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民间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一两天之内,一束束带着绿色野味的荠菜花出现在市场上,并与蛋清一起煮。相传有明目、清火的功效。
“3月3号订单重点是厨房,而且有新口味。”
米饭、蔬菜和鸡蛋煮得很饱,很香。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
清嘉庆年间浙江人叶调元长期在汉口任教,在这里见识了3月3日的不同风俗。
据说,这里的3月3日,对美食的重视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对他来说,味道很新奇。
迪米采是荠菜的民间名称。用荠菜煮鸡蛋,很饱,很香。
此时荠菜正开花,其茎叶不宜煮食。不过,用荠菜茎煮鸡蛋,作为蒸食的垫料,才是真正的晚春特有的清爽感觉。 《本草纲目》称荠菜能凉血明目。可以在晚春天气突然转暖,容易上火的时候使用。确实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养生方式,而且风味独特。
所以我的3月3日就与晚春新鲜的荠菜花有关。
如果不去市场,获得荠菜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河边或者农田里采集。河边的野荠菜花往往是最茂盛的,所以3月3日也是可以一起出去看水的日子。约上一两个朋友,去河边采荠菜。我们在那里呆了半天,一边玩一边聊天,很放松。
但为什么会有3月3日,实在是不清楚。当我问父母和邻居时,我只是回答说一直都是这样。这自古以来,着实让人对荠菜的鲜香不知所措。
事实上,3月3日确实自古就有。
3月3日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祈雨仪式,而盂舞就是一种舞蹈祈雨的仪式。 “如果国家发生严重干旱,那么英俊的女巫就会跳女巫舞。”但为了防止干旱,巫舞舞常在晚春举行。这种祭祀是集体活动,往往是全民参与。领导人在河边的高台上祈祷,普通民众则借助流水清洗身体,表达感谢和祝福。
在周代的魏国,这种以水祈福的方式十分盛行。人们相信此时的流水泉气旺盛,能祛病祛寒,并有生育的神奇功效。因此,在《诗经》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把此时踏青、玩水视为盛大的节日。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水边,用牡丹、香花沐浴。
周朝春秋时期,《论语》中也有记载,孔子的学生曾熙说,他最大的愿望是与几位朋友沐浴在暮春的水边,在祭雨上跳舞。祈福台,表达他对天地自然的热爱。敬畏,然后幸福就会回来。
由此可见,在先秦、周代,暮春亲水节已是热闹的民俗,也是人们最想庆祝的节日。
这个节日叫上巳节,是暮春三月的第一巳日。
汉代的许多习俗都是从先秦继承下来的。在汉代,上巳节是农历三月的重要节日。官民们一起到江边沐浴,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
“这位窈窕淑女,美丽极了,戴着翡翠耳珠。”东汉·都督《京师上巳篇》
这是汉代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有关上巳节的诗。
写的是东汉都城。三月踏青的美丽,不同于乡村。京城百姓过巳节,这是女子外出争美的日子。到处都是穿着漂亮服饰的美女,王室成员都戴着头饰。在耳朵上戴上美丽的翡翠羽毛和漂亮的珠宝。
他们可能和农村不一样。在乡村,她们乐于真正亲近水,这些高贵的女子在春天展现出最美的自己。上巳节是都市人的郊游日。
所以东汉末年、晋初,就过三月的上巳节。由于场合隆重,人们习惯用农历,民间将上巳节定在3月3日。
“少年暮月,调和六气。
法应姨洗,日将元巳。
山谷里的风吹散了凝结,在微弱的阳光下警报开始。
春装已备,明媚之气来了。 《西晋·佩妮《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
这是西晋大夫、相当于宰相的潘泥在上巳节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皇帝和他的服饰,前往天池。时间是晚春三月初一,谷雨节气。
皇帝和他去那里并不只是为了好玩,因为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祈求诸神的降临的深刻祭祀。
也就是说,西晋皇室对于上巳这个日子还是很重视的。
但同时,Penny也写下了3月3日他与洛水人民的狂欢。
”朱玄蔽兰高,绿幕映罗梅。
我在岸边赤手洗脸,涉水洗浅衣。
沉钩从眼中出,上下飞舞。
羽杯乘波,素蛋随流归。”西晋·竹篙《三月三日洛水作诗》摘录
洛水河边,人们在水边洗手,掀起裙子过水。到处都有人钓鱼、射鹅。人们把酒杯放入水中,鸡蛋浮在水中。布施的人尤其有福。得到它的人都非常高兴。
在这里你可以一睹3月3日民俗风情的盛况。
所谓曲水上清,并非王羲之首创,而是一种民间狂欢习俗。却被王羲之捧于园中,以宾客盈门而闻名。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人们将鸡蛋浮在流水中,供下游的人们拾取食物。古人认为鸡蛋能清热、润肺、解毒、益肠胃、明目消肿。
或者从那个时代开始,3月3日吃鸡蛋的民间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3月3日,我向江头望去,看到了上游的鲤鱼浪。
如果你想用钩子把它挑起来,你可能会担心龙会回来睡觉。隋·杨光《凤艒歌》
南北朝时期,上巳节与三月初三合二为一。
上巳节,皇室不再单独祈福。 3月3日是上巳节,上巳节就是3月3日。
3月3日,南朝梁孝刚皇帝率群臣踏湖郊游。
3月3日,隋炀帝沐浴后,登上凤船,到江中春游。
3月3日,我在河里划船,看到鲤鱼从水里钻出来。
我本来打算把鱼钩放到河里钓一条,但又担心在水里钓到龙,所以就放弃了。
这首歌其实充满了骄傲和欢快。因为他乘坐的是凤舟,气势只有水中的蛟龙能比拟。这里还有一点比喻,还是表达了皇帝求雨的心情。龙是雨神。
当然,后人常常将其解读为隋炀帝的诽谤诗,因为隋朝很快就被唐朝取代了。他的凤舟吸引了真正的龙唐。
“暮春三月初三,泉水桃花开。
光乐蜿蜒上下天空,仙船摇曳在镜中。 ”唐·张说,3月3日,定坤池风和小玲得到了“谭”字的韵
唐代的三月初三,因繁荣而欢乐。
每年3月3日,皇帝都会带着大臣们到昆明池或皇家水域泛舟。
当然也是祈福祛病,国泰民安,君臣和睦。
于是张宰相就说他写的是皇帝水上行的美景,龙舟华丽,乐曲祥和。
鲲池青山绿水环绕,海水深蓝,水面桃花飘浮,龙舟在水面蜿蜒。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湖光山色,享受无尽的奢华。
“3月3日天气新,长安水边美女多。
姿态刚健,意远而真,质地细腻,骨骼均匀。 》唐·杜甫《杂曲歌辞 丽人行》 摘录
而杜甫则把目光集中在了长安的曲水河畔,这里是长安城里美女们游览的地方。
贵族们率领家臣和亲戚,用锦帐围住屏风,中间饮酒狂欢,盛装侍女络绎不绝。
而市民们也盛装出门。
杜甫的3月3日诗,描写了盛唐春天里女子的富贵与美丽,成为后世一幅丰富多彩的盛唐画卷。
” 3月3日,天空晴朗,白杨绕江,晨莺啼鸣。
使者还没有离开县城,河面上就已经传来了和声。
使者出来时,皆已领头,红旗阵已在马前。
两岸的破衣烂香,银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霜刃。摘自张建峰《唐观赛舟》
在远离京师的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古老的喜水节仍然保留或恢复了水上赛龙舟的传统。
人们聚集在水边,等待国家官员到来,下达龙舟比赛开始的命令。
岸边有很多女人在观看。他们头上的银发簪在阳光下飘扬。他们是拉拉队队员,为自己喜爱的舰队和英俊的战士们加油。
宋代,由于礼仪盛行,不支持妇女外出参加公共活动,因此3月3日日渐萎缩而衰落。户外赏春之美开始内化,人们习惯于小园赏牡丹、赋诗赋诗。
“我修行回来却去郊游,去流浪寻找野爱。
一边看水生生物一边挑选蔬菜,更能节省时间,享受春姑娘的生活。 《南宋·周必大《三月三日》
这颇有南宋三月初三的代表性。
男人可以以祈福的名义与朋友一起去爬山,但他们也会感到相当孤独。
玩累了回来,看见一个女孩在河边采摘野菜,独自望着晚春的河水。
男人认为女人庆祝3 月3 日可以省钱、省事。如果门口有水,手里挖着荠菜,那就算是过节了。
但我看到的却是孤独,因为宋朝之前的民族聚会在宋朝就衰落了。
由于伦理问题,男人和女人再也无法分享暮春踏青、戏水的轻松乐趣。
3月3日也失去了盛大浪漫的美丽。
但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在3月3日挖荠菜,制作春菜,享受田间的美味。已成为家庭经济实惠的度假用品。
“荠菜年年都有,选一、二、八十九。
眼睛是今年才出土的,人们还在不断地采摘食物。
现在乱七八糟已经难以忍受,3月3日正是百花齐放的日子。 ”明华号《野菜谱 其四十八 荠菜儿》
宋明以后,3月3日盛大的踏青节变成了荠菜花盛开的美食节。
虽然荠菜在冬末春初就可以上市,但荠菜花是在晚春,也就是3月3日左右开花的。
用荠菜包青团子或用荠菜煮汤,应该是明代3月3日的常事。至于有没有荠菜煮鸡蛋?我认为有。
因为这两种食材都很常见,而且3月3日吃鸡蛋的传统从晋朝就有了。
老荠菜开花了,吸收了整个春天的新鲜空气,特别香。
这首诗写的是饥荒之年的荠菜。荠菜一出土就被人捡走了。 3月3日怎么会有花开呢?
不过,荠菜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除非是极其贫瘠干旱的土地。春风吹开了原野水边的荠菜花,摇曳在暮春里。
又到了每年的3月3日。现代人已经没有束缚了。 3月3日,是一个适合郊游的美好节日。看看满街都是穿着汉服的仙女仙女。他们四处打卡春天,还原3月3日最浪漫的气氛。脸。
【三月初三古诗十句: 暮春时节,三月初三,泉水桃花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