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岭南吃荔枝时,写下了一首《七绝吹牛》诗,至今争论了近千年。

更新:08-2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于是苏轼敞开肚皮,吃了一顿大餐。吃完后,他写了一首短诗说:“日吃荔枝三百颗,长大就是岭南人。”

如果按照普通冰鲜荔枝约26克的重量计算,300颗荔枝重约15.6公斤。一天吃这么多荔枝,苏轼就算没有累死,也已经“中毒”了。

因此,苏轼写下这首诗后,后人对此争论了近一千年。那么,苏轼写下这样一首诗,究竟是“笔误”,还是吹牛呢?如果是吹牛,他的动机是什么?

苏轼在岭南吃荔枝时,写下了一首《七绝吹牛》诗,至今争论了近千年。

一、是“一颗荔枝三把火”,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

《惠州一绝》 —— 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已是春天,橘子、杨梅纷纷新出。

苏轼在岭南吃荔枝时,写下了一首《七绝吹牛》诗,至今争论了近千年。

一日吃三百颗荔枝,长大后成为岭南人。

白话翻译:

罗浮山下气候十分宜人,四季如春。这里的水果种类很多。我四月刚吃过枇杷,五六月又吃了新鲜的杨梅。七、八月份,可以吃到美味的荔枝。

如果我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那我宁愿一辈子留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岭南人。

有人说,岭南客家有句谚语:“一荔枝三火”。苏轼写这首诗时听错了,于是将这首诗写成了“日吃荔枝三百颗”。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按照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苏轼只能写“日吃荔枝三百颗”。判断真伪的关键在于诗的最后一句“我将永远做岭南人”。

做一辈子岭南人,是有先决条件的。因为在宋代,岭南是一个经济严重落后的地方。那里日照时间长,紫外线极强,烟雨弥漫,毒蛇虫虫遍地,生存条件十分艰苦。

苏轼的家乡是天府之国四川。出仕后,还长期居住在中原、杭州、黄州等地。岭南的物质条件和这些地方完全不一样。

除非有什么对他来说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否则他有可能会忽视惠州艰苦的生活条件。这样的东西就是第三句提到的荔枝。

汉唐时期,荔枝在宫廷中被作为贡品,宫廷里的普通官员很难吃到。吃一颗荔枝就想让苏轼“继续长寿岭南人”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吃一颗荔枝就能成仙。

所以,苏轼写得有点夸张,说自己一天要吃三百粒。那么大家应该已经想通了,如果诗的第四句是真的,那么诗的第三句就必须“正面赞扬”果实荔枝。

“一荔枝三把火”这句话,其实是对水果荔枝的“负面评价”。所以,如果强行放到诗里,逻辑就不会顺畅。

这就像一个奇怪的人说的:吃荔枝会上火。我的痔疮已经很久没有发作了,所以我必须留在岭南,每天吃荔枝。这肯定会让痔疮变得更严重!

苏轼写这首诗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歌颂荔枝。其实他是想“炫耀”,因为他想激怒那些把他赶到惠州的人。

他想说:怎么样?你费尽心机把我赶到这个没人能拉屎的地方,结果却因祸得福,吃了只有杨贵妃才能吃的荔枝。你们当了一辈子官,可谁吃过荔枝这“仙丹”呢?

二、苏轼的“穷作乐”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宋哲宗欲恢复熙宁年间的“新法”。苏澈觉得不妥,就去找尚书反对。结果他在奏折中把宋神宗比作汉武帝,惹怒了古怪的宋哲宗。

有大臣告诉宋哲宗:汉武帝是明朝的主宰。宋哲宗说:我不在乎。苏辙说我父亲是汉武帝,那就是浪费国力了。于是倒霉的苏澈就被贬官了。

随后,北宋“新党”趁机镇压苏轼。于是就像“五台案”一样,我翻阅了他过去写过的诗,最后胡乱指控了“讽刺语言”。

于是一个月之内,“贬谪、命运三变”。这些人硬是把苏轼从位置上拉下来,就奔赴偏远的岭南。

原来的“乌台诗案”,是苏轼连累了弟弟苏辙,兄弟俩都被贬了。这次却恰恰相反。苏辙首先得罪了宋哲宗,导致苏轼受到“新党”的批评,被贬到岭南。

苏轼被贬之前,已经到了副宰相的级别。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他应该很生气,但他不想让人看到他的笑话,所以他写了这首歌《惠州一绝》来反击。

但为什么是荔枝而不是其他水果呢?这是因为荔枝在汉唐时期曾是非常稀有的贡品。由于保鲜困难,统治阶级的达官贵人吃起来也很困难。

不过岭南盛产荔枝,可以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吃到。从这一点来看,苏轼是因祸得福。除了这首《惠州一绝》之外,苏轼还写了一些其他赞美荔枝的诗。

然而,苏轼看到荔枝的时候,却并不总是那么高兴。他还写了一首诗《荔枝叹》。在这首诗中,苏轼将荔枝与汉唐两代皇帝进贡荔枝的不同方式联系起来。

在唐伯佑的建议下,汉和帝停止进贡荔枝,以表达对百姓的同情。然而,为了博得杨贵妃的一笑,唐玄宗却“溅血千年”。苏轼因此说:“希望老天怜悯这个无辜的孩子,不要生出一个长满疮的美丽生灵。”

老天若怜悯苍生,还不如不要生出荔枝这种东西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对荔枝的热爱,仍然不大于他对天下人民的同情心。

苏轼“日食三百颗荔枝”让朝中镇压他的官员们“垂涎欲滴”,但他很快就开始担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统治者拼命要求百姓进贡包括荔枝,茶、药黄。贡品包括牡丹。

所以想了想,苏轼宁愿这辈子都不再吃荔枝了。

结语

汉和帝所吃的荔枝,来自胶州进贡;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四川福州的贡品;苏轼吃的荔枝产自岭南徽州。

苏轼写的是《惠州一绝》,纯粹是吹牛。目的只是为了让那些排斥他的官员生气。写完这首诗后,他又写了《荔枝叹》,免得朝廷里的大官因为吃荔枝而祸害百姓。

然而,后人记住《荔枝叹》的人很少,而记住《惠州一绝》的人却很多。岭南的荔枝也因他的歌曲《惠州一绝》而闻名。

【苏轼在岭南吃荔枝时,写下了一首《七绝吹牛》诗,至今争论了近千年。】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苏轼的最后一首诗:短短的二十四字诗,写尽一生沧桑,通透豁达,医治后世千百年。 下一篇:欧怀年《咏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