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也能讲故事”思维导图
经过两次纪录片拍摄经历,我开始对纪录片理论产生了兴趣。我经常在想,纪录片和电影、新闻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纪录片是否只是一种客观记录而没有生活的媒体形式?它是否也有故事和情感可以玩弄?它是否也需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营造客观真实的形象?带着这些问题,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的直译是:《纪录片讲故事:制作更有力量、更具戏剧性的非虚构电影》。
纪录片作为一部电影,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波兰电影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纪录片理解的转变颇具耐人寻味。他在电影学院的毕业论文中,曾极力阐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故事和情节,既然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我们何必去编造呢?我们只要拍出来就行了。”正是纪录片的局限性,让很多导演放弃了纪录片,转而用故事片来讲述自己发现的故事。
但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其实都是在讲故事。让纪录片善于“讲故事”,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更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表现形式。纪录片导演杜海滨说:“纪录片不是新闻片、不是通过秘密渠道流传的地下片,今天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完全超乎想象,纪录片也要有观影的快感,要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纪录片的力量来自于它基于事实而非虚构。这并不是说纪录片是“客观的”。纪录片的制作和任何一种传播媒介一样,无论是说话、写作、绘画还是摄影,也涉及传播者的个人选择和判断。因此,无论纪录片在表达上多么平衡、中立,都无法避免主观性。因此,不必担心纪录片是否会被拍成故事片。保持纪录片的原则讲好故事就是成功。
用纪录片讲故事,不需要特别或排他地讨论写作,而是通过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来实现。因此,“讲故事,而不是写作”。纪录片故事的大纲应该通过开头、叙事链、主题、故事线、情节和人物逐步展开。了解主角需要什么,用积极来对抗消极,克服困难和障碍,找到值得的对手,锁定特定的目标,把握情感冲击和观众参与。
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故事也很重要。纪录片拍摄中最大的一个误区是,制片人往往认为影片的故事是自然发生的。事实上,故事会在拍摄过程中,甚至在剪辑室里自行出现。有时意外的新发现比预期轨迹中的故事更具有感染力。意外和新发现是偶然才能遇到的东西,你首先要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即根据你目前对给定主题的理解,先尽力寻找最佳故事,这往往会在最后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用讲故事的心态去拍纪录片,一定会拍出更有情感的视频。我会把这本书中提到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到我未来的纪录片拍摄实践中。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探索更有力量的非虚构电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