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林中打树叶的声音,何不尖叫着慢慢走。竹竿芒果鞋比马容易,谁怕?一笼雾雨,终生难忘。
陡峭的春风吹走了醉意,微凉,但山头斜照。回望我来的那个荒凉的地方,没有风,没有雨,也没有阳光。
这首诗是苏轼人生低潮时期写的。当时他46岁,因“乌台诗案”被流放三年。
从最初躲在庙里避人,到在市井里主动缠着别人“讲鬼故事”,再到后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坎坷,苏轼写下了“我能活下去”的名言。 《一生烟雨》中,苏轼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康震教授和康辉老师的解读
对于这个问题,诗歌批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认为,这首诗的发表,说明苏轼确实对自己的名誉很看淡。
康教授说:“一个人只能放下一切名誉,无论是虚假的还是肤浅的。真正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自己对人生的把握,这才是苏轼的真面目。”
显然,康震教授认为,这首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反映了苏轼从高处跌落后心态上自我调整的过程。
不过,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认为,苏轼这首诗的主题是。讲述了人们面对挫折和风雨时的“信心”和“勇气”。那么,两者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其实他们都对,但康震教授显然是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从“知人论事”的角度来谈论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而康辉则直接把这首诗带到了苏轼的面前。世界。基于“正能量”来诠释。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千多年来在中国文坛广受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普及,很多中国底层的人也特别喜欢这首诗。那么,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其实,这是因为苏轼的诗蕴含着人生哲理问题。佛教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离爱、求不得。中国还有句俗话:人生十有八九不顺利。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望。这些挫折和挫折造成的损失有的是物质上的,有的是物质上的,但大多数是精神上的。
物质损失,比如赔钱,只要“留得青山在”,还是可以赚回来的;身体上的伤害,比如断肢断肢,能治好就可以治疗,治不好只能被人看不起;只有精神上的折磨才是最长久、最难消除的。
正如杜甫所说:“死别是吞噬,生别总是可怜。”一个人或一件事,“死”了比较好,就一劳永逸了。最可怕的是,你快要死了,但你还没死,但心里还存有一些希望。这是最痛苦的情况。
所以,当人感到失意、失意时,内心的痛苦和折磨是最难以忍受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心理问题呢?
苏轼通过这首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用禅宗思维来解决问题,看淡一切名利得失。
当你第一次遇到人生的挫折和打击时,你会觉得它们是你无法逾越的坎。然而,当你以平静的心态和冷静的态度去应对时,你就会安然度过。
最后,当你“回头看荒凉之地”时,你会发现那些“动荡”在现实中其实连影子都没有留下,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苏轼本人就是如此。
苏轼可以说是一位青年才俊。他成名比较早,二十岁出头就获得了两个排行榜的第一名。首先,他参加科举考试,获得“第二科第二名”。后来,他参加了一次官方选拔考试,并获得了第一名。
据野史记载,宋朝皇帝和太后非常喜欢苏轼的诗,老百姓也喜欢他的诗。连晋朝人也喜欢他的诗。金兵攻入汴梁时,仍到处收藏他的杰作。
在中国历史上的诗人、作家中,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哪个诗人、作家生前有如此盛名。因此,有人称他为“北宋第一才子”,绰号“苏贤”。
然而,苏轼后来因写“反诗”被捕入狱,险些被判处死刑。生命中除了死亡之外没有什么重要的。这件事对他来说一定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挫折。
后来,苏轼虽然因为太后等人的求饶而免于一死,但被贬到黄州后却感到无耻。从一开始,他就住在寺庙里,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洗澡吃饭。
这样过了一个月左右,苏时发现周围的人根本不关心他的事情,于是他松了口气,一个人跑到街上去玩。现在,他敢于和路人聊天,也敢于请陌生人给他们讲“鬼故事”。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时候,其实是受到别人的监视的。他有时出去会见文人,有人请他评论别人的诗。只要他敢说出来,别人就会给他歪曲,到处传播。
所以苏轼后来就不再评论别人的诗了。白天他懒得和圈子里的文人说话。晚上,他独自到长江边看风景,写诗。
有一次,苏轼和朋友们在月夜划船,半夜出去了。结果,他们并没有很晚才回家。随后有人向县令报告“苏轼逃跑了”。县令十分紧张,立即带着部队赶到自己家去查看。
还有一次,苏轼生病了,一个月没有出门。外面谣传他已经死了,这个消息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
皇上说,唉,如果是真的那就可惜了!然而,那又怎样呢?事发后,北宋君臣民民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
昨天苏轼丢脸了,今天苏轼又犯了罪,明天苏轼又跑了。这些八卦刚出来的时候只有几天的新鲜感,几天后就没人关心了,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焦点效应”,这意味着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但真正的现实是“别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关心你”。
所以,只要放下过度的自尊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康震教授说的。苏轼抛开了一切名誉,抓住了人生的本质。
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告诉我们的还不止于此。它除了告诉我们要淡薄个人名誉、得失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充满信心,坦然接受人生坎坷的洗礼。
困难和挫折其实都是纸老虎。只要你不怕它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它们,它们就无法伤害你。
二、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最后一句“无风无雨无阳光”的表达颇有禅意。中国禅宗源于佛教思想。《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中泡。它就像露水和电一样,所以应该这样看待它。
对于信仰佛教的人来说,现实中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后世,都是虚幻的存在。我们不必相信佛教的轮回论,但佛教说的一件事仍然是对的。
就是人活着,就争名夺利,争强好胜。最终,就算赢了,也难逃黄土。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度注重得失会让我们的结局看起来像一个笑话。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是非、得失呢?苏轼道:“别听林中打叶声,何不大叫一声,慢慢走。”
不要理会外面喧闹的争论,坚持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理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应该放松心情,唱着歌,慢慢地向前走。
苏轼的人生哲学对于普通人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宋代是中国儒、释、道三教统一的时期。在此之前,中国人内心对于生死的困惑还没有解决。
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告诉我们,读书人应该追求君子圣人。儒家讲的是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个人的血统精神。两者都要求个人为集体做出牺牲。
如果一个人把世界当作一个统一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一生,那么当他的目标无法实现时,他会感到非常痛苦。
但如果此时你精通儒家思想,那么你应该想到,你一生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天下立心,为民立命,传承先人绝学”。圣人,为万世创造和平。”
一旦你能这样想,你一生中所受的挫折和痛苦就会变得有意义。即使一生不能成功,也不必安详地死去。
因为会有儒家的接班人,继承你的遗志,发扬光大的使命;一代又一代的儒生,将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集体的使命。
只要你相信这一点,并且能够严格按照儒家规范来指导自己,那么你就是君子,甚至是圣人,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
道教讲“无为而治”,讲超凡脱俗、修仙、以善报恶,但不讲生死大事。所以,只有佛教讲“放下”、“见淡”。
佛教本土化后,成为禅宗,去掉了一些生死轮回的迷信色彩。被宋代文人接受后,形成了苏轼的旷达思想。
这种思想并不要求你冒着风雨向我挥刀,也不要求你躲避世事无所事事而无所不为;它告诉你“慢慢走”,慢慢来。
饭要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做。相信自己,凭自己的心去做事,而不是听风听雨,被外界的喧嚣所影响。
去年,我在网上听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讲课时,王教授提到,我们中国学生最应该学的不是外语,而是哲学。
我也觉得哲学应该早点引入到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因为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人们缺乏一些精神寄托。
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哲学,让孩子提前明白什么是生命的本质,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度过人生中那些艰难而漫长的岁月。
结语
其实康辉老师和康震教授对苏轼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解读都是非常有趣和独特的。
康震教授“知人论事”,尖锐地指出了苏轼写这首诗时内心所经历的变化。康辉老师指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一生的路该怎样走,最好还是交在我们自己手里。只要你知道前进的方向,当你面临任何困难和挫折时,你就应该坚定信念,继续走下去。
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必急于成功,也不必害怕失败。因为无论结果如何,几年后当你回顾这段经历时,你会发现过去早已不留痕迹。
正如苏轼早年诗中所言:
各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飞鸿踏在雪泥上。
【对于苏轼的《定风波》,康震和康辉有不同的解释。读完之后,他们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康震和康辉对苏轼的《定风波》居然有不同的理解!太有意思了,他们最后达成一致了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震和康辉对《定风波》的分析,太精彩了!完全颠覆了我的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辉老师的分析太细腻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震老师的解释也很有道理,真是各有千秋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轼的《定风波》真是耐人寻味,看完他们的解读,我对这首词有了新的认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震和康辉,两位老师的解读,各有特色,但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理解苏轼的内心世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没想到,苏轼这首词还有这么深刻的寓意!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震老师和康辉老师的讲解,让我对《定风波》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位老师的分析都很有道理,真是受益匪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他们的解读,我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震和康辉老师对《定风波》的解读,真是太精彩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位老师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震老师的解释太有逻辑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辉老师的解读太感性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位老师的分析,让我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康震和康辉两位老师对苏轼的《定风波》的解读,真是各有千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是没想到,《定风波》竟然可以有这么多种解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位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苏轼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他们的解读,我终于明白了《定风波》的真正含义。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位老师的讲解,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