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想,现在我们梳头的过程已经很简化了,但还是那么麻烦。古代的妇女留着长发,必须盘成这么大的发髻,并戴上许多发夹环。他们是如何整理头发的呢?相信很多女孩和我一样对这件事都有共同的疑问。
古人和我们一样,必须用梳子来梳理头发。然而,梳子在古人手中却演变成了多种形状、材质和功能。随着历史的变迁,梳篦的区别逐渐显现出来,梳篦文化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历史变迁。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聊中国古代的梳子文化,看看古人是怎么梳头发的。
一、起源——梳篦一发动,头屑去无踪
梳齿篦条实际上是梳齿和篦条的总称。其实,在先秦之前,梳子和篦子并没有单独的名称。它们统称为“直”,就是成语鳞次栉比中的“直”。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知,梳与璧的总名,梳,理发,璧,导,今俗名篆”。在古代,“篆”和“笔”有时可以互换使用。是的,有一个意思。
那么梳子和竹篾有什么区别呢?唐代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这样解释:“梳子大而粗,故修鬓者称其为梳子,谓之齿疏;齿小而薄”。故除虱者谓之梳,意为齿密比也”,即齿疏者为梳,齿密者为梳。
根据我国目前的考古资料,现存最早的梳子应该是江苏省郫县柳林出土的早期大汶口文化骨梳。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从同时出土的梳子来看,最早的梳子材质为“骨齿角”三种,即兽骨、象牙、兽角。从形状上看,大多呈竖直的长方形,通常有5、4颗牙齿,形状有点像人的手。之所以看起来像人的手,可能是因为你梳理它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人的手在抓挠,比较友好。
江苏郫县柳林出土骨梳
与梳子相比,竹篮的出现相对较晚,但应该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期。湖北荆门保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晚期文物中发现了梳子和篦子。这说明当时的梳子和篦子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区别。那么既然你已经可以用梳子梳理头发,为什么还需要一个齿更密的篦子呢?这是关于梳子和竹篮最初的功能区别。
前面引用的严师古的注解,实际上讲的是梳子之间的功能差异。梳子无疑是用来梳理和拉直头发的。竹篮的作用有点意思。严师古说,竹篮是用来“除虱子”的,意思是清理头上的污垢。众所周知,古代人的头发比较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般不会剪掉。如果太长,他们就会把它扎成发髻戴在头上。
古时候的包子做起来很麻烦,所以一般不会每天拆开。如果头发长期扎在一起,可想而知有多干净。所以里面有头皮屑或虱子是很常见的。因此,你需要一把齿较密的梳子来清除头发上的污垢。这真是“一梳头,头皮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起初,梳子只是作为拉直头发和清除污垢的工具。然而到了秦汉时期,妇女的发髻开始种类繁多、新颖。现阶段,除了个人卫生的需求外,仪容仪表、理发也增加了对美丽的需求。女性对美丽的追求也带动了对盥洗用品的追求,梳子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一些原本不太便携的形状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一种新的形状应运而生,那就是马蹄形梳状炉排。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黄杨木马蹄印
从图中可以看出,汉代梳子的形状往往是由半圆形的梳背和细密的梳齿组成的垂直马蹄形。上圆下圆,造型看起来非常古朴美观。据学术研究,这种风格是受楚文化因素影响的。与史前的长方形相比,马蹄形无疑握持更舒适,也更容易携带和使用。
二、梳篦文化发展的高潮——“钿头云篦击节碎”的大唐盛世
梳文化在唐代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民族团结,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在万国皆朝的盛世时代,随着与各国文化交流的广泛,人们对美的追求开始被充分激发。无论是发髻还是首饰款式,都开始不断更新。唐代的女性为了“美丽”不择手段。不要走极端。梳子作为珠宝首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材质、造型还是功能都不断被注入新的元素。
从材质上来说,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唐代梳子的材质空前丰富。金、银、玉、铜、象牙、玛瑙、水晶、琥珀等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梳子。例如,1983年扬州三元路出土的唐代金梳就是纯金制成的。它融合了锤击、雕刻等多种技术,雕刻出非常华丽的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从造型上看,唐代梳篦子除了继承了前代的马蹄形造型外,由于功能的变化,逐渐发展为簸箕形梳篦子。这种簸箕形的梳子也是马蹄形的延续。将马蹄形两侧的梳齿向外展开,逐渐由马蹄形变为上窄下宽的簸箕形。同时,簸箕形梳子依然保留了马蹄形的圆弧形梳背,但与上一代的纵向延伸不同,簸箕形梳子是横向延伸的。
唐代簸箕形木梳
那么,为什么梳子的形状会从垂直变成水平呢?这就引出了唐代梳子的功能变化。唐代以前,梳子多作为生活用品出现在女性化妆品中,仅具有梳理头发的功能。但到了唐代,随着女性对发髻的创造力不断爆发,女性的发髻和头饰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华丽。这么大的发髻总是需要一些配套的首饰来装饰,所以梳子除了原有的实用性之外,逐渐也有了装饰的功能。
唐代妇女喜欢在高高的发髻上插上各种梳子,露出梳背,上面刻有精美的图案,装饰发髻。有的将一把梳子横放在发髻前面,有的还在鬓角或发髻后面放几把梳子。唐代后期甚至出现了上下插入的两把梳子,这在很多敦煌壁画中都有体现。在插入梳子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如果梳子形状能横向加宽一些,就能露出修长的梳背。梳背延长的弧度可以在发髻上起到更好的装饰作用,这也解释了答案。唐代梳子为何由竖式发展为横式?
唐代壁画中的女子梳子
前面说过,唐代妇女的发髻很大,款式也很多。为此,甚至有人写了一本叫《髻鬟品》的书,里面记载了各种包子,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包子。时尚发型手册之类的书籍。唐代诗人吕维钧有诗云:“城中人人高一尺,唯有鬓发髻的妃子。”可见,唐代妇女的发髻已有一尺多高。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大的发髻,所以他们需要假发的帮助。
《长安十二时辰》的谭琪发髻中间也有一把梳子。
假发早在周代就已存在。到了唐代,它被称为“义馍”或“假馍”,已是城里妇女争相购买的“时尚单品”。但古代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发夹,所以如何将假发固定在头上确实是一个问题。常见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发夹别住,一种是用梳子固定。因此,在唐代,梳子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具有固定假发的功能。
例如,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诗《:010—30000》:“玉蝉三层栽,青髻高翠发空。春风吹到你跳舞的时候不要给我梳子。”这是什么意思?据说,宫女头上扎着一个特别高的假发髻,用三层发夹固定。但因为要跳舞,她跳来跳去,头发被风吹走了。好在皇上并不太在意这件事情,奖励了她一把梳子,把假发髻修好了。看来假发髻一定要用梳子固定,不然跳舞的时候假发很容易飞得到处都是,那就尴尬了。
敦煌壁画中的施主形象,头上插着一把梳子
唐代,中国的梳子在材质、工艺、造型和功能上都达到了顶峰,从实用物品转变为发髻的装饰品。因此,梳子的款式、形状也越来越华丽,颜色也越来越多。梳文化在唐代达到顶峰,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难怪大诗人白居易在其名诗《宫词》中用一句话来形容琵琶女年轻时的美丽:“锡头被篦子碎,血裙被酒染”。
三、宋元明清时期梳篦的发展——功能逐渐分化,造型趋向实用
如果说唐代的梳子文化还是贵族女性专属的时尚体验,那么到了宋代,梳子文化开始“飞进寻常百姓家”。宋代,城乡妇女都喜欢在发髻上扎梳子。然而,宋代的审美与唐代完全不同。唐代以丰满为美,宋代以瘦为美;唐代以繁复、庄重为美,宋代以清新、淡雅为美。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宋唐梳梳文化的特征完全不同。
首先,从形状上来说,宋代的梳篦由唐代的马蹄形、簸箕形等造型,逐渐演变为更宽、更扁的半月形。唐代梳子的梳背和齿在形状上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而宋代的半月形则是用梳背包裹着梳齿,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也可以看出,宋代梳子的整体造型比唐代更为精致、清新。这个形状有点接近现在的梳子。
宋代半月形梳
在梳子的佩戴方式上,宋代也呈现出与唐代不同的方式。在江西景德镇郊外宋墓出土的陶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瓷俑的梳篦是在后脑勺发髻下横插一把大梳子。由此可见,宋代的插值方法与唐代完全不同。
江西景德镇郊外宋墓出土的宋代陶俑
到了元代,由于统治者的古朴无雕的风格,元代的梳子逐渐失去了镂空和雕花,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装饰科学的纯粹实用的造型。这种趋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镀金木梳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和之前的相比,这个造型实在是太简单太明显了。看来元朝的人真是粗暴啊。
由于元代以后妇女的发髻越来越小,头发上梳子的使用几乎消失了。清代,梳子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功能上呈现细致分化的趋势。比如专门用来梳理鬓角和发尖的梳子出现了,各有各的用途。例如,紫禁城里藏着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梳子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其中,最长的梳子用于疏通大面积的头发,中型的月牙梳用于梳理太阳穴,小型的八字梳用于梳理发尾,而梳子则用于梳理发尾。两侧有齿用于去除头皮屑。其他很多梳子都有各自的用途,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到,清朝的梳子的形状和我们现在的梳子很接近,尤其是最大的一把。整个梳子的背面形成弓形。当然,这里的弓指的是未上弦的弓。反曲弓看起来像这样。是不是很相似呢?
总之,自唐代以来,梳篦文化的发展已从奢华走向高雅。它逐渐从王公贵族的玩物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功能上,逐渐形成了详细的分工,不同部位有专门的梳子。在造型上,从唐代的琳琅满目、奢华逐渐发展到简洁、实用、满足大众的需要。
【历史小白说】
从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梳子的制作从最早的骨梳,到后来的金、银、玉等材质;从最初的长方形到后来的马蹄形、簸箕形、半月形梳子造型、弓形等多个造型阶段;从最初的日常生活功能到后来的装饰功能,梳篦文化不断发展和丰富。这不仅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女性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梳子作为每个人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做出贡献,也记录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由此,我们还可以梳理出中华六千多年来文化的谱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梳子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实用产品,又具有艺术美感。我想,这种两种属性的统一,大概就是梳子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吧。
参考
1.《琵琶行》 李桂玉青岛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中国传统梳篦研究——梳篦历史中的民间艺术价值分析》 裴成明硕士论文,中国地质大学
3.《唐宋文化对首饰的影响》 刘思同硕士论文,中国地质大学
4.《唐代梳篦艺术研究》 山西大学张克硕士论文
5.《唐代梳篦研究》 呼啸收藏2012.07
【“头顶云被篦碎,血裙沾酒”。略论古梳文化的变迁】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头顶云被篦碎,血裙沾酒”这句诗简直太美了,作者的文笔真的太厉害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很吸引人,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古梳文化的变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彻,梳子不仅仅是梳头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梳文化博大精深,这篇文章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梳子的材质、造型到寓意,这篇文章都展现了古梳文化的丰富内涵。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血裙沾酒”这几个字,就感觉到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梳子的联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对古梳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文章很有说服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语言很优美,读起来很舒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内容很丰富,让我对古梳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梳子真是美不胜收,每一款都有不同的寓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用“头顶云被篦碎,血裙沾酒”来形容古梳,真是妙笔生花!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既有文化深度,又有艺术性,值得一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梳子不只是梳头工具,更承载了时代的文化信息。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梳文化的变迁,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论证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梳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和研究。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的文笔很好,语言生动形象。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内容新颖,视角独特。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古梳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值得推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