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沁园春·雪》看现代
最美的北国风光是万里冰封,万里飘雪。
注: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如宋代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为北国,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王朝称与之对立的北方的王朝为北国。
赏析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了北国的雪景,把读者带入了浩瀚的银色冰雪世界。诗人登上高处,向远方望去,视野无比开阔。“千里”和“万里”远远超出了眼睛所能达到的范围。这是诗人在想象中将视野延伸和拓展了,意境更加开阔,气势磅礴。
完全的
原来的
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万里冰雪。
放眼长城内外,一片荒野;放眼大江上下,再也没有咆哮的声音。
山峦上银蛇飞舞,平原上蜡象驰骋,欲与天穹争雄。
肯定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才能看到那红衣白裙,特别迷人。
这个国家太美丽了,吸引了无数的英雄前来争夺。
可惜,论文采,秦始皇、汉武帝稍逊一筹;论风采,唐太宗、宋太祖稍逊一筹。
伟大的成吉思汗只知道如何用弓射鹰。
一切过去了,今天的英雄仍值得我们关注。
翻译与注释
翻译
北国风光,千里冰雪。
放眼长城内外,只有无边无际的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顿时失去了奔腾的水流。
皑皑白雪覆盖的群山好似舞动的银蛇,高原好似奔跑的白象,都想和天空比高低。
每当天气晴朗时,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格外美丽。
这个国家如此迷人,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在治理国家方面略有不足,唐太宗、宋太祖在文才方面则稍逊一筹。
成吉思汗,这位一统天下的英雄人物,却只懂得用弓射老鹰。
这些人物都已逝去,能成就大事的却是当今之人,才堪称英雄。
笔记
欣赏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北方壮丽的雪景,绵延万里,表现出气势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后半部分是议论性抒情,重在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表达了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豪情壮志。全诗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意境磅礴,气势磅礴,情感奔放,胸怀豪迈,很好地表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豪迈风格。
第一部分描写了天气骤暖却又寒冷的北方雪景,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万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描写了北方的雪景,把读者带入了广阔的银色冰雪世界。“北国风光”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总句。“万里”和“万里”两句交错,即万里冰封,万里雪飘。诗人登上山
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突破燕军防线,冒雪沿官道山行走,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刘村,并在此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雪》;另一说法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街村附近的袁家沟,写出了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最早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在重庆《新民晚报》上,1957年1月号《诗刊》上正式发表。
参考文献:完整
1.吉世昌、徐四海、王海清主编,《毛泽东诗词学生读本》:文艺出版社,2014.02:第53-55页
2.徐四海主编。 毛泽东诗词赏析: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2:第103页
简要分析
《沁园春·雪》风格独特,文笔雄健,洋溢着诗人的奋斗激情和远大抱负。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北方壮丽的雪景,绵延万里,展现了北方的辽阔壮丽,营造出气势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后半部分论述抒情,重在评点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做世界真正的主人”的远大志向。全诗集描写、论述、抒情于一体,意境磅礴,气势磅礴,情感奔放,胸怀豪迈,很好地表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豪迈风格。
我想你会喜欢
月夜里,少年的歌声感动了冰冷的河水。——李白《秋浦十七首》
天上繁星点点,人已入睡。——吴希懿《清江吟·秋居》
杆角悬萤,可登高远;悬梁刺股,可争先登天云路。
以道治国,贫贱为耻;以道治国,富贵为耻。——《论语·泰伯》
可惜我离开了我的挚爱,在迷雾中飘逝。——韦应物《第一次离开扬子,给校长元达写一封信》
做事若心存疑虑,则不会有名气;做事若心存疑虑,则不会有成就。——《史记·七十列传·商鞅传》
花在洛阳,月在梁园,美花可买,明月可借。——张明山《莆田乐·咏世》
女人要做儒家君子,不要做小儒家。——《论语·永业》
只要我不挨饿、不冻,天就不负我;如果我的学业没有进步,我又怎能负天呢?——《炉边夜话·第119号》
夜深了,静卧虫豸无,明月照脊间。——韩愈《山石》
微信扫码登录,首次使用需关注公众号 | 账号登录
【毛泽东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风光无限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