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过,白草破地,八月漫天白雪。
忽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帘,狐裘不暖锦被薄。
将领的角弓无法驾驭,侍卫的铁衣冰冷难受。
茫茫大海上覆盖着数百丈的冰,万里之外阴云凝结。
中国军队为归来的客人准备酒水,弹琴、琵琶、琵琶、笛子。
暮雪纷纷落在营门上,红旗被风吹翻,霜冻翻不倒。
我在轮台东门送你。你离开的时候,去天山的路已经被雪覆盖了。
蜿蜒的山道上看不到你的身影,为马匹在雪地上方的天空中行走留下了空间。
——唐/岑参/白雪歌送吴法官回京
边塞诗一直是老小说中我的最爱。他们雄伟、英勇。每当我心情郁闷的时候,读完它们我就会恍然大悟。边塞诗人大多长期在边塞战斗、生活。他们对边境的风景有着独特的情感,对军人和人民的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风雪和严寒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岑参出生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之际。他见证了开元王朝的强盛,也经历过安史之乱。他在边塞服役了六年多。在几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中,他独树一帜,以古风着称。古话说,寸短则险,寸长则强。其实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诗歌。王昌龄的七言铿锵有力,高度凝练,切中要害,岑参的古体长诗雄辩,布局写意。就像一幅国画长卷,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以前写过很多告别诗,大部分都是感情深厚、缠绵悱恻、悲伤的。如果在边塞诗中加上一首送别诗,会是什么样子?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给出了答案。边塞诗人的送别诗自然不同。吴法官是谁?他是岑参的前任,这意味着岑参要接替他的位置,而吴判官则可以回到京城。
对于戍边的战士们来说,内心有一种矛盾的情结。一方面,他们是回到家乡的渴望,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离开边疆和战友。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他们总是想着什么时候。回到家,即使到了回家的时间,仍然恋恋不舍,甚至放声大哭。这不是虚伪,也不是假装。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情感。
这就是为什么在告别边塞的时候,离去的一方本应该是非常高兴和高兴的,但是他们却并不高兴。这是岑参第二次前往边塞服役。他也经历过这样的矛盾心理,所以他很关心吴。法官,虽然他们交往的时间只有十天左右,但他很能理解这种感觉,这也是这首诗如此深刻的原因。
诗的开头是对边塞风光的描写,而且是从小点开始的。白草是西北地区的植物。它非常灵活。只有经历霜雪之后才会变脆。北风一吹,连小草都变脆了。由于八月开始下雪,坚韧的白草被折断了。雪有多大?这里的比喻历来被誉为描述性句子。春风催梨花,形容北风带来大雪。这是岑参写作的一大特色!这也变相说明,边防官兵对于八月下雪这样的怪事已经习以为常,看雪景就像赏花一样。
其实谁都知道,边境的严寒是最痛苦的。许多士兵因为严寒而生病了。上述乐观情绪并不能掩盖这一事实。于是,在接下来的四句中,岑参一改文笔,描写了边境的严寒。苦寒直接告诉大家,风雪经常吹进房间,即使穿着狐皮锦被,还是感觉冷,更何况狐皮锦被呢?将军的角弓冷得拉不开,侍卫的铠甲冷得穿不了。这是心理与生活矛盾的体现,也是边防军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忽然,岑参的笔迹再次一变,回到了告别宴会上。帐篷外,辽阔的沙漠绵延万里都被冰封,灰色的天空上布满了万千阴云。为何阴云密布?因为是告别,即使是回京这样的好事,但由于心中的不舍,宴会上依然充满了悲伤。连演奏的乐器都是少数民族乐器,因为连京城都有这些乐器,但再听,绝对不是现在的味道。
终于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吴法官被送出军营时,正值大雪纷飞,军中的红旗在白色的世界里显得格外醒目。这其实是写当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回头看。而这面醒目的红旗,清晰地指引着方向,因为岑参经历过,所以他知道这样的情况,也提前预设了这样的场景,但所有人都忽略了。
最终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看着吴法官在大雪中沿着山路离开。之前的一切都是根据他的亲身经历预设的,吴法官确实知道该怎么做。和你预想的一样吗?这已经不为人知了。他已经走了很远,风雪也渐渐停了,山路也拐弯了。下一次,或许就是他自己的离开。
这就是这首告别诗的特别之处。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首告别诗,但里面却充满了我自己的内心独白。它写的是我自己的经历,我自己的心理活动,我的所见所闻。毕竟,吴法官刚刚交接完工作,和他相处了几天,但并不算深厚的友谊。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我们就只能通过自己来判断别人。不假思索,我们无意中创作出了如此精彩的作品,就连诗人杜甫也忍不住赞叹不已。
—— 老文(文君毅) —— 老文诗
【一篇老文章说,在诗山里转身就找不到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