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豪放,充分说明了李白超然、安逸、奔放的精神面貌和不凡气质。在后人的心目中,李白成为浪漫、豪放的代表。然而,浪漫和大胆往往也是孤独的代表。
李白也是孤独的,他的诗反映了人生的孤独。在李白的大部分作品中,孤独既不是孤独,也不是平静的隐居,而是为诗人提供了展示创造性、丰富的自我以及用想象力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的机会。
比如《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相望成三人”。在这首诗中,孤独既不是孤独,也不是宁静和隐居,而是为诗人提供了展示创造性、丰富的自我和用想象力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的机会。
又如《夏日山中》中的“懒洋洋地摇着白羽扇,裸露在绿林里。脱下围巾挂在石壁上,露顶任松风”,这就是诗人独特而孤独的自我-图像; 《对酒》《自遣》“不知不觉衣衫落花,醉月流溪间,鸟儿稀少。”这就是诗人突如其来的孤独的自我形象。
李白通过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的行为和手势来表达和表达自己。对于李白来说,只要有诗歌活动,他就不会孤独。如果鸟儿和云朵离开了他,他还能找到更可靠的伙伴,比如这首歌《独坐敬亭山》,它描述了孤独的终极体验:
众鸟高飞,孤云孤单。
相见不厌,唯敬亭山。
这首诗的前两句所勾画的景色已是荒凉,后面的几句更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之情。什么样的境遇、什么样的心情,让洒脱的诗人感到如此的孤独和压抑?而敬亭山这个仅存的两个人互不相恨的地方又代表着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李白的这首绝句,体会诗人“独坐”的孤独。
从诗题可知,诗人身在敬亭山。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市。它虽不跻身于世界名山之列,但在历代文人心目中却享有很高的声誉,甚至享有“江南诗山”的美誉。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韬在诗中多次描写敬亭山的美景。
从诗的标题也可以看出,这次来到敬亭山的人只有诗人本人。这体现在“孤”字上,而这个“孤”字也完美地呈现了诗人的心境。因此,连接诗题,“独坐”二字写意而传神,表达了人与自然默默相伴的独特审美意境。
诗的前两句“众鸟高飞,孤云独行”,是极为简单的线条和意象:诗人独坐敬亭山,见众鸟高飞远去,慢慢地,他看到了踪迹,只剩下唯一的一朵孤云,悠然地离开了。
鸟儿高飞,本来就有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但诗人却用“终”字抹去了鸟儿喧闹的叫声和欢腾的形态,只剩下一片寂静。此时敬亭山仅剩诗人一人望天叹息。在群山的掩映下,他显得愈加孤独。
鸟儿已经远去,诗人把目光转向天空中的一朵白云。白云原本轻松,随风飘散,与诗人漂泊的人生经历有些相似。然而,正当诗人想要留意的时候,它也飘走了。这两句看似写眼前的风景,其实是诗人用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衬托孤独的心情。
鸟鸣声渐渐消失,孤云渐远,世界变得更加静谧。里面空无一人,只剩下诗人一人坐着。鸟儿离开了诗人的视线。也许它们是疲倦的鸟儿回到自己的巢穴。它们厌倦了飞行,飞回自己的巢穴。但李白该去哪里呢?他的目的地是哪里?
李白在《春日独酌》中写道:“孤云归空山,百鸟归来。万事皆有依靠,一生孤单。”世间万物皆有归宿,唯独李白无处可去。
在这部李白独自攀登敬亭山的独角戏中,在这个孤独的角色中,就连对白也始终是在自言自语。突然想起歌手徐如云唱的那首歌《独角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首歌也能解释李白此时的心境。
前两句看似描述眼前的景象,实则是描述一种孤独的感觉:天上有几只鸟儿飞走了,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长长的天空中还飘着一朵白云,但它却不愿停留,慢慢地向大地飘去,越来越远,似乎世间的一切都在离开诗人。
“结束”、“闲”两个字也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种安静的状态:一群山鸟的喧闹消失后,似乎感觉格外安静;自由翻滚的白云消散后,感觉格外安静祥和。这是一幅写意水墨山水画,表现出孤独与寂静之美。
诗人以悠闲的笔调写出顾昀如飞鸟般飞翔的状态,突出了离开的过程,让读者在细细品味顾昀离开的状态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忍与无奈。
这种生动的写法,既能让读者产生联想,又暗示诗人久游敬亭山,勾勒出他独坐发呆的形象,为诗中的表达提供了充足的写作和诗意内容。接下来两句话。寝具。
李白独自坐在那里。也许是他一个人坐得太久了,以至于山边还在飞翔的飞鸟和浮云,都在不知不觉中纷纷飞走了,飘走了,不再陪伴他了。他做到了。那么,还剩下什么呢?那是敬亭山,所以他一人看敬亭山,敬亭山一人看李白。
最后两句“百看不厌,唯敬亭山”。广阔的天地,在彼此的凝视中,我们看不够,只有孤独的诗人和敬亭山。诗人独自坐了很久,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凝视着眼前这个失意的人。
面对现实的世俗世界,诗人心情郁闷,感到孤独。面对敬亭山,诗人仿佛找到了一片净土,可以自由思考,尽情放纵。
他本想像光一样,却最终浪迹天涯,于是他远离了尘世,忘记了得失,内心获得了片刻的平静。在敬亭山安静祥和的环境中,他找到了心理上的慰藉,他的精神似乎找到了避难所。他得到了安慰,自然景观成为他孤独中的知己。但和平与安宁只是短暂的。他毕竟是人世间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纷扰的尘世生活中去。
“唯”字流露了诗人的无奈和内心深处的孤独。在李白的一生中,陪伴他的并不总是优雅豪迈的自由和洒脱的旅行。
相反,李白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和孤独感。李白内心深处有一个孤独的自己。这种孤独的情绪源于他内心对归属的渴望。
这两句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人格化。虽然鸟儿飞走了,但诗人仍然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诗人久久地凝视着静谧美丽的敬亭山,感觉敬亭山似乎在深情地看着他。他们之间不需要说什么,就已经达到了情感的交流。
中国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正如禅师修禅的过程。有三个层次: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看山,山还是山;看山,山还是山。当你看水时,它们仍然是水。这三个层次不仅是三个境界,而且往往也是诗人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第一个层次,就是把自然界存在的山川河流当作客观存在。山、河、人都是孤立的存在,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二个层次是诗人通过音乐、声音、色彩等方面的体验来触动诗人内心的情感。
最重要的第三个层次,无论风景多么美丽壮丽,无论诗人如何欣赏风景、抒发感情,最终人还是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它们是不同外在物体的存在,人仍然是人。山、人、水终究会分离。他们的关系对诗人来说只能是短暂的停留,而不是他永久的归宿。
如果按照这种山水经历来划分,毫无疑问,李白与敬亭山“相见不厌”的关系,显然属于第三层。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的深厚感情。敬亭山与诗人四目相对,谁也看不够。看来,懂我诗人的,只有敬亭山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所营造的意境依然是静止的。表面上表现的是诗人深情地望着对面的敬亭山。事实上,诗人越是写山的可爱,就越是表现人情的淡漠;而诗人的冷遇、孤独、荒凉的境遇,都在这静谧的景象中显露出来。
在诗人的笔下,敬亭山的美景、溪流、小桥都不见了。敬亭山并不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因为敬亭山“东临皖水,南眺城门,偃师城风帆,风景如画”。
从这首诗来看,无法得知诗人相对于敬亭山的位置。可能在山顶,也可能在空旷的地方,但这些都不重要。
这一幕是谁导演的?
在这个孤独的角色中
对话永远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看不到尽头
从头到尾都是你
让我投资得太彻底
——徐如云《独角戏》
有一种说法,李白一生之所以七次登上敬亭山,都是因为玉真公主。宣城敬亭山麓有诗碑一座。碑文说玉真公主很欣赏李白的才华,向朝廷推荐了李白。而李白在长安也不负众望。他“称盛唐半壁江山”。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李白离开了长安。玉真公主也退出是非漩涡,选择敬亭山隐居,最终郁郁而终。李白得知此事,写下这首诗来纪念两人的友谊。
李白因玉真公主隐居于此,一生七次到宣城敬亭山,同年去世。或许,他们之间曾有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件事虽然更多的是传说而非事实,却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诗中回味无穷:为何唯独敬亭山是两人不嫌弃的,无论美不胜收山的?风景让诗人流连忘返,还是诗人对困境时所得到的精神安慰的怀念,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另一种说法是,李白之所以七次登敬亭山,是因为崇拜南朝山水诗人谢朓。谢朓的诗风清雅、婉约、圆润、自然,音调和谐、铿锵悠扬。它具有唐诗的一些特点。它是古诗向现代诗转化的重要推动者,对唐代韵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谢朓因与谢灵运同族,故被称为“小谢”。谢朓20岁进入官场,但大多担任闲职。他一身轻衣,一匹肥马,诗友众多。三十二岁,被任命为宣城太守。宣城著名的谢朓塔又名北塔、谢公塔。是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有一次,李白来到宣城,登上谢朓楼,与友人饮酒,观景,论诗文章,高声交谈。后来,李白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弃我者,留不住昨日;乱我心者,今日多愁。”
李白之所以欣赏谢朓。第一个与诗歌有关。谢朓的诗风醇厚、流畅、清朗、自然,节奏、声调的安排和控制,都是李白所重视和借鉴的。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立于骨,中间小谢清。”
李白自信地认为,他的诗既有汉诗的神韵,又有建安风格,又融合了谢朓的清新。由此可见,李白非常欣赏谢朓,感觉他是一位不同世代的挚友。
还有一点就是谢朓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32岁时,谢朓成为一方刺史。他轻狂诗酒,倾心山水,成就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李白的故事和人生经历都是悲伤的,因此他很钦佩谢朓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
其实,无论是玉真公主还是谢朓,都是与敬亭山有关的人,只不过已经成为过去式,都是“高不可攀”的人。
诗人独自登上敬亭山,身边没有亲朋好友。而且,此时鸟儿已尽,白云悠然,山中一切归于平静。寂静中,诗人的孤独感更加明显。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谁是诗人的挚友?人与山不厌其烦地相视,而诗人的挚友就是眼前那座傲然挺拔的敬亭山。
这种被一切抛弃、面朝敬亭山的傲然孤独,比他在《月下独酌》中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孤独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对月独酌,不仅有明月为伴,还可以“影中三人”。
敬亭山的广阔空间里,只有敬亭山静静地矗立着,默默地陪伴着诗人。这里没有“月下我歌,舞影散”这样的互动,有的只是相互对视的默契,沉默将诗人的孤独进一步推向了另一个层次。
全诗共有四行。第一句写鸟儿飞得很高很远,飞得那么坚决,那么彻底,没有任何感情;第二句描写地平线上仅存的一朵云选择无情地离开。
从前两行可以看出,“鸟”和“孤云”是作为图形存在的,而广阔的天空是背景或地标;最后两句,图形和背景发生了转变,诗人变成了一种“自我状态”。这时,人物就成了诗人本人,敬亭山就成了背景。
通过图形和背景的变换,诗人也带出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在看山,山也在看诗人。诗人唯一不能厌倦的就是敬亭山。
纵观整首诗,高飞的鸟儿和游云作为背景,体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孤独。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孤独的云也都飘走了。茫茫大地,唯有敬亭山与诗人默默相守,彼此欣赏不已。当所有人都离开我的时候,只有你还想念我,陪着我。
王国维在谈到诗的境界时说:“在自我的境界中,我亲眼观察事物,一切旧物都有我自己的色彩。”这里的自我境界是指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事物。所以,一切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显然,在李白眼中,敬亭山是一个“自我”的境界。 “相”和“二”的重复使用,表明诗人此时与山的联系紧密; “唯”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对他的真情的感激之情。
此时,已经分不清谁是诗人,谁是敬亭山了。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崇高境界。这里表达的是诗人精神上的自我放逐和傲慢。诗的深意意象中,有诗人与敬亭双峰并立于天地间的崇高境界,优雅中蕴藏着孤高超越的精神力量。
这首诗是诗人抒发精神世界的佳作。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写独行敬亭山之乐,但其深层含义却是写诗人一生中无与伦比的孤独。
也就是说,写这首诗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风景,而是通过风景来抒发情感。用敬亭山难以形容的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无奈情绪,描写孤独的经历。
【李白有一首游敬亭山的诗。短短20个字,他将自己的孤独经历表达到了极致。】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李白这首诗太绝了!短短二十字,孤独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太经典了!这句诗真的把李白的孤独写得淋漓尽致。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很短,但是却很深刻,李白的孤独感真的让人心疼。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总是能抓住人心,这首诗也是一样,短短二十字,却充满了感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简直是孤独的最高境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读起来太伤感了,孤独感太强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李白在这首诗里把自己的孤独都写进去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真的太美了,孤独的意境让人难忘。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让人感慨,李白真是个天才。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太厉害了,这首诗的意境太美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真是无穷无尽啊,这首诗真的太棒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让我对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真的很值得反复品味。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独是人生常态,李白的这首诗也让我感触颇深。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太棒了,推荐大家去读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的魅力真是无穷无尽,这首诗也让我感触颇深。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总是充满了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真的很能打动人心,这首诗也让我很感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让我对李白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他也有这么孤独的时候。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的诗歌总是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诗也不例外。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