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四本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正在等待。孟子及其弟子、弟子的实录。初见于赵起《孟子题辞》 :"此书为孟子所著,故总称《孟子》"。《汉书·艺文志》 描述《孟子》 十一章,其中七章共十四卷。总字数35000余字,286章。相传还有《孟子外书》四章,现已佚失(现行本《孟子外书》为明代姚士良伪造)。该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主要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字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距今不远。来自孔子的故乡曲阜。他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传承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自幼丧父,家庭贫困。曾师从子思(孔子,孔子的孙子)。学成后,他以学者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到梁(卫)、齐、宋、滕、鲁等地。当时,几个大国都在努力富国强军,力争通过武力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的“仁”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被称为“雅圣”。
孟子出生于孔子去世前一百年(公元前479 年)。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流传甚少。《韩诗外传》载有母亲“段志”的故事,《列女传》载有母亲“三迁”和“去齐”的故事,可见他能够从母亲那里受益。很多教育。据《列女传》和《赵起》《孟子题辞》记载,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教的。但从年代来看,似乎不太靠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可以说他是子思的弟子。无论是子思的弟子还是子思的弟子,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因此,荀子将子思与孟子列为同一学派。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儒家思孟学派。与孔子一样,孟子也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曾作齐宣王的宾客。由于他的政治思想不如孔子受到重视,他回到家乡,集弟子讲学,并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序《诗》 《书》,记述仲尼的政治思想。意义和写作《孟子》 七篇文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孟子》,七篇文章,各分上下两部分,约35000字,共260章。但《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是《孟子十一章》,比现有的《孟子》多了四章。赵起注释《孟子》时,辨认出十一章,认为七章为真,四章为假。东汉以后,这些物品陆续失传。
赵奇将《孟子题辞》与《孟子》进行了比较,认为《论语》是“仿圣人”。因此,《孟子》虽然只放在《朱子略》中,被视为一本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它已经被视为辅助《经书》的《鉴》书了。汉文帝给每个博士分了《汉书.文艺志》、《孟子》、《论语》、《孝经》,称“传博士”。到了五朝后蜀时期,后蜀国君孟昶下令用楷书刻石十一经,其中有《孟子》。这可能就是《尔雅》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重印了这十一经。到了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编为《孟子》,正式将《四书》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元明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主礼:
战国时期稷下书院齐宣王授予的第一位“尚大夫”是孟子。
1083年(宋元丰六年),晋升为邹公。
1330年(元至顺元年),被封为圣公邹国雅。
1530年(明嘉靖九年),被册封为次圣,贬为公爵。
明景泰二年,孟子嫡系被授予翰林院五经博士称号,为后裔世袭。直到民国三年,翰林院第73代五经博士孟庆棠才被授予祭官称号。民国二十四年,改称亚圣祭官。
作品介绍:
《孟子》 全书七篇,战国时期孟子言论集。记载了孟子与诸子的争论、对弟子的言行、游说诸侯的故事。它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主张(仁政、王霸之分、以民为本、顾王心、民为贵、国不如王)和政治行动。该书成书于战国中期左右,属于儒家经典。其学说的出发点是仁学,主张以德治国。南宋朱熹将《孟子》和《孟子》 《孟子》 《论语》合为“四书”。宋、元、明、清以来,一直被视为家传之书。就像今天的课本一样。《大学》是四本书中最大最重的一本,有35000多字。从那时起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中庸》 这本书不仅理论精辟深刻,而且文章也非常有力、优美。 (五经典《孟子》 《孟子》 《诗》 《书》 《礼》)
《易》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共:章(一)《春秋》上下,(二)《孟子》上下,(三)《梁惠王》上下,(四)《公孙丑》上下,(五)《滕文公》上,下,(六)《离娄》上,下,(七)《万章》上,下。
点击下载《告子》全文
《尽心》 文笔大气磅礴,情感饱满,雄辩滔滔,感染力极强。它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 :"孟轲若不同意,便退居万丈弟子身边。序《孟子》、《史记·孟荀列传》,述仲尼之意,共《诗》七章。 "七章《书》为孟轲亲笔,赵起《孟子》曰:"此书为孟子所著,故总称《孟子》。 "又说:"于是他退去讨论收藏。他会见了弟弟公孙丑和万章的弟子,解答疑难问题。又亲笔述其律例,着七章。这也是孟子自己写的。清颜若初《孟子题辞》也以孟子为己有,并说:"《孟子》是其弟子之手完成的,所以他对圣人的相貌记得非常清楚。这七篇文章是我自己亲手写的,所以我只记得文字或出处。 ’然据《朱记《孟子生卒年月考》记载,孟轲见当时诸王,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等人死后都被谥号,这可能不是孟子本人所为;而据记载,孟子的弟子乐正子、公独子、五鲁子都被称为“子”,这绝对不是孟子所为。编纂者很可能是孟子的弟子。该书成书于战国中期。
《论语》主要注释有《孟子》、《孟子》,共14卷;《孟子注疏》、《四部备要》,7卷;《孟子集注》、010-30 000 30 卷。还有当代杨伯钧《四部备要》(中华书局版)。
孟子序(朱熹四书评)
史记列传:孟轲,子思弟子。现在道路通了,他可以去拜访宣王,但是宣王却不能使用。梁到梁,梁惠王不言而行,反以为事远矣。当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使命,团结追随联恒,攻打攻克,方为智者。然而孟轲描述了唐、虞、三朝的德行,所以他所说的并不一致。退时与万丈之作诗书序,述仲尼思想,着《孟子》七章。 "
韩子曰: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孔子传给孔子,孔子又传给孟子。柯,柯的死不能传下去。荀、杨亦择有而未精,其言含糊而不明。 "
也有人说:’孟氏醇香醇厚。巽、阳都浓郁醇厚,但都有小缺陷。 "
又谓:’孔子之教,博大精深,而弟子不能尽见,皆知,所以学之,则近其性。此后,他们分裂并瓜分在诸侯国之中。他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教导自己的弟子。只有孟轲教子思,子思的学问来自于曾子。孔子去世后,只有孟轲一家继承了祖传。所以,要了解圣人之道,必须从孟子开始。 "
又说:"阳子说:"古时阳末堵路,孟子用言语将其打开,事情就是这样。 ‘杨莫行夫,正道毁了。孟子虽然是圣人,但他没有地位。空话没有用,但也没有什么用处。但凭他的话,今天的士人仍然知道,孔氏信奉仁义,只是一个高贵的王,却是一个暴虐的霸主。大经大法,不救则皆灭,不救则皆朽。所谓千百中存十一,就在于其能博大到什么程度?可是,如果没有孟家,那么大家都会听从左辛的话,说自己矮了,分开了。故愈人尊孟氏,以为功非于于,此也。 "有人问成子:"孟子还能称为圣人吗?成子说:“我不敢说他是圣人,但他的学问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程子还说:‘孟子对圣教的功绩是无法言表的。仲尼只讲仁字,孟子则讲仁义。仲尼只讲一志,孟子却说许多养气就出来了。光是这两个词就有很多优点。 "
也有人说:’孟子因为性情善良,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又据说,’孟子的性性养气之说,在之前的圣地中还没有发表过。 "
又曰:"学者须知时。如果不知道时间,学习是不够的。晏子在破烂的小巷里玩得很开心,因为孔子在那里。如果孟子的时候天下没有人,安恪就不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
又说:"孟子有几分英雄气概。有英雄气概,就有高尚品格。英雄精神是非常有害的。比如晏子,他的质朴就不同了。颜子不在了,圣人就只能过着闲适的生活了。孟子是大圣,仅次于小圣。 ‘或说:’哪里看出英雄气概? ’曰:’但对照孔子的话就可以看出。而冰和水的本质不仅仅是光。与玉石相比,自然有一种温润含蓄的气息,但却没有太多的光彩。 "
杨说:《孟子》的书就是要端正人心,教人修心养性,让人心安。仁、义、礼、智,慈悲、善恶、逆行、是非之心是基础。说到异端的危害,可以说是源于其心,害其政。 "谈及君王时,有说:‘找出君王心中的过错’、‘有正义的君王,才能使国家安定’。世间事物千变万化,只是发自内心。一个人如果能够端正自己的思想,那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大学之修身、治家、治国、世界和平之根本,莫过于诚信。一旦你的心正了,你就会了解自己本性的善良。所以,孟子待人总是以善之心。但欧阳永舒说“圣人之教,不以人性为本”,这是错误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添加到人性中。尧、舜之所以为万世之法,只是任性而已。所谓直率,是基于自然法则。利用外界的算计和数字来成就功业,只是人类欲望的自私而已。与圣人在一起,天地就分开了。 "
《孟子序》是朱熹在编修《孟子正义》时所补充的。《四部备要》 原文中没有。见朱熹上卷《孟子译注》。
《四书》 原文如下:
第一卷:梁惠王第一章
一个
孟子会见梁惠王。 ” 王曰:“:我千里之外来,是为了利益我的国家吗?
孟子曰:‘王何以讲利?唯有仁义。 ” 国王说:“这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大夫曰:“何益吾家?”士人百姓曰:“何益我身?”上下争利,国家危亡。万车之国杀其君,则成千车之家;千乘之国杀其君,则百乘之家也。一千可以取一千,百可以取一千,没有什么太多的。苟先利后义,不夺则不满足。是无仁而舍亲者,无义而继王者。王又说,只是仁义而已,何以名利?
两个
孟子见梁惠王。国王站在沼泽上,看着红岩和麋鹿,说道:“智者也会喜欢这个吗?”
孟子曰:‘有德者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诗云:“过了狮岭塔,就建造了,百姓攻打它,但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要一开始就着急,老百姓自己会来的。王在凌波,鹿蹲,鹿蹲,白鸟鹤在。君在灵沼,鱼跃舟。文王以人民的力量为平台,以沼泽为基础。百姓欢喜,称其台为灵台,称其泽为灵沼,并喜其有麋鹿鱼鳖。古时,民与民同乐,故能自得其乐。唐发誓:“将长久哀悼,我与女儿同归于尽。” “百姓要与他们同归于尽,池中虽有鸟兽,怎能独乐?”
三
梁惠王曰:“小人,尽心耳,尽心报国。”如果河内运气不好,就把人移到河东,把谷子移到河边。河东也同样如此。观察邻国政府根本不是少数人的意图。邻国人民不增不减,贫民不增何故?
孟子对他说:“大王好战,请用战争来比喻。”填满鼓后,他接过兵器,丢下铠甲,跟着士兵而去。或许一百步就停下来,或许五十步就停下来。走五十步笑一百步怎么办?
说:"不,这不是直线一百步,所以它只是步行。 "
曰:‘大王若知此事,则其百姓无望多于邻国。如果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不够吃;池中不进几粒粮食,鱼鳖就不够吃。如果斧头重一斤,适时进入森林,木材就不够用了。粮鱼鳖不能食,木不能用,使百姓生死无悔。养生不悔,死而无悔,才是王道之始。
五亩桑树屋,五十岁可用其衣;对于鸡、海豚、狗和猪来说,不要失去它们的季节;七十岁可以吃肉;七十岁可以吃肉。百亩田,不几口夺去季节。家里不能有饥饿;如果你遵循祥虚的教诲,以孝义和兄弟之情支持他们,他们就会在路上尽职尽责。七十岁者,能穿丝,食肉,民不饥不冷。然而,并没有国王这样的东西。
狗吃了人类的食物却不知如何检查;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人类的食物;人死了,据说是:’不是我,是隋。 “这和刺死某人有什么不同? “这不是我,是一名士兵。 ‘当国王无罪时,天下人民都在此。 "
四
梁惠王曰:‘愿受教。 "
孟子对他说:“杀人用栅栏和刀刃有什么区别?”他说:“没有什么区别。” “使用刀片和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说,“没有区别。” "
曰:‘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人民饥饿,野地里有饥饿的野草。这就是野兽吃人的方式。动物之间互相残杀,人类对此深恶痛绝。政府作为人民的父母,不能避免放兽和吃人的现象。罪恶在于他们是人民的父母?仲尼曰:“造俑第一人,无后人!”他们习惯于模仿人类。斯里兰卡人民怎么会饿死呢?
五
梁惠王曰:金国强于天下,老夫只知也。我作为鳏夫,在东方被齐国打败,长子死了;我西失秦国七百里;我在南方被楚国羞辱了。我对此感到羞耻,但我希望我能像死人一样传播它。我能做些什么?"
孟子曰:“百里之外方可称王”。国王仁慈百姓,宽免刑罚,轻收赋税,深耕农耕。强者利用闲暇修养孝义,入则侍奉父兄,出则侍奉上级,以便驾驭栅栏,攻打秦国的坚甲强兵。还有楚。当他俘虏了他的人民时,他无法耕种土地来养活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又冻又饿,兄弟和妻子也失散了。他正在淹没他的人民,而国王却要去征服他们。谁能成为国王的敌人?故曰仁者无敌。 “国王,请不要怀疑我!”
六
孟子会见梁襄王。当他出来时,说话者说:“看他不像人王,见了他也不会怕他。”苏染问道,“这个世界是注定邪恶的吗?”我回复,“确定是一个”。 “谁能做到?”他对:说:“不喜欢杀人的人也可以。” “谁能比得上?”他对:说道,“天下没有人比得上的。”王志富,树苗在哪里?七八月间若遇干旱,幼苗就会枯死。天阴云密,细雨绵绵,禾苗茂盛。如果真是这样,谁能控制得了呢?当今天下之人,无不喜杀戮之人。若有不喜杀戮之人,则天下之人皆引而翘首。确实,人归来,必从水中落下。谁能控制它?”
七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之事,有谁知道吗?”
孟子对他说:“仲尼弟子,无道、欢、文之识,不能传于后世。”我还没听说过。如果没有办法,那么什么是国王呢?
:曰:“有此德,何为王?” :曰:‘护民成王,无人能制。 ‘:说’如果只有几个人,我们能保护人民吗? ‘说:’是的。 ”说:“你怎么知道我能做到?”说:“大臣听胡核说,国王坐在大厅里,一头牛从大厅经过。”国王看到了,说:"牛在哪里?"说: "钟声将受到挑战。 "国王说:"放弃吧!我不忍心看他。如果他是无辜的,他就会死。 “答案是:”但是铃声应该被废除吗? ‘说:’出了什么问题?用羊来改变吧! “我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情?”说:"有。 ‘说:’就是足以称王的心。百姓都爱戴国王,但我知道国王不能忍受。 "王说:"是的。那些真诚的人有普通人。齐国虽小,为何爱牛?我不忍心看它咆哮,无辜就会死,所以我把它换成了一只羊。 ‘说:’国王与爱国王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小事易成大事,何以知恶?如果国王掩饰自己的清白而死,他如何在牛和羊之间做出选择?国王笑道:“什么叫真诚?我不爱他的财富。”而且用羊方便,适合人们称其为“我爱”。 ’曰:’无伤,此为仁之术,见牛不见羊。君子如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君子离厨房远。 "
王曰:"诗曰:"他人若有心,我思虑之。 ‘这就是师父的意思。夫,我做,但我求,却得不到我的心。师父说,我感觉很贴近我的心。此心与王相合的原因是什么呢? ‘说:’还有一个国王说:‘我的力量足以举起百君’,但不足以举起一根羽毛; “我的智慧足以察觉一根小头发的末端”,但我却看不到公众的重量。那么国王允许吗? ‘说:’不行。’‘如今的恩德大如禽兽,但功德不归于百姓,我能拿它做什么呢?然而,一根羽毛不举起来,那就是白费力气;民不拥护,则不显;民不保,则无仁。所以,王不是王,他不做,不是因为他做不到。 ‘说:’不做事的人和不能做事的人的形状有何不同? ‘说:’扶着泰山渡北海,对人说“我不行”,确实是不可能。为长辈折断树枝并对他们说“我不能”,这不是做不到的,也不是不可能的。故为王而不为王,非持泰山达北海;称王称王,不是称王,而是折断树枝。我老了,与人和睦;年轻时,我与人相处融洽。世界尽在掌中。诗:“寡妇受罚,兄弟受罚保家卫国”。 “这只是言语和意图的问题。因此,如果你施展仁慈,你就可以保护这个世界,但如果你不施展你的仁慈,你就无法保护你的妻子。古代人之所以比别人优越,是因为他们善于判断自己的行为。如今恩德大如禽兽,功德未及百姓,岂能独用?有了力量,就能知道轻重;有了力量,就能知道轻重;有了力量,就能知道轻重。有了测量,就可以知道长度了。一切都一样,但心却是一样的。国王要求救他!君王起兵,危及群臣,向诸侯诉苦,然后又快以心相战? "国王说:"不。为什么我要这么快这样做呢?我将追求我伟大的愿望。 "
:曰:“大王之大愿能否得到垂听并实现?”国王笑了笑,没有说话。曰:“因为肥甜不足以入口,光暖不足以入身,色彩不足以入眼所见,声音不足以入耳语,所以还不够。”传令前线,诸王大臣足矣。那么,这对国王来说合适吗? “说:”不,我不这么认为。 ’曰:’但大王之大愿可知。为了开疆扩土,他出使秦、楚,来到中国安抚蛮夷。做你想做的事,要求你想要的东西,就像借树而求鱼一样。 "说:"如果相同怎么办? “说:”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树上寻鱼,即使得不到,也不会有灾难。若行其所欲,求其所欲,一心一意,则以后必有祸患。 “说:”你听到了吗? ’曰:’邹人与楚人交战,大王看谁胜? ’曰:’楚人胜。 ‘曰:’然而,小固不能克大,小固不能克多,弱固不能克强。海中有九处相距万里,有其一处。一服八,何以与邹之敌楚载不同?盖也违背了他的本性。如今,大王宣扬仁爱,让天下的官员都想在大王的王朝里立业,所有的农夫都想在大王的田里耕种,所有的商人都想在大王的城里藏身,所有的游子都想出来。侵犯国王的领土,天下人民都想伤害国王。每个人都想去见国王。如果是这样,谁能控制它?
国王曰:‘恐不能进。愿师父支持我的志向并清楚地教导我。虽然我不敏感,但请尝试一下。 ‘说:’没有永久财产但有毅力的人,只能是人才。如果你是一个民族,你将没有永久的财产,因为你没有毅力。如果没有毅力,就会放荡、邪恶、奢侈,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犯了罪而惩罚他,就是漠视人民。仁慈的人怎么能坐上王位而不为人民做事呢?所以,贤王掌握了百姓的财产,百姓就能侍奉父母,养活妻子,福年丰足,祸年免死。则善将被驱除,民便轻随之。如今,人民的财产受到控制。仰望父母,就不能事奉父母;低头,就不能赡养妻子。顺年的时候,你会一生受苦,逆年的时候,你也难免一死。这只是为了救人于死地,但恐怕也养不活了。规范礼义是浪费时间吗?国王若要这么做,那就违背了他的初衷。五亩桑树屋,五十岁可穿;鸡、豚、狗、猪不失其时,七十岁可食肉。百亩田不宜夺八。家里不能有饥饿;若遵相绪之教,施以孝悌之意,得白者不负道。老人穿丝吃肉,百姓不饥不冷。然而,并没有国王这样的东西。 "
第二卷:梁惠王第二章
一个
庄鲍见孟子时,曰:“大王见之,暴矣,大王曰以暴而喜,而暴而无应也。” ” : 说道,“幸福有多好?”孟子曰: 王若大喜,则齐国百姓也差不多了!
第二天,我遇见了国王,说:"国王曾对庄子说,他喜欢音乐,但人很多吗?国王脸色一变,说道:"我不能喜欢前任国王的音乐,但我只能喜欢世俗的音乐。 ”说道:“国王的喜悦之大,几乎可以与他的妃子相媲美!今日之乐,仍是古时之乐。 “说:”你听到了吗? ‘说:’你一个人快乐,和别人在一起你也快乐。哪一个是幸福的? ‘说:’不如和别人在一起。 ‘说:’是随少数而快乐,随众而快乐,哪一个快乐? ‘说:’不如众人。 "
“我邀请你为国王演奏音乐。 现在国王在这里敲鼓。人们听到国王的钟鼓声和琴键声,都抬起头来,皱着眉头互相说道:‘我的国王擅长鼓乐,为什么我能达到这个水平?父子不见,兄弟妻散。现在国王正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羽毛的美丽,都抬起头来,皱着眉头互相说道:‘我的大王有很好的狩猎田地,我怎么到了这种地步呢?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分居。 ‘没有其他人不与人民享受同样的事情。
现在国王在这里敲鼓奏乐。百姓听到国王的钟鼓声和琴键声,都很高兴,互相说:“我的国王没有病,怎么能演奏音乐呢?”现在国王在这里打猎,百姓也在这里打猎。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又看到羽毛的美丽,他很高兴,彼此说:“我的国王和他的妃子几乎没有疾病,怎么可能在田野里打猎呢?”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与人们一起享受这一点。现在,如果国王与人民一起享受幸福,那么他就是国王。 "
两个
齐宣王问:“七十里之内,文王的领地在哪里?” ‘说:’有多大? "说:"人们还是认为它很小。 ‘说:’我有四十里的禁闭,但人家还是觉得大,为什么? ‘说:’文王的禁锢七十里,吃反刍草的人可以走多远,吃雉鸡和兔子的可以与人民走多远。老百姓认为它小不是很合适吗?我先到边境,问了国家的大禁,才敢进去。听说焦关内有一片方圆四十里的地方,在那里杀一头麋鹿就等于杀人。然后是四十英里外,是中部地区的一个陷阱。人们认为这很棒,不是很合适吗?
三
齐宣王问:“对待邻国合适吗?”
孟子曰:“:”。只有仁者,才能把大事当作小事来看待,所以唐王负责葛,文王负责坤邑;贤者能以小事为大事,所以大王负责茂文,勾践负责吴国。以大事为小事的人,是与天同乐的人;把小事当作大事的人就是敬畏神的人。喜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国。诗:‘畏天威,及时护之。 ”
国王说:‘太好了!我病了,但我很勇敢。 "
他对他:说:‘国王请求你的勇敢。丈夫抚着剑,飞快地看着他,道:“你竟敢这样对我?”此人胆大,竟能与一人抗衡。国王邀请他了!诗:“和思王怒,组织军队,遏制楚矩,克制周胡,对付天下。” ’这就是文王的勇气。文王一怒,给天下人民带来了太平。书第:章曰:‘天降民为王,为师。据说它可以帮助上帝并眷顾八方。有罪也无罪,但我在,世间怎敢有超越自己的野心? “一人能行于天下,武王必耻”。这就是武王的勇气。而武王也平息了天下百姓的愤怒。现在国王愤怒了,想要安抚天下人民,但是人民却害怕国王不够勇敢。 "
四
齐宣王在雪宫会见孟子。国王说:‘智者也有这样的幸福吗?’
孟子曰:“:”。如果人们做不到,那么他们就没有超越它。不做高于别人的事情是不对的;为人民做事而不与人民同乐也是错误的。你享受人民幸福,人民也就享受幸福;关心人民之忧,人民也会忧他们之忧。他对世界感到高兴,又对世界感到忧虑。然而,没有人不是国王。昔齐晋公问晏子曰:“吾欲观颛父、朝午,循海南行,置于琅邪。”怎能与先王之见相比呢?晏子对他说:“这个问题问得好!”皇帝见诸侯,说是巡猎。除了麻烦,一无所有。春天,你耕耘,弥补不足;秋天,你收获却无助。夏谚云:‘吾王不出行,怎能安息?我王不犹豫,我该如何帮忙?一次旅行是为王子们准备的。 “现在已经不像33,360名老师没有食物了。饿者无食,累者无休息。永绪被谗言,百姓迷惑。方命虐民,饮食流流。徘徊荒凉,愁诸侯。随流而忘谓之流,随流而忘谓之连,随兽而不倦谓之荒凉,随乐而酒不尽谓之死。前王无暇苟延残喘,踏上了荒凉之旅。这就是你所做的。 ”景公曰:“大戒在国,当离家于郊外。”于是行发补其不足。赵子曰:“:‘与我对话,将是愉快的事。”在国王和我的大臣们之间!他的诗中写道:“成为动物之王有什么特别之处?”成为动物之王的人就是一个好国王。
五
齐宣王问道:“:”众人都说我灭了明堂。摧毁一切?已经?"
孟子曰:‘夫殿为王殿。国王若想施行王政,就不能破坏它。 "王说:"能听到王政的消息吗?
” :曰:“昔文王治七野,农九十一,官盛,城邑辱而不克。没有妻子的老人被称为鳏夫。年老无夫,谓之寡妇。年老无子,谓之杜。没有父亲的孩子被称为孤儿。这四人是天下无怨无悔的穷人。文王立政施仁,首先要做到这四件事。诗中有:‘噢,富翁,我是如此孤独。 ""国王说:"多好的声明!"
:说:“如果国王如此仁慈,为什么不呢?”王曰:‘病者少,善品者少。 "
"答曰:"昔公六有好货;诗曰:“积于仓库,包粮,装袋。”思考耗尽了光。弓箭张开,宝剑举起,夫妻俩出发了。对于生活在过去的人来说,有仓库,对于旅行的人来说,他们必须打包食物,然后才能开始他们的爱情之旅。君王如好物,其民亦如是。国王有什么?国王说:“我有病,我好色。” "
” :曰:“昔王好色,宠爱妃子。诗:“古公公入朝,引西水浒至栖霞。”元和姜女来到了盱眙。 ’那时,内无怨妇,外无散夫。国王好色,与百姓一样,与国王有什么关系?
六
孟子对齐宣王说,“齐宣王的大臣们到楚国去,把妻子托付给朋友。相反,如果他的妻子冻得精疲力尽,那又会怎样呢? "国王说:"抛弃她。 "
说:“如果法官不能统治人民,该怎么办?”国王说:‘就是这样。 "
:曰:“四境不治,会怎样?”国王环顾四周,谈论着他。
七
孟子会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土,不在于有木,而在于有臣。国王无亲无臣。昔日进阶,今日却不知死期。 "
国王说:“我为什么要抛弃他,因为我意识到他没有才能?”
曰:‘国君若非推举贤人,则令其卑过其敬,疏其其亲。他能不小心吗?左右皆称其有德,这是不许的。群臣皆称他有德,却是错误的。全国人民都称他有德。然后检查一下。意思是看到一个好人,然后使用他。左右的人说不,不听;官员们都说不,不听;国人都说不是,那就看看;如果你发现不好,那就离开。左右各人都说可以杀人,但是不听;诸官都说可以杀,却不听;国人都说杀了可以,然后查一下;如果你看到可以杀死的东西,那就杀死它。故曰国人必杀之。这样,你就可以成为父母了。 "
八个
”齐宣王问:“汤释放桀,武王伐纣,有没有?孟子应曰:“于川有。” "
说:“大臣可以杀死自己的国王吗?”
:曰:盗仁者谓之盗,盗义者谓之残,残盗者谓之夫。我听说周氏被杀了,但没有听说有弑君的事。 "
九
孟子见齐宣王曰: 房屋大者,必求大树。工程师得到了大木头。国王很高兴,认为自己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工匠做得小了,国王就会生气,认为这件作品不能完成任务。女子年幼时学之,力强时欲行之。 ”国王说:“我已经学会了姨妈所学的,也跟着我了。所以呢?现在这里有一块原玉。虽然是几千块,但肯定是玉人雕刻的。至于治国,你若说“跟我姑姑学的”,这与教玉女雕玉有什么两样?
十个
齐人攻打燕国,取得了胜利。宣王问:“:”或曰少人不取,或曰少人应取。以万车之国,败万车之国,只需五十年便可举起,但人手却不够。如果不接受,就会有灾难。拿走怎么样?
孟子曰:“:‘燕人若喜,则取之。古人行之,武王也行。燕国人若不服,则不取。古人都实践过,包括文王。以万车之国攻万车之国,吃锅里的浆迎接王军。他怎么会在那里?避免水和火。就像水越来越深,火越来越热,这只是运气。 "
十一
齐人攻打燕国,夺取了燕国。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对于那些对我有许多阴谋的诸侯,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孟子对他说:“听说七十岁的人有治理天下的责任,这就是汤。”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害怕别人。书曰:‘唐以正始于葛。 "全世界都相信它。 “东进,西夷必怨;南进,北狄必怨。”他说:“你为什么要我来追你?”老百姓盼望它,正如大旱时望云一样。重返市场的人不会停止,但耕耘田地的人不会改变。杀了国王,绞死了百姓。下雨了,人民就会高兴。书上说:‘与我战斗后,他后来成为了苏。 "
现在燕国欺压其人民,王去征伐它。人们以为这样可以免于水火,就吃着锅里的浆来迎接国王的主人。如果你杀了你的父亲和兄弟,你的子孙就会受到伤害,你的宗庙就会被毁,你的重要武器就会被夺走。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世人果然惧怕齐国的实力。现在土地已倍增,不实行仁政,却煽动天下军队。国王连忙下令反击敌人,停止重要兵器,图谋燕国人。如果让国王掌管然后离开,他还是能够阻止的。 "
十二
邹、卢哄。 ”穆公问道:“我已死的人有三十三人,但人民还没有死。你若惩罚他,你就无法战胜他;你若惩罚他,你就无法战胜他;如果你不惩罚他,你就会把他的上级当作死人而不救他。这怎么能做到呢?
孟子对他说:“荒年饥荒,你的百姓老弱化为深渊,强者四散,数千人;而你的仓库却满了,国库也满了。”已经满了,而且你没有人可以抱怨,这是傲慢的表现。”其余的仍然在那里。曾子曰:‘别这样!如果它反对你,它就会反对你。 “人们现在和将来都会做相反的事情。你并不孤单。国王如果实行仁政,人民就会爱戴他,为他的长辈而死。 "
十三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一个小国,在齐、楚之间。事情进展顺利吗?事情的发生是否出乎意料?孟子回答说:"这个计划是我所不能及的。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可以挖一个池塘,建一座城,让人们看守它。如果效果是死了,人又走不了,那么可以这样做。 "
十四
”滕文公问道:“我很怕齐人建薛。怎样才能做到呢?
孟子曰: 昔大王居平,狄人侵扰。
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十五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十六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之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言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三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四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五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七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八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九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一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救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幺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四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恐惧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五 孟子谓蚔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蚔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蚔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六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七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八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 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九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庆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十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欲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十一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十二 孟子去齐。君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告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十三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十四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一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间见)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 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二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汤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三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虎之言此,恐为仁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借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四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知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五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知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闲曰:"命之矣。"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一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二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四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五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六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七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八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九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举。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十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四书五经《孟子》 全文】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哦!终于找到《孟子》全文了,我一直想深入学习一下,这下可以好好研究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分享!《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学习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思想真的很深刻,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完整的《孟子》文本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方便收藏,方便学习!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孟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仁义礼智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里有很多经典名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资源太好了,收藏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可以好好读一下《孟子》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孟子》可以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思想对我的启发很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分享!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文字很优美,读起来很舒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定要好好研读《孟子》!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真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思想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帮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烈推荐大家阅读《孟子》!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孟子》可以让我们更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孟子》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