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首诗中,这位29岁的官员充满了雄心和豪情。它用诗歌讲述了一种人生哲理,体现了年轻人的进取精神。
三十四年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川人也跑到江西,写下了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
这首诗用一个中年人的智慧,也讲述了一种人生哲理。似乎既是对前者的致敬,又是自己感情的表达,意义深远。
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曾经是政敌,如今却相见并笑解恩怨。前者叫王安石,后者叫苏轼。
一、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到山上的千寻塔,听到鸡叫,看到太阳升起。
不要害怕浮云遮住你的眼睛,因为你处于最高的层次。
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也就是苏轼出生的那一年,16岁的王安石跟随父亲进入京城,结识了后来的好友曾巩。
曾巩向老师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文章大加赞赏。大约五年后,王安石考中进士,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调任淮南节度使。
王安石任期结束后,前往北京述职。欧阳修和和当时的许多文人都非常看好他,准备推荐他留在北京任职。但没想到王安石却拒绝了,因为他家里还有母亲要赡养。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调王安石到浙江鄞县任地方知县,为七品知县。四年后,王安石任期届满。他回乡途中路过杭州,写下了一首诗,就是上面提到的《登飞来峰》。
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我们会发现,当时年仅29岁的王安石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是地方官员,政治声誉良好。有欧阳修等人作为京城的“后台”,他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于是他通过这首七言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他说,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努力奋斗。只有站在最高的地方,视野才不会被浮云遮挡。
因为这首诗,有人一直攻击王安石虚伪。他们说,既然你这么想当官,想往上爬,为什么当初拒绝欧阳修的好意呢?
这样理解这首诗显然是有偏差的。不要害怕乌云遮住你的眼睛,因为你处于最高的层次。这里的“高位”不一定是指官衔的高低。
毕竟,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后,你的知识就高级了,相当于达到了“最高水平”。有了高明的见解,你也可以无惧低端知识的“浮云”。
王安石的诗很简单,里面的道理并不深奥。从诗下联的“闻言”二字可以看出,他既没有登上“飞来山”,也没有登上“千寻塔”。
他只是借这个话题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哲学的看法。换句话说,王安石只是想告诉读者:一个人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其他什么,总会遇到很多让你困惑的事情。
不过,只要你不断努力往上爬,直到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些困惑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二、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 北宋·苏轼
横视,侧似岭峰,远近高低不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这座山中。
苏轼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当时,宋神宗第四次想要复活苏轼,却始终遭到“新党”的反对。于是宋神宗无奈,只好利用自己的特权,将苏轼从黄州调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
苏轼来到江西庐山,并不愿意写诗。因为像李白、张九龄这样的人都写过庐山,而且写得很好。面对这些前辈的名著,苏轼显得有些胆怯。
不过,一路上看到的风景、人和事,却让苏轼的心情更加愉悦。后来,他写了几首诗来练习写作。当他参观西林寺时,他终于写下了著名的《题西林壁》。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他29岁时写的,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他47岁时写的。那时的苏轼已经算是一个老人了。
苏轼将四十年来的庐山奇观与人生感悟结合起来,写下了这首诗。与王安石的诗相比,他的诗表面上似乎在讲人生哲理,但深度却相差甚远。
苏轼写诗时,仔细观察,并用脚丈量过庐山,然后才下笔。王安石从来没有登上过“千寻楼”,他只是“借题”而已。
因此,有人痴迷于研究杭州的“飞来峰”在哪里? “千寻塔”在哪里?这纯粹是搞笑。因为这种研究与王安石诗歌的意境无关。
王安石这首诗所蕴含的道理很浅薄,看起来很像唐代王之涣“欲看千里之外,更上一层楼”的翻版。但他强调“浮云”,证明他在29年的职业生涯中仍然遇到了很多困惑。
王安石此前的仕途一直很顺利,所以困惑他的不应该是某些人所说的“小人”、“奸党”,而是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苏轼的《题西林壁》包含了比较深刻的哲学,可能和王安石有一些联系。 “五台诗案”期间,朝廷欲杀苏轼,王安石却站出来为他求情。
后来,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恩怨才得到了解决。经过这样的打击,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苏轼对人对事的看法自然发生了变化。
有些事情他以前觉得是非黑即白的,后来却觉得不是。比如,一开始,苏轼对王安石新法的看法就是要“一击毙命”。
一开始,苏轼是坚决要反抗的,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他甚至两次上书皇帝,严厉批评王安石的新法,还写了很多诗来讽刺王安石。
不过,后来苏轼的想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元友党”上台攻击新党时,苏轼再次站出来反对。他认为新政有其自身的好处,不能“一击毙命”。
那么苏轼的思想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这是因为他学会了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者跳出原来的地方,像看庐山一样看问题。
【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下了千古巨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