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来了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那是农历五月日出前后的晚上,八九点左右。我拿着衣服,像往常一样去阳台洗。我回头一看,一轮明月低悬在天空,明亮而清澈。几年前,我家换了一套可以看到月亮的商品房。这两年我也特别喜欢和音响站一起玩夜深人静的月光,但好像农历五月的太阳都挂在八九点钟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天上看到如此明亮明亮的月亮。它真的很低,低得就像是从远处的一座低山后面探出头来,风一吹就会倒下来。我看了一会儿,脑子里无缘无故地想到了“biubiu”。他发出两声声音,就像孙猴子翻筋斗前的BGM一样。突然,他从天上飞了出去。良久,他才回过神来,认清了方向。原来那座矮山位于东南方,他脱口而出:“少爷,月亮升起来了。”东山之上。”他立即摇头,会心一笑,心里泛起一丝欣喜。

这样的喜悦让我有些惊讶,我这是怎么了?难道我真的不知道月亮是从东向西移动的吗?难道我真的不知道月亮从东向西移动的现象每个月肯定会发生几次吗?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吧?我这样的喜悦是不是有点挑剔和不寻常?嗯……是的,似乎是这样。

但为什么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博览群书的当代年轻人却如此无知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首先,知与感是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知道是表面的,而感受却可以保留在内心深处,就像食物和性一样。仅仅了解他们是不好的。只有“以身试法”,亲身体验,甚至调动身体的所有感官来感知、领会,才能充分体会到它的奇妙,不是吗?其次,我们这一代人是被时代洪流推动着前进的一群人。就连我们自己也成为了所谓的“后浪”,奔腾咆哮。与我们的前辈相比,我们的速度慢了很多。我们似乎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有机会体验世间万物。事实上,我们常常连最平凡的生活都过不好。因此,当我们观察到“月亮从东山升起”这样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时,我们仍然会感到无比幸福,但这只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能够辨别的中老年人,下、左、右都会觉得奇怪!所谓“平庸庸俗,喧闹之事,断苏州刺史之心”,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正想再深思熟虑一点,突然发现是时候追剧了,于是我放弃了这个无聊的思想实验,把时间转向了远离生活的电视剧。生活类综艺节目。我躺在床上,稍微一转头,就能看到一轮明月低悬在交织的防盗网外的某个“坐标点”上。

月光来了

这个综艺节目真的很好看。那些狗男女,靠卖萌、装傻,可以赚很多钱,让我们过上向往的生活,但我们还是要交会员费,或者忍受长长的广告,但就是这样心中有天人之战,实在是太不讲理了。广告接连播放,如愚公传人般层出不穷。我等得不耐烦了,微微侧过头,看向窗外。月色依旧皎洁明亮,但似乎已经不那么低沉了。我兴奋地坐了起来,发现它的“坐标”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不这么认为。已经多久了?怎么变化这么大?我没看见猪跑吗?我没吃过猪肉吗?我白天观察过太阳。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移动。通常,在我小睡片刻后,它仍然矗立在天空中。难道月球跑得比太阳还快吗?奇怪,奇怪,但事实摆在眼前。上次看月亮时,我清楚地记得它的“坐标”。和这次相比,确实短了很多。我陷入深深的疑惑之中。为了打消疑虑,我记下了这次的“坐标”,看了一会儿综艺,等下一个广告集中的时候再看向窗外。哦,骄傲,典型!天哪,这次我是对的。月亮真的有腿,而且它走得比兔子还快。过了一会儿,怎么又向右跳了几次?我突然感觉世界在旋转,我感觉固有的偏见建筑倒塌了。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首诗,叫做“月色侵天,诗自曲折”。

这首诗讲述了当月光在窗角升起时,诗人正在房间里寻找一句话。当他苦苦思索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星辰在移动。当这首诗完成时,他发现月亮已经移到了窗子的另一边。刚学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意境还不错,但是有点夸张。然而,这就是《文学理论》中所谓的“艺术现实”,它可以高于“生活现实”。贾岛道:“独行潭底,影数树。” “边比”也自称思考了三年,这并不奇怪。直到这个农历五月九十点的晚上,我才真正感觉到月亮在防盗网的坐标系里慢慢移动,然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月亮从东向西移动不需要片刻的时间。可以一整夜完成,也许只需要几个小时,那么诗人的“诗有转折”就绝非“艺术现实”,而完全是现实生活,就像远离生活的我一样,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方式谈论艺术。另一些则是曲解诗意和主观假设的结果。

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我们从小就接触诗歌,长大或老去时往往也离不开诗歌。谁不会背两句“床前明月光,地上两双鞋”这样的诗呢?但就我有限的知识而言,学习诗歌应该有很多阶段。至于有多少阶段,我不知道,因为我感觉自己刚刚到达第四阶段的边缘。这绝对不谦虚。我把能念为第一阶段,知道其意义为第二阶段,了解背景为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是能感知。能够感知与了解其意义是不同的。要知道它的意思,只要认识几个汉字,并且能看懂注释和翻译,一般就可以掌握。但要能够感知,你不仅需要关注一切,时刻思考,更重要的是,可能一定有某种机缘,让你和诗人产生精神上的联系。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对话。这实在是很少见。这种巧合有时可以让你跳过前三阶段,直接到达第四阶段。比如疫情期间,日本人就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他们送给我们的物资箱上,精心写着“山水异地,风月同天”,“青山同云雨,怎能明月与两镇同?” ”等等古诗文,无论我们是智者还是愚者,无论是雅人还是通俗,我们不需要提前记住或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更不用知道原诗创作的背景,而是当我们在那种情境下看到这句话时,我们的想象力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我们立刻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丰富而深邃的魅力,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诗歌所能带来的震撼是如此之大。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越来越没有诗意了。恐怕这是真的。就像我很久没有观察到“月亮从东山升起”一样,我们不太了解生命是什么,就像我很久以来都错了一样。 “当月光侵入天空时,诗就会发生转折。”夸张地说,我们经常谈论艺术脱离生活。

月光来了

【月光来了】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五韵:月色侵入衣裳,寒意袭人 下一篇:《诗词赏析》十三首霜诗感受深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