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心:《吕氏春秋》诗话》:扎西译,研究出版社出版。
让古书中的文字活起来,需要一系列具体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坚守一心:《吕氏春秋》诗话》一书,选择一部重要的先秦经典《吕氏春秋》作为切入点。
吕不韦在秦庄襄王、嬴政年间,曾任相国十三年。据《史记》记载,为了使秦国更加强大,吕不韦邀请三千宾客,将所闻所闻记录下来,编成八篇、六篇、十二篇,共计二十余万言,记载了古今天下万物,并命名为《吕氏春秋》。此书成书后,吕不韦命人“将此书悬于咸阳城门,悬千金,请诸侯、文人、宾客,增删一字,赐千金”。“一言值千金”的典故由此而来,足见吕不韦对这本书的思想和文字的自信。
《吕氏春秋》的历史价值,历代学者都充分认识到。从思想价值上讲,很多人把它归为兼收并蓄之作,即它是一部包罗万象、包罗万象的著作,但它不是一个学派。也有学者认为它的价值更大。司马迁曾把《吕氏春秋》与《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相提并论。东汉高邮认为《吕氏春秋》“远超诸子百家”。
平心而论,《吕氏春秋》是对当时及以前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古人治国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单从表达方式上看,《吕氏春秋》堪称先秦时期最为精湛的文献之一。如此优美的古文,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它的韵味与美感呢?本书作者选择以诗歌的形式将《吕氏春秋》译成白话文。
笔者认为,诗歌以精髓见长,对于思想性的作品,诗歌可以像理论一样庄严,但更富有情感,像理论一样严谨,但更能引起共鸣。如果诗歌表达得足够精准、恰当,将有助于读者了解两千多年前英雄们的抱负和抱负,感受历史深处的时代和精神风貌。
《吕诗春秋》涉及领域广泛,翻译难度颇大。译者力求以词达意,力求忠实、传神、典雅;同时,在词语、句子的选择上,尽可能体现现代诗歌、散文的韵律与韵味,较好地兼顾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原则。翻译过程也是作者学习、吸收、鉴别、转化历代《吕诗春秋》研究成果的过程。作者既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又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研究语境,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作者将自己的译文定义为“诗文笔记”,以读书笔记、再现经典的形式,体现出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书名中的“执一”和“不二”取自《吕氏春秋》,意为“把握精髓,形成合力”。我们也需要以这样的态度去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去解读、传承和发展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希望读者能从这本《诗经笔记》中获益,也期待有更多“打开”古代经典、实现古今一体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
【执一不二:〈吕氏春秋〉的诗笔记:让古籍文字活起来的创造性工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