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本期我要讲的那首诗也是如此。诗名《山中寡妇》,出自唐代穷才子杜荀鹤之手。杜荀鹤在唐代并不出名,但这首诗却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学教材,可见许多教育专家对它的高度推崇。但在古代,这首诗却被斥为无用。如果我们看一下一些评论,我们就会明白:
宋代学者吴轲:直言不讳地说,是一丝贫穷和悲哀,所以是卑鄙的。
元代文人方回:最后一句好像是个笑话,但又不一样。
明末学者吴乔说:“采摘野菜、根茎来烹调,是极其可笑的”。
那么这首连古代著名作家都瞧不起的古诗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山中寡妇》
夫守蓬卯,因兵卒,衣服、鬓被烧毁。
桑树废弃后,仍纳税,田荒后,仍采苗。
有时采野菜、根煮,用树叶旋柴做饭。
山再深,也难免徭役。
杜荀鹤半生清贫,是名副其实的清贫之才。他写诗时总是模仿杜甫,是一位颇有个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认为写诗要像杜甫那样,朴实自然,不要无谓的呻吟。可惜他从杜甫那里学到的只是皮毛。他虽然写了很多慈悲的作品,但都是肤浅的,不为名家所推崇。这首诗是专门写给山里寡妇的。唐朝末年,朝廷连年征战。诗中这样的可怜女子,当时随处可见,但很少有人愿意将她们写进诗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杜荀鹤确实很像杜甫。他不但敢写,而且还切题。
诗的第一联描写了女子的住所和服饰。丈夫走后,她一个人留在小屋里。她穿着亚麻衣服,头发枯黄。诗人没有用“住”字,而是用“守”字,因为这是她的家,她不仅要承受生活的艰辛,还要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
第二联更令人痛心。丈夫走后,家里的桑树都枯萎了,田地也早已荒芜无人耕种。但朝廷仍对她征收丝绸税和青苗税。颈联描述了女子的日常生活。她吃从山上挖的野菜,烧从山上砍来的柴火。最后联,诗人用十分悲愤的语气哀叹道:无论深入大山,都逃不过征兵。
【才子为山中寡妇写诗,被古人斥为无用,却被选入中学课本】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诗写的真好啊,满满的深情,古人不懂欣赏,现在中学生都能懂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才子写诗为寡妇,这情节很浪漫啊,可惜被古人说无用,现在却被选入课本了,感觉有点讽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是世事无常,古人觉得无用的东西,现在却成了教材,看来时代的眼光不一样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诗真的很有感情,难怪会被选入教材,虽然古人觉得无用,但真正的美是不会被埋没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不懂欣赏,这诗写的真好,充满了情感,让人感动。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太功利了,只看重诗歌的实用价值,却忽略了诗歌的艺术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诗歌充满了浪漫气息,让人想起爱情,难怪会被选入教材。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才子为寡妇写诗,这是一种真情流露,却被古人说无用,真是可惜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很有艺术性,难怪会被选入教材,古人真是太不懂欣赏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读起来让人感动,也让人反思,古人眼光太狭隘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是时代的眼光不一样了,古人觉得无用,现在却被选入教材,看来美的定义一直在变。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写得真好,充满了情感和艺术性,难怪会被选入教材。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太功利了,只看重诗歌的实用价值,却忽略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艺术性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难怪会被选入教材。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感情很真挚,读起来让人感动,难怪会被选入教材。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人太注重实用价值了,这首诗虽然没有实用价值,但却充满了艺术性,所以被选入教材。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让人感动,难怪会被选入教材,古人眼光太局限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高,充满了感情,难怪会被选入教材,古人真是太不懂欣赏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时代的眼光一直在变,这首诗虽然被古人斥为无用,但现在却被选入教材,说明艺术价值才是永恒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充满了浪漫色彩,让人感动,难怪会被选入教材,古人真是太不懂欣赏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