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寒江寒雪中,头戴蓑衣帽的男子独自划船钓鱼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这是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过的一首诗。这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安静而寒冷的画面:雪江上,一叶孤舟,一个人,穿着雨衣,独自在冰冷的江面上钓鱼。天地遥远辽阔,纯净宁静,周围田野寂静,水天不分,上下浩瀚。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仔细读这幅画,不禁让人感叹:天寒地冻,大雪扑面而来,河水早已结冰。为什么在连鸟儿都不再飞翔、行人都消失了的时候,这个可怜的穿雨衣的人仍然固执己见呢?下船独自一人来到河边钓鱼?他到底想抓住什么?

你是在寻找孤独吗?

柳宗元:寒江寒雪中,头戴蓑衣帽的男子独自划船钓鱼

光是读这首诗,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惊叹。但如果你考虑一下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了。俗话说,诗以达志。他写这首诗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不畏世俗、与世隔绝的孤傲思想。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决不随波逐流,依然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

整幅水墨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笔是孤独的钓鱼者,这可能是柳宗元的精神化身。

(二)

柳宗元:寒江寒雪中,头戴蓑衣帽的男子独自划船钓鱼

柳宗元出身名门望族。刘氏自北魏以来,世代为官。父亲刘贞曾任御史,母亲卢氏出身于范阳卢氏,也是豪门千金。可以说,柳宗元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世间的。自幼受母亲教导,棋、乐、书、画样样精通。他四岁就能即兴作诗,能背诵大段古诗。

然而此时,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浩劫之后开始走向衰落,刘氏家族也随之走向衰落。柳宗元长大后,家里的生活变得困难起来。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十三岁的柳宗元随父亲迁居江西,开始直接接触社会。他经历了封建统治的战乱,看惯了社会的黑暗,养成了他积极向上、刚正不阿的心态。的性格。他期盼着饱读诗书,治理天下,造福人民,报效国家。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考中了科举。三年后,当选为省学堂书记。同年与礼部、兵部郎中杨平之女结婚。婚后,两人关系很好。事业和爱情都不错,他成为了人生赢家。

唐代的学堂虽是九品小官,但社会地位却很高。一般由出身官场、明代或知举、有杰出文学经典的人担任。他们也是朝廷的储备。才子、白居易、元稹等都做到了。

通过该科进士考试的人中有刘禹锡,后来成为他一生最好的朋友。

然而,还没等柳宗元享受生活,灾难就接二连三地降临了。不久,父亲因病去世,妻子难产而死。好在他的仕途还算顺利。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三十一岁的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李兴。他胸怀大志,广交朋友,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对朝廷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他就有了变法的愿望,希望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消除弊端,振兴唐朝。他的这个愿望,与另一个人的愿望不谋而合。

此人就是当时的待诏使、都知使、盐铁转运使王叔文。

王树文,岳州山阴县人。他比柳宗元大二十岁。据说他是一位围棋高手。他担任太子李嵩的侍从,与李嵩关系密切。李嵩后来继位,是为唐顺宗,于是任命王叔文。王叔文是一位理想主义、雄心勃勃的政治家。掌权后,与当时的名流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交往密切。他发起了镇压封建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计划;废除宫市,废黜“刁房”。方方、法方方、耀方、狗方、英方等宦官的改革措施;整顿赋税,取消地方官员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贡赋,史称“永贞变法”。

这次轰轰烈烈的改革涉及范围之广,满清文武百官都受到影响,利益受损,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六个月之内,宦官逼宫,顺宗被迫退位,宪宗继位。他随即废除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变法措施,轰轰烈烈的“永贞变法”惨遭失败。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初秋的一个傍晚,32岁的柳宗元坐在一辆马车上,缓缓行驶在南下永州的官道上。马车的车尾在夕阳下被无限拉长,身后就是长安城的朱雀门。

秋风生渭水,落叶盖长安。他年老中进士,十年后名扬官场。然而他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光芒暗淡,他绝望地离开了舞台,让人措手不及,更没有时间去品味。

陪伴他的还有出身名门、聪明贤惠的母亲和两个妹妹。永州地处湘粤交界处,地处偏远,地广人稀。刚到永州的时候,柳宗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和尚的帮助下,住进了龙兴寺。残酷的政治氛围、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母亲的去世,使柳宗元悲痛欲绝、忧郁痛苦,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但他并不害怕,心中的理想之火仍未熄灭。

永州被贬十年,是柳宗元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永州的十年间,柳宗元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他撰写文章和书籍来宣传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其中以《天对》最为著名。

那么,这个《天对》和屈原的《天问》有什么联系呢?

(三)

事实上,《天对》就是《天问》的答案!

当时,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后,心情悲伤、郁闷。他整天游走在四川和沼泽之间,在平原和丘陵上徘徊。当他走进楚王祠和大臣祠堂时,看到了墙上的画。画面中有主宰天地山河的诸神,也有古代圣贤明王体察民情的画面。画面瑰丽美丽,图像神奇诡异。他不仅抬头叹息,还在墙上写下了一系列问题,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就是著名的《天问》:

远古之初,是谁宣讲的?上、下无形,如何察看呢?谁能了解黑暗与黑暗?冯一伟怎么能认出这个形象呢?光明与黑暗,但时间是什么?阴阳三体的起源和变化是什么? ……

远古之初是谁指导了这种形式?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没有明暗之分,一片混乱。谁能探究一下根本原因?这么大雾,你怎么认得出来?白天有光,晚上黑吗?究竟为什么?阴阳结合形成宇宙。哪一个是原始本体,哪一个是后续进化体? ……

有人做过统计。在《天问》年间,屈原一共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其中天文问题30个问题,地理问题42个问题,历史问题95个问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中一些问题在他那个时代是无法回答的,而另一些则是有意而为之的。这些问题都是古代传说中的怪异无解的事件,也是屈原政治哲学思想的精髓。当时它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只是用这些问题来表达它对“如果不见到皇帝,你想从皇帝那里得到什么?”的绝望。说明楚国的衰落已不可挽回,我还能向上帝求什么?或许,它没想到,几千年后,有人有勇气回答这些问题,而且答案还不错。

以上面屈原提出的问题为例。屈原在文章中提出了天地宇宙从何而来、昼夜如何划分等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柳宗元也从自己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

始未明,生已传。红灵灵安静得无以言表!天黑晴朗,村落人来人往,混沌在变,但生机犹存,又能怎样呢?三者合一,一者合一。炎吹散寒,缠结而达其果。

其大意是:天地形成之前的各种模糊无凭的情况,都是荒唐之人所传下来的。那些创造世界的诸神的事迹,都是扑朔迷离的传说。怎样才能用言语来描述它们呢?昼夜的交替,万物从无明状态的转变和发展,都是由于“元气”的存在。谁对此负责?阴阳天的结合是由元气所主宰的。 “元气”吹得慢,造成天气炎热,吹得快,造成天气寒冷。冷热交替引起自然变化。

又如,屈原在《天问》中问道:“从塘沽来,继蒙寺,从黎明到黄昏,行了多少里?”这意味着太阳从塘沽出来,到蒙寺结束。从黎明到黄昏你走了多少英里?

柳宗元在《天对》回复:“它向南旋转,轴建在北方。有时在轨道的另一边,但它在你这边。如果你用边运,就会有如果不抓住它,它就会变得模糊。 “度无限,不能向内。”这意味着当旋转轮的某个辐条向南滑动时,轴就向北。太阳在哪里升起、哪里停止,你所在的位置、太阳的方向都在不断地倾斜、偏离,就是地球在不断地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面向太阳的地方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地方是夜晚。测量太阳一天行驶多少英里的任务早已不可能这不能以英里来计算。

除了这些自然科学的问答外,柳宗元还在《天问》中回答了许多历史问题。例如,屈原问道:“重泉汤出,我有何特罪?我如此决意攻打天子,谁来挑他呢?”意思是说,汤是从监狱里的重泉里出来的,他到底犯了什么大罪?他不忍羞辱,攻击桀。这场纠纷是谁挑起的?

柳宗元答道:“情况不同,崇权是囚徒,违虐立刑,是真罪德的基础。老师靠怒斩,桂挑起报复。”这意味着唐的行为与同时代的人不同。他不谙世事,格格不入,桀将他囚禁在崇泉。桀的立法不公正、暴虐,因此惩罚有德之人。所有人都因为桀的暴虐而愤怒,而桀本人也挑起了大家的仇恨。

(以上白话翻译来自知乎账号:碧海蓝天,浪翻云彩)

柳宗元在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已经超越了文学家的范畴。他的许多哲学思想,特别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四)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也是他创作最丰硕的时期。有人统计发现,他流传至今的500多首诗中,有300多首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精彩的《永州八记》,深刻的《封建论》,细致的010- 30000、忧郁的《非国语》、孤独的《捕蛇者说》都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这些创作涵盖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永州十年奠定了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东方失去了一些东西,也得到了一些东西。

虽然在永州的生活很困难,但柳宗元并不孤单,因为有一个好朋友时刻惦记着他,帮助着他,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科进士,同推为秘书省进士。两人精神相似,性情相似,政治主张相似。可以说,他们就像白居易和元稹一样,是一对好兄弟。后来,两人加入了王叔文的队伍,一起参加了“永贞变法”。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刘禹锡被贬郎州。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终于画上了句号,结束了贬谪生涯,回到了长安城,日夜思索着自己。没想到,没过多久,厄运又来了。

原来,刘禹锡也与柳宗元一起被贬。回到京城后不久,这一年春天,刘禹锡邀请柳宗元等人到宣都赏桃花。他们被这一情景所感动,写下了一首诗。正是这首诗,一度让两人再次被贬。

这首诗是这样的:

紫墨红尘扑面而来,人人都想看花归来。玄都寺里有上千株桃树,都是刘郎走后栽下的。

光看这首诗,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如果对比一下两个人的经历,你就会明白,刘禹锡是在埋怨,嘲笑那些因排挤他而升迁的朝臣,“冷言冷语”,蔑视新贵,如满园桃花。不值得关注。

这首诗激怒了宪宗和大臣们。果然,刘禹锡再次被贬亳州,柳宗元也被贬柳州。虽然这次他被贬到了稍微高一点的官位,升任为都督,但当时的柳州和亳州都是边远地方,条件艰苦,如果他去那里,必死无疑。

亳州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刘禹锡之所以比柳宗元贬得更远,就是因为他的这首诗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他就是导火索。面对又一次的考验,柳宗元并不害怕。他不顾自己本来就不好的身体,上书朝廷,希望与刘禹锡进行交换,让他去亳州。原因是刘禹锡有八十岁的母亲需要照顾,妻子也去世了。姐姐远方出嫁,妈妈身体健康,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旅行。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渊源颇深。他们能在朋友有难时挺身而出,值得深交。

后来监察御史裴度出手相助,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到连州就任,柳宗元前去送行。到了湘江边,柳宗元第一次演讲《江雪》作为礼物:

过去二十年一切都一样,但现在我们正在从西向东走。如果皇上的恩惠让他重归田野,晚年就会成为邻居。

刘禹锡读完后,非常感动,回头看了《重别梦得》:

弱冠共担长辈的忧虑,临期的记忆早已荡然无存。耿若夫妇将死,黄发一切都结束了。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人生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这个世界应该同情他。你说的是真的。

柳宗元担任柳州刺史四年。后来宪宗大赦,召柳宗元回长安,柳宗元在柳州病逝,时年四十六岁。

纵观柳宗元短短四十多年的一生,他的前半生是极其成功的。晚年考进士,后入秘书科。可以说,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功了。但中年以后,由于政治理念与当权者不同,屡遭贬谪,失去了父亲、妻子和儿子,极度孤独无助。相反,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或坏,失去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用户评论

独角戏°

哇,这画面太美了!感觉柳宗元老师在寒冷的冬天里,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太棒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的寂寥,却也透着一股坚韧的意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心口难开

寒江寒雪,蓑衣斗笠,真是太有诗意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海

柳宗元真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即使是寒冬,也忍不住要去感受自然的魅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瞳

感觉柳宗元老师在钓鱼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祥和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伤。眞美

这幅画面太有禅意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罪歌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的美。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仰望幸福

这画充满了意境,仿佛能感受到柳宗元老师当时的感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忘那段似水年华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败类

这幅画太有感染力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Hello爱情风

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的美丽。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丶一切都无所谓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清冷的孤寂。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坠入深海i

寒江雪,蓑衣帽,画面太美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隔壁阿不都

感觉这幅画充满了故事性,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柳宗元老师的故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这幅画太有诗意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日倾情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这幅画太有感染力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的美丽。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瑾澜

柳宗元老师的这幅画,让人感觉到一种清冷的孤寂。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柳宗元:寒江寒雪中,头戴蓑衣帽的男子独自划船钓鱼】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柳宗元诗中既然提到了数千人的消失,为什么还存在着一叶孤舟,一个蓑衣人呢? 下一篇:孤舟一身蓑衣人,寒江雪中独钓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