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过的一首诗。这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安静而寒冷的画面:雪江上,一叶孤舟,一个人,穿着雨衣,独自在冰冷的江面上钓鱼。天地遥远辽阔,纯净宁静,周围田野寂静,水天不分,上下浩瀚。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仔细读这幅画,不禁让人感叹:天寒地冻,大雪扑面而来,河水早已结冰。为什么在连鸟儿都不再飞翔、行人都消失了的时候,这个可怜的穿雨衣的人仍然固执己见呢?下船独自一人来到河边钓鱼?他到底想抓住什么?
你是在寻找孤独吗?
光是读这首诗,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惊叹。但如果你考虑一下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了。俗话说,诗以达志。他写这首诗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不畏世俗、与世隔绝的孤傲思想。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决不随波逐流,依然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
整幅水墨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笔是孤独的钓鱼者,这可能是柳宗元的精神化身。
(二)
柳宗元出身名门望族。刘氏自北魏以来,世代为官。父亲刘贞曾任御史,母亲卢氏出身于范阳卢氏,也是豪门千金。可以说,柳宗元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世间的。自幼受母亲教导,棋、乐、书、画样样精通。他四岁就能即兴作诗,能背诵大段古诗。
然而此时,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浩劫之后开始走向衰落,刘氏家族也随之走向衰落。柳宗元长大后,家里的生活变得困难起来。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十三岁的柳宗元随父亲迁居江西,开始直接接触社会。他经历了封建统治的战乱,看惯了社会的黑暗,养成了他积极向上、刚正不阿的心态。的性格。他期盼着饱读诗书,治理天下,造福人民,报效国家。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考中了科举。三年后,当选为省学堂书记。同年与礼部、兵部郎中杨平之女结婚。婚后,两人关系很好。事业和爱情都不错,他成为了人生赢家。
唐代的学堂虽是九品小官,但社会地位却很高。一般由出身官场、明代或知举、有杰出文学经典的人担任。他们也是朝廷的储备。才子、白居易、元稹等都做到了。
通过该科进士考试的人中有刘禹锡,后来成为他一生最好的朋友。
然而,还没等柳宗元享受生活,灾难就接二连三地降临了。不久,父亲因病去世,妻子难产而死。好在他的仕途还算顺利。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三十一岁的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李兴。他胸怀大志,广交朋友,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对朝廷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他就有了变法的愿望,希望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消除弊端,振兴唐朝。他的这个愿望,与另一个人的愿望不谋而合。
此人就是当时的待诏使、都知使、盐铁转运使王叔文。
王树文,岳州山阴县人。他比柳宗元大二十岁。据说他是一位围棋高手。他担任太子李嵩的侍从,与李嵩关系密切。李嵩后来继位,是为唐顺宗,于是任命王叔文。王叔文是一位理想主义、雄心勃勃的政治家。掌权后,与当时的名流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交往密切。他发起了镇压封建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计划;废除宫市,废黜“刁房”。方方、法方方、耀方、狗方、英方等宦官的改革措施;整顿赋税,取消地方官员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贡赋,史称“永贞变法”。
这次轰轰烈烈的改革涉及范围之广,满清文武百官都受到影响,利益受损,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六个月之内,宦官逼宫,顺宗被迫退位,宪宗继位。他随即废除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变法措施,轰轰烈烈的“永贞变法”惨遭失败。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初秋的一个傍晚,32岁的柳宗元坐在一辆马车上,缓缓行驶在南下永州的官道上。马车的车尾在夕阳下被无限拉长,身后就是长安城的朱雀门。
秋风生渭水,落叶盖长安。他年老中进士,十年后名扬官场。然而他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光芒暗淡,他绝望地离开了舞台,让人措手不及,更没有时间去品味。
陪伴他的还有出身名门、聪明贤惠的母亲和两个妹妹。永州地处湘粤交界处,地处偏远,地广人稀。刚到永州的时候,柳宗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和尚的帮助下,住进了龙兴寺。残酷的政治氛围、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母亲的去世,使柳宗元悲痛欲绝、忧郁痛苦,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但他并不害怕,心中的理想之火仍未熄灭。
永州被贬十年,是柳宗元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永州的十年间,柳宗元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他撰写文章和书籍来宣传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其中以《天对》最为著名。
那么,这个《天对》和屈原的《天问》有什么联系呢?
(三)
事实上,《天对》就是《天问》的答案!
当时,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后,心情悲伤、郁闷。他整天游走在四川和沼泽之间,在平原和丘陵上徘徊。当他走进楚王祠和大臣祠堂时,看到了墙上的画。画面中有主宰天地山河的诸神,也有古代圣贤明王体察民情的画面。画面瑰丽美丽,图像神奇诡异。他不仅抬头叹息,还在墙上写下了一系列问题,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就是著名的《天问》:
远古之初,是谁宣讲的?上、下无形,如何察看呢?谁能了解黑暗与黑暗?冯一伟怎么能认出这个形象呢?光明与黑暗,但时间是什么?阴阳三体的起源和变化是什么? ……
远古之初是谁指导了这种形式?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没有明暗之分,一片混乱。谁能探究一下根本原因?这么大雾,你怎么认得出来?白天有光,晚上黑吗?究竟为什么?阴阳结合形成宇宙。哪一个是原始本体,哪一个是后续进化体? ……
有人做过统计。在《天问》年间,屈原一共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其中天文问题30个问题,地理问题42个问题,历史问题95个问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中一些问题在他那个时代是无法回答的,而另一些则是有意而为之的。这些问题都是古代传说中的怪异无解的事件,也是屈原政治哲学思想的精髓。当时它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只是用这些问题来表达它对“如果不见到皇帝,你想从皇帝那里得到什么?”的绝望。说明楚国的衰落已不可挽回,我还能向上帝求什么?或许,它没想到,几千年后,有人有勇气回答这些问题,而且答案还不错。
以上面屈原提出的问题为例。屈原在文章中提出了天地宇宙从何而来、昼夜如何划分等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柳宗元也从自己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
始未明,生已传。红灵灵安静得无以言表!天黑晴朗,村落人来人往,混沌在变,但生机犹存,又能怎样呢?三者合一,一者合一。炎吹散寒,缠结而达其果。
其大意是:天地形成之前的各种模糊无凭的情况,都是荒唐之人所传下来的。那些创造世界的诸神的事迹,都是扑朔迷离的传说。怎样才能用言语来描述它们呢?昼夜的交替,万物从无明状态的转变和发展,都是由于“元气”的存在。谁对此负责?阴阳天的结合是由元气所主宰的。 “元气”吹得慢,造成天气炎热,吹得快,造成天气寒冷。冷热交替引起自然变化。
又如,屈原在《天问》中问道:“从塘沽来,继蒙寺,从黎明到黄昏,行了多少里?”这意味着太阳从塘沽出来,到蒙寺结束。从黎明到黄昏你走了多少英里?
柳宗元在《天对》回复:“它向南旋转,轴建在北方。有时在轨道的另一边,但它在你这边。如果你用边运,就会有如果不抓住它,它就会变得模糊。 “度无限,不能向内。”这意味着当旋转轮的某个辐条向南滑动时,轴就向北。太阳在哪里升起、哪里停止,你所在的位置、太阳的方向都在不断地倾斜、偏离,就是地球在不断地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面向太阳的地方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地方是夜晚。测量太阳一天行驶多少英里的任务早已不可能这不能以英里来计算。
除了这些自然科学的问答外,柳宗元还在《天问》中回答了许多历史问题。例如,屈原问道:“重泉汤出,我有何特罪?我如此决意攻打天子,谁来挑他呢?”意思是说,汤是从监狱里的重泉里出来的,他到底犯了什么大罪?他不忍羞辱,攻击桀。这场纠纷是谁挑起的?
柳宗元答道:“情况不同,崇权是囚徒,违虐立刑,是真罪德的基础。老师靠怒斩,桂挑起报复。”这意味着唐的行为与同时代的人不同。他不谙世事,格格不入,桀将他囚禁在崇泉。桀的立法不公正、暴虐,因此惩罚有德之人。所有人都因为桀的暴虐而愤怒,而桀本人也挑起了大家的仇恨。
(以上白话翻译来自知乎账号:碧海蓝天,浪翻云彩)
柳宗元在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已经超越了文学家的范畴。他的许多哲学思想,特别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四)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也是他创作最丰硕的时期。有人统计发现,他流传至今的500多首诗中,有300多首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精彩的《永州八记》,深刻的《封建论》,细致的010- 30000、忧郁的《非国语》、孤独的《捕蛇者说》都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这些创作涵盖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永州十年奠定了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东方失去了一些东西,也得到了一些东西。
虽然在永州的生活很困难,但柳宗元并不孤单,因为有一个好朋友时刻惦记着他,帮助着他,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科进士,同推为秘书省进士。两人精神相似,性情相似,政治主张相似。可以说,他们就像白居易和元稹一样,是一对好兄弟。后来,两人加入了王叔文的队伍,一起参加了“永贞变法”。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刘禹锡被贬郎州。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终于画上了句号,结束了贬谪生涯,回到了长安城,日夜思索着自己。没想到,没过多久,厄运又来了。
原来,刘禹锡也与柳宗元一起被贬。回到京城后不久,这一年春天,刘禹锡邀请柳宗元等人到宣都赏桃花。他们被这一情景所感动,写下了一首诗。正是这首诗,一度让两人再次被贬。
这首诗是这样的:
紫墨红尘扑面而来,人人都想看花归来。玄都寺里有上千株桃树,都是刘郎走后栽下的。
光看这首诗,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如果对比一下两个人的经历,你就会明白,刘禹锡是在埋怨,嘲笑那些因排挤他而升迁的朝臣,“冷言冷语”,蔑视新贵,如满园桃花。不值得关注。
这首诗激怒了宪宗和大臣们。果然,刘禹锡再次被贬亳州,柳宗元也被贬柳州。虽然这次他被贬到了稍微高一点的官位,升任为都督,但当时的柳州和亳州都是边远地方,条件艰苦,如果他去那里,必死无疑。
亳州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刘禹锡之所以比柳宗元贬得更远,就是因为他的这首诗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他就是导火索。面对又一次的考验,柳宗元并不害怕。他不顾自己本来就不好的身体,上书朝廷,希望与刘禹锡进行交换,让他去亳州。原因是刘禹锡有八十岁的母亲需要照顾,妻子也去世了。姐姐远方出嫁,妈妈身体健康,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旅行。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渊源颇深。他们能在朋友有难时挺身而出,值得深交。
后来监察御史裴度出手相助,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到连州就任,柳宗元前去送行。到了湘江边,柳宗元第一次演讲《江雪》作为礼物:
过去二十年一切都一样,但现在我们正在从西向东走。如果皇上的恩惠让他重归田野,晚年就会成为邻居。
刘禹锡读完后,非常感动,回头看了《重别梦得》:
弱冠共担长辈的忧虑,临期的记忆早已荡然无存。耿若夫妇将死,黄发一切都结束了。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人生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这个世界应该同情他。你说的是真的。
柳宗元担任柳州刺史四年。后来宪宗大赦,召柳宗元回长安,柳宗元在柳州病逝,时年四十六岁。
纵观柳宗元短短四十多年的一生,他的前半生是极其成功的。晚年考进士,后入秘书科。可以说,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功了。但中年以后,由于政治理念与当权者不同,屡遭贬谪,失去了父亲、妻子和儿子,极度孤独无助。相反,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或坏,失去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柳宗元:寒江寒雪中,头戴蓑衣帽的男子独自划船钓鱼】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这画面太美了!感觉柳宗元老师在寒冷的冬天里,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太棒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的寂寥,却也透着一股坚韧的意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江寒雪,蓑衣斗笠,真是太有诗意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柳宗元真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即使是寒冬,也忍不住要去感受自然的魅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柳宗元老师在钓鱼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祥和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画面太有禅意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的美。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画充满了意境,仿佛能感受到柳宗元老师当时的感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画太有感染力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的美丽。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清冷的孤寂。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江雪,蓑衣帽,画面太美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幅画充满了故事性,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柳宗元老师的故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画太有诗意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画太有感染力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的美丽。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清冷的孤寂。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