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王二小原型闫富华与滚龙沟的英烈故事

更新:06-0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这是滚龙沟79名牺牲村民的纪念碑。面对敌人的酷刑,村民们都守口如瓶,不肯透露报纸和电台藏在哪里。遇难村民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

沿山坡上行,四道壕坳口的烈士碑林,是晋察冀日报社六位编辑记者和滚龙沟牺牲村民的安息之所,抗日儿童团团长颜福华的墓也在这里。

滚龙沟村民石林山多年来一直走在这条山路上,他是抗日儿童团的一名成员,也是颜富华的儿时好友。颜富华排行老二,村民们都叫他二小,石林山则叫他二哥。村民们说,13岁的儿童团团长颜富华,就是《唱二小放牛娃》一曲中王二小的原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犹如一把尖刀刺入敌人的心脏。1940年冬,晋察冀日报、新华电台200多人的宣传队悄悄进入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村民们热情地把他们迎进自家的土炕里。

石林山记得,部队到岗那天,他兴奋地走来走去,好奇地看着这些戴着眼镜、穿着绑腿的年轻战士蹲在地上,用膝盖写文章。60多年后,晋察冀日报主编陈春森回到滚龙沟。70多岁的石林山遇到80多岁的陈春森,两人热泪盈眶地拥抱在一起。

那时,儿童团的石林山要给晋察冀日报编辑部送信电报,给躲在山洞里的伤员送药品和食物。他会在葫芦上凿一个小口,装上水或粥,捂住口,用绳子提起来,小跑到山洞里,粥还热着呢。

石林山原名陆武祥,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人,8岁时,他和姐姐随母亲逃到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同村的严富华比他大一岁,浓眉大眼,脸蛋胖乎乎的,经常带着一群小孩在山里放牛、捉鸟、捉兔子,人称“孩子王”。严富华保护着瘦弱的石林山,不让别人欺负他,还经常带柿饼、玉米面饼给石林山吃。石林山从心底里依赖这个“二哥”。后来,严富华成了孩子们组的组长,经常和石林山组队干活,以放牛为掩护站岗放哨。

《晋察冀日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揭露日寇侵华阴谋,谴责日寇暴行,组织动员人民抗日夺粮,敌人对此痛恨不已,要尽快将其消灭。

1941年9月16日,是石林山心中永远难忘的一天。

这天,颜福华和石林山在山坡上放牛,他们不时警惕地望向山顶的“消息树”。消息树就是在山顶上竖起一根柱子,上面挂着一块布或一件棉袄。如果消息树倒向南,就意味着敌人从北边来;如果倒向东,就意味着敌人从西边来。

此时,报社的广播电台已搬迁到山里一个叫华子尖的地方,颜福华的家就在那里,编辑部也设在他家里。

为保护报社,报社武装梯队和村里的游击队埋伏在附近的山上。石林山说:“一旦出现敌情,大家就立即行动,收稿的收稿,绕电线的绕电线,埋机器的埋机器。转移只用了十多分钟就完成了。”

这天倒是有些意外,有人说是叛徒来了,城外放哨的游击队员李奎元,还没来得及发出消息就被敌人抓获,他宁死也不肯告诉敌人报纸藏在哪里,大声呼喊报告消息,当场牺牲。

闫福华看到二号哨所树倒的消息后,赶紧让石林山把信送到报社去。

石林山跑了几步,回头问道:“二哥,你呢?”

“我把牛藏起来,你送完信就带着报纸走。”闫福华平静地吩咐道。

石林山边跑边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

送完信后,石林山担心颜富华,便躲进山洞里张望,只见敌人将颜富华团团围住,时不时用枪托推他。颜富华带着敌人在山里转了大半天,终于来到了二道泉悬崖顶上。

敌人大概是想问严富华报社藏在哪儿,只是摇了摇头。敌人四处张望,发现自己上当了,勃然大怒。这时,严富华突然弯腰抱住敌人的腿,想与敌人同归于尽,却不料,一枚刺刀从背后刺入他的胸膛,他从悬崖上摔了下去……

八十年后,我来到这处悬崖边,一切还是那样,山谷肃穆,风浪呜咽,仿佛在悲伤地诉说着什么。“孩子,你在哪儿?长辈和村民在呼唤你回家,你听到了吗?”

后来,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两座小雕像,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手握红缨枪,一脸愁眉苦脸,严肃地站着,一头老牛静静地躺在他的身边……

颜富华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一直激励着战友们。那一天,儿童团队员李秉孜正在另一座山上守卫一棵讯息树。下山后,听说颜富华牺牲了。他十分悲痛,但第二天仍坚持执行任务。后来,李秉孜跟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了西南。1952年,他退役回到家乡。如今已91岁的李秉孜坐在沙发上,腰板挺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姿态。

严富华牺牲后不久,村里就来了一个皮肤白皙的小伙子,向石林山打听他的情况。这个小伙子就是驻扎在8公里外两接峰村的西北战地勤务总队方兵。大“扫荡”结束后,方兵回到两接峰,在老村院里遇见了同在西北战地勤务总队的李介夫。两人讲起了许多抗日英雄的故事。李介夫说:“英雄故事那么多,要是能写成歌就好了!让人传唱,流传下去。”

方兵正是这么想的,他立即动手,坐在老乡家门口的踏脚石上,在自制的麻纸上写字,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就写出了《唱给二小牛郎》的歌词。李劫夫非常喜欢,很快就谱曲了。写词作曲只用了半天时间。后来,《晋察冀日报》刊登了这首歌。接着,这首歌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和边区各文工团,乃至整个边区都广为传唱。

石林山记得,颜福华牺牲几个月后,新华电台的一位同志来到滚龙沟,教孩子们唱这首歌。当孩子们唱到“敌人把二小架在枪尖上,摔死在大石头上”时,他们再也唱不下去了。当年和石林山一起唱歌的16名儿童团员,抗战胜利后只剩下9名……

“哥,我来看你了。”不是扫杂草,就是倒杯酒。石林山对颜福华的牺牲一直心怀愧疚。他觉得,如果那天送信的是二哥,自己就不会死了,是二哥给自己留下了活命的机会。颜福华死后,敌人多次到滚龙沟“搜捕”,却始终没有找到报社的藏身之处。有一次,石林山在给报社送信时坠崖,幸好被报社编辑救起,并处理了伤口。

回到滚龙沟石林山,二哥开始了未完成的人生。读书、上夜校,当过村民兵队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宣传委员、党支部书记,工作时间最长的是当过村史解说员,这一干就是58年。今年91岁的他,依然精力充沛。

“全村劳动者齐心协力,人人都想当英雄。荒山变成了绿林,岩石缝里冒出了金子。”石林山感慨地唱道。他喜欢自己写歌、自己唱,用歌声记录时代。小小的村史馆就是石林山的舞台,每当有人来参观,他都要盛装打扮,给大家讲这里的红色故事。

小小的村史馆,也是滚龙沟人民的英雄事迹记录。后来,滚龙沟村被分为南滚龙沟村和北滚龙沟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南滚龙沟村老党支书李全寿带领村民抗战三年,不再吃退粮,上交爱国粮食八万余公斤。1958年,李全寿代表全村参加全国英雄大会,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证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已经担任南滚龙沟村党支书的石林山带领村民修路、植树、绿化荒山,如今这里已是绿水青山、泉水潺潺。

村史馆里还有他的二哥严富华,石林山一直深深地想念他。

26岁入党时,石林山举手宣誓。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二哥站在身边,也庄严地举起拳头。小时候,他们盼望着长大,15岁时就能入党,扛起枪,保卫祖国。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石林山乘坐11号彩车,感觉自己仿佛和二哥并肩沐浴阳光。车子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他敬礼,心里呐喊:“二哥,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再也不会被欺负了!”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下,颜福华的土坟已换上了大理石墓碑,并立起“重修第二小学墓碑”,古朴而深邃。他那座倒塌的家也已修缮一新,有了完整的庭院。

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寻找“王二小”。每寻找一位英雄,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人们在河北发现了几位王二小式的小英雄:顺平县叶厂村儿童团团长王普,14岁,不肯说出八路军和粮食藏在哪里,与118名村民一起被日寇杀害;行唐县儿童团14岁队员张六子,不肯说出八路军、村干部和公粮藏在哪里,被日军殴打、烧死、石头砸死;涞源县儿童团13岁队员王二小,在放牛时率领日军闯入八路军伏击圈,在峡谷大石头上被打死。 还有山西灵丘县的王二小,在敌人的马饲料里下了毒,使马吐出白沫,在一次“扫荡”中被抓去带路,从此杳无音讯。

每当听到二小的消息,石林山心里就很欣慰。他说,二小是少年英雄的集体形象,二哥并不孤单。多年来,石林山一直致力于二小精神的传承,在当地、外地、学校、电视台发表过百余场演讲。他说,他会一直讲下去,直到自己再也讲不了为止。等自己再也讲不了的时候,他会让儿子、孙子继续讲……

距离滚龙沟不远的寨北中学,又被称为“西柏坡红军小学王二小分校”。石林山经常来这里给孩子们讲王二小的故事。校园里还有王二小的雕像。每逢节日,寨北中学的孩子们都会唱起《王二小放牛歌》,这是他们的校歌。

学校座谈会上,孩子们发言踊跃,五年级的霍亚聪、高子桐、李新野三个学生兴致勃勃地向我们描述着他们心目中的王二小形象:勇敢机智、乐于助人、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个子高挑、身材有些瘦削、皮肤黝黑……

我还驱车来到了涞源县上庄乡王二小希望小学,学校简朴的墙壁上贴满了英雄的画像,9岁的顾青长大后想当一名女军医,喜欢读书的董少波什么都想尝试……如今的孩子,听着小英雄的故事,在英雄精神的激励下,像鲜花一样绽放!

告别石林山。看着他拄着拐杖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离别之情,仿佛重温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历经一切,精神依旧不变,犹如太行山的石头,平凡而坚毅。这就是可爱又可敬的革命老区人民!战争年代,他们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如今,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王二小原型闫富华与滚龙沟的英烈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第十二届国学知识竞赛决赛在人文与法学学院举行 下一篇:错峰游台州丽水,探寻江南古城的冷门宝藏与美食天堂紫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