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开始隐居,定居西湖边一座孤山。他终生未婚,未曾为官,与诗人、文友同唱。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孤傲洒脱。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浪漫的隐士,也是最特立独行的光棍。在没有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下,他仍然过着热闹而诗意的生活。
他和苏轼都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用自己的笔墨描绘了孤山的春夏秋冬,在西湖的涟漪中染上了斑斓的光影。
他才华横溢,一生写下大量诗词、书画,但大多因他懒得保存而失传。
当他创作时,有灵感时他高兴地拿起笔;当他完成后,他独自享受它,然后放弃它。他说:“我们身在树林沟壑,一时不愿再用一首诗的名字,更何况是后人呢!”
不过,即使他的其他作品都已经失传,只要《山园小梅》这首歌还在,就足够了。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西湖学者”、诗人林逋。
1、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
公元967年,林逋出生于浙江大理。
据《宋史》记载,林逋“少年孤,好学,不着章句,性淡泊好古,不追求荣华富贵”。其家贫,衣食不足,故如焉,先获准往来江淮。”
四十岁时,林逋结束了多年的漂泊生活,隐居杭州,“居鲁西湖孤山,二十年不能进城”。
鼓山岛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这里风景秀丽,碧波荡漾;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梅花遍地,寒香四溢。
西湖孤山在隋代就已名声大噪。当时有人赋诗云:“人间蓬莱是一座孤山,易倚栏杆有梅花”。
白居易也有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低脚下。”
林逋喜欢杭州,喜欢西湖。他隐居在这里,从未想过离开。在鼓山脚下,林逋为自己建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家园。
他家虽是土墙小院,古色古香,但梅花香缭绕,神韵热闹。院内常年有两只巨大的仙鹤,悠闲地漫步,弹奏着琴瑟。
虽然隐居,但林步的生活却并非平淡无奇、死气沉沉。他“谈笑如大学士,为人处事无常人”,“能弹琴,读金经”。
苏轼、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等文学巨匠,以及一些著名僧侣,都经常是林逋的座上宾。他们谈诗谈文,谈佛道,聊得不亦乐乎。
这些朋友看到林逋的生活清贫,就热心出钱修缮他的房子。
他那朴素的庭院,只有梅花和仙鹤,实际上是一个名人雅士聚集的文化沙龙。
范仲淹非常欣赏林逋。他写了一首诗来悼念:
皇权还没有被遗忘,天君还需要补充。
迟早,除了名气,古云还能成家立业。
苏轼也称赞林逋说:
老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纯洁而纯粹。
天气晴朗的时候,林逋就驾着小船悠闲地旅行。您可以欣赏西湖风光,或进山采药,或参拜名刹。
林逋不在家时,若有客人来访,“童子应门请客入座,然后开笼让鹤坐。过了很久,林逋便乘车而归。”小船。”
林布回来后,两只鹤落在林布的船头,向主人行爱,然后一起返回。
若问旧巢何处,主人有情,不能归来。
多少年来,这两只鹤和那院里的梅花一直陪伴着林逋,抚慰着他的身心,抚慰着他的孤独。
相传林逋死后,他驯服的两只白鹤在他的墓前徘徊,直到哀死,梅树才重新绽放。
孤独的云会野鹤,它怎么能生活在人间呢?
2、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隐居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隐居就是与主流社会的疏离,它或多或少会切断与红尘的联系。
所以大多数隐居的人都是有原因的。要么是愤世嫉俗,为时代所不能容忍;或对名利不感兴趣,淡漠;或者以退为进,静静等待贤王的到来。
圣人许攸听说尧要传位给他,就赶紧逃到稷山。
刘秀即位后,颜光隐瞒身份逃回家乡。后来刘秀三聘他到洛阳,他最终离开。
姜子牙隐居时,用直钩悄悄钓鱼,令路过的周文王惊叹不已。于是,他也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
至于林布,他大半辈子都在无拘无束地闲逛,该看的都看,该经历的都经历。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他热血沸腾,让他无法释怀。
更何况,他本来就对名利不感兴趣。现在,他累了,他想休息。杭州的青山绿水,正适合此时的林逋诗意地生活。
于是,他把余生都献给了西湖,献给了孤山,献给了梅树,献给了那些高贵的鹤。
有梅花鹤相伴,林逋的人生就无悔了。
他不需要一个妻子,不需要几个孩子,他不向往儿女绕膝、热气腾腾的世俗生活吗?
是的,他不需要。他想要的只是梅鹤子。
林布不是不喜欢人间烟火,也不是林布不懂人性。因为他可能全心全意地爱过,但他却不能再爱了。
从前,大海无水,唯有巫山如云。
据说林逋死后,盗墓贼挖了他的坟墓,希望能挖出一些值钱的东西。没想到墓中只挖出两件陪葬品:一砚台和玉簪。
这一发现,给了世人了解林逋的线索。
砚台是林逋生前最喜爱的自用之物。把它带到坟墓里是合理的,但是这个玉簪有什么意义呢?
只能是林布心里一辈子的人了。那是林布曾经送给林布的定情信物,被林布视为一生的珍宝。
相传,林逋年轻时,曾爱过一个豪门女子,却因为家庭地位,被无情分开,女子后来也死于爱情。
即使爱人为爱情牺牲了生命,林逋也不忍心结婚。他从未结婚。
结果,林逋的身影就留在了西湖边,孤山脚下。
明明知道林逋的爱情只是传说,世人依然愿意相信。正因为有了这个传说,才可以对林逋未婚的行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巫山青,山青青,两岸青山相送,谁知别离的感觉?
国王泪流满面,妃子也泪流满面。洛与戴尚未结成心结,河岸上的潮水已经退去。
这是林逋写过的唯一表达爱意的文字。没有个人的情感经历,没有真正的爱过、想念、想念、分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感伤的歌词的。
虽然有“专家”考证这首诗是借用女子的声音,并无其他用意,但我宁愿相信这是林逋的情感历程。
3、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林步是一个冷漠、冷漠的人。他已经二十年没有去过杭州这座繁华的城市了。他只想住在孤山脚下,泛舟西湖,与梅树为伴,与鹤为伴。
他认真生活,用心品味自然,品味四季。他想将他所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宁静美好的事物提炼成诗。
因为他不仅是一位隐士,而且还是一位诗人。但他的世界和视野只有西湖。
因此,林逋传世的300多首诗,主要描写西湖孤山一带的秀美风光,以及他在山林中淳朴悠闲的生活。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林逋儒雅隐逸的志向,也可以触动他慵懒、悠闲、孤独的心。
梅尧臣曾评价林逋的诗说:“顺物之情而写的诗,平淡而深刻,吟诵能使人忘却一切。他的词以安静正直为主,不带有讽刺意味。”
比如,我用小而精致的笔,写下了金子峰《水亭秋日偶书》静谧悠远的情感:
小霜未降前,金子峰顶的乌桕已是红色。
我倚着栏杆,又上下看了看,半在石池的波影里。
例如,《郊园避暑》写的是夏天的纳凉:
柴门里人少事少,大气尘土颇为遗忘。
森林幽静,池塘清凉。
比如《宿洞霄宫》写的是无限的惆怅和凄凉的秋思:
秋山无穷尽,秋思亦无穷。
红叶流碧溪,绿林点缀白云。
凉荫下一只鸟,蝉分落日。
今晚谁能闻到你枕头上香蕉雨的味道?
林逋游历山水之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拜访附近寺庙的高僧,在晨钟暮鼓中与他们探讨人生的深奥道理。
“段上忍”是一位与林逋关系很好的和尚。他写的诗《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很受欢迎:
到了底下,我靠在栏杆上思考着。孤山塔后阁向西倾斜。
森森神殿内阴森卷轴,棋盘田野零散散落。
秋景中有时有孤鸟飞翔,晚霞无事升起冷烟。
我很爱我的房子,当我呆到很晚的时候,我只是等到春天去看雪。
这首诗历来以描写风景而闻名。它用朴素的文笔描写了诗人在孤山寺尽头的客房里看到的夕阳和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心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眷恋。
其中最经典的是其下颌联,以其美妙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为后世诗人广泛仿效。
例如文同的“秋田沟的田埂像棋盘”、黄庭坚的“田野像棋盘”、程孟阳的“古刹像一幅淡淡的壁画”等都源自对联中的“画卷”和“棋关”。来。
林逋的隐居诗中,最能表达他的隐居志向和淡泊情怀的就是《小隐自题》:
我的房子周围竹林环绕,纯净、深邃、有趣。
鹤在水边闲置已久,蜜蜂也懒得采摘稀疏的花朵。
酒醉不开书,春阴入荷锄。
如果你看古代的绘画,大多数都是描绘樵夫和渔夫的。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幽静悠远的境界。一开始,小屋周围的竹林就已经传达出一种浓浓的意趣。
接下来写的是,鹤是闲鹤,蜜蜂是懒蜂。人也如鹤、蜜蜂一样,是那么淡然,那么自由,没有什么可追求的。
他喝酒、学习、拿着锄头干活,这一切都是他任性的,没有任何目的。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就像鹤可以在水中嬉戏,也可以在水边静静地观看。
动与静之间,都只是为了获得某种自然的趣味。
4、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是花中君子。它不屈不挠,傲视霜雪,在早春中独树一帜。
因此,它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象征着高贵和不屈。
历代文人都喜爱梅花、种植梅花、赞美梅花,留下了无数歌颂梅花的佳作,以及许多关于人与梅花的美丽传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都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他亲手栽种了100多棵梅树。他深爱梅树,重情重义。
陆游的梅花诗更是奇异而瑰丽:
闻晨风梅花吹,雪堆满四山。
怎能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花男子?
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对梅花的喜爱深入骨髓。在他的诗全集中,有八首描写梅花的诗,统称为《孤山八梅》。
《孤山八梅》中,好评最多的是《山园小梅》:
所有的香气都在摇曳,它们独自绽放,以所有的魅力占据了小花园。
稀疏的影子斜斜地划过清澈浅浅的水面,黄昏的月光里飘着淡淡的清香。
霜鸟要下来就偷眼,粉蝶似乎懂得凝聚和破碎它的灵魂。
幸好,轻轻念诵就能交合,不用与檀木板共用金瓶。
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在众多梅花诗中脱颖而出,因为它没有落入一般描述梅花的陷阱,而是捕捉了具体情境中的梅花。
正是月下梅花,水边梅花。
对于月下水边的梅花,林逋没有直接写出它们的容貌和姿态,而是捕捉到了它们在水中的倒影。
水中的梅花是什么样子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浅”。 “疏影”表现水的轻盈,“横斜”表现水的神韵,“清浅”表现水的清澈、灵动、温润。
最精彩的是“黄昏月淡淡香”这句话。 “暗香”形容梅香似有似无,随风而来; “飘”与涌动不同,是说香气如波浪般袭来,柔和而缠绵。
在很多梅花诗中,画面是静态的、单一的,但林逋的《山园小梅》却把梅花赋予了生命。
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清香弥漫,梅花枝影稀疏,小溪静静流淌,“月穿白莲白云”。
欧阳修评论这两句诗说:“前世咏梅花的人多,但无此句。”王十朋更是评价这两句诗:“《秘香》和《月光人》的诗句,超越了古往今来的一切诗才。
林逋的梅花诗也有缺点,那就是虽有好诗句,但并非都是好诗句,有的诗句稍显欠缺对称和谐。
作为隐士,林逋无疑是最成功的。
作为一个单身汉,他不遗余力地以“梅妻鹤子”的创意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永恒而酷炫的标志,达到了隐士的终极境界。
作为诗人,林逋的隐居诗为北宋初期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梅尧臣曾说:“其诗之时,人贵于宝玉,故师不贵己”。
但有一件事不容忽视。
由于林逋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西湖地区,他的视野以及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题材都过于狭窄。因此,他的诗多于轻松、闲适,而不是丰富、厚重、积极。
尽管如此,林逋依然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
他说:“适合我志向的不是家庭生活、名誉财富,我只是觉得青山绿水适合我。”
林逋死后,“秘香传其佳诗千古,九种恩旨赐其尊荣”。宋仁宗很欣赏他的高尚品格,追赠林逋“和靖老师”。
追随自己的心,淡泊世事,豁达乐观,淡泊平和。不忧贫贱,不贪富贵。
【林逋:特立独行,单身汉,与美和相爱共度余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