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像
《史记·楚世家》 记载:楚国的祖先来自黄帝的孙子颛顼高阳。高洋的孙子是崇礼、武惠,两兄弟先后继位为皇帝苦霍政。吴惠有孙子六人,季廉最小,姓糜,是楚国的始祖。周文王时期,季廉的后裔被称为万雄。万雄子侍奉文王,早逝。他有一个孙子,名叫熊毅。
楚国开国君熊乙被周成王册封时只是子爵。他参加周天子召集的诸侯会盟时,因爵位低,不被允许坐主席。熊毅在遭受了这次奇耻大辱之后,奋发图强,带领楚国人民“开山开林”,国力逐渐强大。
楚国控制着——铜,这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但不喜欢向皇帝进贡。公元前976年,周昭王季夏亲征楚国。周军沿汉水东岸南下,“汉阳姬”(周王分封楚国北部以姬为主体的一批诸侯)积极配合。中央军攻击猛烈,楚军诱敌深入,主动退入山中,乘势反击。周人“汉水失六师”,全军覆没!周昭王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公元前832年,周宣王命方叔率豫南诸侯攻打楚国。结果是惨败,军队伤亡众多。《史记·周本纪》 有“宣王亡,南国军队被灭”的记载。
路上的蓝色丝线开辟了山林
东周时期,楚国更是让周王头疼不已。楚人向来“不服周朝”,在子爵之位上容忍了三百多年。现在熊统(楚武王,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在位)再也无法忍受了。公元前706年,楚国灭国。隋国虽小,却属于姬姓诸侯国,负责镇守南方。然后他说:“我无罪。”楚曰:“吾为夷人,今诸侯相叛,或互相侵略,或互相残杀,我有甲胄,欲观察中国政治,请王室尊我之名。”熊通表达了参与中原事务的野心,隋侯只好答应。
然而公元前704年,隋侯回信称周桓王不愿升号楚国。熊统听后勃然大怒。于是,熊统将江汉、汉朝诸侯全部招至深庐(湖北钟祥)会盟,并在会上自称“王”。有学者将熊统称王的年份视为“春秋”元年,预示着周朝的分裂。最明显的迹象就是“礼乐崩溃”。
公元前690年,年迈的楚雄通武王在征伐途中去世。其子熊庚继位,是为楚文王。楚文王继位后,从丹阳迁都郢城,开始征服中原。他先后吞并了39个诸侯国,使楚国日益强大。
当然,楚文王不可能每战必胜。有一次,楚文王兵败,狼狈逃回郢都。守城的士兵并没有打开城门。他勃然大怒,正要爆炸,突然想起了一个让他敬畏的人,——。几年前,他想杀掉蔡侯,遭到大臣万全的反对,甚至拿起武器逼迫,文王于是不得不妥协。桓泉道:“我以兵器威胁大王,这是最大的罪过。”于是他砍掉了自己的腿。楚文王感其忠心,命他守城门。
这时,万全在城门口遇见了文王,高高在上地询问胜败。楚文王承认这次战斗失败了。桓权说:“自武王以来,楚军所向披靡,小巴国因武王亲征而失败,这不是可笑吗?”桓权继续道:“黄与霸同罪,若能击败黄,也算是给宗庙一个交代了。”文王知道他的性格,无法强行闯过去,只得转身征服了黄国,然后才回军。
春秋初期,楚国虽然是南方大国,但由于文化落后,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齐国崛起时,楚国已灭奚、邓等国,并北上侵扰蔡国,进而攻打郑国,不断骚扰中原各国。面对楚国的侵略,中原诸侯国纷纷向齐国求助。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鲁、宋、陈、卫等诸侯联军出征,在楚国北大门兴山扎营,气势磅礴。在军队的压力下,一向无所畏惧的楚国感受到了压力,派出使者与齐国谈判。楚成王(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派使者屈完去见齐桓公:“你在北海,我在南海,风马牛不相容。”另外,你现在率军攻打楚国还有什么意义?”
齐国宰相管仲回答说:“昔昭康公命先祖太公说:‘你可以征伐五公九叔,以辅佐王室。’……你做到了。”不向皇室宝茂进贡,使得皇帝的祭品不够用来滤酒取悦神灵,所以我来惩罚你。”管仲批评楚国不尊重礼制,不履行职责,而齐国则有皇帝的权力,可以代表皇帝惩罚违反礼制的诸侯。
卜先群主笔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齐桓公告诉曲完,他正在炫耀自己的甲兵:“此战,谁能抵挡?如此兵力,怎能攻城呢?”曲完针锋相对地说:“齐王若以仁安抚诸侯,谁敢如此?”违?如果齐军动武,楚国就会以防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齐军兵力虽多,恐怕也没什么用!”
在齐国的重重压力和尊周王室的大义之下,楚国最终低头认错,双方建立了昭陵联盟。这次联盟有效地阻挡了楚国觊觎中原的野心。事实上,齐国和楚国最终并没有交战。这是因为两个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击败对方。
还是楚成王时期,公元前633年,强大的楚军对宋朝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宋朝危难,急忙向晋文公求助。晋文公整顿战备后,于公元前632年率军与楚军作战。双方在城浦激战。
晋楚交战前五年,被流放的晋国太子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礼遇。重耳向楚成王许诺:“如果他有幸即位,日后两国交战,他将为楚军退兵。” 。 “城濮之战,晋文公兑现了诺言,率军退了九十里。楚将子玉不顾楚成王的警告,率军挺进。晋军两翼全歼,楚军则一败涂地。”这是晋国霸业的开始。
重耳流放图片
楚国从未放弃过对中原的向往和追求,只是追求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春秋之初,楚国在中原诸侯国眼中是南方蛮夷,楚国也对中原诸侯国所推崇的礼法不屑一顾。然而,在北进屡屡受挫后,楚国意识到,除了武力之外,还必须向中原礼乐文化靠拢。
到了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楚文化已经巧妙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中华文化进入荆楚大地,中原的霸权政治也让年轻的楚庄王跃跃欲试。公元前606年,一代霸王楚庄王在东周边境举行军事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老来教书。楚庄王问他周鼎的重要性。
公元前598年,陈国发生内乱。夏正树杀了陈灵公。楚庄王率领诸侯攻打陈国,对陈国说:“不用担心,我只是要伐蜀而已。”灭蜀后,置陈郡,管辖该地区。陈碧荷.申叔遣诸使归,却不贺。
庄王问他为什么,他说:“有句话说,牛被赶到别人的田里,田主就把牛抢走。如果你去那里,你就有罪,但如果你把牛抢走,现在大王视征叔为盗贼弑君,征募诸侯,以义攻之,以利其土,何必令全国如此?所以没有祝贺吗?”
”庄王曰:“好。他迎陈灵公武王入晋,立他为成公。孔子读完楚国的历史,回到陈国,说:“楚庄王好啊!他鄙视千乘之国,而重视一言。”
庄王灭了蜡烛,大喜。
公元前597年,楚国与晋国为了争夺霸权,发动了毕之战。战前,晋清世会极力主张避免与楚军交战。在他眼中,楚王楚庄王早已摆脱了野蛮,成为一个“有德、有刑、政有、有时、有从、有礼”的人。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观念,与中原人没有什么区别。碧之战,金军大败,失去了优势。
《春秋公羊传》记载了楚庄王攻郑弃郑,与晋军作战,击败晋军然后让晋军安全撤退的过程。这证明楚庄王能够尊礼义义,在文明道德上远远优于晋人。他称赞楚王有礼,却批评夏金。
公元前589年,楚国与鲁、秦、宋、陈、魏、郑、齐、曹等中原诸侯结盟。这次联盟证实了楚国的统治地位。自西周春秋以来一直被视为蛮夷的楚国,终于成为中原诸侯承认的霸主。楚国称霸的过程展示了其从蛮夷到华夏的转变。
晋国不愿意失去霸权。经过多年的休整,晋国于公元前575年向楚国发起挑战。两国再次争霸。双方主力在鄢陵较量。鄢陵之战,金国最终取得胜利,再次成为中原霸主。但楚国并没有受到重创,国力依然强大,始终对晋国虎视眈眈。
晋楚军剿匪同盟
鄢陵之战三十年后(公元前546年),应宋大臣项旭之邀,晋、楚、郑、宋、卫、曹十四诸侯国代表在睢阳会面商议。这次会议被称为灭军会议。会议同意停止两国之间的战争,让晋、楚两国成为共同的霸主。这次灭兵会,是晋楚两个霸主诸侯国第一次在同一个会议上被尊为霸主。同时,这也是两个强大的诸侯国相互妥协后的一次会面。
历史学界将“歼兵会”定为春秋中期的结束。这次春秋时期著名的大规模和会,是以晋楚为中心核心的南北战线冲突而召开的。几百年来,他们频繁地战斗,直到对方筋疲力尽。他们成功地减轻了国际战争的威胁。从此,晋楚之间四十年没有发生战争。南北国际力量的盛衰停止,暂时出现平衡的局面。
春秋末期,中国历史的主轴已经从中原和长江中游转移到长江下游,这是一个重大变化。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右岸的吴国如旭日般升起,它的光芒完全遮蔽了先进强国。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足十岁的楚昭王(公元前516年至公元前489年在位)继位。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楚功英雄伍子胥、军事圣人孙武的率领下,直捣楚国腹地,攻克楚国都城郢城而归。
遭受如此大的打击后,楚国向秦国寻求帮助,以维持国家的元气。国家实力一下子陷入低谷,但很快又恢复了过来。楚昭王后期,开始恢复向中原扩张的趋势,因此被称为中兴之主。
《春秋二胥》 伍子胥复楚,沈包胥复楚
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32年)即位后,重用子熙、子期、子路等人,改革政治,安息民生,发展生产,使楚国迅速恢复。先后灭掉陈、蔡、齐,将楚国的版图扩展到东海、淮海、泗水。楚国占领了今天的湖北,以及河南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和安徽、陕西东南角、江苏西北部和山东部分地区。是战国前期和中期面积最大的国家。
楚哀王(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81年)即位时,国内外形势已与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时相去甚远。国力低迷,军队虽多,但战斗力不强。他继位后,楚国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损失兵力和领土。楚哀王只得用重礼贿赂秦国,并在秦国的帮助下与魏、赵、韩讲和。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吴起的到来对于楚哀王来说就像是上天的恩赐。楚哀王感觉自己如获至宝。初到楚国,吴起被任命为万寿,一年后升任令尹,主持楚国变法。
《史记》描述了他如何在楚国实现他的政治军事抱负:“楚王哀悼贤人,到了之后,看顾楚国。他明白法律,判断命令,捐献官员。” “吾欲强兵,破蚩之言,故南平百越,北攻陈蔡,但可惜的是,变法刚刚开始,楚哀王就去世了,变法失败。楚国旧势力重新崛起,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手中。赵、景、屈等贵族的统治,官场并没有真正改善。
吴起临终前,曾计划消灭所有政敌。
战国中期,楚哀王之孙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随着公元前334年越国的灭亡而达到鼎盛。下一代楚怀王时期(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繁荣衰落。楚怀王刚即位的时候,楚国是当时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最强的国家,但秦国的崛起更加强大。
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诸侯立楚怀王为帅,东西向攻秦。楚怀王名声大振,成为继魏惠王之后的又一霸主。但由于各国意图不同,统一被秦打破。此时,天下形成齐、楚、秦三大强国,齐楚结盟。
为了破坏齐楚同盟,公元前313年,秦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楚怀王。如果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将提供六百里土地进行贸易。上虞之地是秦国进攻中原的门户之一。它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楚怀王经不住诱惑,迫不及待地与齐国断交。但当楚国使者前去领地时,张仪说他与楚怀王约定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闻讯大怒,起兵伐秦。
秦军分三路出兵反攻,由名将椿里疾、甘茂和张仪的得力助手魏章率领,由张仪负责。魏章在丹阳(今河南南阳西夏淡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斩杀八万人。后与甘茂率军,攻陷楚汉中六百里,置汉中郡。
《诅楚文》拓片
北宋时期,在陕西、甘肃发现了三处石刻,编号为《诅楚文》。这是秦惠文王在秦楚交战前祭祀神灵、诅咒楚王、祈求胜利的石刻。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中了与秦昭襄王结盟的圈套,被扣押。幸好太子及时继位,为庆襄王,结束了秦国大规模的敲诈勒索、恐吓阴谋。然而,怀王最终因此无法回国而死。秦、楚断交。楚人怜悯楚怀王,各国诸侯则认为秦国没有人道。
楚怀王的愚昧与一个皇室成员的忠诚、爱国、正义感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古今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多次劝怀王不要被秦国愚弄,结果却被流放。在他的流浪过程中,他完成了忧国忧民、彻底反映社会矛盾真实面貌的不朽巨著《离骚》。
继任的庆襄王(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3年在位)不想为父亲报仇。相反,他在秦国的威逼利诱下,于公元前292年迎娶了秦国的新娘,秦国与楚国再次和好。公元前285年,楚庆襄王与秦昭王在万邑友好会面,商议议和联姻。公元前283年,楚庆襄王与秦昭王在燕邑友好会面;同年秋,楚庆襄王与秦昭王在穰邑再次会面。此时的楚国彻底失去了七百年的进取气势,屈服于秦国的淫欲势力,欺骗了自己,麻木了自己,彻底失去了进取精神和耻辱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公元前280年,秦国攻打楚国。楚军大败,将楚国的上庸、汉北地区割让给秦国。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军攻楚,攻陷楚国西陵(今湖北宜昌)。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再次率军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烧毁了楚国先祖坟墓夷陵。楚庆襄王军溃不成军。他退守东北,防守成都(今河南淮阳),并迁都成都。屈原在流亡途中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投湖南汨罗江自尽。
公元前253年,庆襄王之子考烈王时代,都城再次东迁至钜阳(今安徽省太和县)。公元前249年,鲁国灭亡。公元前241年,第三次都城东迁至淮河南岸的寿。春天(今安徽寿县),全国虽极力振作,但也只是夕阳余晖。
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楚,被项羽的祖父项燕击败。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倾吐全国兵力。以王建为将,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于是调集全部兵力进攻秦军。以项燕为主将,准备决一死战。王健趁势采取坚守方针,避其锋芒。楚军多次挑战,但秦军始终没有出面,两军长期相持。楚军认为秦军将长期驻扎在新占领的领土上,于是撤兵向东返回。王翦伺机起兵追击,命猛士为先锋,奇袭楚军。楚军措手不及,仓促出战,结果大败。项燕兵败自杀,楚国灭亡。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早在楚怀王亡于秦时,楚南宫就说:“楚虽有三户,秦若灭,楚必亡”。这是后来的故事了。
姚大中《中国史》,华夏出版社
【屈原为何绝望投江自尽?只因楚国七百年的辉煌与梦想被白起击碎】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屈原投江,真是令人心痛,七百年的辉煌梦想,被白起一击击碎,太惨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起太狠了!楚国几百年的基业就这样毁了,屈原的绝望可以理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个标题,我突然对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他一定很绝望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起,真是楚国的噩梦,把屈原逼到如此地步,可悲可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才华和爱国情怀,最终都化作了绝望的泪水,令人惋惜。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楚国的七百年辉煌,在白起的铁蹄下,化为了泡影,屈原的心碎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起击碎了楚国的梦想,也击碎了屈原的希望,他选择用生命来抗议。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投江,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对楚国命运的悲痛抗议。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的悲剧,总让人唏嘘不已,屈原的绝望,是时代的悲哀。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起太残忍了,不仅灭了楚国,还让屈原如此绝望,令人不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才华和爱国情怀,在白起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令人心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投江,是对他自己,也是对楚国的悲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起的战功,是建立在无数人的鲜血和绝望之上,令人不寒而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投江,是对他自己,也是对楚国命运的抗议。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着这个标题,脑海里浮现出屈原绝望的面容,令人难以忘怀。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投江,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起,是楚国的噩梦,也是屈原的噩梦,他的一生都笼罩在绝望之中。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悲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起,是一个冷血的将军,他击碎了楚国的梦想,也击碎了屈原的希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屈原的投江,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