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比孔子年轻近200岁,是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孟子的时代也是我们常说的“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古代思想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当然,与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还有很多,如商鞅、庄子、惠子、鬼谷子、公孙子等。龙,还有后来的韩非子、荀子等。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国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思想流派层出不穷,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与《大学》 《中庸》 《论语》并称为“四书”,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灵魂。那么《孟子》到底说了什么,又为何值得人们千百年来推崇呢?在分享孟子的思想和贡献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孟子的生平。
孟子,本名孟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在今山东省邹城一带。他的祖先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孟孙氏衰落后,一些人迁居到孟子出生的邹国。然而,到了孟子这一代,他们的家族已经不再有任何贵族光环了。所以,孟子其实和孔子有相似之处,也是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在孟子成为孟子之前,孟轲其实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幸运的是,他有一位精通教育心理学的母亲。传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的母亲。关于“萌萌妈妈教孩子”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孟母三迁”、“买肉吃儿子”、“停止教训儿子的机会”等等。
其中,“孟母三迁”是指孟母为了不让孟子与其他顽皮的孩子在一起而三迁。显然她已经明白了“近红者红,近墨者黑”的道理。当然,孟母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的。
其中“断机教子”,据说是孟子年轻时,有一次放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妈妈问他:“你学习怎么样?”孟子随口答道:“和以前一样。”孟妈妈见他冷漠的表情,很生气,就用剪刀把针织布剪断了。孟子害怕了,问母亲:“你为什么这么生气?”
孟母曰:“你荒废学业,正如我剪这布一样。有德之人读书是为了立名声,问问题可以增长知识。所以平时如果能平安,做事就可以避免祸患。”如果现在荒废学业,就要做卑鄙的劳动,灾难就难免了。”孟子听后大为震惊,从此不敢荒废学业。
在母亲的影响下,孟轲学业有成,后师从孔子孙子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是子思的弟子。他被认为是孔子的第五代后裔。孟子继承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王者仁,天下无敌”的治国理念。他是一位非常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试图将儒家政治理论和治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思想,并在全世界推行。当时各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主要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世界,游说各国君主,宣扬他的政治思想。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二十多年。
孟子在周游期间,虽然受到各国的尊重和礼遇,待遇也比当时的孔子好很多,但他的思想基本上没有被任何一个君主实施,因为事实上很难完全实施。”仁政”。经过二十多年的游历,却没有任何实际成果,孟子回到家乡,与弟子们着书《:010—30000》。
说起《孟子》这本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天将之重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我想要的就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你不能两者兼得。”等经典名言均出自《孟子》一书。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统称《孟子》、《孟子》、《论语》、《中庸》。《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四书》是宋代每年科举考试的必修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巅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被称为“孔孟”。 ”并说道。到了元代,孟子甚至被封为“雅圣公”,“雅圣”这个名字就成了孟子的绰号。
孟子一生虽然并不成功,但他的《四书》一书为何被评为儒家经典,孟子又为何被尊为“左圣”呢?下面我们来谈谈孟子思想的几个要点。
第一:仁者无敌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仁”呢?其实就是“人心”。孟子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者实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实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相反,如果他不关心人民的生死,实行暴政,他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成为暴君,被人民推翻。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仁”呢?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五点:
1、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与民同居”、“与民同居”;
2、用德。 “为天下得民者,谓之仁”;
3.尊重人权。孟子提出“民为贵,国次为贵,王为贵”。认为如何对待人民的问题对于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
4、同情心。要求统治者使用“民的老老幼,民的少幼”,用施恩的方法来治理民众。相信这样做,就能赢得人民的欢迎和支持,从而达到“天下无敌”的境界;
5、杀不义之人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谋害百姓的暴君贪官予以严厉谴责,力图把现实社会发展到“护民称王”的政治轨道上。
孟子的仁政理念虽然没有得到落实,但也并非纯粹是理论上的。如果从经济政策出发,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只要人民安居乐业,健康长寿,死无悔,就可以得到适当的教育,提高人类道德。秩序有了水平,国家自然就步入正轨了。不幸的是,在战争年代,孟子的思想并没有被各个诸侯国所实施。
第二:性善论
虽然“人性本善”不是孟子的原话,但在孟子的伦理哲学中,“性善论”却是他的标签之一。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反,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则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身养性、践行王仁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要求源于人性,具有伦理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而且还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第三:因材施教
孟子也是一位教育家。孟子始终将自己视为孔子的正统继承者,他的教育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讲学、培养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学生,而且还与弟子们着书立说。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孟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提出了“化生为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弟子公孙丑问为什么有些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时,孟子说,由于父子关系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儿子的一些错误和缺点都是因为溺爱和照顾。傲慢和放任,使正确的教育难以继续下去。所以,“父子行善,不互相指责”。易子让别人教育他,既可以严格要求,又可以维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感情。
【“小圣”孟子一生游历了二十多年。为什么他没有实现自己的野心呢?】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孟子一生都致力于推行仁政,可惜最终还是功败垂成,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游历二十多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真是令人惋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推行仁政,却始终未能得到统治者的认可,真是可惜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游历各地,四处奔走,却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令人感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影响深远,但最终还是未能得到实践,真是让人遗憾。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一生都致力于推行仁政,可惜最终还是功败垂成。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理想很伟大,但现实很残酷,最终还是无法实现。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政治抱负最终还是落空了,令人惋惜。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游历二十多年,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让人感慨万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努力,可惜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推行仁政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最终还是未能实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政治理想很伟大,可惜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奔走,可惜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游历二十多年,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野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理想虽然宏伟,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影响深远,但最终还是未能得到实践。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一生都在为实现仁政而努力,可惜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政治抱负虽然伟大,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游历二十多年,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最终还是无法实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