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指公元1076年。
苏轼被任命为密州知县。
天宫:指月亮中的宫殿。
琼楼玉宇:用美丽的玉石建造的建筑。
指想象中的仙宫。
婵娟:指月亮。
插画作者:吴悠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苏轼的诗千百年来几乎与中秋节融为一体。时值中秋节,苏时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弟弟苏澈了。在这个中秋佳节,即使是英雄旷达的东坡老师也摆脱不了“逢年过节更思亲人”的人情。但这不是一首简单的思念亲人、怀念远方的诗,也是一首爱孩子的诗。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宇宙和生命的哲学命题。
诗一开始,他就举酒问天,与屈原、李白颇为相似。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一个即使在今天也无法确定答案的宇宙命题。诗人很好奇今晚月宫里是何年何月?诗人明明知道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他还是问了出来。主要原因恐怕是诗人对这个地方抱有想象中的期待。诗人说,他想乘风回到天宫,但又怕天宫太高,经不起那里的寒冷。
诗的第一部分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第二部分开始表达对他人的感情。月亮翻过朱色楼阁,低垂在雕花窗上,照得人们无法入眠。诗人不禁要问,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仇恨吗?为什么人与人分开的时候,总是会变得更圆?但诗人并没有继续沿着这种压抑的思路走下去,而是突然转向更高层次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人间有悲欢离合的变化,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件事自古以来都是难以两全其美的。诗人思念家人的悲伤顿时释然,心情豁然明朗。最后,诗人祝愿天下人都能安居乐业,长久平安。虽然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但最终还是能共享同一个明月。诗人对一个人的感情延伸到对天下所有人的感同身受,生命的格局由此被放大。
(提供:上海江东学堂)
【今日一首诗:愿人虽相隔万里,长寿共赏月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