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用菊花来形容起义军所向披靡的气势,穿过盛开的金菊花,仿佛能看到威风凛凛的金甲大军走进长安城映照出的耀眼金光中。
此时的黄巢更是威风凛凛的“黄王”,背负着人民的愤慨与希望,勇敢前行,他到底做了什么,沦为连现代人都无法忍受的被鄙视的存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盛世、开放、包容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由于统治者的无能、社会的黑暗、百姓的赋税繁重,曾经繁华的唐朝变得萧瑟。中间的安禄山、后面的黄巢,就像一把把尖刀,无情地刺穿了这个繁华王朝的心脏。
说起黄巢,就不得不先说说他的家世背景。在我们的印象里,大部分的义军应该都是像陈胜、吴广一样,饱受统治者愚昧压迫,徭役繁重,让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导致了起义。
但黄巢却不同,他的家族世代经商,经营的就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货物“盐”,但在当时,商人的地位很低。
黄巢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出人头地,就送他去读私立学校。
他在侍奉祖父时,诗歌才华便显露出来,成年之后,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落榜,最终落榜,怀着怨恨和不甘回到家乡继承家业。
公元874年,全国各地发生自然灾害,河南受灾最为严重,许多农作物因为自然灾害而未能及时收获,导致过冬粮食不足。
但自唐懿宗年间,各州县灾情未及时上报,致使百姓无家可归,诉求无处。
忍无可忍,召集叛军
民间盐商王献之对唐朝官僚腐败、赋税繁重、赏罚不均、天灾人祸等沉重的负担感到不满,于是纠集数千人,在长垣县城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
山东人黄巢也听说了此事,立即召集宗亲大会,大家义愤填膺,决定由黄巢率领宗亲发动这次大规模起义。
“几个月之内,数量就达到数万。”
唐朝廷眼看叛军势不可挡,心中惶恐,召集大军,准备讨伐叛军,挫伤他们的士气。
大规模的进攻,让王献之心生恐惧,便与黄巢采取“避强击弱”的机动策略,率军转战益州,王献之率众攻打洛阳、汝州等地,使东都震惊不已。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献计出谋,让唐廷赦免王献之罪,并贿赂他封王献之为爵位。王献之心中早已动摇,他要放弃征战的日子,接受唐廷的官职。
《皇旺分裂》
黄巢恨朝廷为何只赏赐他而不赏赐自己,起义军大怒,不停地骂骂咧咧。由于黄巢怒不可遏,起义军士气低落,王献之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唐朝。
从此黄、王二人的关系彻底疏远,为后来黄、王二人的分裂埋下了基础。不得不说,朝廷此次的策略,让黄、王二人分道扬镳,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实力。
王献之被俘杀,首级被送到京城。
这对于唐朝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而对于黄巢来说,叛军数量已经大幅减少,黄巢虽然很郁闷,但还是立即南下整顿军队,重新集结。
叛军一路进军岭南,又回到荆州,唐廷在这次胜利之后,感觉到了危机,立即派兵讨伐叛军,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资治通鉴》这样描述黄巢进入长安时的情景:“金铁如流,辎重堵路,千里入军络绎不绝。”
黄巢率领的军队攻占了洛阳,一路进军长安,起义军浩浩荡荡,长安百姓热烈欢迎黄巢和起义军的到来,这其实是一张伪善的面具,下面是一颗肮脏的心。
登基称帝,祸乱之始
公元880年,黄巢即位,国号大齐。他即位后,立即下令杀掉不肯献策的清官,留下谄媚奉承的官僚,并实行安抚唐朝皇室、诸侯等的政策。
罪恶由此开始,从唐朝皇室新生的婴儿,到投降黄巢的将领,无一幸免,不肯投降的,全家被杀,短短几天,血流成河。
得民心者得天下。
黄巢即位后,不减赋税,不减劳役,不关心百姓的死活,他不堪忍受四处奔波和受压迫,开始走上前代统治者的老路,拼命享受荣华富贵。
他终于明白了贵族的奢靡生活,他陷入其中就像棕熊掉进蜜罐,渐渐失去了初心。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今黄巢已经失去了民心,有些人开始觊觎他尚未稳坐的皇位。
暴政和不可预测性
后来的史料记载,齐军在与敌军激战时,因粮食不足,开始吃人肉,把面粉磨变成吃人的工具,据说齐军每天要吃掉三千具尸体,连骨头都吃掉。
后来有人统计,黄巢叛军屠杀了至少三十万平民,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不寒而栗。
攻占广州后,他精神失常,大肆屠杀,不仅如此,还大肆掠夺财物,导致数十万人死亡。
这些惨痛事件更加凸显了黄巢的惨无人道,至今仍令人震惊。
“黄巢屠敌八百万,是英雄豪杰,是魔鬼屠夫。”
“屠龙者成龙”,一个看似无辜的人被迫做出了一些正义的举动,但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却远比逼迫他走上这条路的人更加残暴。
征服一个国家很难,治理一个国家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这个国家,以暴制暴、破坏掠夺,势必结局惨淡。
【唐朝安禄山、黄巢起义:盛极一时的王朝为何走向衰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