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岩老师:社交过多影响学习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我对绘画的学习完全是自发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住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小镇上。那里没有画家,没有绘画,也没有人指导我。我家里没有亲戚朋友是画家。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绘画的环境。

长辈告诉我,我小时候还没识字就喜欢画画。十三岁的时候我才看到一本平版书,叫《芥子园画传》,感觉很新鲜。十四岁,到上海城中中学读书。图书馆里有一张科隆印刷品《中国名画集》,但他借不到,就拿笔去图书馆复印。十九岁正式师从冯超然老师学习绘画。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学画的时候不要太看重名利,而应该有一种殉道的精神。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一直对我影响很大。

当时,一个同学举办画展。冯老师知道后很不高兴。他认为自己才学了几天画就办画展不太好。他对名誉和财富过于野心勃勃。冯老师鼓励我画画要有自己的样子。我的画不像他的。他很骄傲,常对人说:“别人的学生都像老师,我却有一个学生不像老师。”现在如果我说我有什么成就,那是和有这样一位开明的老师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冯老师对我说:“没关系,你现在刚学画,我很痛苦,我的样子不一样了,我想改变也不被允许,如果我改变了,人们就会说我我是代笔作家,这是假的。”冯老师当时在上海。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三吴一风(即吴湖帆、吴岱丘、吴子辰、冯超然)。他的画非常优雅。很多人请他画画,但他总是说画很难卖。当时的有钱人很多都是附庸风雅的,经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只能用金钱来满足。

陆岩老师:社交过多影响学习

那时候卖画也是卖面子、卖名气。冯老师很有名。那时的生活是美好的,但他们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画家都很惨,连饭都吃不起,所以我觉得最好不要卖画。但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如果我不卖画,我以后怎么生活?

当时,我有一个朋友,在浙江省武康县上白山中经营农场。他也喜欢去山里旅游,约我和他一起去天目山。我先是在上白山钟他家住了几天。我说这个地方不错,他就约我也去。我在山上建立了一个农场。我不想以卖画为生,就辟了一些山地,种了梨树、竹子。那时我有一个印章,上面写着“门前梨花千里”。冯老师也同意我的做法是对的。

我这样经营了不到五年,梨树开花结果,竹子成林。但抗战爆发后,我带着全家逃亡。两个老人,几个孩子,我老婆又病了。一路上我们都流离失所、狼狈不堪。忍无可忍,终于到了重庆。重庆即将被轰炸,乡村里有土匪。最后找到一个亲戚,介绍我到兵工厂下属农场当文员,做簿记、收送物资等工作,工资不够养家糊口,就画了一些。业余时间画画。其后在成都、重庆等地多次举办画展。

曾经有人在成都对我说:“如果你想举办个展,你一定要去见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我带了一幅画来看他。他看完画后说:“画还可以,不过展览要在成都举办。”人才第一,工作第二。 “我脾气不好,不太懂人情世故。我回答说:“我画了二十年画,没有学过人事。”他说:“这不是办展览的好方式。”知道人事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应酬,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陆岩老师:社交过多影响学习

我在香港举办了一个艺术展。有的杂志在介绍我的画展时,引用了我在《山水画刍议》一书中的主张,“三部分画,三部分写作,四部分阅读”。他们还说:“现在有些画家这句话是很深刻的。

在旧社会更是如此。这一切都取决于背景。没有背景,就很难举办艺术展览。但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扎实学习。过多的社交会影响你的学习。等你年纪大了,有点名气了,再回去学习练基本功就晚了。走捷径、想早点出名,看似聪明人,但苦练基本功、老老实实学习,绝不是愚蠢,而是更聪明。如果你生活诚实,不做任何事,你的品格高,你的画也会高。绘画反映了一个人的各种因素。

在旧社会,老实人只能挨饿。如今,在新社会,生活有了保障。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你不必像上面提到的那样迎合富有的绘画买家的品味。他们不允许你创新。今天,我们被鼓励创新。刚才没有提到“创新”二字。自古以来,凡是伟大的画家,都没有创新,否则就不可能成功。创新越多,成就越大,画家的数量就越多。

就像北宋的董源一样。米芾称他“唐代无双,品质无双”。他能在北方的景、关、黎、郭山水画法上独树一帜,画出一幅江南风光,因而成为众人皆知的人物。在旧社会要想创新,阻力很大。你必须有毅力、勇气和牺牲精神来克服习惯的力量。这就像从岩石裂缝中种植竹子一样。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其艰辛程度是难以形容的。我说这话现在的年轻人听不懂,看起来像个笑话,但这是事实。

陆岩老师:社交过多影响学习

创新是手段,目的是提高创造水平。那么你需要有高的见识,多看一些好画。第一步永远是眼高手低。当眼睛改善了,努力之后,手也能跟上,手与眼靠得很近。这样水平就提升了一个台阶。所谓创新,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过去,观赏一幅古画是极其困难的。现在的年轻人眼光更高了。像我们美院的学生一样,看“四大天王”并不容易。宋元时期的绘画你一定要看。遵循方法当然是好事。就像我们前阵子在紫禁城里看宋元画一样,这是我们一生中从未见过的。以前,你想看几幅古画,就得请人买面子,苦苦哀求收藏家,但他们还是不肯把精品拿出来,看一眼就收起来了。我记得冯老师曾经叫我带我去庞来臣(上海大收藏家)的家看古画,但那并没有发生。有一次我在上海的一家画店里看到王树明的《葛稚川移居图》正在装裱。这是我们在故宫看到的。彩色印刷版《中国名画集》上有一些。这次可以看到原作了。我要求打开看看。起初,我拒绝了。经过我反复恳求好久,终于打开给我看了。但从打开到卷起来只用了不到两分钟,现在就挂在故宫里了。如果今天没看够,明天可以再去看。这样的条件以前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我有一些传统的基本功,认为我画了很多宋元画。事实上,我没有条件这样做。即使我有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记得抗战前,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南京举办,我得到消息,连续十天每天早上和下午都去看。我一次又一次地观看最好的画作。我对他们越来越熟悉了。我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就出现了这幅画,我能背下来。经过这一次的观察,我受益匪浅。我感觉就像一个穷小子突然变得有钱了,脑子里突然多了很多好画。现在的年轻人对看古画不感兴趣了。我在上海的时候,一有时间就去博物馆看。我很少遇到熟悉绘画界的年轻人。这么好的条件不利用就可惜了。

而且,安排画家生活的条件是以前难以想象的。画山水,必须到名山大川。政府支付了路费,并安排了时间组织几个人一起去。以前想去那里,一来路费得自己付,二来上班的人没有假期。而且,想要找到一个同伴也极其困难。一个人去不好,交通不方便,治安不好,一个人去更不安全。我没有其他爱好。我就是喜欢去名山大川。我每年都想去某个地方。所以,在旧社会的画家中,我是一个走遍很多地方的人。但现在年轻人可以去西藏、新疆等地。别说附近的名山大川,我跟他们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出去跑步固然重要,但首先要了解一些传统。没有传统,面对真山真水,就能凭空想出一些东西。设定是不可能的。

我经常告诉人们,每次我去一个地方,我都必须得到一些东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每次出去都要带回来一些新的表达方式。这样,积累起来了,我就可以炫耀了。如上所述,鼓励创新,多看名画。今天的印刷品也很好。所谓真品,就是一流的。我们的视野有所提高。我们有条件出去。绘画是有目的的。今天有了这些好的条件,我想这就是现在中国画的水平比解放前高的原因。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不是问题,读万卷书才是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不太重视读书。读书应该从小开始。我也是小学第一名。我首先教人、手、脚、刀和尺子。我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中学时接触过一些古典文学,但不深入。中学毕业后,我决定学习绘画。父亲不同意,说学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饿死了,如上所述,靠卖画谋生确实不容易,但我对画画有一种特殊的兴趣,后来说服了父亲让我学画画。

学画之后,听人说要画中国画,必须读一些古典文献,作诗作词。这就是我在快20岁的时候开始读书的原因。我永远不会忘记年轻时读过的书。当我20岁的时候才开始,已经太晚了。我主要靠自学,没有人指导。我的文学成就都是通过补习班获得的。没有体系,没有计划,看书都是涉猎性质的,所以我的文学基础并不扎实,但是我觉得我兵三千可以当五千,肚子里也没有多少东西。去那里也可以凑合一下,不过确实是骗人的。

有一次我让人把一本书拿给南京高二学生施施(与郭老师争论《兰亭序》真伪的老老师),请他题词。他看完后说我对《水经注》很感兴趣。研究,天知道,我读过《水经注》,但是只看了几篇文章,比如《江水笔记》、《长江》、《三峡》等,根本没有研究。有人说,杜氏很熟悉。他对杜氏有研究。据说我写的诗有杜甫的味道。我把杜甫的文集从头到尾读完了。另外,我只读精选的诗。我的家人没有字典。读和写都很难,所以我没有做任何扎实的学习。虽然是这样,但我觉得看一些书对绘画是有帮助的。所以我有很大的精力安排40%的阅读,30%的绘画,30%的写作。

写作是绘画的必备条件。不仅字画时相得益彰,书画也有相通之处。写字也是最好的肌肉训练,可以让笔尖有足够的重量和力量进入纸面。另外,写的时候要小心。笔画,用在绘画上,每一笔都不能漏掉,而且经得起推敲。好的书法,多读书、多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提高一个人的文笔。我觉得写作风格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后天习得的。在修养方面,要提高文风,必须立身、做学问、多写。如果你不写、不读,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阻碍你的进步。

我上面说的是我很有活力。绘画只占三分之三。有人说太少了。我的意思是,除了三分之三的时间之外,“绘画”这个词应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随时关注,就能得到结果。灵感,比如张旭看到男人们争路时,他的草书就受到启发和提高。这似乎与写作无关。正因为张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写作,在别人看来似乎无关紧要,但他却受到了启发。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画画,哪怕三分钟的时间也足够搞画画了。我自己以前也是这么安排的,感觉很有效。

我有坚强的决心。当我学习一门学科时,我必须认真学它,学好它,并奉献一生。我不愿意满足于小小的成就。我必须和最强、最好的人竞争。也就是说,我必须与古人竞争。在一场血战中,我们不能在学到东西后就沾沾自喜。我要求我的画要有创意,有脸面。这种新的方式和面貌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影响后人。只有这样,它才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被描述得惟妙惟肖。一百年后举办历代绘画展时,如果你能挂上一幅这样的画,你的人生就不枉了。

但我却在旧社会度过了四十年。条件不好,努力不够,所以学得不好。在新社会,我又经历了十年的动乱。主观上怪自己不够努力。我一次次得过且过、步履蹒跚。现在我后悔了。太晚了,年轻时不努力,现在70多岁了,来日无多了。但在我有生之年,我能看到国家现在如此安定繁荣,这给画家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我想尽可能地珍惜它。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它,争取多活几年。我以前说过要努力活到九十岁,但有人说我太保守了。上海五位老人说,我们要向百岁迈进。确实有太多事情要做。否则,再做就晚了。我想和大家一起,在这样好的条件下,为中国画事业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不辜负领导和广大群众对中国画事业的期望和支持。我讲的比较散漫,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陆俨少书法作品

融合了数百种新旧思想流派

王冬龄

陆俨少(1909-1993),又名婉若,上海嘉定人。作为一名山水画家,他在诗词书法方面的技巧和造诣与同时代人相比是相当有优势的。潘天寿选择邀请陆俨少到浙江和美国任教,是因为他的洞察力、胸怀和勇气。这对陆俨少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俨少在教育学生时强调“读书是四分,写作是三分,绘画是三分”。并且他亲自实践过。他的许多作品都有很长的标题,有的甚至有重复的问题。这要靠他的诗。具有写作、书法天赋。

陆俨少隶书林武梁祠堂肖像铭文横幅

1960年代(选自《陆俨少全集5·书法卷》)

陆俨少在描述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时曾这样说道:“我早上四点起床练书法,先在龙门石刻学了《魏灵藏》、《杨大眼》、《始平公》。还写有《张猛龙碑》、《朱君山墓志》等。(《陆俨少自述》)“陆俨少对书法的勤奋学习,与邓石如在写作上的“从无知开始”颇为相似,可见他对北碚非常下功夫。他还说:“我先学魏碑,后写汉碑,后又写《兰亭》。先学杨宁的风格,又学须弥以静心。”这两段话完整地讲述了他的书法学者。并说他“悉心抄写王羲之帖,刻苦钻研,曾以《:010—30000》为范本,日授两遍(张建明《:010—30000》)。在后来的草书作品中,已无迹可循。王子的风格,汉、伟、须弥,这体现了陆俨少的艺术信条:“独立自主,无人依靠”。事实上,陆彦绍早年学习书法非常认真,文革十年他写书法非常勤奋,主要不是临摹书法,而是在自己的书法中手抄书法。他在《杂记《兰亭》的书法跋中说:“我学书法,不按临摹的规矩,只是通读古书,以手指描腹,背诵。”陆俨少的学习方法和理念,确实让他的书法不被某一个流派、某个流派所束缚。

陆俨少,隶书八联,1977年,汉天衡美术馆藏

陆俨少的草书白描极其从容、洒脱,翻转自如。他交替使用中笔、边笔、方笔和圆笔。他在粗笔和细笔之间交替。他使用干渴而坚固的画笔来充分利用线条的变化。陆俨少领悟米芾真意,用草书写草书,比米芾更加放纵、飘逸。人物的编排真是巧妙。乍一看,草书似乎有点杜牧的《陆少老师及其书法艺术》的趣味,也有杨宁的草书风范。也有点接近杨威震和徐渭的波西米亚风格。仔细一看,陆俨少的文笔还是以苏东坡、米南宫为基础的,尤其是“稻”字。然而,陆炎少经过自己的消化,已经成为了他自己的东西。他把握住了稻这个字的酸甜苦辣。丰腴优雅,外表夺人神魂,却不见踪影。分析卢彦绍兴草书的结构,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的字往往上宽下紧,上大下小。笔通常顶部较粗,底部稍细;其次,许多字符的字形向左倾斜。字符的中心线是倾斜的,左下边往往比右下点画稍低一些。第三,右钩(如包盖头)去掉其折笔,而是变成圆形并向下倾斜。这些特点都与“传统”相悖,使得陆俨少的行书面目独特,古今无可比拟。钢笔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自如地旋转,而且字的结构往往根据笔划而旋转。笔画以弧形移动,但每一笔的起止笔画始终多为方形笔画,十分干净利落。这是由于陆俨少早年浸淫魏碑,笔法与画水纹、草草有相同的灵感。它必须具有天然的趣味性和活力。陆俨少的山水必须与他的笔触相协调、融为一体。

陆俨少楷书柳宗元《小石城山笔记》跋景心

1973年(选自《兰亭》)

陆俨少楷书柳宗元《小石城山笔记》附跋景心(部分)

陆俨少的草书最可贵的就是他的书法线条中充满活力的“烟”。正如于建华师兄《苏黄题跋》总结的那样:“特别是他将乐山欢乐水的感受融入到书法中,呈现出类似山水画韵律美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大众艺术效果。他开始动笔,感觉如云出秀,春波荡漾,又如暴风雨初起,江水奔腾,手掌光滑时,跌宕起伏。情感的起伏导致章形美的体现,从而达到画家书法的卓越境界。”在评价郑燮的前辈时,认为他的兰竹作品与他的六分半书一样好。因此,看陆俨少的山水,就像是行走的草,看他的书法,就像是躺着看山水。

陆俨少,鲁迅行书诗卷,1970年代

陆俨少《张好好诗》说:“我没有书名,但若今善书之人私下与古人相比较,也未尝大憾。”平心而论,陆俨少对自己的书法艺术是有信心的。其书法可与杨维桢、徐渭、陈洪绶、锦衣、易丙寿等“楚曲自曲”相媲美。

陆俨少老师当之无愧为20世纪最杰出的文人山水画家。因为他的诗、书、画都是一流的,他的诗、书、画完美结合,堪称杰作。就书法而言,他的艺术思想对于当代书法创作以及传统与创新的命题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启发。陆俨少老师对传统书法的理解和处理方法是独特的。他并不是纯粹为了临摹而临摹书法。事实上,他并没有“认真临摹书法”,也没有花很多时间临摹。但他会用心去领悟古代法书,用心印证古代名碑法书的灵魂。他是在长期的熏陶下积累起来的。写下技巧和魅力,然后用它们来表达自己。这就是陆俨少老师学习书法方法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他不仅融汇百家思想,而且具有强烈的个人观。他既古又新,独创方法。俗话说:“无二王不恨其臣”。法律,但恨二王没有法律。”

陆俨少,行书《庐山揽胜》题跋,1980年

用户评论

不识爱人心

陆老师说的太对了,我最近就陷入了社交泥潭,学习效率直线下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雨萌萌

社交确实会占用很多时间,但学习也不能落下,要学会平衡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栀

感觉陆老师说的很现实,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容易被社交绑架!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疯人疯语疯人愿

学习和社交都很重要,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社交过多确实会影响学习,尤其是现在手机那么方便,很容易沉迷其中!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硬

陆老师的观点很深刻,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被社交绑架!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所谓

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社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太认同了,现在社交真的太浪费时间了,要克制!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陆老师说得太对了,要学会拒绝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把时间留给学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眼角有泪°

社交和学习,我更倾向于选择学习!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浪漫罪名

陆老师的观点很现实,现在很多人都在为社交而社交,忘记了学习的意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社交要适度,学习才是关键!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级床震

陆老师的分享太棒了,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兼顾学习和社交!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感觉陆老师说的很有道理,要学会拒绝一些无效社交!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至离别

社交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学习才是根本!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蔚蓝的天空〃没有我的翅膀

要学会自律,控制社交时间,把更多时间留给学习!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纸愁肠。

陆老师的观点很值得思考,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被社交影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留遗憾

社交要适度,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权衡!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业是老师的私生子

现在手机社交太方便了,很容易沉迷其中,要控制时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摇划花蜜的午后

陆老师说得没错,要学会拒绝一些无意义的社交,把时间留给学习!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陆岩老师:社交过多影响学习】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那些年我们学过的课文|柳宗源《小石潭记》 下一篇:观文观志152:柳宗元·小石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