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瑟瑟送寒声,江上秋风撩动旅人心弦。此诗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里见闻》。秋风瑟瑟,梧桐叶吹来,带来阵阵寒意,游子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故乡。前两句描写景色,借落叶、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出游子漂泊、孤寂凄凉之情。第三、四句描写夜里儿女捉蟋蟀,意气风发,巧妙衬托出忧伤,更显出身处异乡的孤独无助。此诗描写游子思乡之情,但作者没有写自己独居孤屋,思念故乡,而是着重描写夜晚的小景。
原创作品
夜书
叶绍翁
梧桐叶的沙沙声驱走了寒冷,江面的秋风撩动着旅人的心弦。
我知道有孩子在捉蟋蟀,深夜篱笆上亮着灯。
工作笔记
①潇潇:风的声音。
②客情:旅人的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物体来搬动。
④蟋蟀:俗称蛐蛐,有的地区也叫蟋蟀。
⑤篱笆:篱笆。
翻译
秋风吹动梧桐叶,带来一丝凉意。旅人不禁怀念起故乡。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有灯光,以为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背景
江边秋风吹过,梧桐树沙沙作响,让人觉得有些凉意。秋风的声音最能打动人心,离乡背井的思乡之情。夜已深,篱笆边还有小孩点灯笼、捉蟋蟀。
季节的变换、景色的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的作者,在静夜思念秋日的时光里,写下了这首感伤的诗。
作品赏析
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怀念故乡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梧桐叶飞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上小船漂泊的景象,有力地衬托出了诗人身处异乡、四处漂泊的凄凉心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孩子们夜晚玩灯笼、逗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是那样的天真、浪漫、快乐、有趣;他会想起家乡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朋好友的声声笑语,一种犹如回到家乡、回到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流落异乡、无处可归的孤独凄凉心情。
前两句描写景物,借落叶纷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突出游子漂泊、孤寂凄凉之情。江中秋水盈盈,天色昏暗,寒声入耳。诗人一夜未眠,心情一定很郁闷、不快。第三、四句描写夜里捉蟋蟀的孩童,其兴致高昂,巧妙地衬托出忧伤,更显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助。
③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纵观全诗,第三、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在船上所见所闻。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兴奋不已,忘记了飒飒的秋风和严寒,忽略了落叶和冰冷的秋江。深夜里,他们还在津津有味地捉蟋蟀。他们的专注、他们的小心、他们的沉稳和他们的起伏,都显露出来。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勾起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前两句也可以这样理解,寒声秋雨和梧桐落叶的秋景,透露出一种飘零的情怀和莫名的忧伤,更加衬托出诗人对童年离家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写作技巧
①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都是写景,前两句描写自然环境,第三、四句描写生活场景。落叶的沙沙声、寒声、秋风秋江,传达出一种飘零、凄凉、寂寞之感;提灯夜游、戏谑蟋蟀、孩童的欢愉,则表明他们乐得忘了钓鱼。一悲一喜,相互映衬,都融入了不露痕迹的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托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都是动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一片、深不可测、无边无际的黑暗,都是静的描写,静得令人心寒,又充满惆怅。呼啸的风声、调皮的孩童,这些动的景象巧妙地衬托出深秋夜的深沉寂静,也引发人们对诗人在冷寂的夜里,忧虑重重、失眠多梦的凄苦心灵的体会。
③悲喜交织,以喜反衬悲。前两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空送寒意,一派凄凉景象,寄托着忧伤;第三、四句写人,深夜采蟋蟀,明灯照篱笆,一派欢乐景象,寄托着欢乐。悲喜交织,以喜反衬悲,更显出游子漂泊世间的孤独、无助、惆怅、失眠的心情。
④抒发感情,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晋朝官员张翰隐居在洛阳,看到秋风,思念家乡,便辞官回乡,以了却心愿。诗中寄托了诗人久居异乡,不能归家,思念亲人的思绪和感情。
⑤拟人化、通感化,增添光彩。“凤叶萧萧送寒,江上秋风动客情。”“送”和“动”两个字把情感表达在物上,使凤叶和秋风都具有了人的情感。这些物声情并茂的诗文,仿佛把读者带入了风送寒、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不已,惆怅不已。《凤叶萧萧送寒》很好地运用了通感,用萧萧的声音唤起秋日寒冷的感受,用听觉形象传达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精心挑选的字句,“冷”和“摘”生动形象。“冷”字有两面性,既传达了秋风凛冽的感受,又传达了被困在天涯的凄凉心境。“摘”字写实的细节,趣味性十足。孩子们的专注和敏感,精心挑选,孩子们屏息的观察,惊讶和激动,都在“摘”字里行间。
⑦实虚结合,以实映虚。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无论明暗,无不写实。耳边满是秋声,眼里满是秋夜,河边秋水盈盈,一群孩童犹如景致照片,给人以闻声、见人、身临其境之感。这种生动的情景写实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满腹愁思、夜不能寐的凄凉落寞之情。实中有虚(客情),虚(情)蕴含在实中,实映虚。言有限而意无限!
诗歌欣赏
(斗蟋蟀)这首诗交织着作者的悲情、温馨、喜悦和忧虑,表现了古诗《夜见文》的美,可以从九个方面来欣赏。
1、以景寄情。前两句描写自然环境,落叶沙沙,寒声阵阵,秋风秋水,传达出一种流浪、忧伤和孤独的感觉;引发了后两句的乡愁之情,怀念家里的儿女,他们也许还在晚上玩灯笼、逗蟋蟀。寂寞的时候幻想着亲情,凄凉的景色促使我怀念玩耍的乐趣。以景寄情,场景与心情交融相得益彰,意境美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托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河、秋舟、孤灯、顽童、斗蟋蟀,都是动景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绚丽,有光有影;篱笆里的小房子,深沉的夜,黑暗无边,这是对静的描写,静得让人心寒,让人惆怅。落叶飘落,风儿沙沙,在静谧的秋夜里,勾起诗人思念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3、悲喜交织,喜悦盖过悲。前两句写悲凉的景象,秋风扫落叶,长空送寒;第三、四句写欢喜的心情,深夜采蟋蟀,思念异乡的快乐情怀。一悲一喜,悲喜交织,喜悦盖过悲,更显出游子漂泊四海的孤独无助和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情怀。
4、实与虚相得益彰,实中映虚。诗的第一、二句描写现实的情景:落叶声声凉,水流潺潺,风儿凉;第三、四句引发想象:黑夜里灯火通明,儿女看蟋蟀打架。所见所闻,或明或暗,都体现了实与虚。耳中满是秋声,眼中满是秋夜,心中满是思乡之情。实中有虚,虚中蕴含虚。字数不多,意味无穷!
5、怀古思远,近远相通。诗人因夜深人静而感到孤独的痛苦,怀念远方的亲人。虽然远隔千里,但嬉戏的情景还在眼前。近处寒叶的声响扰人,亲情的欢乐缓缓而来。物景使人感叹不已。
6、冷暖,“冷”与“摘”生动。“冷”字一语双关,既传达出秋风瑟瑟的寒意,又传达出被困在天涯的凄凉心境。“摘”字生动,妙趣横生。孩童嬉戏、采摘、屏气凝神观战、突然欢呼雀跃的情景,全在“摘”字里。“摘”出品格,“摘”出神韵,“摘”出思念亲人的温馨情怀!
7、“动”与“知”相衔接,一气呵成。诗中以落叶“送”寒,以寒声“动”情,情与亲人相连,以亲人的思念慰藉寂寞,一气呵成。“动”是诗的“骨”,“知(思)”是诗的“心”。它们衔接得当,使全诗起伏适度,张弛有度。
8、用典,使诗人的感情更加鲜明。“江上秋风激起旅人心弦”用的是张翰辞官回乡的典故。相传晋朝官员张翰住在洛阳,看到秋风,思念家乡,便辞官回乡,一了其心愿。“秋风吹得我心绪不宁”更能传达诗人身在异乡、思乡之情的心情。
9、巧用修辞手法,营造持久的情感。“凤叶萧萧送寒,江上秋风动客情。”“送”与“动”借物抒情,赋予凤叶秋风以人的情感与思想。这些物声情并茂的诗文,怎能不把读者带入风送寒、情动秋江的意境中,让人痴迷不已,惆怅不已。“凤叶萧萧送寒”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用萧萧的声音唤起凄凉的心情,用听觉的形象传达触觉的感受,隽永而持久。
关于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号思宗,号静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龙泉(今浙江丽水)叶氏后裔。生卒年不详。曾任朝中小吏,学于叶适,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密切,与葛天民有诗文交流,著有《四朝志》、《静逸小集》。叶绍翁为江湖派诗人,诗集有《静逸小集》。 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如《不值游园》:“青苔上应怜我木屐印,木门敲了许久未开。园中春色容不下,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传诵。
【夜书所见赏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