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也许没有比《游子吟》更优美、更广为流传的诗了。不过,我知道一首黄景仁的诗,叫《别老母》。全诗如《游子吟》一样优美动人,但读完却让人更加感到凄凉和悲伤。最后一句话广为流传。
《游子吟》是孟郊的杰作。这是一首六行短诗,千百年来感动了人们。即使今天读到,我仍然很感动。一句“走之前,恐怕会晚点回来”,让不少人落泪。一句“谁言一寸草,赏三缕春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确实是一部醇厚真挚的千古佳作。
相比之下,黄静仁的清歌《别老母》同样真诚,但更多的是辛酸的悲伤和无奈,还有发自内心的愧疚和呐喊。
黄景仁常年漂泊在外,寄居在别人的庇护下,常常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虽然天赋极高,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所以久而久之,他难免会养成多愁善感的气质。这首《别老母》作于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元1771年。当时,黄敬仁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做生意。一个雪夜,他告别了妻子和母亲,踏上了前往远方的旅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无限悲伤的诗。
告别母亲
清·黄敬仁
拉起窗帘,祭拜母亲河,我走到河边,担心自己的眼睛会流干泪水。
那是柴门一个悲惨的雪夜,这个时候没有孩子还不如没有孩子。
搴[qin]琴[wi]:指掀起门帘,出去,离开。
首句“拉帘拜母,上梁河”,点明了送别母亲的主题。提交人打开门帘,告诉母亲他要谋生了。这种告别是没有目的的,所以他只能用“和良”来指代他因为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离开,可见他的不舍。
第二句“白发愁眼泪干”紧接着第一句。诗人没有直接表达离开母亲时内心的痛苦,而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表达。他白发苍苍的母亲知道她的儿子要离开了。最后,她的脸上写满了悲伤,欲哭无泪。这种悲伤,全都体现在老母亲悲伤的脸上。她不敢耽误儿子的未来,但儿子的离开让她心痛不已。外面,儿子又到了受苦的时候了。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描述分离的感觉,但读后却让我们更加心痛。
第三句“柴门凄惨风雨雪夜”,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面。场面交融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悲壮气氛。诗人很无奈,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出去打拼。一个“柴门”就够了。家庭的贫困,以及雪夜的离去,进一步体现了生活的无情和对生活的无法掌控。
所以最后,作者从心底感叹“这个时候还不如不要孩子”。这是诗人融合了愧疚、自责、痛苦的哀叹。是诗人的感情一步步加深,一层层积累,凝结到饱和状态的时候。爆发出来的情绪是痛苦的,而且很有感染力。这是对所有无助、无助、无助的母亲的深切同情,也是对世间不孝子的严厉谴责。养孩子没用,还不如不养孩子,该是多么心痛啊!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感丰沛,真情深入骨髓,让人深受感动。虽然作者用的全是白描手法,但并没有让人感觉情感一点点直白。悲伤、无助、痛苦、感伤……离别之情都以恰如其分、痛苦的方式表达出来。
【非常感人的《别老母》首诗,读完让人落泪。最后一句是千古名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