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弯弯
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久游异域、思念故乡的感伤诗篇。只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直击人心,共鸣沧桑的叹息,触动失落的乡愁。
有多少人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背诵着“小伙子离家归来,土音不变,头发凋零”。有多少人在启蒙之初就念叨着“薄叶不知谁剪,二月春风似剪刀”。
感情往往是从离开家乡长途跋涉的那一刻起,才触动人心的。人们往往是在远离家乡很久之后才会梦见自己的家乡。贺知章也不例外。
他在自学考试中获得状元,告别家乡,开始了仕途生涯。当两鬓的头发都白了的时候,他就光荣地回到了家乡。贺知章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年了。
从我们分别的那天起,对你的思念就已经扎根了。
贺知章也没想到,回乡的路会如此漫长,他的余生也将一去不复返。
赴京漂泊,仕途顺遂
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珍,晚年自号“司命匡克”。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武则天正圣元年(695年),36岁的贺知章进京赶考。他赢得了第一轮比赛并一鸣惊人。他成功夺得当年金榜第一名,也是浙江省历史记录第一名。
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容易参加。不知有多少读书人屡次落榜,长期困于考场,如常俭、洛隐、赵固;韩愈、孟郊等。
贺知章运气真好,过五关斩六将,冲破重重重围,脱颖而出,挥起了胜利的旗帜。
科举的成功,标志着他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命运的走向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踏上北京之路,共创美好未来。贺知章离开家的那天,他并不知道他的漂泊会持续一生。
初获国子四门博士学位,后又获太常博士学位。又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晋升三品太子客、银庆光禄大夫,兼秘书长。这一年,贺知章八十岁了。
当官达到这种顺从程度的人,已经是少数中的少数了。人们说贺知章是唐代最幸福的诗人,这话一点也不假。
与同时代不成功的文人相比,贺知章是相当幸运的。他没有经历过李白的失意,无法理解杜甫的痛苦,更不知道孟浩然的不易。
贺知章独特的生活和官风让他即使身处漩涡中心也能保护自己。
他并不是神童,已经在位近40年了,但中年人的稳重和智慧对他来说是优势。
尽管他官职不高,多年不活动,但在七八品的文官中却长期默默无闻。但这个世界的稳定有时也是一件幸事。
当唐玄宗继位后,朝堂的动乱结束了,盛唐的开元时代也为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何老的传奇不仅如此,还在于他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后,能够毫发无伤地逃脱,并在功成名就时带着崇高的声誉回国。
故乡隔山,世事茫茫
在北京几十年,贺知章的仕途一帆风顺。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天赋和本性,也源于他隐藏锋芒、懂得潜伏的能力。
当然,这离不开生活中两位贵人的帮助,那就是唐朝宰相吕象贤和张说。更重要的是他深得皇帝的宠爱,非常珍惜他的才华。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何先生的仕途一帆风顺。即使前半生没有升职,但也过得衣食无忧。
在“伴君如伴虎”的岁月里,他凭借丰富的阅历看清形势、了解世情、深谙人情,才能够单枪匹马应对危机。官场中的勾心斗角。
萍萍的仕途人人羡慕,以诗、书、文闻名。这样的贺知章堪称人生赢家。
他习惯了白天戴着厚厚的面具,与复杂的人世打交道。然而,夜深人静的时候,贺知章依然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对他来说,家乡情结是一种温暖的安慰,也是一种不变的等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乡的面貌却越来越模糊。
是因为名誉的制约,还是因为生计的无奈,是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还是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法自拔。
他一直想回去,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无情的岁月无声无息地流逝,让客人的容颜逐渐衰老。
狂客饮者,知交众多
贺知章在官场已经五十多年了。他在北京扎根,拥有豪宅、大院、宝马。
忙碌的时候坚守工作,空闲的时候喝酒交朋友,你的生活就会平静、安逸、滋润、幸福极了。
因此,尽管远离故乡,但庆幸的是,贺知章在京城的生活并不孤单。
与“草圣”张旭是好朋友。两人经常边喝酒边切磋书法,写得狂放不羁。
其诗文蜚声长安。中宗神龙年间,他与张若虚、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秀才”。
他还有一个朋友,名叫李白。两人的故事发生在公元742年。
这一年,贺知章84岁高龄,名满天下。 41岁时,李白被玄宗征召,只身来到长安。
两人见面后,李白赠送了一首诗《蜀道难》。贺知章看完非常高兴,当即给李白起了个绰号——“流仙”。
两人都爱喝酒,经常一起喝酒。
有一次,贺知章带李白出去喝酒。付钱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没钱,就当场摘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来付酒水费。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
后来贺知章病逝后,李白闻讯悲痛万分。
回忆往事,何先生对他十分赞赏和推荐。这种恩情,值得铭记一生。想起我们举杯共饮的美好时光,我不禁泪流满面,于是我写下了《对酒忆贺监诗序》一首诗来表达哀悼:
思明游客疯狂,心情浪漫。
我们在长安见面时,他称我为仙人。
金龟换了喝酒的地方,毛巾却沾满了泪水。
想到这里就如梦境一般,令人心痛不已。
无限荣光,告老还乡
有多少人选择漂泊,只因故乡容不下灵魂,异乡容不下肉体。
贺知章则不然,他的灵魂可以得到妥善安置,他的身体也不需要担心。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非常幸福。
然而,无论事情多么美好,他始终是一个心系故土的漂泊异乡。
乡村情怀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回到家乡一直是他的强烈愿望。
天宝三年(744年),唐朝的盛世已显出末日的余辉。浮华的表面掩盖不了诸多危机。
唐玄宗忽视朝政,偏袒杨玉环。李林甫独揽大权,给朝廷带来混乱。安禄山深受宠爱,羽翼渐长。
这一年,86岁的贺知章病重。病愈后,他辞去唐玄宗的职务,回到家乡银镜湖。
唐玄宗同意了,并下旨在京城东门搭起帐篷,为心爱的大臣们在文坛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
玄宗设宴宴请,宾客赋诗送别。集结成册,玄宗作序。这样的礼遇是前所未有的。
最有权势、最有才华的人士齐聚这里,为退休的何先生送行。贺知章身穿皇家羽袍,郑重地向前来送行的宾客们告别。
贺知章为官数十载,为人豁达、朴实。大器晚成的处境,让他多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少了一些对名利的狂热追求。
因而,他以“器识轻淡,心性温和,神清气爽,学识丰富,才华横溢”而受到人们的尊崇。
《送贺知章归四明》是玄宗对贺知章品质的赞誉:
他生前入道,晚年辞官时,竟然还拿出了一根簪子。
不惜有德,就如一颗高尚的心。
秘钥在世间找到,秘密却散落在外面。
唯有青门送别,群臣悲痛万分。
当时供奉于国子监的李白也曾为故友《送贺宾客归越》写过一首诗:
镜湖流水碧波荡漾,不少疯狂的游客回到船上尽情享受。
若山阴士人相见,应写“黄亭作白鹅”。
少小离家,久客才归
一个久居异乡的游子沿着故乡回到江南故乡。
贺知章拖着虚弱的身体沿着坎坷不平的路走,脚终于踏上了熟悉的土地。
五十年的分别,那么多的沧桑,那么多的暮色,桑榆已经晚了,可乡音却依然未变。
没想到,当他久别重来时,村口的几个小孩都笑着看着他,问他客人在哪里。
孩子们无心,诗人却有心。刹那间,他强烈地感觉到:流水还在,故人不在,曾经所熟悉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他在家乡成了陌生人……
贺知章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歌《回乡偶书》:
当年轻人离开家,他的哥哥回到家时,他的当地发音没有改变,两鬓的头发也褪了色。
不认识的孩子们笑着问客人是哪里人。
离开家乡多年,他突然发现家乡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了。他想见的儿时玩伴,早已变成了村头的一座低矮坟墓。
只有镜湖还是原来的样子。虽然离开镜湖几十年了,但春风荡漾的镜湖碧水依然美丽如初。
贺知章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在镜湖畔的故居过着平静的生活。心中积攒了大半生的浑浊,似乎都被镜湖的波涛冲走了。
独自站在镜湖,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他给镜湖留下了温柔的依恋和真挚的感情:
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最近又忙于与人交往。
唯门前明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波。
贺知章一生都在思念家乡。好不容易回来之后,他并没有机会在家乡呆太久。
由于年老多病,回到家乡后健康状况恶化,不久便安详离世。
贺知章生于公元659年,卒于公元744年。他一生生活在唐朝太平盛世之中。他死后十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但他却已经平安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这个漂泊了大半辈子的游子,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里休憩,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根……
【贺知章:在回家乡的路上,我走开了我的余生。】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好有诗意啊!感觉贺知章在回家乡的路上,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这才是生命的真谛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话太美了,让人忍不住想读他的诗,去感受他那份归乡的喜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家乡,走开了余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安宁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贺知章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句话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家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渴望,贺知章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路口,该何去何从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太经典了,值得反复品味。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家乡,也是一种回归,回归本真,回归自我。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句诗,心中充满了感动,贺知章的洒脱让人敬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家乡,是人生的另一种开始,充满了无限可能。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贺知章的这句诗,充满了哲理,值得我们深思。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让我对贺知章的人生充满了好奇,想去了解更多。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都需要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回家乡,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诗太感人,让我对贺知章的人生充满了敬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家乡,也许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贺知章的这句诗,道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感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生苦短,何必执着,回家乡,享受余生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句话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家乡,是一种回归,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新的开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贺知章的这句诗,充满了生命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