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荣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与酒的关系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也是一部弥漫着醇香的“酒经”。有句话说:“古之圣贤皆寂寞,唯饮酒者留名”。李白写下饮酒诗数百首,东坡诗半醉。 “醉吟老师”白居易,“万物皆去,唯酒诗留”,“词后李清照”,作诗险韵。昂首醒酒,心旷神怡。”……绿色的酒瓶酒醪开启了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诗酒之情贯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流淌出一道独特的风景。
众所周知,同代伟人毛泽东不善饮酒。相关回忆录称他不喝酒。保健医生徐涛说,他“不能喝酒,喝一杯酒脸就会红”。专车乘务员姚淑贤说,“喝一口酒,脸就紫了”。甚至喝酒也只是一种仪式。活动,只是简单的领略其中。毛泽东虽然不善饮酒,但他从小就受到醇厚诗词的熏陶和滋养。他的诗也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不时散发出缕缕酒香,元代诗论家方回说:“虽不能饮酒,但其诗不可无酒”。这就提供了证据。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第《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号(更新版)“收录了所有已公开披露并经过严格验证的毛泽东诗词,是收录毛泽东诗词最完整、最完整的版本”。全书共收诗78首,比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2003年12月修订重印的权威版本《毛泽东诗词集》多了11首,其中主要诗42首(均由作者生前编辑定稿) )和两个字幕。编撰了25首歌曲和11个附录。其中涉及酒的诗有7首(正卷2首,附卷3首,附录2首),约占诗歌总数的9%。大多数诗人将酒视为礼仪文化的载体,并将其融入其中。诗与酒的交融,以酒抒情,也展现了中国酒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将中国悠久的诗歌文化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纪念同学:“王令举杯酒,愁看明镜。”
在“六年孔子、七年洋学”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的同学朋友很多,但与同学思念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易昌涛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的同学。与他志趣相投,关系密切。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麻烦让许多学生感到担忧。两人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双双报国,立下救国救世的志向。不幸的是,他的野心没有实现。 1915年3月,勤奋读书而忽视体育锻炼的易昌涛因病去世。 “你文采斐然,与弟弟关系甚好,死了可惜。”毛泽东黯然叹息,“两个话题都让人热泪盈眶”。正当他悲痛欲绝之际,传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措施”的消息。湖南第一师范大学爱国师生集资出版《明耻篇》。毛泽东愤怒地在封面上写道:“5月7日,是中华民国的奇耻大辱,如何报仇?报到我的学生身上!”
纪念同学:毛泽东手迹《五古·挽易昌陶》。
学校趁着这个话题,于5月23日为易昌涛举行了追悼会,死去朋友的痛苦、国耻的仇恨都涌上了我的心头。 22岁的毛泽东深感国家命运艰辛,生者责任重大。他含泪悲痛地写下了一首四十句五言诗《挽易昌陶》。这首诗是一首纪念已故朋友的悼念歌,是一首告慰逝者、实现共同理想的宣言,是一首热血男儿力挽狂澜的英雄歌,是一首从悲痛中奋起的激昂呐喊!
诗的最后,毛泽东把自己和已故的朋友比作历史上的伯牙、钟子期,感叹道:“未来千日,谁与我永远相伴?”对于国家来说,失去支柱是痛苦的;对于自己来说,失去一个亲密的朋友是痛苦的。这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可惜,“这个世界充满了污秽污秽,我如何能帮助这个世界呢?”面对天堂里的故友,毛泽东悲痛万分,恨不得断牙断弦。然而人死后无法复活,所以只能给死者的灵魂敬一杯清酒。 “王令举一杯酒,愁眉苦脸地看明镜,我的忧郁该寄到哪里去呢?天上有一条水河。”
毛泽东诗词中出现的第一个词“酒”,成为祭奠已故朋友的媒介。 “望”字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心情,凄凉地凝视着棺材前的旗帜,向死者的灵魂发出信号,寄托着缠绵的爱意。将悲痛、深情、惆怅寄托在一望无际的界天河上,可谓“心之浩瀚,延伸至光宇”。伴随着失国的哀叹,“肃清”敌人、对青山“试长剑”的愿望也逐渐高涨。从此,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就成为斯里兰卡人民的毕生事业之一。
失去了“共度一生”的“小伙伴”后,毛泽东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以达到“健身国防的效果”。他以“二十八位画家”的名义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他发表笔名《征友启事》,由他名字的繁体笔画数组成,意为“明求友”。
拜母:“此时家祭,饮此杯。”
与对父亲的忤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泽东从小就对母亲十分孝顺、尊敬。目不识丁的文素琴是韶山崇礼的一名女工,以勤劳、善良、诚实、同情心而闻名。她对毛泽东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赋予了他一颗爱天下穷苦人民的心。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指南。
1919年春,毛泽东“听说母亲在北京病重,不得不赶回来照顾”。他带着母亲前往长沙治疗。这是这个农村妇女一生中唯一的一张照片,也是三兄弟唯一在一起的照片。
1919年春,毛泽东与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在长沙与母亲合影。
仅仅几个月后,10月5日,53岁的温素琴在家中去世。正在长沙忙于反张运动的毛泽东闻讯震惊,连夜赶回韶山。他的母亲已经在棺材里躺了两天了。大哥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痛欲绝,悲痛万分。儿子想长大,但亲戚不等他。中秋月圆,人未圆。面对孤灯,毛泽东跪在慈母的精神宝座前,含着泪水,用墨写下了一生最长的诗篇《:010—30000》(97句)。悼念文字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儿子爱母、缅怀母、思念母、报答母的真挚感情。毛泽东的学校老师、宗师毛玉举保存了该文的副本,并在文末评论道:“此文脱俗,行文平和,文笔雄健,无不流露真情,故留为之”。是我们罗氏家族的后裔。”这段纪念文字后来被刻在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石上。首发于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书名《祭母文》。
毫无疑问,母亲的去世是毛泽东26岁一生中最痛苦的事件。他曾在给同学周士钊的信中说:“这是人生中的一个痛苦点,像我们这样长期离开而未能养活我们的人,尤其是那些想报德的人,昊天不会做什么。”痛!”毛泽东还题了两幅挽联,其中一幅是:“尚护儿有病关怀,一切遗憾都要弥补。若得新生,学佛不死,何处觅善面?”
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妈妈的“春暖花开”;千通电话也唤不回妈妈的“慈颜”。《毛泽东早期文稿》最后,毛泽东心碎地写道:“此时在家祭奠,喝此酒,以后还有话可说,更长久。”家人举行祭奠仪式时,都会用酒和食物来祭拜死者。祭祀文字中并没有出现“酒”字,但其实有酒比有酒更好。作者用“一觞”来代指“一杯酒”。按照传统的礼仪和习俗,作者虔诚地祈祷:现在我们正在举行家庭祭奠仪式。恭请妈妈喝这杯酒!真是太感人了,太感人了;真是太深情了,太让人感动了!
母亲放弃了,回到了西方,“所有的遗憾都要弥补”。毛泽东把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人民、对民族、对祖国的爱。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把无限的爱奉献给了他最伟大的母亲——祖国。
致敬长江:“酒在流淌,心在随波逐流”。
武汉是继长沙之后毛泽东的又一“情感故乡”。他和杨开慧母子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团聚时光,三儿子毛岸龙也在这里出生。作为举国瞩目的大革命中心,许多危机在这里逐渐显现。
1927年的春天是一个多事的春天。在这里写下《祭母文》、刚发表就被誉为“农民运动之王”的毛泽东,独自一人徘徊在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废墟上。他看到了“重线贯南北”、“龟蛇锁江”的荒凉。 ”郁闷。他被这一幕感动了,心潮澎湃,他蘸着流水写下了“《祭母文》”几个字,充满了悲痛和哀伤。
毛主席诗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邮票。
黄鹤楼之巅,鹤已去,人已空;黄鹤楼下,江山不变。国家依旧,但时代变了;乡村依旧,但雨即将来临。诗人拥抱永恒,印证古今,思考深刻,激情澎湃。他发出“酒在斟,心在升”的铿锵有力的声音。
“酒倒出”暗指《菩萨蛮·黄鹤楼》,被毛泽东称赞为“千古杰作”:“一瓶还酒还月”。苏轼的洒酒拜月,浇在不遇才的壁垒上,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无奈感叹;而毛泽东洒酒祭江,则是一种纵观古今、家国天下、抒发同感的胸怀。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酒”字与诗融为一体,“更上一层楼”。 “酹”字,就是献酒以表志向的意思,寓意深远。
《把酒上天》还用了苏轼的《菩萨蛮·黄鹤楼》句“把酒问青天”,将他独特的想象和高涨的豪情融入诗中,表达革命激情。著名作家毕野评价这句话说:“诗人借用苏轼诗‘明月几时来?酒问青天’的豪迈气概,抒发‘行酒斟酒’的火热情怀。但苏东坡以酒问青天,问的是明月,天上空空的感觉;而诗人毛泽东则将酒倒入江中,思念国家的命运,祈福;虽是假象,但大诗人将酒注入江中,所到之处,万浪东涌入海,化为震撼时代的波涛。”
祭祀首领:“公祭时别忘了告诉马翁”
中国是诗歌之国,几千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诗人。陆游“宁爱奔放,但不弃风雅”。毛泽东评价“他是南宋伟大的诗人”,非常喜爱他的作品。
人们最熟悉陆游的作品,大概就是他的压轴之作《——七绝《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死后,便知一切皆是虚空,却不见九州皆同悲。当王世北定下中原之日,他也不忘向乃翁讲述家族祭祀之事。” 85岁的陆游带着“临死前想看看中原”的遗憾离世。他的遗言是他的遗志,也是他爱国主义的绝唱。他告诫并鼓励子孙后代奋发向上。就算身在黑道,他也会告诉他宋朝大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好消息。他对未实现的抱负的悲伤和愤怒,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渗透在字里行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毛泽东手写《水调歌头》给女儿李娜看。
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印制的大字书:010—30000中,毛泽东在开头写下了批注,以《试学鲁放翁》:010—30000诗句结尾。诗云:“人类如今身处太空,可惜跨越五大洲,不一样。愚公即使扫走了贪吃的蚊子,也不会忘记在公开场合告诉马翁。”牺牲。”五天后,也就是他65岁生日的时候,这句话被抄进了女儿李娜的信中。此诗首发于中央文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水调歌头》卷。《示儿》(更新版本)包含在标题为《七绝·仿陆游诗》 的附录中。但“模仿”不是效仿,而是修正旧的、推陈出新的。只改了几个字,原诗的境界比原诗更广。它将爱国主义主题升华为国际共产主义主题,表达了作者“要消灭一切害虫”的思想。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顽强战斗精神、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革命乐观精神,给后人寄予了殷切期望。
愚公移山,指的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贪吃蚊子比喻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势力。毛泽东深感“革命尚未完成”,并在诗的开头写道:“能让全世界各族亿万愚人用自己的方法,岂不是太好了?”搬山灭蚊阵?”唉!”为“同志们还得努力”指明了方向。毛泽东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拓展了陆游统一中国的雄心,憧憬五大洲和世界的大统一。实现“天下清凉、天下太平”的理想,当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就是安慰共产主义创始人、无产阶级精神领袖马克思的时候了。
陆游原诗所选择的视角是他“离别”时的最后一句话,让人落泪;毛泽东仿诗所选择的视角是“离别”,人造地球卫星离开地球时的叹息令人震惊。两首诗中都没有出现“酒”字,但无论是“家祭”还是“公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祭祀之物。这里有酒胜过有酒,无酒诗香依然醇厚。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慰。
迎宾:“在洞中设宴,招待出狱之人。”
1936年夏,在南京被国民党囚禁了三年多的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逃出虎口,转战中央军委所在地的——陕北警卫局。中国共产党所在地。宝安被称为“孤城”,却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故乡,可以遮风挡沙、治病救伤、运筹帷幄、“保平安”。扎营不久,远道而来的客人就来加入我们。他们的家充满了欢乐,他们用欢乐庆祝着他们的“家”。中宣部在一座大窑洞里举行欢迎宴会,第一洞有大炕。地板上摆了三张桌子。房间里挤满了人,周恩来只好坐在门槛上。为了表示尊重,毛泽东甚至剃光了脸出席。
不久,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学艺术社团组织——中国文学艺术协会,丁玲被选为主任。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称其为“苏维埃运动的创举”。 “文联”的成立,标志着“文武并重”时代的到来。
1937年初毛泽东手迹《毛主席诗词十九首》。
毛泽东问丁玲还打算做什么,习惯坐在亭子里的“文小姐”回答说:“当红军一员。”在保安仅生活了十天,丁玲就穿上军装,牵马牵鞭奔赴前线,写下了歌颂彭德怀、左权等红军将领的作品。她的事迹和精彩文章不断传到毛泽东耳中,毛泽东不禁为她感到特别高兴。丁玲提笔参军,抢到“枪管”,成为“武将”。 “笔筒”如虎添翼,震慑敌人,引发毛泽东的诗情画意,写下《示儿》字,于12月30日电报前线,要求转发给丁玲同志。 1937年初,他亲笔寄给丁玲同志。诗曰:“红旗落照壁,西风扫孤城,保安人物新,洞中设宴款待囚,谁能似良人?”笔?三千毛瑟精兵,昨天往龙山东去。”
第一位国统区著名作家来到“红都”,对于深耕深谷近十年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无疑是一件盛事。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人物也有了新的变化。中共中央以罕见的标准接待了他,“在洞内设宴款待囚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孤城”并不孤单,它有着不一样的世界:宴会在窑洞里举行,欢迎的对象是以前的国民党俘虏,现在却成了一个共产党的客人,两个世界两个天堂。这一时期,对国民党当局的抛弃和排斥,对进步和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这次欢迎宴会,进一步体现了共产党对抗日大计思念人才的诚意和渴望,以及毛泽东对投奔革命的知识分子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宴”的文化传统。这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一次写到以“宴请”待人的诗词,也是唯一一首献给现代作家的诗词。词中没有出现“酒”字,但能闻到浓郁的酒香。一幕幕喝酒喝酒、温馨欢迎的场面都留在了读者的想象中。毛泽东一贯的主张“诗歌必须用形象来思考,不能像散文那样直接说话”,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奖励老朋友:“跟我说说笑笑的那个人还是原来的样子”
从现有文献考证来看,与毛泽东交往最多、通信最多、最融洽的,是同学、无党人士周士钊。两人不仅是经常一起吟唱的诗友,也是相处融洽、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们维持了63年的友谊,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就前往另一个世界重续友谊。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他光辉人生的起点。他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表达,他辉煌的诗路也延伸到了远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对那个“辉煌盛世”时代的美好回忆。
1955年6月,毛泽东南巡视察长沙。距离他在这里《独立寒秋》中“问苍茫大地,沉浮谁主”,正好三十年了,他被无尽的情感包围着。 6月20日,当看到“还只是同学”时“下溪中打水”的湘江时,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激情澎湃,跳进了正在崛起的“端阳”。河”。悠闲地游完泳,我们兴致勃勃地走上岳麓山故里,参观了当年“百对情侣游”的地方。在云麓宫望香阁吃过午饭后,我们前往用于“指国励志”的和熙台。
毛泽东亲笔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周士钊陪着毛泽东寻找他昔日的踪迹,一路有说有笑,追忆故友的旧事,感触良多,风景依旧,人已分离。当晚,毛泽东登上北上的火车。周时钊还是很兴奋,晚上睡不着觉。他高兴地赋诗一首:“滚滚江声穿白沙,飘飘旗影滚红云。登高三千尺,直上云下,看千家万户。”长沙这几年,天无猛虎,东风满地桑树青,又何用文人墨客赞其美。事物?”
后来,周士钊将这首诗和其他几首诗附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毛泽东收到老友的信和诗后,也感慨万千。 10月4日,他写道:“我同意并祈祷纠正。”雨从青叶上山来。前面的人还在有说有笑。看到外面的世界鸡鸣虫鸣,令人心酸。不要感叹时间容易流逝。三十年后,我依然来到河西台。这首诗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友谊之歌,抒发了爱情、老朋友、老熟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情操。
“人生很容易,但人生却很难变老。”时光飞逝,但诗意永不褪色。徜徉在大自然谱写的青春之歌中,毛泽东的情怀变成了他的思绪:“眼前有说有笑的人还是老样子,而国外的鸡虫之事却令人悲伤。”尊,同“尊”,酒杯。在你的面前,在宴会的面前。三十年来,我们彼此牵挂,“九州明月系肠”,映照我们的肝胆。这次我们又见面了,酒让我们相爱了。我们有说有笑,无拘无束,友谊从杯中溢出。尽管时过境迁,世事变迁,但“人未变”是人们的共识。 “老”字内涵丰富。 —— 才华依旧,豪情依旧,活力依旧,感情依旧,友情依旧。这种友谊就像美酒,历久弥新,醇厚持久。
慰问烈士:“吴刚拿出桂花酒”
“失了狂妄的杨军,失了我的杨柳”,长歌应是落泪,彼此的意思很明显,七个字涉及四个人,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是绝无仅有的。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这四位湖南青年男女彼此结下了多重关系:挚友、闺蜜、夫妻、媒人……杨开慧、刘志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为国捐躯。 “经历了生活的极度残酷,经历了千般磨难”的李淑仪成为毛泽东最后的长寿诗友。
1957年2月7日,李淑仪在1933年夏天听到“志勋牺牲路上的传闻”时,给毛泽东寄来了含泪写下的:010—3万字。“读完这部巨著,感慨万千。”毛泽东心情起伏,心神游移。他按照她的意愿创作了一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并抄在5月11日的回信中。该词首发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七绝·仿陆游诗》,标题为《临江仙·赠丁玲》 ;同年1月号《临江仙·赠丁玲》发表时,标题为《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最后经作者同意,题为《七律·从毛泽东登岳麓山至云麓宫》,成为毛泽东诗词中唯一一首以悼念革命先烈为主题的作品。
毛泽东亲笔字《菩萨蛮·惊梦》 赠送给毛岸青、邵华。
毛泽东在给李淑仪的信中特别指出,他的“这种仙诗不包括作者本人,它与古诗不同”。他以独特的方式改造了古代仙诗的形式,丰富了诗的境界,升华了情感,彻底摒弃了其逃避现实的倾向。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一种物化的神游,悲伤却无害的情绪浮现纸上,充满了浓浓的仙情和对先烈的缅怀和崇敬。
显然,毛泽东并不想陷入李纾诗中所描述的“满衣清泪”的微妙境地,而乐于用《游仙》想象出一个“柳暗花明”的壮丽神话境界。天空”。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情感化为英雄的歌颂,化人为神,化神为人,人神合一,以神显化人。
“我问吴刚有什么,吴刚就拿出桂花酒来。”桂花酒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祭祀或宴会上常用的一种酒。吴刚,神话传说中的月仙子。桂花酒是连接天地的媒介,是与吴刚、嫦娥等烈士的忠魂。也是神仙用来招待烈士忠魂的圣物的代表。诗人用仙界的美酒作为吊唁之礼,还请仙人吴刚“捧着”。他用天道来衬托人间,用死者所享有的荣誉来表现生前的英雄,用神的尊重来表达世人的尊重,可见对烈士的欢迎处于巅峰状态。形式热情空前。
毛泽东充分发挥了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天人相助,天人同庆。唯一的酒名——桂花酒出现在他的诗中。而且,这三个字在手写的时候特别大。酒的“商标”引人注目。眼球。满溢的桂香和扑鼻的酒香,给诗词增添了美好的情调和色彩,把一杯人间的苦酒变成了一场花洒,让烈士的英雄名字与日月相辉映,共存与天地。
毛泽东的“酒”字巧妙地连接了天地,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酒,是诗,是他的文,是歌,是墨,是舞,是他舒展、流露、倾诉的万千思绪……
李白诗修改:《醉汉》《卖酒给君王》
中国古诗史上,总有一个人难以绕开,中国酒文化中,也总有一个人难以绕开。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毛泽东无论是性格还是审美情趣都“豪放”,所以他一生都喜欢李白。他多次赞叹“李白为诗人之冠”,称赞他的诗“文采奇特,气势磅礴,神气脱俗”。他的诗中经常使用这个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是唯一以酒命名的人,他的诗也因酒而受到重视。其中《游仙》在诠释葡萄酒魅力方面真正达到了巅峰,可谓是葡萄酒文化的宣言。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对《湖南师院》及其奔放不凡的气势说过一些赞扬的话。
毛泽东批注李白《蝶恋花(赠李淑一)》。
书法家毛泽东除了经常背诵、读书外,还经常用毛笔临摹、背诵李白的诗词。《诗刊》是他写得比较多的一个。《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刻于四川江油市太白碑林,将李白的诗意才华与毛泽东的书法完美结合,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叹为观止。
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毛泽东的笔迹《蝶恋花·答李淑一》有7处修改。其中一句,原诗是“景虚卖酒给王”,毛泽东手写的是“知虚卖酒给王”,把“景”改成“治”,把“拿”改成“酒” ,目的只有A:更直接。这是醉酒状态下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曲折。 “卖”,买什么?是“酒”!毛泽东直接指出,这既符合饮酒的语境,又表现了饮酒的风范。就连不善饮酒的毛泽东也能欣赏李白的醉态。真是让人陶醉啊!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李白受谗言、排挤长安后官场失意时的悲愤之作。毛泽东对这首带有外国口音的乐府楚曲情有独钟。他在李白的名著中背诵次数最多,多次亲笔书写,并在公开场合和私人场合多次提及。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在与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谈到了李白三首诗中最好的诗句,引发了对李白的非常粗鲁的讨论。毛泽东开玩笑说李白“拼命想当官”,“《将进酒》他说现在不可能,但未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醉翁正在起草’,”指挥楚、韩如旋风。”当时,我就补充几句,更完整一点:“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进军郾城。齐王大怒,抓了酒鬼傅定方,把他扔进了油锅里。”
李白的《将进酒》共42句,其中8句描写楚汉争斗时刘邦幕僚郦食其。他用犀利的舌头赞扬了他为大动乱做出贡献的智慧和勇气,并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野心:“狂人都如此穷困,更何况是群雄逐鹿的强者!”但毛泽东并不认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认为故事不完整,于是又写了四句来吟诵郦食其的故事。悲惨的结局也纠正了李白的偏见。这首诗后来被题为《将进酒》、《将进酒》等,并被编入《毛泽东诗词注释与赏析》。
诗中的“醉翁”专指“高阳醉翁”。《将进酒》载李士奇是“陈留高阳人”(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人),自称“高阳酒客”。后来“高阳酒鬼”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指喜欢喝酒、不羁的人。郦食其作为读书人,嗜酒如命,因态度傲慢而受到刘邦的赏识。他提出了攻克陈留的计划。后来,他游说齐国,提出72座城池。作为谋士,郦食其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他的谋略,还有“民以食为天”等许多名言。
古今中外,毛泽东一直推崇李白的傲慢心态和独特的诗学思维,但在这里,他却特意对他进行了幽默的嘲讽,这与他平时对李白的态度大不相同。作为诗人,李白确实很有才华,但他对政治实在是太陌生了。即便他有幸像“高阳醉汉”一样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他最终的命运也未必乐观。从毛泽东有趣的打油诗中,不难看出他对纯粹诗人心态的超越和对高估自己的学者精神的蔑视。他用诗歌谈论历史,而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除了重实际轻功重轻空谈的原因外,也可能是毛泽东晚年对顺从臣民的警告。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个“酒客”,它出现在毛泽东的诗词中都是具有双重意义的,而且也是唯一见到的。酒香沁人心脾,沁人心脾。
本文由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联系《将进酒》
侵权将被调查
【毛泽东不善饮酒,但他的诗歌却与酒有着特殊的联系。】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没想到毛泽东主席不爱喝酒,但他的诗歌里却处处体现着酒的意境,真是令人惊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里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酒的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不善饮酒,但毛主席的诗歌里充满了酒的豪情和洒脱,真是厉害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和酒,真是绝妙的组合,毛主席的诗歌里充满了酒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里,酒似乎成了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载体,太妙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酒文化与诗歌的结合,毛主席真是玩转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毛主席不爱喝酒,但是他的诗歌却充满了酒的韵味,真是令人佩服!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里,酒的意境令人沉醉。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里,酒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不爱喝酒,但毛主席的诗歌却充满了酒的豪迈,真是令人折服!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酒文化与诗歌的融合,在毛主席的诗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里,酒的意境真是美妙绝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酒和诗歌,在毛主席的诗歌里完美结合!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真是充满了酒的意境,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不爱喝酒,但他却用诗歌表达了对酒文化的理解,真是太厉害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毛主席不爱喝酒,但他却用诗歌来表达对酒的理解,真是深奥!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充满了酒的豪情和洒脱,令人沉醉其中。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真是酒文化的完美体现!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诗歌,真是与酒有着特殊的联系,让人叹为观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不善饮酒,但他的诗歌却充满了酒的文化,真是让人佩服!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