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 我是红旗人:红旗车的发展与百姓的认可

更新:06-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你为什么这么说?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以前大家一提到红旗车,就会说是国产的,肯定各方面都差了点。现在不一样了,技术提高了,颜值也更好了。前段时间我们在路上试驾我们的新红旗车,一个老人从后面直接开车撞了我们一身。我们问他原因,他说新红旗车长得很漂亮,又在后面多看了几眼,可谁知竟然忘了保持安全距离。当时我心里真的为红旗车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认可而感到自豪。其实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人们会夸赞红旗车,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红旗车飞驰在祖国大地上,那时候我就会觉得,我这一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作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红旗工厂制造技术部L联合车间的一名工人,吴殿伟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有人劝他,工作时间长了,可以把粗重的工作留给徒弟们。他笑着说:“我身体老了,但心不老。看到身边的年轻小伙子们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我想我也不能放松,我也要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光发热,为‘红旗’、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异国他乡修建铁路

——怀念2018年度“最美工人”获得者、中铁二局老挝磨湾项目部工程师徐州

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我在国外6年了,不能经常和家人团聚,心里很愧疚。但想到未来在异国他乡有越来越多的铁路由中国人修建,我就觉得很幸福!”2018年“最美工人”获得者、中铁二局六局老挝磨湾项目部工程师徐州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徐州

他在非洲呆了五年,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2012年,应上级请求,徐州公司远赴非洲埃塞俄比亚,参与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铁路建设。

“说实话,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可能会考虑留在家乡和家人在一起。但当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徐州说。

雄心勃勃的徐州原本以为,不管工作多么艰苦,两三年就够了,可谁想,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年。

亚吉铁路是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中国“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项目,被誉为“新时代的坦赞铁路”。由于项目段位于埃塞俄比亚热带高原,地层以火山岩、次生岩土为主,沿线无法找到符合标准的常规填料。为此,徐州和团队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对沿线土源进行取样分析,半个月下来,脚已经磨破,手上也磨出了老茧。

危险时有发生。“有一次,我们在路上遇到了非洲高原常见的大沟壑,沟底很深,如果掉进去,后果不堪设想。当地的黑人向导个子很高,很轻松地就跳了过去。但我跳的时候,却滑倒了。幸好旁边的黑人朋友反应快,一把抓住了我,这才保住了一条命。”谈起这一幕,徐州至今心有余悸。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顶着烈日,沿着铁路线行走一百多公里,经过上千次搅拌实验,徐州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火山灰”技术,解决了填料匮乏的难题,为埃塞俄比亚找到了可以广泛应用的施工技术和材料。

“最让我感动的是铁路试运行的开通。一开始,我坐在车里,看着沿线的树木和动物一闪而过,内心出奇的平静。但当火车停下来时,我看到当地的黑人朋友在跳舞。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我明白,他们不仅是在感谢我们,也是在为未来能有更好的生活而欣喜。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了,幸福的感觉像潮水一样包围了我。”徐州说。

移居老挝后,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2017年5月,即将回国的徐州接到调令,赴老挝参与中老铁路建设,为期5年。“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

“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反复安慰自己,说没关系,五年很快就过去了,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地区的样板工程,也是老挝的‘一号工程’,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家人一定会理解的。其实我心里也知道,我很想家。”徐州说。

或许是思念家人,徐州一到老挝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没过多久,挡路的第一只“老虎”果然到来了。

原来,老挝的气候只分雨季和旱季,尤其是老挝的雨季,雨水大、连绵不绝。在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基坑经常刚挖好就被水淹、塌陷,反反复复,费时费力。这让徐州很着急,他多次到现场查看,与技术人员研究图纸,与工头讨论施工方案。“基坑无法成型,大型机械设备难以进场”,现场工头说。但徐州“明知山有虎,却去虎山行”。经过反复讨论、比较、优化方案,他最终带领团队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方法,有效解决了雨季桥梁桩基施工难题。

就这样,徐州带领团队在雨季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在老挝人民眼中“不可能”的事,取得了中老铁路全线第一个桥梁桩基、第一个桥梁墩台成型的良好业绩。一个月内建成南科内河大桥、万象北站两个共计2.7公里的标准化施工示范段,创下了国内铁路建设无法达到的速度。

“只要祖国需要我,我就会去”

“您在国外生活的这些年,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记者问。

“大概是内心的孤独吧,在非洲的时候,每天打开门就看到外面烈日炎炎,身边的黑人工人也时刻提醒我,这里是非洲,不是家乡。有时候失落感会突然涌现出来,那时候我会努力工作,工作累了,就不会那么想家了。”

你经常回家吗?

“屈指可数,这么多年,我一直心疼老婆和女儿,记得老婆快要生女儿的时候,我只能抛下她,坐飞机回埃塞俄比亚。还记得有一次,女儿想跟我视频聊天,我这边信号不好,没办法,手机突然就凉了。后来老婆告诉我,女儿躲起来哭了,我也哭了。”

徐州已经忘记自己曾经有多少个不眠之夜、通宵奋战,多少次在风雨烈日下辛苦劳作。在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的时候,他选择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我这么做,是为了肩上的责任重,也是为了家人。他们理解我、支持我,我时刻心存感激,不想让他们失望。”

如果你在老挝的工作期结束,安排你出国,你会去吗?

“我老了,干不了活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好好休假,多陪陪家人。”徐州笑着说,“其实我也知道,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说明祖国需要我,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此刻,这个矮个子男人在记者心里显得格外高大。

听,时间在流逝

——怀念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赵国旺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毫米宇宙、稍纵即逝的美丽……经过17年的努力,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赵国旺把时间的流逝,化作了金玉之声。

“昨夜西风凋零绿树,我独登高楼,望天涯路。”

2004年,26岁的赵国旺心情迷茫,性情急躁。这一年是他在海鸥工作的第三年,这三年里,画画成了一种“折磨”。

“太无聊了。”有人说,在板凳上坐十年,但在钟表行业,可能就是一辈子。“一年三百多天,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画图上,就几个齿轮和发条,不停地画,我觉得很烦。”

赵国旺

钟表制造业起源于西欧,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独立设计、制造钟表却只有短短的63年,这期间,中国制造的钟表工艺大多还停留在模仿、跟风的水平。

日复一日的重复设计,磨光了这位年轻设计师的耐心。作为公司首批招收的技术人才,“坐不住”的赵国旺主动要求调动。公司爱才,专门为他设立了工作室。

经过日夜摸索无果后,赵国旺决定在设计上开辟自己的天地。“年轻人敢想敢做,脑子也活跃,没有那么多限制,可以想象很多东西,只想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多年后,赵国旺既心惊又感激,“年轻的时候,我想突破,但发现真的很难,历史积累下来的架构,无数次被验证是最好的,已经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地步了。”

“我永远不会后悔,即使我的衣服越来越宽松,我会为了她而憔悴”

在制表师眼中,宇宙就在毫米之内。“腕表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在直径30多毫米、厚度7-8毫米的空间里,安装着上百个零件,一个接一个,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全身。”赵国旺说,“在这么小的空间里,要把这些零件全部放进去,还要实现复杂的功能。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如果不能修正,就只能推倒重来。”

成立工作室后,赵国旺以初生牛犊般的劲头,向世界三大经典腕表之一的“问表”吹响了冲锋号。

“钟表问表”是机械表的一项复杂功能,就是能通过声音报时的手表,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了复杂的报时结构。虽然之前瑞士一家制表公司已经成功研发,但赵国旺和同事去学习时却被拒之门外,只好另辟蹊径,从头开始。

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也没有机芯可以参考,手里只有手表的照片,内部构造以及关键结构如何关联,我完全不知道。

“做设计工作,特别是做大项目的时候,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上班的时候想,下班的时候想,吃饭的时候想,甚至做梦的时候也想,在一个阶段,我的状态非常高强度。”

历经三年艰苦努力,在慢走丝线切割、高精度加工中心及数控车床的辅助下,三百多个微型零件,在直径三十多毫米的空间里,经过上百次精准咬合,终于将非凡之音完美定格在2007年2月26日。“叮叮叮”,音锤敲响了中国的“三问报时时代”。

2009年,赵国旺“隐退”于蓟县。

两个月,300多张图纸,无数次调试。国内首款集陀飞轮、万年历、三问报时于一体的机械腕表就此诞生。这只腕表由435个零件组成,公差精度达0.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八分之一。当你把这只表带到耳边,就能听到报时发出的“叮叮叮”金属声。没有钻石等昂贵装饰的助力,单凭工艺,这只表就卖到了168万元。

“我在人群中寻了他几百遍,当我回头时,他就在昏暗的灯光下。”

店里,赵国旺拿起几块自己设计的手表,谈了起来,介绍完后,轻轻放下,说:“我自己设计的手表,我买不起。”他举起手腕上的手表说:“这块表也是我们厂生产的,一千多元,我已经戴了七八年了。”

“我在国内钟表界很有名气,但圈子外就没人知道我了。”赵国旺笑着说。的确,他设计的ST9210自鸣表机芯,跻身世界顶级复杂钟表结构之列;ST8210蓝宝石夹板陀飞轮表机芯,达到世界钟表业先进水平;ST8400方形女装陀飞轮表机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成绩,足以让他在国内扬名。

浸淫钟表行业17年,赵国旺深知中国钟表行业的现状与不足。

他知道我们在设计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制造上还远远落后。

他深知,中国的手表产品同质化严重,“自主设计、制造”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他知道我国制表业缺乏技术人才,需要企业自行培养。

…………

“我今年40岁了,你看我的头发都白了。”赵国旺说,“越深入这个行业,越觉得困难,很多想法无法实现,因为设备、材料、资金、配套的技术人员、制造理念等因素,不是一个人、一个公司能够独自完成的。”

“阻碍太多,别人不会教我们,我们的技术实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只能在各种压力和限制下发展。”

四十岁的他深知中国钟表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带领团队一步步在钟表设计领域努力耕耘。

“我在这个行业工作了17年,前10年都是为自己努力,年轻的时候想做出点成绩,现在更多的是跟着团队一起创新发展,希望在创新理念的传承和指导上做一些工作。”

“以前我们的设计更多是注重功能性,缺什么就设计什么,现在手表的功能性设计基本饱和了,下一步该往哪儿走?”赵国旺说,“我也想把文化理念融入到产品中,我会用自己对钟表行业的前瞻性判断去定义手表的创新发展,至于这个理念是否符合时代潮流,就留给时间来验证吧。”

刚进厂,一位老员工就告诉赵国旺,钟表工业以前是西方工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把西方工业改造成了现代精密制造业。

赵国旺的愿望是将产业转化为工业、文化产业,让中国这只海鸥在世界钟表业的天空中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抛光“皇冠上的宝石”

——怀念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员洪家光

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初次采访洪家光的人大多对他的年轻感到吃惊,很难将他与国家多项大奖的首席技师联系起来。他个子不高,有东北人常见的幽默感,虽然健谈,但语气平静谦逊,运动鞋和眼镜让他看起来更显年轻。

1998年,他还是个货真价实的青少年,还在纠结要不要离开工厂,没想到20年后自己竟然成了全国最优秀的车床师傅之一。

洪家光

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使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我刚入行的时候,军工行业不景气,工人没工作,设备老旧,厂房破旧,每月180元微薄的工资甚至无法按时发放。

前途的不确定性、家庭的困难,让洪家光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

把他从放弃边缘拉回来的,是一场至今仍铭刻在中国人民记忆中的悲剧——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光明日报》许杏虎夫妇等三名中国记者遇难。洪家光看到,他们的遗体是用美制飞机运回来的。

他个人对这个行业的反感与失望,使他向当时的车间书记倾吐了自己的想法:这分明是制造航空发动机这样的高科技行业,分明是国家很需要的,为何现实却如此惨淡?

车间书记让他等等:“我们军工企业现在面临的困难肯定是暂时的,你现在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技术磨练到很高的水平,这样才能担负起重任。”

我并不完全相信这样的预言。“但姐姐们的下岗让我觉得自己一定有真本事。另一方面,我妈妈是个收垃圾的人。她虽然不那么受人尊敬,但努力工作的态度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选择再坚持一段时间。”

幸好他没有等太久,2000年,工厂的情况开始好转,工作量也随之增加。

“一个航空发动机是由很多零件组成的,将这些零件安装在一起需要很多工具。洪师傅的工作就是改进和创造这些工具,让零件能够更好地安装在一起。”工会同事赵航简单概括了洪家光的工作。

“我们几个同事有‘绝活’,我就央求他们拜师,想看看能不能学到人家的做法。”当时“徒弟带徒弟饿死师傅”,拜师不容易,但洪家光坚持下来,拜了10位师傅。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车床工作的技术性非常强,进步的空间也非常大,我对车床工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至今,他已获大大小小的奖项60余个,包括“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国家级奖项,但对第7个名次,他记忆犹新。

2004年,洪家光首次参加沈阳市技能大赛,就获得了第七名,他感到很开心:“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一点一点地定目标。”2007年,他首次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海选,就获得了辽宁赛区第四名。

此后的四年,每一天的工作对于洪家光来说都是一次实践历练。

2011年,他的愿望实现了,获得了“正星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汽车维修工组冠军。从此,航发黎明的员工们有了一位竞赛教练。“对我来说,这是一份荣誉,但更多的是一次验证和确认,证明了追求技术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坚持了13年的选择是对的。”

我坚持只是为了发泄“我一直憋着的愤怒”

几乎与此同时,洪家光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正因为如此,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要解释清楚这件事情,我们需要解开这个谜团。

“坐飞机的时候,大家都看到过机翼下面像风扇一样旋转的大叶片,这就是叶片的一种。发动机上全是叶片,它们成群结队地输送、压缩空气,把空气从1个大气压压缩到40-50个大气压。压缩比高的空气被点燃后与燃料混合,产生巨大的膨胀力,推动飞机前行。发动机虽小,却能推动一架飞机的重量。所以,叶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与叶片有关的方方面面都是核心技术。”

叶片由很多零件组成,安装在叶盘上才能发挥作用。叶片与叶盘之间的连接处需要加工,加工所需的刀具叫金刚石滚轮。“根据叶片不同,连接处的尺寸、形状也不同,需要定制加工刀具。早些年,我们用传统方法制作的刀具跟不上越来越硬的叶片材料,国内也找不到能委托生产的公司。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在国外被封锁,必须进行自主研发。”

航发黎明致力于掌握叶片滚轮磨削技术20余年,2008年高精度超厚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为洪家光。

学习技术的坚持,在攻克难题时,就变成了韧劲。

该项目于2013年正式完工。“五年来,团队成员换了好几次,很多人转行,也有很多人放弃,但洪师傅一直坚持了下来。”曾担任洪家光第一助理的尚志良感叹道。

“制造金刚石滚轮需要很多工序,而且好不好用还要在制成品之后验证。这五年来,有很多次我们以为已经很好了,但制成品还是不达标,偶尔成功了,但不稳定,下一批又会出现问题。每次出现问题,我们就反复分析、改进。这项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包括6项专利。”洪家光说。

2017年,经过三年的市场检验,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当得知获奖的消息,喜悦之后,洪家光心里更多的是释然:“憋了许久的气,终于可以发泄出来了。”

有责任心,想停就停,停不下来。

一位拍摄洪家光的导演说:“他工作的时候,眼睛始终没离开手上的作品,车间里的机器都在运转,噪音很大,但他却能听得清设备发出的声音。”

专注于技术并不意味着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这几年,一些私人工厂开出年薪几十万元招他,都被他拒绝了。他身边的一些朋友有技术,做手工高档的钢笔、钱包,利润很高,他也懂“行情”。

在逆境中坚持很难,在顺境中坚持更不容易。

“我对公司的感情不一样,我最低谷的时候,公司也处于最低谷。一路走来,我和公司一起成长。以前我觉得专注、努力是我最重要的品质,但现在到了这个阶段,我觉得应该加上一份责任感。这份责任感驱使着我,想停也停不下来。”洪家光说,“其实厂里很多人的技术都很好,我只是其中的一个。我觉得选择我是给广大职工特别是年轻人一个鼓励: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创新,为这个行业、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获得社会的认可。”

“人们总说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的‘皇冠’,航空发动机工业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但是,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2016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的成立,体现了国家对航空发动机的重视。我们集团也有非常好的战略,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洪家光说。

“最近中央电视台给我拍了一期《工匠大师》,我觉得所谓的‘工匠大师’,首先要有‘绝活’,技术好,然后要有创新精神,还有一点就是要把知识和技艺传承下去。”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还要有激情,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不要局限自己。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基础还很薄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光明日报(2018年5月1日06.07版)

【昨夜西风凋碧树 我是红旗人:红旗车的发展与百姓的认可】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菊花诗人黄巢:诗中菊花与众不同,象征权势 下一篇:古人赏花名句与黄巢起义,以及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