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也是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地。莒溪孔氏祠堂与山东曲阜、浙江衢州孔氏祠堂并列为全国三大孔氏祠堂。正如陆游诗中所描述的那样,磐安是一片“深闺中无人不知”的宝地,钟声优美,人杰地灵。 (拍摄于浙江磐安。)
磐安县巨溪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据史书记载: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南下侵占山东,曲阜孔林遭受军祸。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大理寺判官孔若均及其子孔端恭等人跟随高宗南渡至台州章安镇。孔端恭听说其弟燕圣公端佑已定居衢州(后称衢州南孔),遂辞官赴衢相会。
前往莒溪时,孔若均因路途遥远不幸病逝。孔端将父亲葬于金钟山,并在墓前种下一棵从曲阜祖庙带来的柏树。当他背着树时,他说:“凡是土壤生根的地方,就是我孔家的新址!”端公公见莒溪山高,民风淳朴,又是隐居胜地,便在此居住,繁衍兴业。学校,教育你的邻居。从此,孔氏后裔繁衍生息,形成了现在的巨溪村,成为梧州南孔的文化中心。
孔家祠堂位于莒溪河南岸,整个村子的中心。坐南朝北,遥望金钟山。大门上有一块古老的木匾,上面写着“孔氏家庙”。走进孔家庙,殿内有一块金色大匾,上面清楚地写着“永恒之师”。估计也只有孔家庙才能买得起这样的牌匾了。
家庙整个建筑贯穿中轴线,由门楼、戏台、前殿、走廊、两个小天井、后殿组成。门楼采用三柱隧道式结构,戏台为楼阁式结构,前厅、后厅为五开间提梁式与隧道式结构相结合,小天井铺有鹅卵石。
走进庭院深处,中间有一尊孔子雕像,两侧是孔若均及其子孔端恭的雕像。孔子雕像上方有一块匾额,上书“如在”。寓意孔子精神永垂不朽。牌匾上只有两个字,没有签名。匾下柱上有一副对联:脉有真传,尼山为燕山毓秀发祥地;尼山、泗水在曲阜,燕山、妫水在巨溪村。它们面对面,意味着两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殿梁上雕有两条龙戏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龙是皇室的特殊象征,一般住宅忌讳使用龙。但用在这里,足见孔氏家庙的地位。
孔子后裔的住宅,以孔庙为轴线,散布在莒溪两岸。现在我们看到的民居大多建于清朝、民国时期。砖木结构,石墙,黑瓦,鹅卵石小路,装饰很少。称为门厅。
巨溪村现有18个门厅,加上历史悠久的九思堂、松竹美堂、宋代古井等,将整个村落装点得典雅而有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巨溪村的房屋与全国所有的房屋不同,都是坐北朝南。这和孔氏家庙的朝向是一样的,代表着对北方家乡的思念,但我想一定还有更深的含义。
走在村里的石阶上,我想起孔若均、孔端恭父子从台州告别宋高宗北上时,前途一片黯淡。他们被金兵追杀,生命结束了。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是悲伤和痛苦的,是一种绝望和狼狈的状态。不过,孔家人并没有气馁。定居莒溪后,他们艰苦奋斗,坚持诗书传家,耕耘读书,休养生息,复兴和发扬家风。
当时的孔若君是孔子的第四十七代孙。现在他有第75代孙子。孔氏后裔多达2万人,遍布全国。如今的古村落还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村里只能遇到一些老人。在我看来,对于孔氏子孙来说,这个古老的村庄就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精神根。
【“虽有山水无路,又一村柳暗花明”。原来是这样说的】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原来是这样说的!这句诗真的是太美了,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有山水无路,又一村柳暗花明,这句诗太经典了,读完感觉豁然开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这句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想到是“又一村柳暗花明”,涨知识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的意境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未知的风景。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这句诗的顺序是这样,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真的是太有哲理了,让人忍不住深思。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固定词组,没想到还能这样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的意境真的是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未知的风景。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是这样说的!这句诗真的是太美了,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这句诗的顺序不一样,但是意思却是一样的,都是表达了柳暗花明的意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真的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思考人生的哲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的意境真的是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未知的风景。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是这样说的!这句诗真的是太美了,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真的是太有哲理了,让人忍不住深思。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的意境真的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未知的风景。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的顺序有点颠覆我的认知,不过也别有一番风味。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真的是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未知的风景。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真的是太有哲理了,让人忍不住深思。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的意境真的是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未知的风景。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真的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思考人生的哲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