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宋诗注》用“小经”,许多注本亦用“小经”和“万经”,此注沿袭了《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万经”的用法。
芦蒿:草名,包括青蒿、锯缘蒿。芦芽:芦苇可供食用的嫩芽。河豚:一种鱼,学名“河豚”,肉质鲜美,但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分布于我国沿海及一些内陆河流。每年春季逆流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流而上。
补充内容:作者是苏轼。这首诗题为《戏鸭》,再现了原画中仲春的江南景色,并融入了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两枝”,透过稀疏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桃竹相映,红绿相映,春意格外可爱。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诗,却透露出很多信息。首先,表明竹林的稀疏。如果茂密,就看不到桃花。其次,标明了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绽放的时节,但已显露出春天无限的生机与潜能。“春江水暖,鸳鸯先知”,视野是由远及近,即从江岸望向江面。 春水荡漾在江面上,活泼的鸭子在江中嬉戏。“鸭子先知”表示春江水还略微有些凉意,所以其他动物还未感受到春天的到来,与首句中桃花“三两枝”相呼应,预示着初春时节。这首诗借用了唐代诗词:孟郊“先知何事,草儿争相出头”,杜牧“蒲根水暖,雁儿才落。梅径冷,蜂儿不知香”(《初春船》)。苏轼师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把前人诗词的思想与自己的观察相结合,积攒成这句优美的诗句。“鸭子先知水暖”,这种诉诸感情和想象的诗句,在画面中难以传达,但诗人在诗中用设身处地的情怀表达了出来。 河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泉水温度的上升,画面中“温暖”的触觉与泉水潺潺的视觉印象相得益彰。
鸭子之所以能“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河水不结冰,它们总会跳进去玩耍。所以,最先知道春天河水水温变化的,自然是与水关系密切的鸭子。由此可见,凡事都要亲身经历,才能有真切的感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鸭子下水就知道春天河水暖,与“一叶落知秋来”相类比,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地上艾草满,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与“早春”密切相关,描写艾草和短芦芽黄绿相间,绚烂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即将上岸”利用河豚只有在春天水温暖的时候才会逆流而上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春”字。这在画中是没有的,很难用画笔描绘出来,但诗人却成功地“描写得如临其境”,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的土著人吃河豚,“却只用艾草、芦芽、白菜”来烹制,认为这三种最适合河豚。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理有据、自然自然的。诗意的美妙也在于此。“正酉时河豚即将上岸”这幅图虽然没有描写河豚的动作,但诗人从艾蒿生发、芦苇萌发推断出“河豚即将上岸”,从而画出春水涨时河豚上岸的形象,用想象的虚世界来补充现实世界。
苏轼用这样的写法,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成有声的、活跃的诗意景象。在苏轼眼中,这幅画不再是画框内平面静止的纸上画卷,而是以内心深刻的体验和细微的观察,给人一种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写实,两者混淆,分不清哪个是画,哪个是实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把世界拓宽在画的视觉表达之外,使诗情与画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首诗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春江的景色。苏轼以细致敏锐的感情,抓住了四季更替时景色的特点,表达了对初春的喜悦和赞美。全诗春意盎然,生机盎然,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同源,自然清新”(《延陵王主布画枝诗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摩羯烟雨蓝田图题》),这在其《惠冲春江晚景图》诗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北宋诗人笔下的春江晚景:桃花初放、鸭子先知、河豚欲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