困扰了他多年,他一直想知道王元甲死后的情况,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封号。
于是程德清问道:“王元甲享受烈士待遇了吗?”
三王子听了,又痛又气,回答说:“什么烈士,还有人说他是汉奸呢!”
原来,王元甲牺牲后,并没有被追封为烈士,反而因他“帮助”日伪敌人打探新四军消息,而被一些人认为是叛徒。
程德清气得青筋暴起,撕开衣服,连扣子掉下来都不管,好半天才平复心情,对秦九峰说:“我是尖刀连连长,带兵跟敌人打刺刀,身上受了二十四个伤,昏迷了六七天,醒来时的痛苦跟此刻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王二王子被绑在角落吃饭、拍着胸脯说不害怕的画面不断浮现在眼前,是他递给他那一沓宣传标语,后来他为革命牺牲,却背负了叛徒的骂名38年。
程德清伤心地说道:“他的血流了38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我又怎么配得上他呢?”
想来想去,他拿出盖有巢湖地委宣传部公章的信,写了一份证明王元甲是革命烈士的证明书,交给王元贵,让他带着去当地政府,一定要追授王元甲为烈士。
王元贵捧着信,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么多年,他终于可以为哥哥洗清冤屈了。
但当他来到怀安县民政局时却被告知,认定烈士必须有两名以上见证人出席。
程德清这下急了,为了保密,他交给王元甲这个“特殊任务”的时候,先把其他人都打发走了,也就是说,当时在场的就只有他和王元甲两个人,他上哪儿找第二个证人呢?
眼看京口之行就要结束,追授王元甲烈士一事也搁置了下来。回巢湖前,程特清许下承诺:王元甲的事他一定会打理到底,不成功追授烈士,他便不得安息。
回到巢湖后,程德清一有时间就找一些老战友,希望有人能帮他证明王元甲是抗日烈士,然而这些人的回答无一不是“不记得了”“没听说过”“无法证明”。
历经多次挫折,程德清依然没有放弃。五年来,每当有一点进展,他都会写信告诉秦九凤。即便没有进展,他也会写信告诉秦九凤自己最近的努力:他和某人通信,但对方已经记不清事情经过,很可能帮不上忙;他给某人的妻子打电话,得知对方身体不好,难以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程德清有时会感叹,王元甲死的时候,才15岁,还是个孩子。如今已经38年过去了,如果他还活着,也已经是一个50多岁的男人了。虽然两人只在一起呆了三天,但在程德清的心里,他已经把这个小战士当成了朋友。
他很清楚,能坚持为王元甲做事的人已经不多了,如果不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完成,那么这件事情就变得更加困难,可能永远都无法完成了,所以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可惜岁月不饶人,他的身体一天天变坏,甚至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十个月之久。1986年4月,秦九峰又收到程德清家属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一则讣告:4月18日,程德清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医院去世。
历经波折,“追凶”成功
秦九峰从程德清家人口中得知,程德清临死前还在惦记着王元甲,再三嘱咐家人转告秦九峰,一定要找到第二个证人继续认定王元甲是烈士,否则他就不能安息。秦九峰被他的执着和真诚感动,决定继续寻找证人。
秦九峰仔细回忆着这些年程特清跟他说过的关于王元甲的事情,终于想起了一个细节,程特清曾经说过,1944年3月车桥战斗结束后,车桥、京口从敌人手中收复了,他曾向游城镇乡长陈汉初提起过王元甲。
当时程德清告诉陈汉初,政府以后一定要承认二王子的革命烈士身份,并把自己交给二王子贴标语的任务,以及二王子完成任务后被揭发被杀的情况告诉了陈汉初。
有了这个关键人物,只要找到他,确认是真的,再有第二个证人在,一切就能圆满结束了。不过因为时间过去太久,想要找到当年的人,难度很大。经过多方打探,秦九峰终于在两年后找到了陈村长。此时的陈汉初已经离开淮安,在南京教书数十年,退休在家。
秦九峰找到陈汉初,将程德清和王元甲的事情说了一遍。幸好,陈汉初还记得当年的事情!据他回忆,车桥战役结束后,程德清曾带他去王元甲家,还带了两斗米作为礼物。但由于革命需要,程德清很快就被调走了,他有其他事情,无暇顾及此事的后续。
当得知王元甲没有被追授烈士,程德清奋战五年才去世时,陈汉初十分感动,赶紧给秦九峰送去一封信,证明王元甲为革命牺牲了。
秦九峰把程德清留下的证明书和陈汉初留下的这封证明书交给了当地政府。1989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认定王元甲为烈士。
这一年,青年烈士王元甲已殉难46年。
历史上,为了革命、为了民族国家的未来而牺牲的,不止王元甲一个,牺牲后连应有的荣誉都没有得到的人,也不止他一个。前人的鲜血,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而流的。正如陈乔年烈士所说:“让后人享受前人奋斗出来的幸福吧!”
我们能做的就是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牢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虽然我们从未见过,但却为我们牺牲的英雄们。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为国捐躯,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