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势力最大,文学成就最大。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谓“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汉末文学家孔子父子关系密切。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才子辈出”的时代,大批作家和作品涌现,带动了各种文学体裁的发展,特别是诗歌,打破了汉代400年的沉寂。五言诗在此时开始兴盛,七言诗也在此时奠定了基础。历代文学评论家都把建安时期视为文学的黄金时代。 4、宋元戏曲与明清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往往被视为街头谈资;戏曲则被认为是不能被大众接受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剧起步较晚,直到元明清时期才得到迅速发展。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相继出现。在戏曲方面,如明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不朽之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也是文学瑰宝。《红楼梦》是一部丰碑式的作品,把中国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可与世界上许多著名小说相媲美。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却表现出了极其稳定、凝固的特征,与西方文学相比,其统一性与单一性十分明显。
这一特点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学大多产生于封建社会小规模生产的土壤中,几乎始终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发展,文化思想受到重视和严格控制。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较少,大多数时候处于封闭的环境中,除特殊历史时期外,与宗教的关系一般也比较稀疏。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庄重、稳定的性格。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的重大变革,这一性格开始断裂。到清中叶,中国古代文学正统诗文大多因继承旧的艺术形式,缺乏新的思想内容而走向衰落。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本民族经济文化的薄弱,在文学上出现了以龚自珍、黄遵宪为代表的开明派。 戊戌维新前后,梁启超、黄遵宪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在诗歌、文学、小说中提出了革命主张,要求“尊崇白话,废除文言”。号召革命的政治小说也相继产生,如李葆嘉的《官场大揭秘》、《十年奇闻》、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罪恶之花》等,都是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谴责小说。
【中国古典文学:灿烂光辉的瑰宝,丰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