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礼仪如此重要?丁丁在文章中做了这样的解释:“‘礼’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人的特色。”如果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托马斯·萨马尔·库恩(Thomas Sammal Kuhn,1922-1996)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理论,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从周初到明清,一直处于‘礼乐文化’的范式之中。”
《礼记》二十卷,明嘉靖年间东吴徐氏所刊,宋三礼刊
关于“礼”的由来和“三礼”的由来,钱吉伯在《经学通志》中说:
仪式起源于哪里?曰:“人之生而有欲,欲求不得,索求不得;索取无度无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先王憎恶乱,所以分礼义于其中,养人之欲而索之,使欲不为物所限,物不屈服于欲,而为之。两者将相辅相成,这就是礼的起源。”而皇上的誓言,天下有得有失。周代,曲为防御,事物受制,故有“经三百,礼三千”之说。三百礼,《周礼》,正确;三千礼,《仪礼》,是正确的。
至于“三里”这个名字的由来,李元成在《经学通论》中说:
汉代所谓的《礼经》,就是当今世界所谓的《仪礼》。郑玄还注释了《大戴》、《小戴》、《周官》三书,故名“三礼”。《礼经》 引用郑《小戴》《写《周官》七十二篇》亦如此。后来阮臣之、王素之、崔林根都被封为“三立”。
本文专门讲“三礼”之一的《仪礼疏》。 《序》书中最早的记载是《三礼》中所说的:“《三礼图》一百三十一个,七十个儿子,也是后世学者所记载的。”班固的这句话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三礼音》共有131篇文章,二是书中收录的内容是孔子弟子记录的文献。
关于《三礼义宗》章的数量,后世曾有过很大的争论。东汉郑玄说:“戴德传有八十五章,所以《礼记》是正确的;戴升传有《礼记》,是四十九章。所以《汉书·艺文志》是正确的。”正确的。”郑玄在这里明确表示,戴德编的《记》中有85篇文章,这本书就叫《礼记》;戴胜锁编的《礼记》有49篇文章。这就是后世流传的《记》。现行《大戴记》收录的《记》是戴胜编着的49章《礼记》。
《礼记》 清乾隆二十三年陆见曾在德州出版丛书十三卷
然而,将《大戴礼记》和《礼记》中的文章数量相加,85篇文章加上49篇文章等于134篇文章,比《礼记》中记录的131篇文章多了3篇文章。
关于《十三经》和《礼记》之间的关系,一种理论是《小戴礼记》是《大戴礼记》的删除。这种观点最早由近代的陈劭提出,010-是唐代的陆德明。 30000 条引用《大戴礼记》 陈绍写的。序言:“大德将古礼二十四章删为八十五章,曰《小戴礼记》;盛将《汉书·艺文志》删为四十九章,编号为《大戴礼记》。马融、卢植后汉考诸各家异同,附圣章,去繁简,以世为之,今为《小戴礼记》。”
《小戴礼记》 十三卷,清乾隆年间手稿
陈劭在这里提出,戴德收集了204本古代礼书,然后他删除了它们,保留了85本,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大戴礼记》;戴胜又根据这85卷《经典释文·序录》又进行了删除,变成了49卷的《周礼论·序》;随后马融、卢植等人又增补了一些章节,成为后人所见的《大戴礼》书。
陈少怎么知道《大戴礼》和《小戴礼》是这样的衍生品?他没有解释,但《礼记》证实了陈少的话,并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汉初,河间献王又获得了仲尼弟子和后来学者所记载的一百三十一条记录,但当时无人能传下来。刘向查经时,发现有一百三十章,项按第一章排序。其中《大戴礼记》有33篇,《大戴礼记》有7篇,《大戴礼记》有21篇,《小戴礼记》有23篇,共5种,共计214篇。戴德删去烦恼、编年史,合为八十五篇,曰《礼记》;戴升又把大戴的书删除为四十六章,称为《大戴礼记》。汉末,马融又传承了萧岱的教诲。容友族《小戴礼记》一篇,《隋书·经籍志》一篇,《明堂阴阳记》一篇,共四十九篇。
这个讨论与陈劭所说的基本类似,但他明确指出,《孔子三朝记》中的《王氏史氏记》、《乐记》、《大戴记》三篇是汉末马融所加的。如果去掉这三篇文章,那么《小戴记》就从49篇变为46篇。此更改很重要,因为这46 篇文章《月令》 加上85 篇文章《明堂位》 与《乐记》 中提到的131 篇文章完全匹配。
《礼记》 十三卷,清同治十三年淮南书局印,藏书票
《月令》 十三卷,清同治十三年淮南书店印,第一卷
这样的巧合当然遭到了后人的质疑。看来这个数字是故意编造的,以配合历史上最早的记录。然而,这种化妆方法还存在其他问题。刘松来和唐永芬所著的《明堂位》指出:“这个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缩小了郑玄《乐记》与班固《小戴礼记》关于大、小戴的文章总数的差距,但在事实上这个猜想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据《小戴礼记》记载,刘向在汉成帝三年和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命改正文字。《大戴礼记》这四十九章已经被戴胜编辑过,所以不可能删除刘翔编辑的文字。”
前面提到,陈少说,《汉书·艺文志》是在《大戴礼记补注》的基础上删除的。一千多年来,学术界一直遵循这一说法。但清朝乾隆以后,有学者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当被问及时,戴震认为《大戴礼记补注》并不是从《礼记开讲》中删除的。他的理由是:刘向的《六艺论》已经提到了《汉书·艺文志》,这是四十九篇,而另一本《礼记》又说:“第七代祖乔任,着有《汉书·成帝纪》四十九篇,题为《乔》。君雪。”这里所说的乔玄七世祖乔仁,是戴圣的弟子。可见,在戴胜弟子时代,乔仁还写了49篇文章《礼记》。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说《小戴礼记》本来是49章,而不是《大戴礼记》中提到的46章。直到汉末马融又增加了3回,才变成了49回。
《小戴》 清光绪二十二年王双迟刻刻系列书八卷,藏书票
《大戴》 八卷,清光绪二十二年王双迟刻系列书,第一卷
除了这两个证据之外,戴震还通过文字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大戴和小戴写的每本书都有很多差异。《别录》 此前并没有说小戴删掉了大戴”。戴的书不然,《礼记》证据不足。” (戴震撰《后汉书·桥玄传》)
那么,如何解释46篇和49篇的数量差异呢?钱大新提出了一种解释方法。他认为《礼记章句》确实是46篇文章。然而,由于《礼记章句》、《小戴》和《隋书·经籍志》这三篇文章太长,所以有人将这三篇文章分成单独的章节。对于上和下。这样算下来,又多了3篇文章,加起来正好符合49篇文章的数量,再加上《礼记或问》的85篇文章,就和《礼记或问》的131篇文章完全一致了。钱大新在《隋志》中说:“《隋志》有四十九条,《大戴礼记目录后语》、《小戴礼记》、《曲礼》因为政策简单,所以分为上下两部分。实际上有四十六条。”和达戴志的八十五篇文章编号为《檀弓》,据说是《杂记》、《大戴礼记》,在《汉书·艺文志》中可以找到二十三篇文章。疑似东汉人,不知刘向《廿二史考异·汉书考异》有四十九篇……”
至于《小戴记》和《曲礼》之间的关系,钱大新认为,两本书并行存在,不存在删除《檀弓》的问题。后来,陈寿奇也同意钱大新的观点,但他对钱大新的话进行了修改。经过一番推论,他得出了结论:“相传,二代在一百三十一章中所说,各有其意,各有异同,不必舍弃对方所包含的内容。” (《杂记》第1卷)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班固为什么要把《隋志》和《月令》合并起来记录章节数呢?后世学者争论颇多。当代著名学者李学勤根据新出土的文献作出如下结论:“事实上,《大戴》和《小戴《明堂位》是有重叠的……只能说是抄本不同,小戴删除,大戴解释……《乐记》的《记录131》有两个来源:孔弼的和清代河间王钱大信的,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指出,“《明堂阴阳》四十九条、《乐记》、《艺文志》、《别录》因为政策简单,所以分为上下两部分,总共八十五条。”大代是第130位。这可能是对的。”(《大戴》)
李老师通过出土的汉简证实了钱大辛的推断。他相信钱的说法是正确的。后来,李学勤做了这样的总结:“《大与小戴《小戴》是西汉初期收集和发现的儒家著作的汇编,大部分是先秦古籍,也有一些是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儒家著作。汉初,竹简帛书流传甚为不易,无论是出自孔笔的,还是河间王所得的,必定有许多单章。二代改成《小戴》。”
徐世曾撰《大戴》 明隆庆六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印
文章数量的问题已经基本解释清楚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作者问题。关于这两本书《左海经辨》的编者,两千多年来大多数学者都认定他们是戴德和戴胜,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原因是《汉书·艺文志》书中有几篇文章流传至今。文章由马蓉、卢植编译。三国时期魏国张仪在《:010—30000》中说:“元吉帝刘,鲁人叔孙通撰《:010—30000》,文不违古。”张仪认为,《大戴礼记》一书的作者是西汉初年的叔孙通。张毅并未解释这一说法的依据。因此,他的说法没有被后人采纳。
事实上,从《小戴礼记》这本书的内容来看,这本书里包含了很多人的作品。例如,《礼记》等四篇文章被视为孔子的著作。吕思勉在《汉志》中说:“此三篇文体相似,同属一家。第《小戴记》章上问政,下问礼。《曲礼》章问礼。”记载孔子为子张、子贡、子仪第《檀弓》章议礼制,子夏说第《杂记》章,皆有反复推论,言之用意甚详。”
另外,《郭店简与〈礼记〉》被认为是孔子弟子子游的作品。公敏在《礼记》中说:“《礼记》是周秦时期儒生子游所著,后来出版。”
这样看来,戴德和戴胜并不是《礼记集注》这本书的作者。更准确地说,他们应该是编辑。对于两人的生活,《礼记》说道:
孟庆是东海人。萧芬被任命为侯苍、吕露秋卿。仓硕《礼记》字数万字,数量《上〈广雅〉表》。授裴文仁同韩子芳、梁大德彦君、戴圣赐君、沛清蒲孝公。孝公是东平太傅。道德名大代,新都太傅。其圣名小戴,字石渠郎中,官为九江太守。因此,《礼记》有大带、小带、清流派。童汉,太子祭民讨石渠,至中山尉。被封为路夏侯景,传宗给子显,子显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大代封郎邪徐良庆为郎中、郡牧、县令,遗志代代相传。小戴被授予“巧人吉庆”、“仰融”梁人后裔的称号。任氏为大鸿胪,家业代代相传,尊为琅邪太守。故老戴有徐氏,小戴有乔杨之学。
根据这段记载,戴德和戴胜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同学关系。但《礼记》又说:“《礼记》卢高堂、韩行传《哀公问》十七章。后来夏秋萧芬教他同苍,郡王,被封为大德,其弟子升”梁出身,沛县青浦。”
这句话说的是戴胜是戴德哥哥的儿子。就这样,戴、戴就是叔侄关系,都拜侯仓为师,学习礼法。
在《经子解题》上,他们两人的关系记载如下:“从他出生于高唐,到宣帝侯苍时代,其一生最清楚的是《哀公问》。苍”梁人授大德,弟德从子胜、裴,生于青浦,故有大带、小带、青三族。”
【献给戴圣:编译《礼记》,古今集(上),李伟着】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书名就吸引我了,戴圣和《礼记》!期待李伟老师的解说。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期待这本书,终于能深入了解戴圣和《礼记》之间的关系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今集?这名字很特别,感觉能从古今的角度探讨《礼记》的意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伟老师的书,值得信赖!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应该很适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看看李伟老师是怎么解读戴圣编译《礼记》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礼记》是一本很重要的书,这本书应该很有价值。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伟老师的书,我之前就关注了,这次终于出版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戴圣编译《礼记》的意义重大,期待了解更多。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礼记》。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今集,感觉很厉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书名很有吸引力,内容应该也很精彩。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戴圣和《礼记》的故事,值得一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伟老师的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新收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今集,期待李伟老师的解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书太棒了!必须收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伟老师,您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今结合,视角新颖!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下册的出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