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无意中读到了明代杭州才女冯小青的千古绝唱:
“别听冷雨透过幽窗,
点灯看牡丹亭。
世界上还有为我疯狂的人
难道只有小青一个人伤心吗?”
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尤其是最后一句:“伤心的不只是小青。”我久久不能忘怀,这辈子都难以忘怀,哪怕我患有老年痴呆症。
这些年来,每当我一个人住在小房间里,回首往事,无数悲伤的事情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像床单一样绞着我的心,绞出无限的苦涩,“悲伤的只有小青吗?”这首诗立即从我的心底浮现出来。出来给了我片刻的心灵平静。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道悲伤是什么感觉。我读到:“白发长三千尺,愁如长绳长。”“问君能有几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只觉得描述的很生动,由衷地敬佩古代诗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我从来没有同理心。我只欣赏作为文学对象的悲伤的心理现象,而从不以为忧愁确实存在,万里长而重,“秋风雨愁,实能杀人”。
我想冯小青年轻时是被爱情所背负的,长大后是一个商业女性。 《牡丹亭》这首歌唤起了他无限的悲伤和悲伤,让他无法控制、无法释怀。最终,他“屈服于悲痛”,生命定格在十八岁的青春。现代医学可能将其解释为抑郁症,但数百年来人们却将其视为一个凄美的文学传奇。
我曾经不理解冯小青对“伤心分手”的执念。直到进入社会,从工作到感情,他遭受了很多打击,尤其是不识江湖深浅,经常淹死在同一条河里。体验一下欣喜若狂和心碎的感觉。 “蓝色的水中拍下了我瘦弱的身影。你可怜我,我也可怜你。”但重新开始生活是不可能的。当我回头看时,已经是一百年前了。镜中的黑发早已化为霜,大半辈子已悄然从指尖溜走。 “尘中香花已尽,夜梳头厌烦”。事不同了,人也不同了,一切都结束了。我想说是时候停下来了,但是我想说是时候停下来了,但是我说这是一个凉爽的秋天。其中的悲伤、痛苦、凄凉是外人无法解释的。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悲伤的只有小青”常常成为我的安慰。人生就是一部悲伤的历史。事情出了问题,但你不能和人说两次。想想这个世界,和我一样疯狂的人不只千千万万,为我疯狂的人也不只千千万万。多么奇怪的友谊?坐于悲城,白发三千尺,何须郁闷悲凉?
于是,月光下,雨窗前,我想象着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旅人正在与命运抗争。如果不是我一个人面对人生的迷茫、悲伤和痛苦,我的悲伤就会像冰晶一样融化。
“伤心的不只是小青。”本来是极其悲伤的表情,最后却对我用了相反的方向,变成了安慰的表情。是我亵渎了冯小青的感情,还是生活本来就该如此?
【难道只有小青一个人伤心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