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言作者团队-胡前、胡超红
字数:3945,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编者注:“暗月雁高飞,单于夜逃”。唐代边塞诗人鲁伦的这首诗《塞下曲》想必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但古诗只是提供一种意境,那么这个场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幸运的是,画家冯子健用一幅画《夜袭阴山》展示了这一场景。
《夜袭阴山》的故事也从“渭水联盟”开始。 “渭水联盟”又称卞桥联盟。指唐代玄武门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结力、突利结盟。两个可汗之间的联盟。
公元626年,突厥进攻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京城震动。此时长安的兵力只有数万。唐太宗李世民想出了一个欺骗军队的计划。他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渡过渭水与颉利可汗谈话,愤怒地指责颉利、突利可汗破坏协议。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结成“渭河之盟”,突厥兵败退。渭水之盟使唐朝在不利的条件下避免了战争,为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积蓄实力赢得了时间。这是唐朝与突厥实力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资治通鉴 唐纪七》:上级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人策马至渭水,隔水与颉利谈话,许诺遵守约定。突厥大惊,皆下马而去。俄人大军到来,满山披甲,颉利见无法归来,便轻装出阵,神色惊恐。当日,颉利前来求和,下旨当日回宫,幸杀城西白马,引突厥退于桥上。)
在与颉利可汗签订盟约时,李世明被迫将长安城内的金银财宝全部转移给颉利可汗;所谓“渭水之盟”对于新生的大唐帝国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耻辱。终于有一天,东突厥爆发内乱,唐朝趁机发起反攻。据史料记载,2月27日(3月27日),李靖命苏定方率领200精锐骑兵担任先锋。大军趁着大雾,突袭突厥可汗的雅章(指挥机关)。双方混战后,突厥军队惨败。苏定方大胜,颉利骑马逃走。这次李靖大军歼灭突厥军队一万余人,俘虏十万余人,缴获牲畜数十万头。
《阴山之战》 油画
冯子建老师说,他的油画除了研究史实之外,最重要的是根据《鲁伦《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诗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绘画,“雁飞高暗月,单于夜逃,欲驱轻骑,大雪满弓剑。”这首诗写的是“阴山之战”。前两句描写敌人的退却。 “暗月雁高飞”,月亮被云遮住了,天黑了。大雁惊飞高飞。入侵者在一个异常漆黑、风雨交加的夜晚秘密逃跑。 “单于夜逃”,“单于”本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指当时入侵中原的突厥、契丹等军队; “月黑”,就是没有光亮的意思。 “大雁高飞”,无声无息。夜间逃走,可见敌人已彻底崩溃。
《阴山之战》 油画细部
冯子建先生在创作《夜袭阴山》这幅画时,反复探讨了场景、气候、双方战斗状况,甚至人物心态等元素。他以“月黑雪大”这首诗作为整体环境的前提。接下来确定主色为紫灰色。
《阴山之战》 油画细部
冯子健老师介绍,即使在欧洲油画、军事历史油画中,我们也很少看到夜景画。通过分析“黑夜月高风高”这首诗,当晚可能没有月亮,也可能偶尔被乌云遮住,甚至根本看不见月亮。黑暗的环境。从老一辈的生活经验推断,在北方,如果雪天夜间出行,室外环境不会很暗。夜间雪地行军不是问题。
然而,将油画场景描绘成夜战,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黑色来组织画面之间的关系。油画颜料可以混合数千种颜色。稍微增加或减少颜料比例就会呈现完全不同的形态。它需要使用不同的黑色来创造这幅画的“夜晚”效果。 《银山之战》没有月亮或者月光很弱。画中的主要光源来自现场的战火。绘画时需要使用多种黑色。如果太灰,图片就会显得很脏。所以这幅画的颜色和光源很难处理。
《阴山之战》 油画细部
后两句描写唐军追击敌人的情景。 “为驱轻骑”,唐军发现敌军潜逃,立即率领轻骑追击。正当他们准备出发的时候,天降了一场大雪,剑上瞬间就被雪花覆盖了。 “大雪满弓刀”凸显了战斗的艰辛和战士们的勇敢精神。敌军在“月黑雁高飞”的景象下溃逃,唐军在“大雪满弓刀剑”的景象下追击。试想一下,一支骑兵队形即将冲出,瞬间弓箭上都布满了雪花。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幕啊!
《阴山之战》 油画细部
油画中C位的唐军士兵,他所持的长柄剑是根据《长乐公主墓》中持剑武士的形象而设计的。他或许是一名班长,但他也是一名普通的士兵。画中描绘了唐军士兵在突厥营中冲锋杀戮的情景。
图片来源:陕西昭陵博物馆
墓室壁画中,除了身穿铠甲的人外,还有身穿红衣、持剑的武士。剑柄的长度达到了人的额头。艺术家目测剑身长度应在1.6米以上,有可能达到1.7米。
图片来源:陕西昭陵博物馆
冯子建老师理解为魔道。魔刀的刀刃很长,手柄中等长度,方便砍杀。历史研究证明,唐军的远程投射能力非常强大,而魔刀的作用就像现代近战中使用的那样。冲锋枪,杀伤力非常大。全诗没有描写雪中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的激烈战斗的场面,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图片来源:陕西昭陵博物馆
冯子健认为,当营地遭到袭击时,很可能会放火。 《夜袭银山》史书记载,有3000精骑进行突袭。精骑的任务是进行长途突袭,不可能装备像“虎牢关之战”这样装备复杂的重骑兵;还有,轻骑兵铠甲需要具有防护性,但也必须具备灵活攻击的特点。
图片来源:陕西昭陵博物馆
因此,这次战斗所装备的铠甲,男子应为重甲,马为无甲。一个人骑两到三匹马,骑得又快又准。这幅画里没有将军,都是士兵。他们的装备是根据《长乐公主墓》壁画中唐军战士的形象而设计的。
图片来源:陕西昭陵博物馆
英山位于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唐军在半夜悄悄尾随任务。等大家都睡了之后,李靖率部突然发起进攻。史书记载的“马裹铃,人捧梅花”,就是保持安静。一种方法;唐三才战马的形象中,马身上有很多金属饰物。当马奔跑时,马蹄和身上的铃状饰物都会响起,声音十分悦耳。
《阴山之战》 油画细部
为了发动夜袭,大家都在马身上缠上铃铛和蹄子,嘴里咬着树枝以保证安静。
仔细观察中间C位唐军士兵的马匹。冯子建老师并没有为它画马。其他唐军马匹都有马具。艺术家想表达一个背后唐朝武士追击敌人的隐喻。
《阴山之战》 油画细部
从摄影的角度来看,C位的士兵和他的马最真实地聚焦,然后向右逐渐模糊,然后逐渐变浅,给人的感觉是在快速冲锋的瞬间,马蹄声溅起了雪和泥,这样的画法增强了画面的速度感。
本文作者注意到,在很多画作中,尤其是军事历史题材的画作中,你会看到马尾后面有一个小口袋,用来装马粪,以免在战场上留下痕迹,而且马尾也会被拜托,为什么冯子建先生的油画里没有隐藏的马粪口袋呢?
郎世宁的画作。图片来自:严峰书画
冯子建老师坦言,他第一次在画中看到马粪袋,是在郎世宁的一幅油画里。他自己也无从考证唐代是否有马粪袋。现代人要想看到唐代的马,只能从唐三彩、唐俑、壁画中看到,唐俑中没有马粪口袋,所以我们没有画。
图片来源:西安博物院
冯子建老师觉得,唐军打仗时,为了不暴露部队痕迹,防止敌人追踪,就应该有马粪口袋。对于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解释需要咨询研究古代历史的专业学者。
《阴山之战》 油画细部
马鬃在油画中的呈现效果是冯子健老师学骑马时的朋友教的。 “上马并抓住鬃毛或马鞍会让马更稳定。”这样画的鬃毛并不是冯子建老师的个人发明。马鬃之所以有各种形状,可以从敦煌壁画、唐墓壁画、三彩画中看出。
现代马
为什么马要修剪鬃毛?
首先,如果马的毛发长期蓬乱,很容易生虱子、蜱虫等,从而导致马的健康不健康;其次,趴在马背上高速奔跑时,太长的鬃毛会影响骑手的视线。另一种说法是,唐初也实行军队制度,如《木兰辞》中所述:“东市买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南市买长鞭”。北市场。”而且很可能唐朝的士兵都养在家里,大家都喜欢它们。就像现代人给爱犬洗澡、打扮、造型一样,古人也给心爱的马匹做装饰,而且这些装饰也有实用的功能。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队》仪仗部分
古代唐军弓箭装备率为120%。有文字记载,唐军一万人,装备弓箭一万二千把。每一支唐军都至少拥有一把弓。专职弓箭手和弩手需要配备两把弓,或者一对弩。一张弓。
图片来源:陕西日报懿德太子墓壁画
顺便还看了一下懿德太子墓壁画中武士腰上挂着的长布袋。冯子建老师猜测应该是一把弓。战斗或进入战斗时,必须配备弓箭。在弦上,不战斗时会将弓弦取下,这样不仅可以放松弓,而且更容易携带。弓身会显得比较长且直。
图片来源:陕西日报懿德太子墓壁画
由于长乐公主墓目前能找到较为清晰的壁画,《夜袭阴山》采用油画手法还原了壁画上所绘的铠甲、虎皮袋弓、靴子、唐代环手刀、狼牙棒等。长乐公主墓中。长刀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乐公主生活的时代最接近“夜袭阴山”之战发生的时代。
《阴山之战》 油画细部
冯子建老师介绍,铠甲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扎甲,是由许多小甲片用皮绳或麻绳捆扎而成的铠甲的总称。唐代铠甲的造型延续了汉代铁甲的造型。后来唐代甲胄与汉代甲胄的区别就在于防护面积扩大了,金属的质量也更好了。唐朝的铠甲装备在人身上后,只露出脸、手、脚。其他部分都有金属装甲板防护,防御面积很大。这是冯子建老师通过在铠甲修复工作室的工作亲身体会到的。唐代铠甲比汉代铠甲更加灵活,更有利于骑马作战。
更困难的是,历史上关于突厥人的记载非常少。现存的大多数壁画都描绘了突厥贵族的形象。突厥军队的帐篷到底是什么样的?突厥士兵长啥样?由于找不到参考资料,所以我没有让突厥人的形象出现在画中。冯子建老师担心,以后有人看到油画里的突厥人,会误以为真正的突厥人是这个样子。这是非常糟糕的,我们不能误导大家。
《阴山之战》 油画
【有人画出了“大雪满弓刀”的场景!油画《夜袭阴山》鉴赏与研究】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塞!这幅油画太震撼了!完全把“大雪满弓刀”的气势展现出来了,简直是活生生的画面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袭阴山,这场景太壮观了,油画的细节处理得真不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油画简直是艺术和历史的完美结合!对《夜袭阴山》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太棒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油画中的雪景太美了,雪地上的弓刀和将士们,有一种凛冽的悲壮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油画,用光影和色彩,将“大雪满弓刀”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太有感染力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油画太有冲击力了!“大雪满弓刀”的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雪地上的嘶喊声。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油画的构图很巧妙,将雪景、将士和弓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有意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油画很传神,将夜袭阴山时的紧张气氛和将士们勇猛的气势都展现出来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袭阴山,这场景真是太壮观了!这油画将这种壮观描绘得淋漓尽致,太精彩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油画的细节处理太细腻了,将雪地上的每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油画真是太震撼了,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烈。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油画真是太棒了!将“大雪满弓刀”的场景描绘得如此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油画的色调很冷峻,但又充满了力量,将夜袭阴山的悲壮和英雄气概完美地展现出来。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油画很值得细细品味,每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和探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油画真是太厉害了,将“大雪满弓刀”的场景还原得如此逼真,让人叹为观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袭阴山,这场景太震撼了!这幅油画真是太棒了,将这种震撼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油画的构图很巧妙,将雪景和将士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有意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油画很传神,将夜袭阴山时的紧张气氛和将士们勇猛的气势都展现出来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油画真是太棒了,将“大雪满弓刀”的场景描绘得如此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油画很值得细细品味,每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和探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