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公元760年的一个春天,杜甫静静地坐在成都浣花溪的草堂里,等待妻子在纸上画出一盘棋。耳边传来小儿子打针做鱼钩的声音,眼前有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海鸥站在水池里嬉戏作伴。
经历了无数坎坷的诗人,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甜蜜的、安静的、美好的。他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歌《江村》:
清江怀抱村庄,长霞河却静谧安详。梁上的燕子来来去去,水中的鸥儿挨得很近。
老太太画纸做棋,孩子敲针做鱼钩。但如果有老朋友给你端饭,除了你小小的身体,你还能要求什么呢?
那年他已经47多岁了。虽然身后经历了难以承受的磨难,但前方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难。但此时此刻,就在此时此刻,他能够把幸福握在手中,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什么奢望。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希望某一段时光能够永远持续下去。有那个人的陪伴,无论路有多远,都会短,无论夜有多长,都会短。只要是这样,也就罢了。没有别的了。
大唐,有过太多如夏花般绚烂的盛世,也有过无数动荡的破败时刻,却很少能看到这个心爱的人如此平静地在一起。
18年前,30岁的杜甫在首阳山下的鹿魂山庄与弘农县司农少卿杨仪之女杨氏成婚。司农少卿相当于分管农业和财政部的副部长。和古代大多数普通女性一样,杨贵妃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她与古代大多数普通女子不同,因为杜甫年轻时虽然家境富裕,但一生只有一妻,没有妾。
元稹在妻子韦丛去世后,写下“从前海难移,除巫山非云”的名言。感动了世间无数人,却无法感动他。他的妻子还在抓土,她和薛涛也在。妻子王芙去世十年后,苏轼写下了最美的悼词:“十年生死浩瀚,无思无虑,刻骨铭心。”然而,却是刻骨铭心,刻骨铭心,他还在忙着娶妻妾。
人总是有很深的感情,但是这样的感情能持续多久呢?在我看来,那些夹杂着煽情和猜想的自饮自唱,并不如杜甫的《江村》那么实用。
如果爱得深,就永远不会表达爱;如果你爱得深,你永远不会表达爱。承诺和怀旧如何能与共存和陪伴相比。
当写下《江村》时,他们已经在一起17年了。杨氏才三十七岁,算不上老,但“老妻”这个略显粗俗的字眼,却意味着杜甫答应她要永远在一起。
杨家不像李白的四太太宗家留下了“千金买墙”的浪漫故事;她也不像李商隐的妻子马氏,才华横溢,靠丈夫的感伤诗立下遗风。华的形象,她的历史形象很模糊,很单调,也很朴素,但自从她遇见了杜甫,她就注定要与诗人同甘共苦,共同经历大唐的风雨。
二、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如果不是那场著名的叛乱,杜甫的一生就不应该有这么多磨难。
安史之乱前夕,他刚刚得到一个小官职,看守士兵的铠甲装备,管理门禁钥匙。虽然工资不高,但生活也并不悲惨。然而,武器无法应对动乱,长安城门也无法阻止叛军。安史之乱推翻了这个王朝的辉煌。唐玄宗带着妃子仓皇逃往成都,其繁华瞬间化为乌有。
安史之乱后,李亨在灵武即位,唐玄宗时代一夜之间变成了唐肃宗时代。杜甫历经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赶赴凤翔,被授予左十一官职。三个月后,他因前往尚书营救房贯而得罪了唐肃宗。他先是被贬,后又弃官出走。从此,他永远离开了宫廷,开始了人生最动荡的岁月。
他的著名文章《羌村三首》是他回兖州羌村探亲时写成的。
雄伟的红云西边,太阳脚下的大地平坦。柴门鸟语喧,万里归客已至。
傍晚,柴门上鸟儿叽叽喳喳。在夕阳西下的路上,诗人九死一生回到家乡。
妻子和孩子责怪我在场,但他们很震惊,仍然擦着眼泪。世界一片混乱,漂泊不定,生存纯属偶然。
他的妻子以为他早已死了,但看到他活着回来,她高兴得哭了。在这乱世,不死就该笑。
邻居们满墙都是叹息声和叹息声。晚上更是点着蜡烛,感觉就像睡在梦里一样。
邻居们看到诗人回家,纷纷站在墙边观看家人团聚。夜里,诗人与妻子面对面举着蜡烛,在烛光下认出了对方,并把爱情作为最后的避难所。
尼采曾说过:“其实,人就像树,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其根就越会伸入黑暗的地下。”正是因为仕途的坎坷,杜甫才有机会走向低谷。窥探百姓疾苦。生活给了他无数的面孔,他最终选择了去触碰那痛苦的那一张。
世界顶级的繁荣正在衰落,必须有一位顶级诗人来见证这段历史。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就是承受人间一切痛苦,看到人间一切苦难,用他的诗词天赋记录那个时代的沧桑。
这样的王朝就像一座高楼,高耸入云。杜甫恰好经历了国家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看到他盖起高楼,看到他招待宾客,也看到他的楼房倒塌。
安史之乱时,他从洛阳回到华州。他根据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下了千古传颂的《三官三别》。用三个地名、三个状态,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
不要让你的眼睛干涸,不要让你流泪。当你的眼睛干涸时,你会看到骨头,世界将是无情的。
世界是无情的,即使你一味地哭泣,也无法阻止战争的残酷和世界的分裂。
抬头看飞翔的鸟儿,大大小小的都会飞翔。人事有很多错误,但我会永远看着你。
新婚后不到一天,新娘就要亲自送丈夫上战场。
郊区不平安,老人也不安宁。子孙皆战死,我一人如何完成?
战事纷乱,寒烟微凉。老人无奈,头发花白,头发乌黑,悲惨得棺材都关着。
他不歌功颂德,只为百姓说人话。
他对人民和地球寄予极大的同情和关怀。他远远地深情地看着那些荒凉的村庄和贫困的家庭,目光如雨天般遥远而悲伤。他没有钱,为了妻儿的衣食而屈辱地奔波。他很难为世界提供具体的帮助。他所能给予的,只有滚烫的泪水和连绵不绝的话语。
他想要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而他的身后,还好有杨开,用自己的温暖守护着他。
天下大乱,怜他年少,而家贫,仰仰母恩。鹿门扛不住,鹅脚有祸。
在军队混乱、四处漂泊的日子里,是杨维持着这个贫困的家庭。她对孩子的爱就像阳光的温暖,渗入诗人的内心。
采花香扑鼻而来,宾客皆醉。我依然听着野树的歌声,只是在秋天醒来时才听到它们。
杜甫和朋友们在花园里喝酒,他的妻子则在河边洗衣服。石砧的敲打声每次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战争期间,他逃跑并被俘。中秋之夜,他在长安战俘营里写下了一首诗《:010—30000》。这是他第一次描述妻子的美丽。虽然她穿着朴素的衣服,棉麻的,但看上去仍然像个孩子。
今夜兖州,我只能独自在闺房里观看。怜远方子孙,犹念长安。
香雾云气湿婢,清玉臂寒。何时靠旭果,眼放光泪就干。
那一刻,他变成了妻子,在月夜下独立地思念着远方的丈夫。 “香雾云湿发,清玉臂寒。”因为思念太久,她鬓上如云的发丝被雾气浸湿,白玉般的玉臂也变得冰凉。神来之笔,短短十个字,调动了所有的嗅觉、视觉、触觉。
公元767年,杜甫寓居夔州。写入《月夜》:
兰若山高处,云雾缭绕。冻泉歇细石,清雪落长松。
当我问法、读诗时,我就忘记了。一看自己的身子,就觉得酒醉了。无法断其妻,屋近前峰。
他曾求法听经,也曾想皈依开悟,但最终却放不下妻子。如果爱是一种羁绊,她在这个世界就是他的,把大地画成监狱。
真正相爱的人,会把生活中平凡的事情变成习惯,变成刻在骨子里的执着。
三、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八月秋风呼啸,卷起我家的三层茅草。毛飞过江,传遍江郊。较高的挂在树顶,较低的则漂浮在池塘周围。
南村的一群孩子因为我年老体弱,又是个受不了的小偷而欺骗了我。他把草拎进了竹子里,嘴唇被烧焦了,口干舌燥,无法呼吸。回来后,他拄着拐杖,叹了口气。
……
《谒真谛寺禅师》是杜甫所有诗作中我最喜欢的。
第一次仔细读这首诗是在初冬的中午,我依偎在图书馆的一角。柔和的阳光透过优雅的落地玻璃斜射进来,无数细小的尘埃在橘色的光芒下游动,像微妙的精灵,绽放着严寒中隐藏的温暖。然而,这一切的温暖最终都在他的诗中被一点一点打破。
如今,成都杜甫草堂已经修缮一新。不知道刚建的时候它有多简陋。当年被秋风损坏的,就是这座位于浣花溪旁的草堂。中原动乱期间,他们迁居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搭建了茅草屋,从而有了栖身之所。然而,八月秋风呼啸而过,他的家却不得安宁。
被人欺负,我只能暗自叹息。刮风下雨,屋里的一切都湿透了。被子又稀疏又薄,孩子睡着就把它裂开了。他的脚被雨淋得麻木了,整个晚上他都痛苦不堪。但尽管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他仍然向所有被寒风摧残的人们表示最深切的同情。 ——安徽有千万栋楼,可以容天下穷苦人欢喜。不为风雨所动,宁静如山。唉!当我突然看到眼前这栋房子时,我的房子就会倒塌,冻死。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睛突然红了。看到小编说:“古代文人强调穷者为己好,富者为利天下。而杜甫却做到了,无论贫富,都能利天下。”我无法停止哭泣。
如果你过得好,你希望别人也过得好。即使自己过得不好,也希望别人过得好。这样一位有佛心的诗人,不禁惊叹真善美的极限。他用他的妙笔,化苦难为善,化善为美。在这样的救赎下,生命得以大大延长。寒冷过后,我的心里终于感受到了一股温暖。
那天晚上,他受了苦,当然,杨也在他身边。一位诗友告诉我,那天晚上,杨女士听着丈夫的叹息,心里一定充满了自豪。无论风雨有多大,她的心都坚定不移。
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因为草房刚建的时候,很破旧。杜甫感叹道:“入口尚空,老妻见我同色。”简单的一个“同”字,让这对夫妻同甘共苦、志同道合。
杨共生育了八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死于饥饿。杜甫一进屋,就听见她惨叫:“一进门就听见嚎叫声,我的小儿子就饿死了。”诗里只有悲伤和自责,却没有任何怨恨和责备。
与丈夫一起在流亡中度过一生的杨女士,也过着幸福的日子。唐光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在四川资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洛阳,继而收复河北。漂泊一家人盼着早日回到故乡洛阳,高兴得近乎疯狂。 “突然剑外传来了姬北正在被征集的消息,我一听,衣衫已是泪流满面。但我却看到了我妻子的担忧之处,她满书诗词,欣喜若狂。”
这一世,她与他同甘共苦,他的生活因为有她的陪伴而变得不那么悲伤。
公元770年的冬天,寒风刺骨。从湖南潭州到岳阳的小船上,杜甫病重。他想给妻子再写点什么,却发现自己的双臂已经抬不起来了。
最后一家人停靠在河边一个叫小寺村的地方,杜甫的生命也在这里结束了。
仔细想想,这个世界对于杜甫来说真是残酷和冰冷。科举考试期间,他结识了奸臣李林甫。为了向唐玄宗证明天下之才都已被朝廷征集,他参加了历史上唯一一次零录取的科举考试。不幸的是,他“失败了”,前途毁了;茅草屋被秋风吹坏了,南村的一群孩子把他欺负得年老体弱。他无能为力,无法反抗。他这一生,都是那么的无助,直到去世。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怨恨,只是轻轻推开伤痛,牢牢记住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世界用痛苦亲吻他,但他却用歌声回应。
四、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曾写下两行绝望诗:“我受苦一百年,却从未找到知音。”他与李白不同。李白年少时就成名。虽然他的仕途并不如意,但唐玄宗却驾着战车前来迎接,并亲手舀汤。毕竟,他曾经很繁荣。然而,杜甫却始终默默无闻,不断地自言自语。他一生的读者很少。
第一个关注杜甫的诗人是元稹。许多年后,元稹无意中读到杜诗,惊讶地发现,留下的1450多首诗,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完整记录。这些记录有王朝的繁荣、乱世的动乱、时代的不公、百姓的苦难;有胜利后的狂喜,也有严肃后的痛苦;有夫妻间的浓浓爱意,也有老友重逢的感动。没有什么是禁区,没有什么是禁区。每一章都跌宕起伏,充满万千事态,浩瀚深远,充满生机。
听说这位穷诗人还没有墓志铭,元稹深情地为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次对杜甫及其现实主义作品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文章还称,杨氏去世时年仅49岁。从去世年份来看,似乎是杜甫病逝后,杨氏将丈夫的灵柩安放在岳州,然后又带着孩子回到了偃师陆魂山庄,洛阳,不久卒。杨先生去世40多年后,夫妻俩终于合葬在家乡。
等到中国兴起读杜诗的风潮时,已经是杜甫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了。韩愈写道:“李杜文章犹在,火焰永存。”此时已是他去世96年了。然而,在此后的千余年里,中国诗坛的杰出诗人从唐代的元稹、刘禹锡、韩愈、李商隐,到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从宋代到金代元好问,到明代元好问。清代的陈子龙、钱谦益几乎都没有受到他的影响。因此,莫丽珍曾把杜甫比作大江上的闸门。上游的水都聚集到他那里,下游的水都从他那里来。
到杜甫被尊为“诗圣”的时候,已经是明朝的事情了。但无论如何,历史和文坛最终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诗圣”之名当之无愧。
曾经有人问我,李白和杜甫我更喜欢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杜甫。李白的诗读起来很自由、豁达,但杜甫的诗如果不涉及当时的历史就无法理解。李白如天空,以大鹏的雄心歌唱生命的轻盈;杜甫如大地,以仁人之情吟唱人间的沉重。不管怎样,我还是更喜欢这种沉重和责任。
想想看,我们真是幸运,因为我们国家出现了杜甫这样一位罕见的伟大诗人,而杜甫也是幸运的,因为在无数个黑夜里,杨贵妃一直是他黎明时分的光明。他了解人民的疾苦,她抚慰他的红色伤疤。他用脉搏搅动众生,她用生命温暖他的迷茫与苍凉。
唯一的遗憾是,他们的故事只留下了概要,更多的细节已经在时间的间隙中丢失了。
杜甫
【作者简介】翟晓杰,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采编工作。他发表了超过百万字的散文、诗歌和小说。
推荐:
为什么说《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李家探春是妃子中的怪人呢?
清官断家务难吗?看看这三位清官是如何处理家务的
【杜甫与杨夫人:你眼中的位移,就是我们心中的诗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