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别新建
——王昌龄
夜寒雨过江入吴,
我在明朝送客。
洛阳亲友相问,
玉壶里的一块冰。
《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放在《古诗词趣读与写作》的“告别朋友”部分。我在《访友》中总结了一个规律,“访友”基本上就是“意外”(详见《推敲贾岛为何纠结“推敲”?》和《古时访友多不遇》)。送朋友出去怎么办?送朋友的地方基本上要么在河边,要么在餐馆。
诗首句“寒雨过江夜入吴”。多为“吴江天寒雨彻夜”。也就是说,《入吴》的主题是“冷雨”。事实真的如此吗?每当我问这个问题时,就意味着不!这里“夜入吴”的主题应是《王昌龄》诗的作者,应解读为:“寒雨夜乘船至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解释呢?
我之前一直强调,古人写诗就像我们现在写日记一样,大部分都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这首诗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去哪儿做什么”:芙蓉楼在镇江,也就是以前的无棣。王昌龄在此告别好友辛俭。因此,从标题和逻辑上我们可以判断,主题是王昌龄送辛建,而不是《芙蓉楼》送辛建。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第一行。看来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不要忘记我之前多次说过的话。对一行诗甚至一个词的解释必须放在整首诗的背景下来看。许多诗歌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相互对立的。这一句虽然不是,但并不影响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结构对应:“平明送客竹山谷”。很明显,王昌龄送客的不是“平明”。这里的“平明”是指天亮的时候,所以这四行诗中省略了第一人称“我”,只是第三行的“我”从主语到宾语发生了变化:
我在一个寒冷的雨夜进入吴国,
明日送客褚山姑。
洛阳的亲戚朋友问我,
我的心如玉壶里装满了冰块。
标题说明了辛建最后被送走的具体地址(芙蓉楼)。第一句解释了前一天的天气(冷雨)、乘船到达的时间(夜晚)和大致位置(吴)。第二句说明了告别辛建的时间(清晨)。从结构上看,如果第一句是“寒雨入吴”,那么第二句不就变成了“晨来送客”吗?难道他们都用了拟人化的手段?杜甫作《春夜喜雨》 前四句以春雨为主语,故“随风潜入夜”。这里的“入吴”显然是省略的“我”!王昌龄和他的朋友辛建很可能没有在一起。得知辛建要从镇江前往洛阳后,他们连夜乘船赶往镇江(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话,他们会陪辛建乘船到镇江芙蓉塔告别)。然后第二天一早我就过来告别。王昌龄夜入吴的目的,就是赶去第二天“平明”送辛坚!所谓“江上冷雨”,就像金庸笔下的“天上飞雪”,指的是江上行船时,持续不断的冷雨,勾勒出一幅告别时的“愁离愁别”的画卷。朋友们。
其实诗中第二句的“楚山”才是我今天分析的重点。为什么之前的“吴地”突然变成了“楚山”?古代确实有两个地方叫“楚山”(一是湖北景山,二是陕西商山),但它们肯定与诗中的“楚山”无关。因为“楚山孤”的原因是“平时送客”,所以这个“楚山”确实泛指“楚地之山”。历史上,镇江曾是吴国和楚国的领土。现在问题来了:历史上有两个“吴国”。诗中的“吴”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吗? “吴国”,还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吴国”?也许你会觉得苏老师学诗有点“痴迷”。这两个“吴国”都是在唐朝之前。有必要说得这么清楚吗?
我认为有必要!之前我花了很大力气写过一篇文章《黄沙百战穿金甲》。 “磨损”是“磨损”的意思吗? ——优秀编剧王昌龄《从军行》篇文章解析。可见王昌龄是一个喜欢用以前的历史和地名写诗的人,如《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石观》,“但龙城飞将在此”;《从军行.其四》“楼兰不毁,永不归还”等等。从诗《芙蓉楼送辛渐》的顺序来看,先有“吴”,后有“楚”,那么“吴”必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吴越争霸”是指吴国先杀了越国,然后越王勾践“见了胆”,又杀了吴国。后来,随着越国的衰落,楚国打败了越国,并吞并了其领土。也许你认为仅从诗的顺序推断“吴”就是“吴越时期的吴国”证据不足。诗人为什么不用“夜入夜”呢?如果第一句仍用“吴”押韵,那么第二句的“楚山”为什么不能写成“月山”呢?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其实写了两首诗。这套诗作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左右,时任江宁(南京)县令。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岭南;次年回到北方,从年底起任江宁丞,仍为贬官。这是第二首歌:
丹阳城南秋海暗,
楚云在丹阳城北深处。
在高层建筑送客时不要喝醉。
寂寞寒江明月心。
丹阳市位于镇江。从第一句的“秋海吟”到第二句的“楚云深”,也有阴云密布、难见阳光的气氛。这些完全符合王昌龄被贬后郁闷的心情。在如此郁闷的心情下,他无法喝醉去告别辛建。他只能独自一人在芙蓉楼下向韩江表达自己的“明月心”。第二首歌中的《寂寞寒江》与第一首歌中的《江上冷雨》相呼应,第二首歌中的《楚云深》对应着第一首歌中的《楚山孤》。 “吴越之地”就是今天的“江浙沪”地区。唐以后五朝十国时期,这一地区被称为“吴越国”,楚国的大本营在湖南、有人分析,“楚山”是辛坚去洛阳途中经过的地方,按理说辛坚被送走的地方是在镇江。如果说辛建要去“楚山”,那他和他一起在“楚山”那岂不是“陪伴”了?王昌龄用“楚山”来形容内心的孤独,但为什么用“楚”而不是“越”呢?
这就需要仔细分析最后一句最著名的一句话“玉壶冰心”。这句话与唐朝开元宰相姚崇所作的《冰壶诫》有关:“冰壶”,这是一个装满冰块的玉壶。 “玉无瑕,冰亦纯”,所以用来形容诚信、纯洁的品质。这是王昌龄的一首“表忠”诗。他之所以把“越”换成“楚”,是因为楚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忠臣”屈原。他被小人诽谤,被君王疏远,最后报效国家。那些没有希望,投河自杀的人!这与王昌龄被诽谤的处境多么贴切啊!
以上并不是我所说的“感情用事的过度分析”。别忘了王昌龄被誉为“七大家”。其诗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点,表达曲折,意境深邃。我们来看看专家学者对其诗歌风格的评价: 从艺术风格上看,王昌龄的《七绝》运用隐喻和寄托的手法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暴露和怨恨。因此,它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在。王昌龄的诗也善用典故。他《诗格》提出“诗有六体”,第五是“用物”:“说与物相合为己所欲”。王氏诗中典故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得体,不露痕迹。王昌龄非常重视诗歌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个境界”:“第一是物质境界,第二是情境,第三是艺术境界”。他反对把意与景分开:“如果总是表达意,在诗中就不好,而且没有品味。如果写景的词很多,那么它们与意的关系就不紧密,即使是”他很重视情感与景物的结合,认为:“诗词,最好是兼具表象和意义。聪明是没有用的。”
【“夜寒雨入吴”和“寒雨入吴”一样吗?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感觉“夜寒雨入吴”比“寒雨入吴”更有意境,更能体现出夜色的凄凉和旅途的孤寂。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个标题都很好,各有千秋,都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环境的寒冷,也更能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个标题都挺好的,但是“夜寒雨入吴”更能突出时间和地点,更有画面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夜寒雨入吴”更好,因为更能体现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和地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个标题都表达了诗歌的主题,但是“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孤寂和无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两个标题都很好,但“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伤和不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雨入吴”更简洁,而“夜寒雨入吴”更能渲染氛围,突出夜色凄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个标题都挺好,但是“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寒雨入吴”更能突出时间和地点,更有画面感,也更能体现诗人的悲伤。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夜寒雨入吴”的意境,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孤寂和无奈。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个标题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伤和孤寂。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雨入吴”比较平淡,“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伤和不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奈和伤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两个标题都挺好,但是“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个标题都很有意境,但是“夜寒雨入吴”更能体现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