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虎,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我把李白写在河上的诗比作李白扔进河里的漂流瓶。
我遇到的第一瓶是《早发白帝城》。那时我还是个小孩子,只能听见诗声大声响起,就像一部美丽的风景动画。大诗人李白站在船头衣裾飘动,诗随流水而行。轻快千里——
白帝的告别辞在彩云之中。千里河山一日还。
两岸猿猴不住啼鸣,船已过万山。
读着这样一首轻松无拘无束的小诗,长大后才发现,诗中的孩子气的李白此时已不再年轻,而是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降级路上,遭遇特赦,转身。 《蜀船》里的情感并不是小时候想象的简单的山水漫画。
那是公元759年的春天。李白时年五十九岁。因永王李霖案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路过白帝城(今奉节)。李白五十八岁时被判有罪。他从旬阳出发,逆流而上,到达宜昌。他慢慢地走着,停下来,直到一年后才到达三峡。他花了三天三夜才穿越巫山:
巫山蓝天环绕,流水如流水。
巴的水可能突然枯竭,蓝天永远不会到来。
三晨为牛,三暮为迟。
三个早晨、三个晚上过去了,我的太阳穴变得丝滑了。
这首歌《上三峡》可能有李白一贯的夸张。船在巫峡天险中缓缓前行,三天三夜后头已发白。也表达了流亡中的苦闷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到了白帝城,突然收到了赦免的消息。这是从天而降的惊喜。我立即掉头,乘船向东,于是我写下了《下江陵》,也称为《早发白帝城》。回来的路上,一日顺流而下。很快就可以到达江陵。不知是真的这么快,还是诗人尽快回家的另一种说法。
像李白一样天真浪漫,只有一颗纯粹的诗心,难怪他会被卷入永王案中。
相传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与现任妻子宗氏一同南逃,后隐居庐山。次年,雍王到九江后,三次请李白出山。此时的政治形势是安禄山叛乱。老唐玄宗把江山留给了几个儿子分别镇守,自己逃往四川避难。于是,太子李白恒直接即位,封唐肃宗,尊远在四川的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只能默许。
那边镇守江陵的永王李霖表达了不满,在积极寻找幕僚的时候找到了李白。经过一番善意,一直怀有建功立业理想却无能为力报国的诗人李白,头脑一热就加入了皇家创业队伍。那是757年的春天,他的好友杜甫在叛军的战俘营里。几个月后,当李白为雍王写歌时,杜甫逃离了叛军阵营,一路跟随叛军。正统肃宗和高适也到四川觐见玄宗,然后到肃宗朝廷任职。同一时期,王维被迫在叛乱朝廷当伪官。
雍王战败后被杀,李白被囚禁在旬阳。他在郭子仪等朋友的帮助下活了下来,并于758年被流放到夜郎。
著名学者闻一多曾在西南联大讲授唐诗。在谈到安史之乱期间诗人的表现时,他做出了一段引人入胜的评论:“当灾难来临时,杜甫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无家可归的孩子,到处寻找母亲。”李白就像一个桀骜不驯、任性的野孩子,而王维却很像他早年所唱的被楚王掳去为妃的奚夫人,一个忍辱负重的弱女子。”评论真是生动,令人难忘,而且恰好是山河破碎的同一个时代,学生们有幸听到了更多的老师的评论。
只是不知道李白在得到了被世人赦免的福分后,在船头遥望峨眉山时,是否也有一种和当年一样的思乡之情。
峨眉山半月满秋,影倒映在平墙河水中。
夜清溪流向三峡,思念下豫州不见你。
这是年轻的李白第一次告别亲人远行。他正在航行通过峨眉山。秋天的月亮当空,他的影子倒映在河里。回望故乡,他有一种离别的感觉。沿途地名如河流般自然流淌:峨眉山。 —— 平墙河—— 清溪—— 三峡—— 渝州,这是一首离别的情诗,一串浑然天成的流淌诗。
李白被赦免后返回江陵的旅程,与他年轻时第一次出蜀时一样,是河水流淌。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时是什么样子?江陵流下的水面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仅漂流瓶:
《峨眉山月歌》
越过荆门外的远方,从楚国来到这里。
山脉尽头是平原,河流流入荒野。
月下飞镜,云海成海楼。
犹怜故乡水,送舟远行千里。
“山随平原而田止,江河流入荒野”。这是千古名言,气势磅礴。少年李白张开双臂,等待着整个世界。也就是说,年轻的李白感觉整个世界都在等待他出山。我在心里激动地喊道:全世界,我来了!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我想亲眼看看。平原荒野、亘古长河、雄伟世界尽收眼底。想去战国楚国探古交友,月下也有仙山海市蜃楼。家乡可爱的水让我可以游到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年轻的李白对自己的宏大旅行充满了热情,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了强烈的信心。他趁着青春,尽情挥霍诗酒。酒瓶空了,他抬头望去,看到了水岸两岸雄伟的山峦和田野。他把它导出成一首诗,放进酒瓶里流水:
《渡荆门送别》
天门断楚河口,清水东流至此。
两岸青山交相辉映,孤帆从日出。
无论谁打开这个漂流瓶,都会被诗中的豪爽所折服。浩瀚的长江上,碧水蓝天劈开天门峰。这是多么雄伟啊。顺流而行,两岸青山交相辉映。出来,远离红日,一叶孤帆悠然而来。他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大胆、有野心。除了李白,没有人能长得这么高。
这两瓶盛装着李白充满雄心壮志的青春岁月,这是他第一次出蜀闯天下的开始。那一年,他二十五岁,英姿飒爽,执剑奔天涯,面对人生,面对世界。未来充满着炽热的激情。接下来的命运是游侠诗人、酒修道士、谪仙、等待圣旨的书生、金石获释、云游四方的文豪、流放的囚徒。
一段漂泊的人生在眼前闪过,水往东流,李白望着江水,也许以为向我们吹来的风都是一样的。有的人乘风破浪到达彼岸,有的人则随风漂流无踪。为什么我这么不甘心?
李白肆无忌惮、不羁的精神,总是在说服自己内心的不甘:游历大千世界,建功立业固然好,但你看,屈原的诗词歌赋,依然照耀着日月,而亭台楼阁楚王的城楼早已消失。当官场和世俗之路狭窄时,李白在汉江上长期吟诵,创造了自己的唱腔,命名为《望天门山》:
木兰的船是用沙和汤做的,两头坐着玉笛和金管。
千株石斛放入美酒瓶中,随波载着妓女往来。
仙人欲乘黄鹤,海行者无心追白鸥。
曲平诗文悬日月,楚王台空山。
意气风发下笔,五山震动,诗成笑傲凌沧洲。
名利若长存,汉水也当西北流。
这首诗的措辞如此美丽,应该放入最美的古典瓶中。我看的时候甚至觉得这个瓶子应该是从海外的仙山飘来的。看看李白笔下的船是什么样子的。沙塘为船,木兰为桨。
木兰是信宜花。木兰和沙塘都是极其名贵、稀有的香树。它们用来制造船只,是世间罕见的财富,极其美丽。此外,坐在船两端的管弦乐队使用各种乐器。美玉的刺绣和金制的烟斗,华贵夺目。同时,又如诗中飞出阵阵仙乐,美妙绝伦。此时声色俱佳,酒可畅饮,歌者在旁。真是丰富又浪漫。一切准备就绪。
想要飞得更高,成仙,还需要黄鹤再来。等待太渺茫,不如做一个没有私欲的海员,与白鸥一起自由自在。曲子的文章如日月般不朽,而诸侯将军的亭台楼阁却早已空荡在山岗上。当我兴致勃勃地书写时,磅礴的气势撼动五座山,跨过大海。名利若能长久,除非汉水向西北流。
李白以天翻地覆、河水倒流这种不可能的极端现象来比喻,即用否定的否定来强化最大的肯定,大胆地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文章万古长青,名誉万古。财富将被决定。然而,浪漫派诗人虽然看似对世事了如指掌,但最终还是陷入了名誉、是非的陷阱,白衣沾染了灰尘。
《江上吟》 这一年,李白三十五岁,尚未展露雄心。他用狂放不羁来安慰自己,同时也不愿意去寻找机会,直到四十二岁。 “人”,以为自己可以向世人证明自己,却没想到,这个等待圣旨的翰林,却只是和皇贵妃嬉戏写诗。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但李白当时并不知道。如果他后来知道自己的命运,他是否宁愿只是像《江上吟》中那样的“诗程潇傲凌沧州”那样的人,而不再追求名利,让命运被封印在这个瓶子里,漂流在河上而隐居成为天边的海市蜃楼?
那不是李白。
李白在时间的长河中记录着自己的诗篇,漂流在水面,饮酒在月光下。人们想象他最后的结局:醉醺醺地漂流水上、捞月戏水,淹死了。游走于世间六十二年的李白,彻底回归了诗的流水和永恒的明月。这或许是最适合浪漫诗人的归宿。
漂流在历史长河中的诗人永远是李太白。
【李白漂流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