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次科举,到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举,1282年,你认为有多少状元被载入史册了吗?
599(文状元)。
621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全国有名的人才,先在本郡参加初试,然后在州参加复试。通过者每年十月会考到京城。”第二年,李渊进一步放宽条件:进士不需要看任何官员的推荐,也不问以前是否有名。他们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考试。于是在武德五年(622年),以自学考试为特征的科举制度诞生了。 ——只要你有天赋,你就能登上巅峰,帝国的权力中心向你开放,只要你能!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即将到来……
公元622年,第一届科举状元孙福嘎。这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状元学者。
不过,孙风雅可不是普通的平民。据史料记载,四年后他参加了“玄武门兵变”,三十年后“年老辞官”。这大致相当于原来颇有才华的公务员带薪参加考试。第一学者。
孙风嘎之后,许多熟悉的名字涌入考场。
670年,宋守杰成为状元。但同榜的杜慎言名气更大一些。
杜慎言是个疯子。他曾说:“与散文相比,屈原、宋玉不能写我;与书法相比,王羲之要学我。” "
他应该多说一句:“除了孙子,你应该让位……”他有一个儿子叫杜宪,杜宪有一个儿子叫杜甫。杜甫也非常崇拜他的祖父。他曾教儿子:“诗是我们家的祖传技艺……”
杜慎言被认为是唐代五韵的创始人,是基于以下这首诗。
只有太监和游客才会对新的物候感到惊讶。云霞出海,梅花柳过江春。叔齐催黄鸟,清光转青苹果。突然听到这首古老的曲调,我就产生了想念的感觉。
—— 杜慎艳《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75年,郑乙与沉佺期、宋之问并列第一秀才。沉佺期+宋之问的名气也比郑毅更大,原因与杜慎言相同:他们是唐代绝韵诗的创始人。
唐诗若无厥韵,其色彩至少会减半;唐诗若能有爵有韵,则少不了申宋。
陆家少妇住玉津堂,龟梁上栖息海燕。九月寒根催木叶,十年战火,忆辽阳。白狼河北乐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不见独悲,更教明月照黄。
—— 沉全琪《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岭外书声断,冬复春。离家乡近了,我就更胆怯了,不敢去问任何人。
——宋志文《渡汉江》
难道所有有才华的人都无法获得一等奖吗?两者都不。第一诗人很快就到了。
695年,贺知章成为状元。这是浙江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也是唐代大V诗人中第一位状元。此人名叫司命匡轲,但他的诗却很平易近人。除了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小儿素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外,还有一首同样是写给孩子们的诗《咏柳》。
碧玉高如树,垂下万条绿丝带。不知道薄薄的叶子是谁剪下来的。二月春风如剪刀。
——何知章《咏柳》
唐代贺知章草书《孝经》 日本宫内厅三之丸正三藏部分藏
从贺知章开始,这二十、三十年里,诗人都过着轮流拿第一的小瘾。
702年,张九龄成为第一状元。但由于主考官沉铨琪被考生举报,而沉铨琪后来承认收受考生贿赂(此事与张九龄无关),导致今年所有考生的成绩作废,张九龄得到了最高分白费了。
虽然状元被废了,但是张九龄的才学并没有废。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气度不凡。尽管他被诽谤、排挤、贬出长安,但他写的诗仍然优雅。那句话到了中秋节就要被拉出来撞上银幕的《海上明月》就是他写的。
海面上一轮明月,天地此时齐聚。恋人抱怨夜色遥远,却又在夜里思念对方。烛灭时慈悲光满,穿衣时感受露珠。我不忍心送人,但我还是睡了个好觉。
—— 张九龄《望月怀远》
721年,王维成为第一状元。
相传当年的第一状元应该是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根据这些传闻,唐代郑焕古写下了《唐传奇《郁轮袍》一文。
但无论怎样,后人只记住了王维,却永远记住了张九皋!除了“希望你多摘一点,这件事会让你更想念我”、“劝你再喝一杯酒,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吵闹声”竹归还浣奴,荷花移下渔船”,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西下”始终稳居“千年金句榜”。
欲问单车侧,奈何属乡,住燕。郑鹏离开汉塞,回到燕国,进入湖田。大漠孤烟直,夕阳斜长江。萧观候车时,他会一直保护嫣然。
—— 王伟《使至塞上》
王维唐代《千石万峡》 台北故宫博物院部分藏
724年,杜观成为状元,同榜有祖咏。
《唐诗纪事》 李说今年的诗题是《看南国残雪》,必须写成六韵十二行(就是这首诗必须写成十二行,每两行韵)。祖庸只写了四行。我交了卷子,结果就是这首诗流传至今。另一个结果是——个字不合格,祖勇不及格。
我不知道当年的状元杜贯写了什么,但我想一定是扎实的六韵十二行。但几千年后,大家只记得祖庸那张失败的作文。
终南阴岭秀美,雪云缭绕。森林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城市在黄昏时变得更加寒冷。
—— 祖勇《终南望余雪》
“我不记得今年的状元名字,但同名单上的某某很出名”的情况仍在继续。
727年,李益成为第一秀才,而在同辈秀才中,王昌龄的名气也较晚。
秦朝明月已过汉朝,万里行军尚未归来。但龙城飞将在此,不教胡马翻越阴山。
—— 王长岭《出塞》
王昌龄《五朝十国》周文举文苑图故宫博物院藏
734年,李矩成为第一状元,同榜上最著名的人就是颜真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书法史上比任何人都更有名。其受欢迎程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颜真卿向侄子致敬良医纪明文(即奏折稿)
735年,贾治成为第一状元。贾治这个第一儒,名气也不是很大。他的同学也不是很有名。
让后人记住贾治的,是“贾治舍生诗系列”。
因为这一系列诗是王维、岑参、杜甫写的,当然还有贾之本甲。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杜甫在长安当收藏家,与贾治、王维、岑参等人为同事。一天早上,时任中书社员的贾志写了一首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漫天紫道长,故宫春色明朗。万株弱柳垂翠,百鸟莺遍。剑声追随着玉的脚步,衣服和身体都被御炉的香火所唤醒。一起沐浴恩波凤凰池,侍奉朝廷君王。
——贾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作为回报,王维、岑参、杜甫各写了一首歌。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景醉桃花。锦旗日暖,龙蛇动动,宫风徐徐,麻雀高飞。朝后香烟满袖,诗如珠玉。若欲知人间丝丝之美,今日池上有凤毛。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赤鸡报晓,未及衣裳,青云毛毛显露。九重天闭宫,万国戴帽低头。太阳刚刚出来,仙掌一动,香烟就要飘到龙身旁了。朝毕,五色圣旨须斩,剑声应还凤池头。
—— 王伟《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雄鸡报晓,紫街晓寒,黄莺鸣帝州春景。金宫黎明开千户,玉级仙人拥护万官。花迎剑星初落,柳旗未沾露。凤凰池一客,春来难唱一曲。
—— 岑申《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这组诗后来经常被引用为如何表现机智和忠诚的例子。大家可以仔细欣赏一下,看看谁写得更好。
当然,也有靠自己的“实力”被别人记住的。
738年,崔恕成为第一状元。状元获得第一名是因为《明堂火珠诗》,也是因为这首诗——。不剧透,我们先看一下。
在正确的位置打开重房,向空中射出火珠。夜幕降临,月亮圆圆,黎明后只有一颗星星。天净光不可灭,云生无欲。我知道太平天国时代,国宝就在名都。
—— 崔树《奉试明堂火珠》
仅仅一年,崔恕就病逝了,留下了一个女儿。很多人说这是因为“黎明之后,一颗星孤独”这句诗,成为了预言。
这个状元就有点惨了。看来,状元秀继续出名比较好……
744年,赵越成为第一状元,第二位的名气比他还大,名叫岑参。
这位第二名的选手后来立志要在塞外建功立业。他两次出塞,长期在军中服役。他在边军生活了六年。他的诗充满了尘土飞扬的鞍马之战和冰天雪地的景色。
北风吹过,白草破地,八月漫天白雪。忽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帘,狐裘不暖锦被薄。将领的角弓无法驾驭,侍卫的铁衣冰冷难受。茫茫大海上覆盖着数百丈的冰,万里之外阴云凝结。中国军队为归来的客人准备酒水,弹琴、琵琶、琵琶、笛子。暮雪纷纷落在营门上,红旗被风吹翻,霜冻翻不倒。我在轮台东门送你。你离开的时候,去天山的路已经被雪覆盖了。蜿蜒的山道上看不到你的身影,为马匹在雪地上方的天空中行走留下了空间。
—— 岑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51年,李居庆为状元。由于他同榜,而且有很多钱,所以后人记得当年的省试题是《湘灵鼓瑟》。
就像祖勇当年的考试一样,今年的试题也要求六韵十二句。由于乡试诗的题目和内容有限,而且对音、韵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写好这样的诗是很困难的。
祖庸有四句传世是极为罕见的,但钱起不仅完成了六韵十二句,而且将其写成了千古绝唱,“曲终无人能见,江上的山峰是绿色的。”从此,奠定了千奇的不朽名声。
善鼓云琴,常闻皇子之灵。风一空自己跳舞,楚可听不进去。金属与石头的苦涩音调,无声的声音进入黑暗。苍梧来怨仰,白牡丹动送香。流水流过小浦,悲风过洞庭。一曲终了,已不见人影,江上有几座青峰。
——元起《省试湘灵鼓瑟》
753年,杨章成为状元,张继同列。
这一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三年。已经考中进士的张继,本来应该在朝堂里当个稳定的官员。如果他在朝堂上做个稳定的官员,唐诗史上恐怕就少了一页精彩的诗篇了。但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张继只得跟随众人南逃。他南下路过苏州,随手写了一篇日记。
月色西下,乌鸦啼鸣,漫天霜霜。江枫,渔火,面对的是惆怅。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半夜客船的钟声敲响了。
—— 张吉《枫桥夜泊》
正是因为这首歌《枫桥夜泊》,才让逃离“安史之乱”的张继进入了《唐诗三百首》。
虽然,他只留下了一首诗。
“安史之乱”平定后,像唐朝这样的巨轮的桨轮又照常运转,其中有科考,也有状元。
781年,崔元翰得第一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三元的状元。
通过三元考试,就是得乡试第一名、会元试第一名、科举第一名、殿试第一名,统称“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相继得第一名,史称“三元第三”,又称“连三元”。
崔元翰成为第一进士的那一年,全国只有17人考进士。其他年份也是如此。唐代选拔人才极为严格,到了宋代才稍有放松。唐朝每年的读书人几乎有十人。从几人到三十多人,宋朝扩大到数百人。可见,在唐代考进士是多么困难,在唐代考进士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连赢三块钱,那简直就是非人学术高手啊!
然而,当我们看到状元秀名单的时候,实在是无语了。 33,354名三连冠的获胜者可能不会被永远铭记,但那些连续三连败的人却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
792年,贾楞成为状元,与韩愈同科。
这是复读生韩宇第四次参加考试。他前三次考试都没有通过。在他落榜的那些年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屡战屡败的少年,日后会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领袖。
天街的小雨湿漉漉的清脆,草色远看而不近在眼前。春天最美的,莫过于帝都烟柳遍地。
——韩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五朝十国黄生(传)书籍调查及插图部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韩愈教孩子读书
唐宋八大世家中,有两个出身于唐朝。一个是韩宇,一个正在去考试的路上。
793年,元论成为第一状元,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同科。
柳宗元今年只有21岁。虽然没有获得第一名,但二十一岁就成为高中秀才,也是极为罕见的。唐宋八大世家中的另一个人就是他。
此时,年轻的柳宗元并不知道,他的未来将充满荆棘和无尽的悲伤。
城市的高楼与荒野相遇,海天相接,充满忧伤与思念。狂风搅动芙蓉水,密雨斜入西丽墙。山木掩万里视线,江水流如九回肠。我们一起来到了百越的纹身地,但我们的音乐和文字却依然停滞在同一个故乡。
—— 刘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写这首诗时,已是在朝廷之中很多年了。屡遭朝廷贬谪,被贬柳州刺史。他所派的丈亭四州中的连州刺史是刘禹锡。
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他考中进士时,比柳宗元大不了多少。他当时只有22岁。 24岁后不久,他就被授予了王子的教科书。他和柳宗元一样,都是骄傲的少年,却因为参加永贞革命,双双从人生巅峰跌落。
只是刘禹锡的性子比较坚韧。尽管他也抱怨自己被视为废弃的“沉船”和“病树”,但他仍然向自己解释:生活总是有希望的。
柳绿江水平,可闻琅江歌声。太阳从东方升起,雨从西方落下。没有阳光,却有阳光。
——刘玉玺《竹枝词》
796年,李成成为第一状元。人们不记得崔虎和他同班,却永远记得他的“桃花脸”。
唐代《孟启》、宋代《本事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崔护到长安考进士,出游。他在长安南郊认识了一个女孩。第二年清明节,他再次去看望女孩,但没有见到她,所以她还在墙上。门上写着一首诗。
去年,今天,在这门里,人脸与桃花相互映红。人面已去无踪,桃花却依然在春风中微笑。
—— 崔虎《太平广记》
800年,陈全成为第一状元。同科进士中,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白居易虽然与刘禹锡同年,但比刘禹锡晚了七年,此时刚刚获得第一名。
然而,多年前的长安,白居易就已经凭借“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而名声大噪。
原始平原上的小草一年比一年亮,又一年比一年枯萎。野火不灭,春风又吹。远方香侵古道,清绿遇荒城。我也送走了国王和孙子,充满了爱意。
——白居易《题都城南庄》
郭旭明琵琶卷细部故宫博物院藏
808年,刘公权成为第一状元。这是书法家中的第一书法家。
楷书“柳体”指的是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俯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玄塔碑的一部分
822年,白敏中成为第一状元。
说起白敏中,那是因为他和二十年后的状元郑浩有过一些关系。郑浩成为状元几年后,白敏中积极为他做媒,逼迫已经订婚的郑浩嫁给唐玄宗的儿子。女万寿公主,据史书记载,郑浩是唯一成为太子妃的状元秀才。但太子庄元郎并不领情。因为白敏中成了媒人,郑浩对他恨之入骨,一有机会就想绊倒他……真不知道白敏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823年,郑观为文学第一人,828年,为武术第一人。这就是“文武双全”最具体的解释……
828年,韦调中状元,与杜牧同科。
杜牧的政治才华非常突出。十几岁的时候,他写了十三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笔记和许多政策演讲。
然而,大多数后代并不记得这一点。大家记忆中的杜牧,是一个风流才子,与张浩浩有过一段恋情,“得了青楼之誉”。
青山幽幽水远,秋后江南草未枯。二十四桥月夜何处有佳人教我吹笛?
——杜牧《孙子》
唐杜牧,张浩浩诗,部分,故宫博物院藏
据说,杜牧因卷入唐末最严重的牛李党争而无法在政坛上出人头地。李商隐也因卷入党争而一生郁郁寡欢。
837年,李公成为第一状元。同科还有李商隐。在此之前,李商隐已经四次失败。
今年的考官是令狐符的好友高凯。高凯曾问令狐旭:“你最好的哥们是谁?”令狐虚答道:“李商隐。”问了四次之后,令狐旭又给出了四次同样的答案。
这一年,李商隐考上了。考试合格后不久,他就成为了王茂源的女婿。很多人都说令狐喜是牛党,王茂源是李党,李商隐因为他在牛李党之间反复无常,最后陷入了两败俱伤的境地。李商隐一生写下了无数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一切似乎都在分析着他自己微妙而晦涩的思想。
相见难辞别,东风无力花谢。春蚕丝到死才用尽,蜡炬到化为灰烬才干。晨镜愁满,鬓云却变,夜歌月色冷。到达彭山的路并不多,青鸟勤勤恳恳地来访。
—— 李商银《无题》
公元858年,李商隐郁郁而终。也是在这一年,李毅成为了状元,没错,就是鱼玄机的李毅。
鱼玄机当时不叫鱼玄机,而是叫鱼幼微。当状元李益看到鱼有为的诗时,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敬佩。至于鱼幼薇,由于她和温庭筠的关系一直没有结束,所以她同意嫁给李毅。可惜,李毅没能保护她。李易的妻子裴氏将余幼伟赶出家门后,李易将她安置在曲江附近的咸宜关。后来……鱼幼薇慢慢变成了风流女子道教鱼谜。
阳光羞掩袖子,春日懒得化妆。无价之宝很容易找到,情人却很难找到。泪洒枕上,心碎于花间。能看一眼宋喻,何必恨王常呢?
——于玄机《无题》
唐女鱼玄机,27岁时因嫉妒杀害侍女路乔,最终被判处死刑。第一秀才李益的名字和诗都没有流传下来,但鱼玄机的诗却被刻在了碑上。南宋时为《赠邻女》,代代相传。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盖其元吉诗词灵感部分
867年,郑弘业成为状元,同榜第一名。
此河一直到隋末,仍倚通泊千里。如果没有水宫龙舟事件,宫羽也不会有多少功绩。
——皮日秀《唐女郎鱼玄机诗》
这就是唐朝的黄昏景象。皮日修后来加入了黄巢军,生死未卜。如果唐朝的进士或者朝廷的官员会加入反唐的行列,他一定对朝廷非常失望。
而且情况仍然不可避免地变得更糟。唐朝第一儒、第一儒将何去何从?
869年,归仁涛成为第一状元,与司空图并列。关于司空图,你可能看过他的《汴河怀古二首》。
玉壶买春,屋舍享雨。中间坐着一位好书生,左右各有竹子。白云开始散去,鸟儿互相追逐。面琴绿荫成荫,上有瀑布。落花无言,人苍白如菊。这本书的年代意味着它可以被阅读。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诗品二十四则 典雅》是司空图在那个最混乱的年代,躲在世外桃源般的王官谷写下的。黄巢军来召他,他不去;后来朝廷平定黄巢叛乱,召见他,他没有去。后来,朱全忠毒死了哀帝,他也不再默默无闻,而是绝食至死。
有的人通过绝食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有的人则以另一种方式思念祖国。
894年,苏简成为状元,与韦庄同科。韦庄是韦应物的四世孙。
魏应物年轻时,也曾在安史之乱中流离失所,但到了魏庄时,他的命运不再只是流放,国家已经变得一片混乱。韦庄后来逃离战火纷飞的长安城,南渡江南,最终定居西蜀。他成为了蜀国皇帝王建的宰相,在蜀地重现了他记忆中的唐朝的一切辉煌。
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游客只喜欢江南。
泉水绿如天,画船听雨而眠。旁人如月,明腕覆霜雪。
未老先别回故乡。回到家乡,需要伤透心。
—— 庄伟《二十四诗品》
唐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大概是在907年,通过考试的人有20人,崔湛是第一名。这是唐朝最后一位冠军。
江南有一个叫李敏的人,自称是唐王室后裔。在唐朝不复存在的时代,他在江南建立了一个叫“唐”的国家。历史上,这个地方政府被称为“南唐”。
公元959年,舒雅成为南唐第一状元。舒牙是韩熙载的弟子。
在那本著名的卷《菩萨蛮》中,舒雅也被画了好几次。这里左起第二个人,也就是为正在跳六妖舞的王五山做决定的人,就是舒雅。
顾闳忠,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藏
舒雅身旁,坐在凳子上的红衣男子正是公元967年南唐状元郎灿。
公元975年,张雀成为南唐第一状元。这一年,南唐灭亡。
失去南唐的是宋朝。
公元980年,苏以简为宋状元。他有一个孙子,名叫苏舜钦。苏亦简酒量很好,他的孙子也是酒量很好。《韩熙载夜宴图》 据说,苏舜钦住在岳父杜彦家时,晚上经常手头备一桶酒。读到高兴的事,他就拍桌子“喝很多”;读到高兴的事,他就拍桌子“喝很多”;当他再次读到快乐的东西时,他会再次拍桌子。又喝了一大杯。
后来,爱喝酒的苏菜子终于遇到了不好的事。因“入学堂案”被降职。他一气之下南奔苏州,用四万元买下了废弃的沧浪亭。修复后,他写了一篇文章《研北杂志》,并为沧浪亭写了第一首诗。
清凉的太湖之滨,静静地矗立在洞庭山。鱼龙隐匿,烟雾缭绕。方正想着陶、朱、张翰,忽见一叶小舟,划着桨,划波而回,载着鲈鱼回来。夕阳西下,风雨交加,回程绕了亭湾一圈。夫志为富而不耻。为何年富力强却如此憔悴?华发变出一张绝美的容颜。打算用寒潭钓鱼,却又怕鸥鸟互相猜疑,不肯靠近青轮。荆棘刺破芦苇,静观波涛。
—— 苏顺勤《沧浪亭记》
992年,孙和为状元。这是继唐代崔元翰之后,宋代第一位状元。他也是《柳永《水调歌头 沧浪亭》诗的接受者。
东南为三吴城。钱塘自古繁华,柳画桥,风帘绿帘,千家万户。云树围堤沙,汹涌卷霜雪,苍穹无际。城内珍珠鳞次栉比,家家户户都是奢侈品,奢华度极高。清嘉境内湖泊河流众多。三秋有桂花,十里有荷花。羌笛清空,西瓜歌满夜,老莲宝宝嬉戏钓鱼。万马高牙。喝醉,听笛鼓,唱歌,赏烟霞。以后有好日子了,回风池夸夸。
——刘勇《望海潮》
孙家有一个尖子生。 998年,孙和的弟弟孙吉再次获得头奖。
公元1015年,蔡奇成为第一状元。同科还有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朝三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完美男人。他是一位能臣,一位良将,一位忠臣,一位孝子,一位诗人,一位君子,自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天是蓝的,地上是黄的,秋色如波,波绿中带着冷烟。山映夕阳,天接水,香草无情,连夕阳外。黑暗国度的灵魂在旅途中追逐着我的思绪,除非我每晚留下好梦入眠。我独自高高地倚在明月楼上休息。酒满心愁,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望海潮》
北宋范仲淹楷书道服赞——故宫博物院藏第一款
公元1024年,宋祥成为第一状元。 —— 这又是一个通过三级考试的学霸。乡试、科举均名列第一。 —— 不过,有人说他是和弟弟宋奇交换才得了状元。据说,他的哥哥宋祥和是榜上第一状元,而他的弟弟宋奇则是大家心目中第一状元。
这一说法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词史上并没有宋湘的名诗。相反,他的弟弟宋奇确实以《红杏枝上春暖花开》这个名字在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城渐渐觉得风景很美。皱纹和波纹欢迎客人。青杨烟外晨光寒,红杏枝上春意激。浮生的成长,让人讨厌缺乏欢乐。基奈千金淡淡一笑。我为你捧酒劝夕阳,留晚霞于花间。
—— 宋琪《苏幕遮 怀旧》
那年的第二名是叶清尘,他的诗也因此而得名。
我倒了满满一杯青酒,留给你了。别急着回去。三份春色,两份忧伤,一份风雨。花开花落,又有多少来。让我们大声歌唱吧,别再抱怨了。不知道明年牡丹花开时,我们会在哪里重逢。
—— 叶清尘《玉楼春 春景》
1024年的这次考试被誉为“双状元”。有趣的是,在宋朝的考场上,原本有望成为第一状元的热门人选,却被黑马挤掉了。它继续发生。
1030年,19岁的王拱辰是状元,而此前传闻的本科状元就是欧阳修。 —— 这个因才而生的年轻人,曾一口气拿下广文观文试、国学释试、礼仪释试。第一名,就连他自己,都坚信自己会成为这个学科的第一学者。可惜,事情太多了,我含着泪问花,花却也无言以对。
院子有点深,杨柳烟熏,帘子无数。玉雕马鞍就在能看到张台路的地方。三月下雨狂风狂吹,黄昏关门,春意无处留。泪问花不语,红花飞过秋千。
——欧阳修《贺圣朝 留别》
北宋欧阳修欧阳氏族谱手稿部分,辽宁省博物馆藏
1042年,杨严成为第一状元,但这一年的宠儿却是王安石。而且,王安石殿试第一,杨安石第四……但是在公布排名的时候,王安石和杨安石的排名却发生了变化,杨安石第一,王安石第四。
为什么?王安石那天的作文太过直白,这让作为最终审稿人的宋仁宗非常不高兴。
王安石后来被称为“敖相公”。这个直男一生都很固执。
无奈被名利所束缚。我没有办法,只能被他接管。可惜浪漫总是有结束的时候。本来我留在中国是为了表达爱意,现在却误约了秦楼。梦中酒醒后,我思索起来。
——王安石《蝶恋花》
上海博物馆部分藏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
然而,虽然排名第四,王安石却在20岁就考上了进士。与他同属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直到十几岁才考中进士。几年后。
公元1057年,张衡成为状元,曾巩终于考中了进士。同系还有苏轼、苏辙、张载、程浩、陆惠清、曾布、张惇。
据说,曾巩的老师欧阳修在考试时,拿起苏轼的试卷,觉得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所以后人说苏轼有大学士的才华,但他注定不成为大学士。 —— 然而,苏轼真正的科举排名是甲等。
这个二等候选人,后来却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一等偶像。没有一个。
明月何时出现?向天要酒。天宫之中,不知今日是何年。我想乘风回家,但又怕高处太冷。舞动揣摩影子,怎么像是在人间。转至朱亭,俯视奇湖,灯火阑珊,令人不眠。本来就不该有什么仇恨,又何必说再见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在古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愿人们长寿,相隔千里共享明月之美。
——苏石《千秋岁引》
明代仇英赤壁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北宋苏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74年,刘骁成为辽国冠军。 《水调歌头》中记载,刘骁曾出使宋朝,与苏轼饮酒时,大声朗诵苏轼的诗《全辽诗话》:“重饮几日,从此夜月光新。”苏轼后来笑道:“奇怪,俘虏也喜欢我的诗。”
可见,偶像的荣耀在那时就已经开始蔓延。
公元1079年,石偃为第一状元,同僚晁补充。还传闻他是当年状元的热门人选。晁不羁当年在开封考试和礼部考试中均名列第一。不幸的是,当主考官将晁不羁的政策试卷呈上御案时,神宗的御笔上有开封人石岩的批注。
晁不羁一生的仕途坎坷。后来,他干脆自称归来子,并在家乡山东巨野东皋修葺归来花园。他栽柳、耕田、饮酒,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
买了池塘,种了柳树,依稀看到淮河沿岸的江湖。东高雨又起,沙鹭鸥聚集。可爱的地方。最美妙的是,伊川夜的月色流淌在渚身上。没有人独自跳舞。任翠梅开天,柔殷借地,酒尽不能去。
青翎被子,不记金闺。儒家学者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一千名弓刀骑兵是怎么回事?少平的瓜园空无一人。你试着看一下。绿镜满星,鬓上的影子现在就是这样。名声大噪之言。看来得了班超,就被封在千里之外的侯爵,可能就晚归了。
—— 晁补智《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
公元1082年,黄尚成为第一状元。
这个黄商就是金庸小说《摸鱼儿 东皋寓居》的原作者。金庸在小说中说,黄裳最初不会武功。 60多岁时,受皇帝派遣校对《九阴真经》册5481卷。校对数千卷,却毫无所获。说起来也很奇怪,黄尚自己竟然掌握了隐藏在道家经典中的高深武功。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一生的爱好就是道教。然而他擅长诗词,不擅长武术。
红旗高举,飞出杨柳渚河深处。鼓声敲响春雷,冲破烟波远归。欢呼声震天动地,吓退了数千人的斗志。到了金楼西,我获得了冠军第一名。
—— 黄尚《万寿道藏》
黄尚一直活到86岁。他接下来的两个首选秀并没有这么长的寿命。
1085年,焦度中了头奖,六天后去世。公元1088年,李长宁为状元,夺冠六个月后去世。
1148年,王佐成为第一状元。世界著名道德专家朱熹也是从同一门学科中脱颖而出的。
朱熹的考试成绩其实并不太好。在同年331名学生中,他排名倒数第54位。
不过,朱熹晚年的成就比王佐要好得多。他是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也是唯一一个非孔子嫡系弟子,并在孔庙供奉的人。他被列为大成殿十二哲人。后人称他为朱子,名副其实。
半亩方池开阔,天光云影缭绕。问他说得清楚吗?来取源头的活水吧。
—— 朱曦《减字木兰花 竞渡》
南宋朱熹尺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1
54年,张孝祥为状元,秦埙为榜眼,同科有虞允文、陆游。 若说王安石、欧阳修、晁补之、宋祁诸人都没有状元命,张孝祥大概就是自带状元体质吧。是年科考,秦桧爱孙心切,本已内定孙子秦埙为状元,不允旁人染指,不料半路里杀出宋高宗,宋高宗干预了考试,亲自将23岁的张孝祥擢为第一。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张孝祥《西江月》 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清绝过人,《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浩气如虹,但“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足见这位“天上张公子”去来无心的气质。 1157年,宋高宗又亲擢了一个状元,王十朋。 我向梅花溪上家,几看清浅浸横斜。手栽木已如人老,雪鬓萧疏对雪花。 ——王十朋《左原诗三十二首 其七 梅溪》 1193年,官家又又又亲擢了一个状元——陈亮被宋光宗亲擢为状元。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贺新郎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这是陈亮寄给辛弃疾的信。他们本就是相似的人。 他们二人都狂,都怪,都自带惹事体质,也都中心炽烈。 辛弃疾上过《美芹十论》,陈亮就上过《中兴五论》。 辛弃疾到死犹记杀贼,陈亮一辈子坚决主战。只是陈亮,到底还是与状元缘薄,他虽于52岁时中了状元,却未及上任便死了。 1203年,李遵顼为西夏状元,八年后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这是历史上惟一一个状元出身的皇帝——或者说,是做了皇帝的状元。 1235年,吴叔告为状元。同科的潘牥,是探花。 《齐东野语》里说:“潘牥酒量甚豪,喝醉了,就胡乱散去头发和衣服,裸立流泉之中,高唱濯缨之章”。 如此的放荡不羁,他为妓馆题诗也就不足为怪了。但他为妓馆题的诗,实在不见狂怪放荡,却是满纸的风雅。 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还。 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 —— 潘牥《南乡子 题南剑州妓馆》 1256年,文天祥为状元。这是21岁就考中状元的少年才子,宋史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 在国亡家破的时候,这位才子状元,毅然担起了武夫的责任。 临安陷落时,他作为使臣到元军去谈判,先被扣押,后来逃归,经真州、到温州、漂流海上,辗转于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率兵抵抗了两年。后来在潮州战败被俘,解往元都燕京,走到南京时,同行的邓郯病了,文天祥与邓郯写词作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 和友驿中言别》 南宋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局部 中国家博物馆藏 这样的慷慨奇士,可惜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 公元1279年,宋元之间的最后大决战厓山海战爆发,南宋灭亡。 1315年,蒙古人护都答儿为元右榜状元,汉人张起岩为左榜状元。那是元在中断科举数十年后,恢复科举第一年,也是黄公望下狱那年。 若早一点恢复,这个一心热望着通过科举堂堂正正走上仕途的小吏,人生的命运也许会不一样吧。 十载相逢正忆君,忽从纸上见寒云。空江漠漠渔歌度,一片疏林带夕曛。 ——黄公望《曹云西画卷》 黄公望的诗词多为题画,只因他后来除了研习道学,便是研习绘画。 若他顺顺利利考上科举,也许元朝会多了一位能吏,而画史上却少了一位奇人,更少了《富春山居图》这段传奇。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366年,赫德溥化为元右榜状元,张栋为左榜状元。这是元朝最后一榜。 科举,跨入明朝时间。 1472年,吴宽为状元。 吴宽有一个“石交”沈周,他们都是苏州人。沈周知道吴宽离家万里,经常想念故土,便经常画些苏州的果子啊、花树啊、风物啊给吴宽寄去,吴宽在京城与苏州两地来来去去,每回来去,沈周也必定要去送他。 这卷《京口送别图》,便是沈周71岁时送吴宽赴京复职,途经丹阳吕城停泊时话别的场景。 沈周 京口送别图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因为沈周,许多不太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大多知道了有个状元叫吴宽。 1481年,王华为状元。 王华是余姚人,也不太有很多人知道他是状元。不过他的儿子特别有名——王阳明。王阳明可算是大明最厉害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也是1499年科考场上的状元热门人选。 那年的状元热门,除了王阳明,还有唐寅。 1499年,伦文叙为状元——王阳明和唐寅都未捞到状元。王阳明最后的名次是二甲第七名,唐寅不但没捞到状元,连进士也没有捞到,不但啥也没捞到,还卷进当年的考试舞弊案,断送仕途,最后弄到鬻画为生。 断送仕途后的唐寅,有很多疯颠的传说,什么三笑点秋香啦,什么“酒醒只在花前坐”啦,不过仔细去看唐寅的画,大部分都象这卷《骑驴归思图》一样,沉默又若有所思地奔向他的旅途。 唐寅这一生,终究是纠结的。 唐寅 骑驴归思图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1511年,杨慎为状元。杨慎,被称为大明第一才子,也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几度夕阳红”的作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卷走了杨慎的大明朝。 1754年,庄培为状元,同科二甲第四名纪昀,也就是著名的能言善辩的清人纪晓岚。纪晓岚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奉旨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在晚年写了一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1820年,陈继昌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察考四元,这是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 1856年,翁同龢为状元。他出自号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的翁家。后人认为,所有状元中,翁同龢是对国家局势起过最大影响和作用的状元。他一生两为帝师,在后帝争权中为帝党首领,也推动促成了戊戌变法,他还促成了一个奇葩的状元经历…… 1894年,张謇为状元。 张謇 张謇的状元经历必须得提一笔!1200年状元史未有如张謇这般……实在不知道怎么形容的奇葩经历—— 1889年,一心想要将张謇扶上状元的考官们将无锡孙和的卷子认作张謇的,孙考中而张落第。 1890年,考官们将陶世凤的卷子误认作张謇的,结果陶考中会元,张謇又落第。 1892年,考官们又将刘可毅的卷子误认作张謇的,张謇再次落第。 这种种误会,都是因为当时翁同龢、潘祖荫等“清流”党人对张謇极为看重,甚至在礼部会试中暗中识别他的卷子,把自认为是张謇的卷子标上高分——潘祖荫甚至因为自己的失误气愤不已,拒绝自己亲手选中的孙和的拜见。1894年,受到考官们这样隆重的眷顾因而万念俱灰的张謇怀着复杂的心情再次应试。这次张謇终于在礼部会试中被取中第六十名,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 四月殿试,翁同龢已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等张謇交卷后便直接送到自己手里,然后稍作评阅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特地向光绪隆重推出"张謇,江南名士"……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一名状元。 张謇是晚清极著名的实业家。不过苏州人对张謇的印象,可能更多来源于石湖余庄的沈寿,以及张謇、沈寿与《雪宧绣谱》之间的一段缘份。 1904年,刘春霖为状元,这是第一人中,最后一人。 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科举考试废除。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随着大清的灭亡一去不返,刘春霖遂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自唐至清,1282年状元风云录至此也到了尾声。 细细浏览这1282年里的状元往事,也许你会长叹一声——胜可喜,败亦可喜,一生很长,只有常持坚韧和平常心才能走得更远。 以此,祝福面临期末的学子们。 来源:菊斋 作者:任淡如【从唐朝到清朝,有记载的1282年第一状元】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1282年!这得多少代人啊?第一状元也太厉害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唐朝到清朝,跨越了那么多朝代,能查到第一状元真是不容易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一状元是谁?他/她有什么故事吗?好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第一状元一定是学霸中的学霸,太厉害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想了解一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唐朝到清朝,第一状元应该经历了很多事情吧,很想看看他的故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1282年啊,那时候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子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第一状元,后世对他/她的评价如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除了第一状元,还有其他有趣的发现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很有历史感,想要了解更多!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话题太吸引人了,一定要看一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1282年,这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旅程!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真是博大精深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关于第一状元的详细介绍!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太有吸引力了,一定会认真阅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唐朝到清朝,第一状元经历了什么?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一下第一状元是怎样的人!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1282年的第一状元,一定有很多传奇故事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太吸引人了,必须点进去看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真是历史的瑰宝!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