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善饮酒,但他的诗歌却与酒有着特殊的联系。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文/李光荣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与酒的关系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也是一部弥漫着醇香的“酒经”。有句话说:“古之圣贤皆寂寞,唯饮酒者留名”。李白写下饮酒诗数百首,东坡诗半醉。 “醉吟老师”白居易,“万物皆去,唯酒诗留”,“词后李清照”,作诗险韵。昂首醒酒,心旷神怡。”……绿色的酒瓶酒醪开启了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诗酒之情贯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流淌出一道独特的风景。

众所周知,同代伟人毛泽东不善饮酒。相关回忆录称他不喝酒。保健医生徐涛说,他“不能喝酒,喝一杯酒脸就会红”。专车乘务员姚淑贤说,“喝一口酒,脸就紫了”。甚至喝酒也只是一种仪式。活动,只是简单的领略其中。毛泽东虽然不善饮酒,但他从小就受到醇厚诗词的熏陶和滋养。他的诗也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不时散发出缕缕酒香,元代诗论家方回说:“虽不能饮酒,但其诗不可无酒”。这就提供了证据。

毛泽东不善饮酒,但他的诗歌却与酒有着特殊的联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第《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号(更新版)“收录了所有已公开披露并经过严格验证的毛泽东诗词,是收录毛泽东诗词最完整、最完整的版本”。全书共收诗78首,比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2003年12月修订重印的权威版本《毛泽东诗词集》多了11首,其中主要诗42首(均由作者生前编辑定稿) )和两个字幕。编撰了25首歌曲和11个附录。其中涉及酒的诗有7首(正卷2首,附卷3首,附录2首),约占诗歌总数的9%。大多数诗人将酒视为礼仪文化的载体,并将其融入其中。诗与酒的交融,以酒抒情,也展现了中国酒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将中国悠久的诗歌文化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纪念同学:“王令举杯酒,愁看明镜。”

在“六年孔子、七年洋学”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的同学朋友很多,但与同学思念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毛泽东不善饮酒,但他的诗歌却与酒有着特殊的联系。

易昌涛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的同学。与他志趣相投,关系密切。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麻烦让许多学生感到担忧。两人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双双报国,立下救国救世的志向。不幸的是,他的野心没有实现。 1915年3月,勤奋读书而忽视体育锻炼的易昌涛因病去世。 “你文采斐然,与弟弟关系甚好,死了可惜。”毛泽东黯然叹息,“两个话题都让人热泪盈眶”。正当他悲痛欲绝之际,传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措施”的消息。湖南第一师范大学爱国师生集资出版《明耻篇》。毛泽东愤怒地在封面上写道:“5月7日,是中华民国的奇耻大辱,如何报仇?报到我的学生身上!”

纪念同学:毛泽东手迹《五古·挽易昌陶》。

学校趁着这个话题,于5月23日为易昌涛举行了追悼会,死去朋友的痛苦、国耻的仇恨都涌上了我的心头。 22岁的毛泽东深感国家命运艰辛,生者责任重大。他含泪悲痛地写下了一首四十句五言诗《挽易昌陶》。这首诗是一首纪念已故朋友的悼念歌,是一首告慰逝者、实现共同理想的宣言,是一首热血男儿力挽狂澜的英雄歌,是一首从悲痛中奋起的激昂呐喊!

诗的最后,毛泽东把自己和已故的朋友比作历史上的伯牙、钟子期,感叹道:“未来千日,谁与我永远相伴?”对于国家来说,失去支柱是痛苦的;对于自己来说,失去一个亲密的朋友是痛苦的。这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可惜,“这个世界充满了污秽污秽,我如何能帮助这个世界呢?”面对天堂里的故友,毛泽东悲痛万分,恨不得断牙断弦。然而人死后无法复活,所以只能给死者的灵魂敬一杯清酒。 “王令举一杯酒,愁眉苦脸地看明镜,我的忧郁该寄到哪里去呢?天上有一条水河。”

毛泽东诗词中出现的第一个词“酒”,成为祭奠已故朋友的媒介。 “望”字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心情,凄凉地凝视着棺材前的旗帜,向死者的灵魂发出信号,寄托着缠绵的爱意。将悲痛、深情、惆怅寄托在一望无际的界天河上,可谓“心之浩瀚,延伸至光宇”。伴随着失国的哀叹,“肃清”敌人、对青山“试长剑”的愿望也逐渐高涨。从此,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就成为斯里兰卡人民的毕生事业之一。

失去了“共度一生”的“小伙伴”后,毛泽东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以达到“健身国防的效果”。他以“二十八位画家”的名义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他发表笔名《征友启事》,由他名字的繁体笔画数组成,意为“明求友”。

拜母:“此时家祭,饮此杯。”

与对父亲的忤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泽东从小就对母亲十分孝顺、尊敬。目不识丁的文素琴是韶山崇礼的一名女工,以勤劳、善良、诚实、同情心而闻名。她对毛泽东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赋予了他一颗爱天下穷苦人民的心。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指南。

1919年春,毛泽东“听说母亲在北京病重,不得不赶回来照顾”。他带着母亲前往长沙治疗。这是这个农村妇女一生中唯一的一张照片,也是三兄弟唯一在一起的照片。

1919年春,毛泽东与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在长沙与母亲合影。

仅仅几个月后,10月5日,53岁的温素琴在家中去世。正在长沙忙于反张运动的毛泽东闻讯震惊,连夜赶回韶山。他的母亲已经在棺材里躺了两天了。大哥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痛欲绝,悲痛万分。儿子想长大,但亲戚不等他。中秋月圆,人未圆。面对孤灯,毛泽东跪在慈母的精神宝座前,含着泪水,用墨写下了一生最长的诗篇《:010—30000》(97句)。悼念文字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儿子爱母、缅怀母、思念母、报答母的真挚感情。毛泽东的学校老师、宗师毛玉举保存了该文的副本,并在文末评论道:“此文脱俗,行文平和,文笔雄健,无不流露真情,故留为之”。是我们罗氏家族的后裔。”这段纪念文字后来被刻在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石上。首发于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书名《祭母文》。

毫无疑问,母亲的去世是毛泽东26岁一生中最痛苦的事件。他曾在给同学周士钊的信中说:“这是人生中的一个痛苦点,像我们这样长期离开而未能养活我们的人,尤其是那些想报德的人,昊天不会做什么。”痛!”毛泽东还题了两幅挽联,其中一幅是:“尚护儿有病关怀,一切遗憾都要弥补。若得新生,学佛不死,何处觅善面?”

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妈妈的“春暖花开”;千通电话也唤不回妈妈的“慈颜”。《毛泽东早期文稿》最后,毛泽东心碎地写道:“此时在家祭奠,喝此酒,以后还有话可说,更长久。”家人举行祭奠仪式时,都会用酒和食物来祭拜死者。祭祀文字中并没有出现“酒”字,但其实有酒比有酒更好。作者用“一觞”来代指“一杯酒”。按照传统的礼仪和习俗,作者虔诚地祈祷:现在我们正在举行家庭祭奠仪式。恭请妈妈喝这杯酒!真是太感人了,太感人了;真是太深情了,太让人感动了!

母亲放弃了,回到了西方,“所有的遗憾都要弥补”。毛泽东把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人民、对民族、对祖国的爱。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把无限的爱奉献给了他最伟大的母亲——祖国。

致敬长江:“酒在流淌,心在随波逐流”。

武汉是继长沙之后毛泽东的又一“情感故乡”。他和杨开慧母子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团聚时光,三儿子毛岸龙也在这里出生。作为举国瞩目的大革命中心,许多危机在这里逐渐显现。

1927年的春天是一个多事的春天。在这里写下《祭母文》、刚发表就被誉为“农民运动之王”的毛泽东,独自一人徘徊在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废墟上。他看到了“重线贯南北”、“龟蛇锁江”的荒凉。 ”郁闷。他被这一幕感动了,心潮澎湃,他蘸着流水写下了“《祭母文》”几个字,充满了悲痛和哀伤。

毛主席诗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邮票。

黄鹤楼之巅,鹤已去,人已空;黄鹤楼下,江山不变。国家依旧,但时代变了;乡村依旧,但雨即将来临。诗人拥抱永恒,印证古今,思考深刻,激情澎湃。他发出“酒在斟,心在升”的铿锵有力的声音。

“酒倒出”暗指《菩萨蛮·黄鹤楼》,被毛泽东称赞为“千古杰作”:“一瓶还酒还月”。苏轼的洒酒拜月,浇在不遇才的壁垒上,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无奈感叹;而毛泽东洒酒祭江,则是一种纵观古今、家国天下、抒发同感的胸怀。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酒”字与诗融为一体,“更上一层楼”。 “酹”字,就是献酒以表志向的意思,寓意深远。

《把酒上天》还用了苏轼的《菩萨蛮·黄鹤楼》句“把酒问青天”,将他独特的想象和高涨的豪情融入诗中,表达革命激情。著名作家毕野评价这句话说:“诗人借用苏轼诗‘明月几时来?酒问青天’的豪迈气概,抒发‘行酒斟酒’的火热情怀。但苏东坡以酒问青天,问的是明月,天上空空的感觉;而诗人毛泽东则将酒倒入江中,思念国家的命运,祈福;虽是假象,但大诗人将酒注入江中,所到之处,万浪东涌入海,化为震撼时代的波涛。”

祭祀首领:“公祭时别忘了告诉马翁”

中国是诗歌之国,几千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诗人。陆游“宁爱奔放,但不弃风雅”。毛泽东评价“他是南宋伟大的诗人”,非常喜爱他的作品。

人们最熟悉陆游的作品,大概就是他的压轴之作《——七绝《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死后,便知一切皆是虚空,却不见九州皆同悲。当王世北定下中原之日,他也不忘向乃翁讲述家族祭祀之事。” 85岁的陆游带着“临死前想看看中原”的遗憾离世。他的遗言是他的遗志,也是他爱国主义的绝唱。他告诫并鼓励子孙后代奋发向上。就算身在黑道,他也会告诉他宋朝大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好消息。他对未实现的抱负的悲伤和愤怒,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渗透在字里行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毛泽东手写《水调歌头》给女儿李娜看。

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印制的大字书:010—30000中,毛泽东在开头写下了批注,以《试学鲁放翁》:010—30000诗句结尾。诗云:“人类如今身处太空,可惜跨越五大洲,不一样。愚公即使扫走了贪吃的蚊子,也不会忘记在公开场合告诉马翁。”牺牲。”五天后,也就是他65岁生日的时候,这句话被抄进了女儿李娜的信中。此诗首发于中央文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水调歌头》卷。《示儿》(更新版本)包含在标题为《七绝·仿陆游诗》 的附录中。但“模仿”不是效仿,而是修正旧的、推陈出新的。只改了几个字,原诗的境界比原诗更广。它将爱国主义主题升华为国际共产主义主题,表达了作者“要消灭一切害虫”的思想。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顽强战斗精神、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革命乐观精神,给后人寄予了殷切期望。

愚公移山,指的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贪吃蚊子比喻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势力。毛泽东深感“革命尚未完成”,并在诗的开头写道:“能让全世界各族亿万愚人用自己的方法,岂不是太好了?”搬山灭蚊阵?”唉!”为“同志们还得努力”指明了方向。毛泽东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拓展了陆游统一中国的雄心,憧憬五大洲和世界的大统一。实现“天下清凉、天下太平”的理想,当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就是安慰共产主义创始人、无产阶级精神领袖马克思的时候了。

陆游原诗所选择的视角是他“离别”时的最后一句话,让人落泪;毛泽东仿诗所选择的视角是“离别”,人造地球卫星离开地球时的叹息令人震惊。两首诗中都没有出现“酒”字,但无论是“家祭”还是“公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祭祀之物。这里有酒胜过有酒,无酒诗香依然醇厚。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慰。

迎宾:“在洞中设宴,招待出狱之人。”

1936年夏,在南京被国民党囚禁了三年多的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逃出虎口,转战中央军委所在地的——陕北警卫局。中国共产党所在地。宝安被称为“孤城”,却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故乡,可以遮风挡沙、治病救伤、运筹帷幄、“保平安”。扎营不久,远道而来的客人就来加入我们。他们的家充满了欢乐,他们用欢乐庆祝着他们的“家”。中宣部在一座大窑洞里举行欢迎宴会,第一洞有大炕。地板上摆了三张桌子。房间里挤满了人,周恩来只好坐在门槛上。为了表示尊重,毛泽东甚至剃光了脸出席。

不久,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学艺术社团组织——中国文学艺术协会,丁玲被选为主任。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称其为“苏维埃运动的创举”。 “文联”的成立,标志着“文武并重”时代的到来。

1937年初毛泽东手迹《毛主席诗词十九首》。

毛泽东问丁玲还打算做什么,习惯坐在亭子里的“文小姐”回答说:“当红军一员。”在保安仅生活了十天,丁玲就穿上军装,牵马牵鞭奔赴前线,写下了歌颂彭德怀、左权等红军将领的作品。她的事迹和精彩文章不断传到毛泽东耳中,毛泽东不禁为她感到特别高兴。丁玲提笔参军,抢到“枪管”,成为“武将”。 “笔筒”如虎添翼,震慑敌人,引发毛泽东的诗情画意,写下《示儿》字,于12月30日电报前线,要求转发给丁玲同志。 1937年初,他亲笔寄给丁玲同志。诗曰:“红旗落照壁,西风扫孤城,保安人物新,洞中设宴款待囚,谁能似良人?”笔?三千毛瑟精兵,昨天往龙山东去。”

第一位国统区著名作家来到“红都”,对于深耕深谷近十年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无疑是一件盛事。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人物也有了新的变化。中共中央以罕见的标准接待了他,“在洞内设宴款待囚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孤城”并不孤单,它有着不一样的世界:宴会在窑洞里举行,欢迎的对象是以前的国民党俘虏,现在却成了一个共产党的客人,两个世界两个天堂。这一时期,对国民党当局的抛弃和排斥,对进步和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这次欢迎宴会,进一步体现了共产党对抗日大计思念人才的诚意和渴望,以及毛泽东对投奔革命的知识分子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宴”的文化传统。这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一次写到以“宴请”待人的诗词,也是唯一一首献给现代作家的诗词。词中没有出现“酒”字,但能闻到浓郁的酒香。一幕幕喝酒喝酒、温馨欢迎的场面都留在了读者的想象中。毛泽东一贯的主张“诗歌必须用形象来思考,不能像散文那样直接说话”,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奖励老朋友:“跟我说说笑笑的那个人还是原来的样子”

从现有文献考证来看,与毛泽东交往最多、通信最多、最融洽的,是同学、无党人士周士钊。两人不仅是经常一起吟唱的诗友,也是相处融洽、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们维持了63年的友谊,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就前往另一个世界重续友谊。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他光辉人生的起点。他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表达,他辉煌的诗路也延伸到了远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对那个“辉煌盛世”时代的美好回忆。

1955年6月,毛泽东南巡视察长沙。距离他在这里《独立寒秋》中“问苍茫大地,沉浮谁主”,正好三十年了,他被无尽的情感包围着。 6月20日,当看到“还只是同学”时“下溪中打水”的湘江时,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激情澎湃,跳进了正在崛起的“端阳”。河”。悠闲地游完泳,我们兴致勃勃地走上岳麓山故里,参观了当年“百对情侣游”的地方。在云麓宫望香阁吃过午饭后,我们前往用于“指国励志”的和熙台。

毛泽东亲笔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周士钊陪着毛泽东寻找他昔日的踪迹,一路有说有笑,追忆故友的旧事,感触良多,风景依旧,人已分离。当晚,毛泽东登上北上的火车。周时钊还是很兴奋,晚上睡不着觉。他高兴地赋诗一首:“滚滚江声穿白沙,飘飘旗影滚红云。登高三千尺,直上云下,看千家万户。”长沙这几年,天无猛虎,东风满地桑树青,又何用文人墨客赞其美。事物?”

后来,周士钊将这首诗和其他几首诗附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毛泽东收到老友的信和诗后,也感慨万千。 10月4日,他写道:“我同意并祈祷纠正。”雨从青叶上山来。前面的人还在有说有笑。看到外面的世界鸡鸣虫鸣,令人心酸。不要感叹时间容易流逝。三十年后,我依然来到河西台。这首诗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友谊之歌,抒发了爱情、老朋友、老熟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情操。

“人生很容易,但人生却很难变老。”时光飞逝,但诗意永不褪色。徜徉在大自然谱写的青春之歌中,毛泽东的情怀变成了他的思绪:“眼前有说有笑的人还是老样子,而国外的鸡虫之事却令人悲伤。”尊,同“尊”,酒杯。在你的面前,在宴会的面前。三十年来,我们彼此牵挂,“九州明月系肠”,映照我们的肝胆。这次我们又见面了,酒让我们相爱了。我们有说有笑,无拘无束,友谊从杯中溢出。尽管时过境迁,世事变迁,但“人未变”是人们的共识。 “老”字内涵丰富。 —— 才华依旧,豪情依旧,活力依旧,感情依旧,友情依旧。这种友谊就像美酒,历久弥新,醇厚持久。

慰问烈士:“吴刚拿出桂花酒”

“失了狂妄的杨军,失了我的杨柳”,长歌应是落泪,彼此的意思很明显,七个字涉及四个人,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是绝无仅有的。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这四位湖南青年男女彼此结下了多重关系:挚友、闺蜜、夫妻、媒人……杨开慧、刘志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为国捐躯。 “经历了生活的极度残酷,经历了千般磨难”的李淑仪成为毛泽东最后的长寿诗友。

1957年2月7日,李淑仪在1933年夏天听到“志勋牺牲路上的传闻”时,给毛泽东寄来了含泪写下的:010—3万字。“读完这部巨著,感慨万千。”毛泽东心情起伏,心神游移。他按照她的意愿创作了一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并抄在5月11日的回信中。该词首发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七绝·仿陆游诗》,标题为《临江仙·赠丁玲》 ;同年1月号《临江仙·赠丁玲》发表时,标题为《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最后经作者同意,题为《七律·从毛泽东登岳麓山至云麓宫》,成为毛泽东诗词中唯一一首以悼念革命先烈为主题的作品。

毛泽东亲笔字《菩萨蛮·惊梦》 赠送给毛岸青、邵华。

毛泽东在给李淑仪的信中特别指出,他的“这种仙诗不包括作者本人,它与古诗不同”。他以独特的方式改造了古代仙诗的形式,丰富了诗的境界,升华了情感,彻底摒弃了其逃避现实的倾向。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一种物化的神游,悲伤却无害的情绪浮现纸上,充满了浓浓的仙情和对先烈的缅怀和崇敬。

显然,毛泽东并不想陷入李纾诗中所描述的“满衣清泪”的微妙境地,而乐于用《游仙》想象出一个“柳暗花明”的壮丽神话境界。天空”。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情感化为英雄的歌颂,化人为神,化神为人,人神合一,以神显化人。

“我问吴刚有什么,吴刚就拿出桂花酒来。”桂花酒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祭祀或宴会上常用的一种酒。吴刚,神话传说中的月仙子。桂花酒是连接天地的媒介,是与吴刚、嫦娥等烈士的忠魂。也是神仙用来招待烈士忠魂的圣物的代表。诗人用仙界的美酒作为吊唁之礼,还请仙人吴刚“捧着”。他用天道来衬托人间,用死者所享有的荣誉来表现生前的英雄,用神的尊重来表达世人的尊重,可见对烈士的欢迎处于巅峰状态。形式热情空前。

毛泽东充分发挥了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天人相助,天人同庆。唯一的酒名——桂花酒出现在他的诗中。而且,这三个字在手写的时候特别大。酒的“商标”引人注目。眼球。满溢的桂香和扑鼻的酒香,给诗词增添了美好的情调和色彩,把一杯人间的苦酒变成了一场花洒,让烈士的英雄名字与日月相辉映,共存与天地。

毛泽东的“酒”字巧妙地连接了天地,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酒,是诗,是他的文,是歌,是墨,是舞,是他舒展、流露、倾诉的万千思绪……

李白诗修改:《醉汉》《卖酒给君王》

中国古诗史上,总有一个人难以绕开,中国酒文化中,也总有一个人难以绕开。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毛泽东无论是性格还是审美情趣都“豪放”,所以他一生都喜欢李白。他多次赞叹“李白为诗人之冠”,称赞他的诗“文采奇特,气势磅礴,神气脱俗”。他的诗中经常使用这个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是唯一以酒命名的人,他的诗也因酒而受到重视。其中《游仙》在诠释葡萄酒魅力方面真正达到了巅峰,可谓是葡萄酒文化的宣言。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对《湖南师院》及其奔放不凡的气势说过一些赞扬的话。

毛泽东批注李白《蝶恋花(赠李淑一)》。

书法家毛泽东除了经常背诵、读书外,还经常用毛笔临摹、背诵李白的诗词。《诗刊》是他写得比较多的一个。《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刻于四川江油市太白碑林,将李白的诗意才华与毛泽东的书法完美结合,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叹为观止。

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毛泽东的笔迹《蝶恋花·答李淑一》有7处修改。其中一句,原诗是“景虚卖酒给王”,毛泽东手写的是“知虚卖酒给王”,把“景”改成“治”,把“拿”改成“酒” ,目的只有A:更直接。这是醉酒状态下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曲折。 “卖”,买什么?是“酒”!毛泽东直接指出,这既符合饮酒的语境,又表现了饮酒的风范。就连不善饮酒的毛泽东也能欣赏李白的醉态。真是让人陶醉啊!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李白受谗言、排挤长安后官场失意时的悲愤之作。毛泽东对这首带有外国口音的乐府楚曲情有独钟。他在李白的名著中背诵次数最多,多次亲笔书写,并在公开场合和私人场合多次提及。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在与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谈到了李白三首诗中最好的诗句,引发了对李白的非常粗鲁的讨论。毛泽东开玩笑说李白“拼命想当官”,“《将进酒》他说现在不可能,但未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醉翁正在起草’,”指挥楚、韩如旋风。”当时,我就补充几句,更完整一点:“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进军郾城。齐王大怒,抓了酒鬼傅定方,把他扔进了油锅里。”

李白的《将进酒》共42句,其中8句描写楚汉争斗时刘邦幕僚郦食其。他用犀利的舌头赞扬了他为大动乱做出贡献的智慧和勇气,并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野心:“狂人都如此穷困,更何况是群雄逐鹿的强者!”但毛泽东并不认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认为故事不完整,于是又写了四句来吟诵郦食其的故事。悲惨的结局也纠正了李白的偏见。这首诗后来被题为《将进酒》、《将进酒》等,并被编入《毛泽东诗词注释与赏析》。

诗中的“醉翁”专指“高阳醉翁”。《将进酒》载李士奇是“陈留高阳人”(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人),自称“高阳酒客”。后来“高阳酒鬼”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指喜欢喝酒、不羁的人。郦食其作为读书人,嗜酒如命,因态度傲慢而受到刘邦的赏识。他提出了攻克陈留的计划。后来,他游说齐国,提出72座城池。作为谋士,郦食其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他的谋略,还有“民以食为天”等许多名言。

古今中外,毛泽东一直推崇李白的傲慢心态和独特的诗学思维,但在这里,他却特意对他进行了幽默的嘲讽,这与他平时对李白的态度大不相同。作为诗人,李白确实很有才华,但他对政治实在是太陌生了。即便他有幸像“高阳醉汉”一样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他最终的命运也未必乐观。从毛泽东有趣的打油诗中,不难看出他对纯粹诗人心态的超越和对高估自己的学者精神的蔑视。他用诗歌谈论历史,而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除了重实际轻功重轻空谈的原因外,也可能是毛泽东晚年对顺从臣民的警告。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个“酒客”,它出现在毛泽东的诗词中都是具有双重意义的,而且也是唯一见到的。酒香沁人心脾,沁人心脾。

本文由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联系《将进酒》

侵权将被调查

用户评论

心贝

没想到毛泽东主席不爱喝酒,但他的诗歌里却处处体现着酒的意境,真是令人惊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巷°

毛主席的诗歌里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酒的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走过海棠暮

虽然不善饮酒,但毛主席的诗歌里充满了酒的豪情和洒脱,真是厉害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铁塔

诗歌和酒,真是绝妙的组合,毛主席的诗歌里充满了酒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请在乎我1秒

毛主席的诗歌里,酒似乎成了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载体,太妙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抹浅笑

酒文化与诗歌的结合,毛主席真是玩转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儿

原来毛主席不爱喝酒,但是他的诗歌却充满了酒的韵味,真是令人佩服!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青裳

毛主席的诗歌里,酒的意境令人沉醉。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败类

毛主席的诗歌里,酒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明

虽然不爱喝酒,但毛主席的诗歌却充满了酒的豪迈,真是令人折服!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酒文化与诗歌的融合,在毛主席的诗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眼角有泪°

毛主席的诗歌里,酒的意境真是美妙绝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焚心劫

酒和诗歌,在毛主席的诗歌里完美结合!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毛主席的诗歌,真是充满了酒的意境,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深至命

毛主席不爱喝酒,但他却用诗歌表达了对酒文化的理解,真是太厉害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没想到毛主席不爱喝酒,但他却用诗歌来表达对酒的理解,真是深奥!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毛主席的诗歌,充满了酒的豪情和洒脱,令人沉醉其中。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毛主席的诗歌,真是酒文化的完美体现!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Hello爱情风

毛主席的诗歌,真是与酒有着特殊的联系,让人叹为观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毛主席不善饮酒,但他的诗歌却充满了酒的文化,真是让人佩服!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泽东不善饮酒,但他的诗歌却与酒有着特殊的联系。】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眼前有说有笑的人依旧是叶剑英的形象记忆 下一篇:眼前谈笑风生的人依旧:彭德怀的形象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