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知道答案吗?

更新:06-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二童论日》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言寓言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早晨和中午太阳离人的距离,孔子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体现了两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下是编者整理的《二童论日》原文及译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孩子争论太阳

孔子在东游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孩在争吵,就问他们为什么。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们比较近,而当它处于最高点的时候,离人们就比较远了。”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很远,但是当它到达最高点时就很近了。”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但是当它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就跟盘子、碗一样小了。是不是因为远的就小,近的就大呢?”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又冷又黑,但是当太阳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就像泡在热水里一样。是不是因为离得近的人热,离得远的人冷呢?”

孔子无法决定。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比你知道得多呢?

翻译

有一天,孔子东行,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事情,他就问他们为什么。

有个小孩说:“我觉得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比较近,中午的时候离人比较远。”

还有一个小朋友就想到,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中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有小朋友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汽车引擎盖那么大,可到了中午,却像盘子那么大,这不就和太阳远看小,近看大是一样的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凉,但是到了中午,就像把手放在热水里一样。离得近了感觉热,离得远了感觉凉,这不是一样吗?”

孔子无法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学问了?

笔记

1.东行:向东行驶。

2.見:見見。

3.辩论:辩论、争论、争议。

4.Theirs:代词,代表“两个孩子”。

5.故:原因,原因。

6. 認為。

7. 始:刚才。

8.去:离开。

9. 午:正午。

10. 楚:刚才。

11、车盖:古代汽车上的盖子,呈圆形,像伞一样。

12. 又:至。

13.然:而已。

14、盘盅(yú):古代盛食物的容器,圆形的叫盘,方形的叫盅。

15. 为:说,同“谓”。

16.苍苍凉凉:形容凉爽的感觉。 苍苍,是寒冷的意思。

17. 把手放进热水里意味着天气很热。汤、热水。

18.判:评判。

19. 笑:这里不是嘲讽。使用反问句来凸显孩子的天真和可爱。

20. shú(shú):谁。

21.阮(rǔ):你。

22. 知:同“智”,读作zhì,本义指智慧。

背景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战国诸子阐述政治观点、学术思想、进行辩论的有力武器。

《列子》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列子和他的弟子编撰的一本寓言、神话故事集。本文节选自《列子·汤文》第七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本文记述了春秋时期两个小孩与当时的大儒孔子的故事。

作品赏析:

欣赏

《二童论日》体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物而表现出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阐释了“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两个孩子都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而孔子则务实、谦虚、慎重,体现了治学要实事求是,不懂装懂的道理。

至于两个孩子为何会有不同看法,那是因为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的角度出发,用“像汽车引擎盖”“像盘子碗”的比喻,形象地描述太阳的形状和大小;另一个从触觉的角度出发,用“像触碰汤”的比喻,形象地描述正午太阳的灼热。[3]

原因

(1)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2)说话讲道理,证据确凿。

(3)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学者,也有他不知道的东西。每个人都需要虚心学习。

(5)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6)学无止境,要培养终身思维。

(7)学习两个孩子执着探索、独立思考、大胆提问的精神。

关于作者

列子,本名列峪口,中国战国时期郑国莆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是道家思想除老子庄子之外的又一代表人物。他的学说以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收录了134个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个孩子争论太阳”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三个生词,并能根据课后笔记理解本文。

2、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用脑筋、大胆质疑以认识自然、寻求真理的精神和孔子虚心、慎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汉语的特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记。

2.能根据笔记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理解古今词语的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课前准备:课件

授课时长:1节课

教学流程:

1. 主题提示

1.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十课《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一起读话题)

2. 学生汇报预习的收获。

3.根据学生报告补充相关知识。

2.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下棋》这篇文言文,你能结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经历和这节课的要求,告诉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3.教学过程

1. 初次阅读文章,理解中心思想

1. 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

3.提问:预习过程中,有哪些题目你不明白?

2. 小组讨论

1、重点理解差别较大的单词、句子和不懂的问题。

2、在群内提问、澄清疑惑。

3. 报告、讨论和交流信息

1.重点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意思。

例如,在“当太阳刚刚升起时,我就离开了人们。”这句话中,“以”和“去”是什么意思?你能把他们的解释放在句子中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单词的含义。

3.把古代单音节词改写为双音节词,理解其含义。

比如这两课的注释中,“谁为你多知”中的“为”有“说”和“是”的意思,用在这里合适吗?想一想“为”一般可以和什么词搭配,在这句话中又代表什么意思?

同样,“知”可以变成什么字?

4. 重读文本并理解其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用你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和你的同桌交谈。

4. 点名发言。

5.集体评审。

6. 想一想:这两个孩子在争论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了解两个孩子根据不同的感受来解释地面与太阳的距离。

8.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激发学生辩论,引导学生根据答案收集信息,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

9、你已经深刻理解了内容,你能表演一下这个故事吗?(学生自由分组表演,表演时引导学生表演两个小朋友说话的语调。)

10、我们再读一遍这篇课文,看看谁能发出两个孩子的语调。一起读课文。

(五)沟通方式、朗诵课文

1.了解文章的结构,即先讲什么,接下来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看看谁背得更快、更熟练。

3.要求学生背诵并解释该方法。

4.一起背诵。

5.总结全文。

4. 家庭作业

1.抄写生词。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知道答案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岳麓书社诗经美绘本:精美插画诠释诗经意境与内涵 下一篇:大灰狼和小红帽的故事 朱亚文声临其境演绎小红帽,低音炮嗓音迷倒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