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王维《送齐无千落第》
圣纪元已无隐士,英雄皆归,故东山之人不得采摘野菜。
今远至金门,谁能说我路途遥远呢?江淮人过寒食节,荆罗人缝春衣。
我们把酒摆在长路上,心却互相反对;我们乘着桂花船前行,却很快擦过荆棘门。
远树引旅人,落日余晖中孤城。我的计划没有被使用,更别说懂我的朋友寥寥无几。
笔记
齐吾谦:齐吾,复姓,谦,字孝通(亦作季通),荆南(今湖北江陵)人,与王维交好。
①神圣时代:皇帝贤明,政治开明。
②英龄:有才华的人。
参考翻译
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没有隐士,人才辈出,为政府效力。
就连你,一个隐居在东山的隐士,也不再像伯益、叔齐那样去采摘野菜了。
路那么远,你得去京城赶考,敲皇帝的门,这太倒霉了。谁说我的路错了?
过江淮过寒食节,到东京洛阳留宿缝制春衣。
我们在长安城外开了送别宴,如今我的挚友又要与我告别了。
你马上就要乘船南返了,过几天你就能打开家里的木门了。
远山的树木遮住了你的影子,落日的余晖让这座孤城变得色彩斑斓。
你还没有被录用纯属偶然。不要因为没有太多志同道合的人而感到难过!
远方的树木引领着旅人,孤城在夕阳下。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目送好友远去的情景——远处的树木仿佛带他走去,消失了;此刻,夕阳西下,落日反照,余晖被孤寂的城市遮挡,天色渐渐暗下来。这一幕犹如一幅写意画,凸显了好友心灰意冷、郁闷凄凉的心情。场景与心情融为一体。“带”和“当”两个字用得恰到好处,让画面显得生动。
欣赏
《送齐无千落第》是唐代诗人王维为安慰落第的友人而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送朋友回家的,对落第的朋友给予安慰和劝勉,鼓励朋友不要气馁,让他感受到知音的无比重要。全诗围绕这个主题,有叙事、描写、抒情、感慨、鼓励等形式。描写清新,抒情柔情,情感真挚,鼓励真诚,令人心潮澎湃。诗意清澈动人,语言朴实真切,充满了诗人对朋友的信任和希望。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围绕送别好友回家展开,意境愈深。诗人反复安慰齐无千未能考中科举,鼓励好友不要灰心丧气,说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要相信世上会有懂自己的朋友。在如今的政治形势下,有才华的人最终不会被埋没。诗中表达了对好友得不到施展才华机会的同情和安慰,写得委婉动人。
前四句说如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纷纷出山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圣纪”二字,饱含着对李唐王朝的真挚信任与期盼。“归来”是诗人刚刚就任、意气风发地对天下参加科举的考生的鼓励,劝告齐无千不要退隐,而是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努力再考科举。第五、六句是对齐无千的安慰:虽然这次没有考中科举,步入仕途,但选择科举这条路并没有错,只要坚持下去,永远都有希望。第七至十句是劝齐无千暂时回家。“过寒食”“缝春衣”是来自季节的提醒,蕴含着忧虑。 “江淮”和“经络”是建议路线的选择,含有送别之意。“设酒”送别,“志同道合”共勉,表现出诗人对齐无乾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第十一至十四句,想象对方快快归来,沿途风光旖旎,给人以温馨之感,意在安慰对方,告诉他不要背负失败的包袱,要高兴起来。后两句劝告对方,这次失败只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主考官的赏识,切不可责怪开明的“圣纪”,更不要埋怨世事,更不要以为朝中赏识人才的人少。这真挚的安慰,能温暖人心,鼓励齐无乾继续前行。
【解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