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末年(公元755年),他晋升进士,却遭遇安史之乱,无法仕途。他避开了江西九江的乱局。
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再次参加考试,屡次落第。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先后受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集贤学士兼秘书省尚书,后升为监察御史。 1 任陕西胡曹知县、河南密县知县。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元载、王缙相继失势,一人被贬,一人身亡。卢纶受到牵连,不能重用。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任昭应县令。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入河中节度使浑阳穆,任学堂户部郎中。后人称他为“卢户部”。
卢伦死于贞元十四年或十五年(公元798年或799年)。
第一首《塞下曲》
明月大雁高飞,单于夜逃。
当我想要赶走轻骑时,大雪遮住了我的弓和剑。
这首诗写的是薛野将军准备率军追击逃敌的情景。
第一句话描述了夜晚的场景。月黑风高,大雁在天上飞翔,寓意敌人正在悄然撤退。
这句话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凸显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第二句描述敌人的行动。山是古代对匈奴首领的尊称。这里指的是侵略者的最高统帅。
夜逃是指敌人想趁夜色掩护逃跑,语气是肯定的,表现出对敌人的蔑视和胜利的信心。
第三句描述了军队的反应。想要赶走轻骑兵,就意味着他要率领轻快的骑兵追击敌人。语气坚定,表现出勇敢和果断。
最后一句描述了军队面临的困难。大雪覆盖弓刀,意思是身上的弓刀被大雪覆盖,形容天气恶劣、环境恶劣。
这句话既增加了诗的画面质量,又凸显了追敌的艰辛和不易。
第二首《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见万草闲。
梦里的家什么时候到,春生河畔有多少人?
河原浮云外,宫殿宫殿错落有致,灯火通明。
欲为儒者,遇世间难,也只能做秦观客。
《长安春望》 作于大理年间(766-779),是一首表达悲伤和思乡之情的七言诗。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见万门青草。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登高远眺长安城的情景。
东风吹雨,这是春天的气候,也寓意着诗人的故乡在东方。
青山是长安城外的山,也是诗人眼中的故乡。
回首就是回头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的不舍和怀念。前门泛指京城的宫殿和建筑。
草色悠然,形容春草茂盛、悠闲,与诗人心中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乱世的哀思。
梦想中的家什么时候才能到来?春天来了,有多少人会回到江边?
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渴望。
梦中故乡,是指诗人只能在梦中见到故乡。他什么时候到?表达了诗人回不了家的无奈和悲伤。
春天到了河边,意味着河边的春天已经到了。这也暗示着诗人已经离开家乡一段时间了。
几人还询问有多少人可以回到家乡,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战友的关心。
这两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时代的不满。
河原浮云外,宫殿宫殿错落有致,灯火通明。
这两句继续描写诗人远眺长安城。
徘徊在江湖平原,描写远处家乡的江河平原被浮云遮蔽。
浮云外,意味着家乡看不见了,也意味着家乡在政治上被遗忘或打压。
宫殿交错,描绘出长安城宫殿交错的轮廓。
落照间指的是夕阳照耀在宫殿之间,也寓意着朝廷的衰落和夕阳西下。
这两句主要写景,但也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政府的不满。
欲为儒者,遇世间难,也只能做秦观客。
这两句话直接描述了诗人自身的困境和情感。
谁欲为儒,天下有难?试问谁能理解我这样一个读书人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
身为儒者,遭遇世事艰难,意味着诗人作为儒者,遭遇了风雨飘摇的时代。
我披着头发独自来到秦关,并说我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秦关外徘徊。
鬓角褪色是指头发花白,象征年老。
游秦关,指的是漂泊在异乡,在长安之外无处容身。
这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无助、悲伤和哀伤。
这首诗是鲁伦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的诗风特点,即“女性美”。
其诗语言平实流畅,旋律和谐优美,情感细腻含蓄,充满哲理和思想。
也反映了中唐以后的社会变迁和文人心态,即从盛世的豪放自信到乱世的悲哀无奈。
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抒发悲伤和思乡之情的佳作。
第三首《晚次鄂州》
云凯对汉阳城的憧憬,如孤帆。
商人白天睡觉,知道风平浪静;船夫晚上说话,感觉潮水上涨。
三湘褪色鬓遇见秋色,万里归心迎明月。
旧业已随战事荡然无存,更不愧是江上鼓声、汽笛声。
《晚次鄂州》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抒发诗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思乡之情。
首联写诗人夜到鄂州时的心情。云开雾散,远远就能看到汉阳城。然而还有一天的水路,船在漂流,没有休息。
这里用“云远眺”和“依然孤帆”两个比喻来表达诗人的喜悦和苦闷。
颈联描述了诗人在船上的情形。商人白天睡觉,船夫晚上说话。这些都是船上常见的事情,却也反映了诗人日夜不安的思绪。
这里用“白天睡觉的商人”和“晚上说话的船夫”两对来表达诗人的平静和动荡。
联中诗人看到了三湘的秋色,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更加怀念。
这里用“三香法鼎寺”和“千里故乡”两对来表达诗人的衰老和怀旧之情。
末联写,诗人听到江上鼓声、汽笛声,想到家乡的旧业已毁于战乱,心情更加悲伤。
在这里,通过“旧业已尽战而尽”与“受不了江上鼓声、汽笛声”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以景寄情,以情抒景。它将战争期间的苦难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语言朴素而深刻,感情真挚而苍凉。这是一部不朽的杰作。
第四首《李端公》
旧门朽烂,荒草遍地,惜别不舍。
路出寒云,人归暮雪。
少年作客尚早,相见晚难。
遮住泪水,天上相望,风尘从何而来?
《李端公》是一首颂扬好友李端的才华和品格,抒发离别之情的告别诗。
因此,遍地都是腐草,告别是悲伤的:写告别的环境和气氛,最好从严冬的腐草开始。
我的家乡,草木枯黄,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与老朋友告别,自然令人难过。
路出寒云,人归暮雪:告别的场景,依然坚守着“悲”字。老朋友沿着这条路渐渐走远了。由于云层厚重,天空又低矮,依稀看去,道路似乎延伸到了冰冷的云层之外。
这里写的是告别的场景,却又夹杂着浓浓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人本人在黄昏时分归来,雪花飘落,更增添了苍凉和孤独的感觉。
少年做客还早,多年后相认却为时已晚:这句话描述了诗人与故友的友谊,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历出发。诗人幼年丧父,早年游历外地。历经千辛万苦,他认识老朋友已经太晚了。
这既表达了对老朋友的尊重和亲切,也暗示了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这是不可避免的。
遮泪遥望天,何处是尘埃?诗人在写与故人的别离时,是从自己的心情和前景出发的。诗人回头望着老友离去的方向,捂着脸哭得无言以对。
他们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面。
这既表达了对老朋友的告别和牵挂,也暗示着他们的未来不明朗,充满不安。
《李端公》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告别诗,其中贯穿着一个“悲”字。
诗人用朴实真挚的语言描写了告别的环境、场景、友情和心情,表达了对故友的赞美和思念,表现了他高贵而忧郁的性格。
【鲁伦四首名诗欣赏《大雪满弓剑》,旋律和谐优美,情感细腻含蓄】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鲁伦的诗歌总是充满了意境,这首《大雪满弓剑》更是让我沉醉其中,旋律优美,情感细腻,真是绝佳之作!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鲁伦的诗歌,这首《大雪满弓剑》读起来特别舒服,旋律和谐,情感表达也很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旋律和谐,情感细腻,鲁伦的诗歌总是能打动人心,这首《大雪满弓剑》真是太美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真是太优美了,读起来就像在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情感也表达得非常细腻,让人忍不住想反复品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鲁伦的《大雪满弓剑》真是太美了,旋律和谐,情感含蓄,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太美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鲁伦的诗歌总是能带给我许多感触,这首《大雪满弓剑》更是让我感动不已。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首诗,感觉很舒服,旋律和谐,情感细腻,真是好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很美,情感表达也很细腻,让人回味无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鲁伦的诗歌总是充满意境,这首《大雪满弓剑》也不例外,旋律和谐,情感含蓄,令人沉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旋律优美,情感细腻,读起来很舒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太美了,情感也表达得非常细腻,真是好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真是太和谐了,情感也表达得非常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鲁伦的诗歌总是充满意境,这首《大雪满弓剑》也不例外,读起来很有味道。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鲁伦的这首《大雪满弓剑》真是太棒了,旋律和谐,情感细腻,读起来很舒服。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很美,情感也很细腻,读起来让人很舒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很美,情感也很细腻,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真的很美,情感也表达得很细腻,让人忍不住想反复品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鲁伦的这首诗真是太棒了,旋律和谐,情感细腻,让人忍不住想反复品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旋律真的太美了,情感也表达得很细腻,让人回味无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