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借秋风大声说话,远离”:余世南《蝉》分析

更新:08-2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这两句诗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名著《蝉》。

欣赏这首诗与李白的诗有点不同,因为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只谈一下背景、创作意图、文本结构、内容和意境。至于这些不太出名的人,我们先来说说诗人。

凌烟阁功臣

“不是借秋风大声说话,远离”:余世南《蝉》分析

有些朋友可能对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蝉》可能研究过,但诗人名气不大,远没有李白、杜甫、王维出名。这对于研究诗歌的人来说不是问题,因为虞世南成就的重点并不是诗歌。除了是隋唐时期的名臣之外,如果概括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他的名字在另一个领域也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书法界,如果不认识余世南,那就是笑话。

唐初主要使用楷书,最著名的是欧阳询。我们通常称其为“燕式”或“欧式”,这是一种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于世南也是书法史上著名的人物。初唐有四位书法大师: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日本学术界将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并称为“初唐书法三大家”。于世南曾拜王羲之第七代高僧孙志庸为师,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真正传承。

“不是借秋风大声说话,远离”:余世南《蝉》分析

虞世南原籍南朝陈朝,历经隋、唐。他是浙江慈溪人,背景非常高。他曾在大学求学,领得古野王、徐陵的精髓。这个徐陵是一位与庾信齐名的南朝文人。他们与他们的父亲于建武、徐钦一起形成了一种诗体,称为“徐于体”,而这正是“工”的含义。 “风格诗”的别称。我们也称其为“齐梁公体诗”,简称“齐梁体”。

因此,于世南的老师是一位宫体诗大师。那么,他的诗是否继承了宫体诗“绚丽多姿,激昂励志”的特点呢?是的,幸运的是,他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余世南的个人经历导致了写作风格的变化。

他的仕途十分丰富。早年曾任陈朝西阳王的幕僚。陈朝灭亡后,他与弟弟于世季进入隋朝首都长安,成为“北雕”,实为灭国之臣。江都事变后,宇文化及杀死了隋炀帝,虞世南跟随他到了聊城。后来宇文化及兵败被杀,被窦建德俘虏。两年后,秦王李世民灭了窦建德,虞世南进入了秦王的宫殿,终于见到了自己真正的主人。他身材矮小,但性格直爽,就像魏征一样敢于出谋划策。加之他的文学才华突出,因此很受李世民的器重。

李世民非常尊重虞世南,后来修建了“灵岩阁”,入阁的二十四位大功臣中,虞世南名列第一。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荣誉,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开国十大元帅的排名。

功成名就了一辈子,就算进入了灵烟阁,也已经无法到达更高的地方了。

但对于虞世南个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很满意。为什么?因为他总是被毁灭。即便是在新朝为官的时候,新皇帝也非常器重他。事实上,随着旧主人的不断灭亡,余世南的心理一次又一次受到打击。这种感觉在余世南的诗中若隐若现。虽然无法表达清楚,但整体的气派和气度是可以感受到的。

清高现寒凉

我们来详细看看这首歌曲《蝉》:

低头喝清露,稀疏的油桐里传来流水声。

之所以大声说话,远离,不是借秋风。

这首诗看起来很像吴爵,唐诗的味道就出来了。因为当时虽然还没有平、尺的概念,但《永明体》已经开始以四声为基础提出格律要求。因此,这首诗的旋律清朗流畅。

我们看内容。

“垂緌饮清露,流桐声。” 緌,读音ru,因为这个字不常用,而且左边的捻旁边也没有简化,所以我们写的时候还是要写原字。古代官帽有两条带子垂下来,称为緌,这里指的是蝉头上的两条触手。 “饮露”,我们今天都知道蝉是靠用嘴刺破树皮吸取汁液而生存的,但古人对此并不清楚。他们认为蝉是靠喝露水而生存的。 “刘翔”指的是蝉的叫声。这两句话描述了蝉的形态。

蝉喝着纯净的露水,它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中传出,飘向远方。

“高声自远,不借秋风”。这里的“借”是“依靠”的意思。声音传得很远,不是因为秋风,而是因为我站得高。

我不需要依靠别人,我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名声远播。这是独立人格的体现。

蝉这样的昆虫,本质上是弱小的生命,并没有被文人重视。蝉作为独立人格的书写是从余世南开始的。随后,骆宾王和李商隐都吟起了蝉。虽趣味不同,但也算是咏物诗中的一个范畴。这得益于于世南写蝉,描绘了一种不依靠别人的力量,也不去阿谀奉承,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的狂妄精神。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借自然,是诗的基础。看似在写蝉,其实每句话都在写我自己。虞世南的这首诗表达了文人独立、高贵的一面,但这种感觉在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或李商隐的《蝉》中找不到。因为这是由于世南的人生经历和背景决定的。

他有高贵的实力,他也想高贵。

秋蝉易悲我

《在狱咏蝉》 主要表达自己被冤屈入狱:“无人信高尚,谁能表心”。骆宾王心胸宽广,无人能怨,诗文失控,纵横,却不低。正是他劈丝时的这一问,充分显露了他的高贵本性,成为千古名言,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李商隐的《蝉》重点表达了他个人事业的失败、生活的坎坷和苦闷:“因高而难饱,怨天尤人”。原本因为生活在高枝上,很难填饱肚子,虽然哀号声不断,却没有人。人们表示同情。因吃不饱而哀号,这是诗人自己生活的反映。由于他的高尚志向和对他人的不满,生活困难,他多方寻求帮助,但没有人关心他。

在《禅禅三绝》中,罗宾王和李商隐的写作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所以很难写出虞世南的“贵气”。因为虞世南的地位不同,所以他的孤傲中透着一种自满的感觉,那就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很高。第四句说秋风。其实到了秋天,蝉基本上就歇业了。这就是为什么秋蝉一般都有一种悲伤、凄凉的气息。但于世南的诗却完全没有那种感觉。那是因为他过着美好的生活。他虽然身为三朝大臣,但三朝君主对他都颇为优待。

他只觉得心里有些凉。我们从这首小诗中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清露”、“稀疏的树木”、“秋风”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余世南心境的冷漠。他虽然才华横溢,自负,但由于身世的缘故,言语中却带着一丝悲凉。

在几代朝代的更迭中,他屡屡背叛旧主。在人生取向上,他可能自认为是一个投降派,所接受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脱离传统观念并放手。他两次被捕,两次国家灭亡,但他仍与胜利者一起继续为官。这对于一个正统学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耻辱。虽然当时还没有强烈的“臣为君死”的观念,但仍然令人不快。

当我们了解余世南时,我们会发现这首小诗不仅高贵,而且还有一种无奈之感在里面。

而这种意在言外、言在诗外的特点,就是唐诗的未来。

余世南笔下的蝉,孤傲、刚直,却又透着一丝苍凉。

用户评论

西瓜贩子

这首诗的意境真是太好了,特别是“不是借秋风大声说话,远离”这句,太有画面感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这首诗里“远离”二字用得妙啊,把蝉的孤独和寂寞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笙

“远离”二字真是点睛之笔,把蝉的清高和不俗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喜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落了♂自己·

“不是借秋风大声说话,远离”这句诗太经典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这首诗真是写尽了蝉的孤寂和高洁,让人深思。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满心狼藉

余世南的这首《蝉》,真是写得妙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败

“远离”二字,体现了蝉的超脱和洒脱,读完这首诗,让人心胸开阔。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晟洛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几妆痕

“借秋风大声说话”这种意象真是太美了,太有画面感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这首诗让我对蝉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蝉是如此的孤独和高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阳

这首诗读起来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感觉蝉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美好。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长裙绿衣

这首诗把蝉的鸣叫写得如此生动,真是让人叹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指尖的阳光丶

余世南这首诗真是写尽了蝉的孤独和悲壮,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请在乎我1秒

这首诗中的蝉,真是让人敬佩,它虽然短暂,却活得如此精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尘埃落定

“远离”二字,体现了蝉的超脱和洒脱,真是让人心生敬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该如此

这首诗真是太美了,让人忍不住反复吟诵。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这首诗让我对蝉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蝉不仅是夏天的象征,也是孤独和高洁的化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怕挣扎

这首诗真是太有哲理了,让人忍不住思考人生的意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無極卍盜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陌繁花丶

余世南真是一个天才诗人,这首诗太美了,太有哲理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是借秋风大声说话,远离”:余世南《蝉》分析】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相信书比没有书要好。”你敢说你理解正确吗? 下一篇:闲读唐诗:“大声活着,说远方,不是因为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