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的话题是关于《古诗十九首》为何是《诗十九首》的猜测。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玉雕人物及底部铭文。资料图片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数字
一般来说,诗人写诗,是想写就写,想停就停。没有固定的数字。刘邦写下《大风歌》:“狂风大作,云彩飞扬,强者归乡,勇士镇守四方!”短短三句话,就体现了乱世豪强的嚣张气焰,痞子富贵还乡。小人得意,写得淋漓尽致,第二章、第三章就不用写了。真正堪称“天宗英雄之作”(《文心雕龙》卷9 《时序》)。又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口气写了315首诗。为什么不继续写呢?他说:“念完后,国气不灵,千言万语都变绿了,忽然停笔,一言不发,礼敬《天台经》七卷。”他写下了所有的国家精神,不得不改用“无字的语言”。 “唯一的方法”。
然而,发自内心、发自肺腑,似乎只是文学艺术的一方面。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最本质的一个方面。诗虽遥远,但诗人无论是在时间的维度上,还是在空间的格局上,都与那个时代的万千生灵融为一体。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这一体裁,能够感动人心、警醒世人,其外在形式也是原因之一。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到明清民歌,都有特定的形式存在,至少成熟规范的诗歌一直都是这样。
至于诗歌的形式,除了每部作品本身之外,当多部作品组合成“诗组”时,有时也有一些对章节数量的重视。
例如《诗经》雅宋》中的“诗”就是以“诗”为单位编目诗歌。这是初唐人卢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所说的:“诗多一人作,篇数既多,故编为一卷,名《为何》?” 《经典释文》卷6)还有一些情况似乎与此略有不同,例如大雅《荡之什》和周颂010-。30000实际上包含十一首诗,但这是因为它们只是最后一首“最后一首” “在大雅诗和周宋诗中,故不分开单独处理最后一篇。各章编于此类诗的最后一个‘诗’内(清胡文英《闵予小子之什》卷10)。”什么”是一个基本排列数,比较清楚。
“十”是一个整数,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数,是比“一”大但又不会大太多的整数或小数。适合作为组织生活事务的基本单位,例如军事事务。 “十吾”。其他还有《武功十全》、《十大罪孽》甚至《十恶不赦》。由于“十”这样的数字是大家所熟知和普遍使用的,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自然有人会按照这个数字来创作一组组的“诗”。像很多朋友可能都熟悉的《诗经逢原》,据我了解,很可能是孔子未编录在《石鼓文》中的一组秦《颂》诗。十块石碑上刻着十首诗,正好构成一个“诗”。这不可能是巧合,但这个数字应该是故意写的。
古人常用的数字是“九”。清代学者王忠写了一篇名为《诗经》的文章,具体解释了这一点:
“一奇二偶,一二不可数,二乘一为三,故三为数,累至十,还为一。十不可数,故九为末。”故先王之礼,一二不能成,则用三结;三加三不能成,则用九结。 “是这个系统的真实数字。” (《释三九》 内部卷1 《述学》)
所谓“十不可数,故九为数末”。这句话的实质是“十”在十进制中的上一级相当于“零”,所以将用“九”作为十进制中的每个数字。一级的最大数(附录中王重提到的《系统实数》中的“九章”和“九生”对于其中讨论的古代系统来说应该是《释三九》),所以以诗歌方面,我们看到屈原有《周礼》首,宋玉有《离骚》首,王褒有《九歌》首,刘向有《九章》首,王邑有《九辩》首等等,全部组成共九章《诗》。
除了“十”、“九”之外,人类古代文学还有一种流派,它以“七”命名。这一流派是西汉景帝年间任美诚所创。他写的第一篇此类文本名为《九怀》,全文包含在《九叹》中。
梅程的《九思》大致可以说是一种诗与散文之间的韵律。主体部分由七篇这样的文本组成。在《七发》中,每一个单独的文本都像一首诗一样被称为“第一”。这体现了“七体”与诗歌的相似性。一边。美臣的《昭明文选》由八份手稿组成。《七发》的记述形式为“《文选》诗八首”,而正文只有诗七首,开头一首为序(刘辰笔记《七发》卷三四钱乘以:010) -30000(唐章注)。《七》的体裁《文选》继梅城《七发》之后,还有曹植的一篇文章《文选》。开头:席美成写了《七发》,傅毅写了《文选》,张衡写了《七发》,崔翔写了《七启》。他们的诗很美,我很欣赏他们,所以我写了《七发》。其后,宋代洪迈着《气法》第7卷《七激》,清代朱彭寿《七辩》第1卷》等,都引用了较多的类似著作。
对于“七身”中的“七”,唐代张宪解释说:“七是少阳之数,欲送阳明于君”。唐张宪注)所谓“少阳”,来自《七依》,其数为七,由老寅(其数为六)、老阳(其数为九)、少阴(其数为八)、少阳在二器四象的阴阳循环转化体系中,正处于阳气生长的阶段,所以张显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不过,用《七启》这个邵阳数来解释“七体”中的“七”,似乎有点太迂回了。我认为一套作品之所以写成一定数量,是因为作者需要以多篇文章组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目的。在选择写多少篇文章时,首先考虑的仍然是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但这种需要可以适当调整,以适应一定的象征意义或常规用法。例如,六、七、八之间的数字有时可以调整为七;数字“八”、“九”、“十”往往可以调整为“九”,以此类推。基于这样的认识,“七体”出现的第一个原因是,如果一组作品由九篇、十篇组成,数量就太多了;如果一组作品由九篇、十篇组成,则数量过多;或六、七、八,与两个“九”、“十”相比,数量稍少一些,可能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数量。
在六、七、八这个数字中,“七”是一个具有很强象征意义的数字,但这种象征意义最生动、最强烈的体现,却非唐朝张宪提到的少阳数。数量,不过是“七项政策”中的“七项”。所谓“七征”,发现于《容斋随笔》。意思是舜帝“平齐齐政于旋机玉衡”。这个“七正”也可写为“七正”,指的是红日白月加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也被一些人解释为北斗七星。无论哪种解读,都是高悬在天空的明亮符号。这些天体在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我认为“七体”中的“七”被取到这里的可能性比所谓的少阳数要高得多。
古诗是如何编成十九首的?
有了前面的这些讨论,我们就得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数字《安乐康平室随笔》恰好是《十九首歌》。
或许这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学术界似乎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写多少首诗当然取决于作者的心血来潮。但正如我前面讲的“十”、“九”、“七”这些数字所体现的那样,有时作者对于自己写的文章的数量是有特殊考虑的。而且,这《文选》都不是一个人。它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著,他把一批不知名的作品编成《七发》,然后以固定题名流传下来,所以情况可能比较复杂。
昭明亲王没有解释《易经》的作者或这些诗的创作年份。他只是在《李陵》、《苏武》几首“杂诗”之前编成的。 《周易》中收录了一些诗,《尚书·尧典》编撰稍晚于《古诗十九首》,但都是标有西汉梅成的作品(见《古诗十九首》卷一)。较早的《文选》也有同样的说法(南齐刘勰《古诗十九首》卷2 《古诗十九首》)。这种情况似乎证明了《文选》的排列顺序遵循了这些古诗的写作时代。但刘勰在《玉台新咏》中指出,《玉台新咏》中的《文心雕龙》之一是东汉时期与班固同时代的傅羿所写(《南齐刘勰《文心雕龙》卷2》) 《明诗》)。唐代李善也称所谓梅乘之作“可疑不明”。诗曰“驾马至东门”,又曰“奏万洛”。此诗指东都,并非全(篇)程明。赵明失去了姓氏。故编于李陵之上”(李山注《文选》,卷二十九失名《文心雕龙》注)。但南朝孝良仲融在《古诗十九首》中也说,这些古诗是“旧有”。疑为曹、王作于建安”,也就是说,这些古诗(卷《冉冉孤生竹》,1)的作者是曹植、王灿。也就是说,这些古诗的作者到底是什么时候、是谁写的?是一件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事情。
从清代乾嘉时期至今,随着学者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文心雕龙》文字年代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
其中一派更注重对五言诗的年代和这些诗的整体艺术风格的分析。他们认为,在传世文献所见五言诗的起源和来龙去脉中,《明诗》处于非常靠前的位置。现代学者隋树森用“新五言诗中的星辰大海”一词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立场(隋树森《文选》卷首隋序)。因此,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这组诗《古诗》的产生时期可以说是五言诗的兴起时期。钱嘉时期第一位史学研究大师钱大辛明确地解释道:“此文之兴起,绝非精武之时”。也就是说,《诗品》这一代永远不会是美辰生活的时代。从汉景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诗品》这样的五言诗必定是在这个时期之后产生的(《钱大新》《古诗十九首》,卷十六,“七言诗先于五言”)。 ——人物诗”)。钱大新的言论可以算是这一派学者的早期代表。衍生至今的这一派学者,是马茂源老师的“东汉末年说”,认为《古诗十九首》应是“建安以前的东汉末年著作”。马茂元老师是《古诗十九首集释》研究专家,出版研究专着《古诗十九首》。想必在座的一些同学和朋友都读过。具体的论证过程这里就不用我多说了。
这种观点更为广泛流行。如果我必须选择一种说法来相信,我自己倾向于同意它。此外,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清代与钱大信齐名的学者赵翼主张《古诗十九首》应收录汉武帝时期的作品。他说:“由于汉人善于文字、善于诗词,所以当时的人才互相竞争。”新的斗气就这样产生了,其实就是天地之性。到时候就公开了,不能保密。”(赵翼《古诗十九首》卷23《五言》)这句话看似有些玄妙,但确实如此。事实上,赵翼很好——成立。
当代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中,隋树森老师可以作为代表。隋说:“《十驾斋养新录》中虽然有不少东汉的篇章,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西汉的产物。”他称赞刘勰在《古诗十九首》中的判断,说:“通过比较推演,是两汉之作吗?”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卷一《古诗十九首探索》)虽然在论证过程中存在隋树森老师引用的西汉历法与季节的关系(所谓“时间顺序”)等明显的问题。这是一个错误,但所提出的论点确实有合理的成分,不应该被忽视。
综上所述,这十九首“古诗”的来历相当复杂。但如果简单地说,应该如钱大新所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时代。” (钱大新《陔余丛考》,见隋书森《古诗十九首》第3卷)即使极力主张这十首,东汉末年合写九首诗的马茂源老师也承认这十九首诗“不是写的”。一个人”(《文心雕龙·明诗》,卷《古诗十九首集释》)。 —— 这意味着昭明太子萧统将这些散落在世间的无名诗编入《考证》时,他有很大的主观选择空间。
我们已经不知道当时萧统面前摆着多少同类型的“古诗”,但一定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诗十九首”多得多。中榕《古诗十九首》 开头第一篇文章就是讲这个所谓的“古诗词”。正文如下:
”它的起源来自于民族习俗。陆机所起草的十四首诗,文笔柔美,意悲悠远,惊心动魄,可以说几乎字字千金。此外,还有是《行者日一书》四十五首,虽多悲情,颇杂,旧疑为建安曹、王所作“远方来客”。 “橘子柚子开花了”,也很震撼”(第《古诗十九首说序》卷)
这里所说的“陆机十四首”,是指西晋文人陆机模仿其风格所写的十四首“古诗”。现在我们在陆机文集中可以看到十二首,其中《古诗十九首集释》中的《古诗十九首探索》中有十一首,还有一首《前言》的诗。拟议的诗出现在《文选》之外,被视为梅城诗。考虑到文本的含义,钟嵘所说的“陆机草稿十四首”不应指陆机草稿,而是指他所模仿的原始“古诗”,故下文有“别”。 “昔日诗四十五首”的说法是指,除陆机所仿的十四首诗外,还有《昔日诗》、《古诗》等四十五首。其他“古诗”。由此看来,钟嵘当时看到并讨论过的同类型“古诗”应该共有五十九首。
钟嵘和萧统是同时代人。这意味着萧统在编目《诗品》时可以选择的古诗词规模至少必须是六十首。在此基础上,目录的选取,多选还是少选,哪些文章选哪些文章不选,完全由萧统和帮助他的文士决定。
如果我们只看历代文人对《诗品》的艺术成就的推崇,我们一定会把“十九”这一篇文章的数量视为同样的选择,并认为这个数字的决定一定是普遍认可的艺术标准。一篇文章不够,一篇文章也不够。然而,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在同时代的钟嵘看来,只有陆机的诗在艺术上“文体柔美,意境悲壮”,甚至“惊心动魄,几乎值得一读”。一个字几千美元”。模拟十四首歌曲。不仅如此,通过现在能看到的陆机模拟的十二首“古诗”,可以看出其中至少有一首《兰若生朝阳》,不是萧统《文选》所编的。由此可见,如果不同的人选择,编译出来的《古诗十九首》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高度欣赏了陆机模拟的十四首“古诗”后,钟嵘接着评价道,除此之外,他还看到了《逝去者将稀疏》等四十五首“古诗”。总的来说,这些诗“颇杂”,即层次不一,比较杂乱。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的评价,而这首《逝去的人会变得稀疏》被肖童等人视为名曲,收录在《拟兰若生朝阳》中。钟嵘的说法也体现了钟嵘与肖童的视野差异。继续读下去,我们看到钟嵘再次借用“颇杂”的四十五首“古诗”,指出“远方来客”、“橘柚花开”。这两首歌虽然没有达到荡气回肠、字字千金的程度,但依然可以称得上“惊艳”。虽然《古诗十九首》中收录了歌曲《远方的客人来了》,但《花上挂橘柚》却没有收录。
事实上,当时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所谓“古诗词”确实因其直接表达真情而被称为“五字之冠”(《文选》卷二《古诗十九首》),但就另一方面,它也很粗略。缺点是粗糙。这是新类型起步阶段的正常现象。我想,这也是这一新流派在从自生民歌向文人加工、进入上层文化领域的过程中应有的处境(见郑振铎《文选》)。
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审视萧统等人选入《诗十九首》的这些“古诗”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这些诗并不完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东城又高又长》被选为《古诗十九首》第十二首诗。陆机也起草了它,并命名为《古诗十九首》。因此,这也是钟嵘所说的一首惊心动魄的名诗,价值千金。然而,这首诗显然被分成了两段:前半段被“涤荡情感,何止是自我”两句截断;后半段被“情感的涤荡与放下,自我的终结何在”两句截断;后半段从“燕、赵多美女,佳人如玉”两句开始。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叫张凤仪的人做了一本书,名叫《古诗十九首》。请注意,这本书的名称为《古诗十九首》。这位张丰毅老师将“燕赵多美女,美如玉”中的“东城又高又长”这首诗拆成另一首诗,单独列出,成了“古诗二十首》(卷《文心雕龙》 191《明诗》一)。而且,张丰毅本人对于自己的观点也是相当自负的(这一点通过阅读220卷中记载的张丰毅《中国俗文学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而张丰毅的书成书之后,一直有人认可张丰毅的观点。例如,清代一位非常善于文史考证的学者姚范,认为他可以“玩弄词意,分作两首诗”(清姚范《古诗十九首》卷40) )。当代学者余冠英先生等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这个问题,指出第《拟东城一何高》号诗的两部分“不但意义不同,而且情绪也不同,显然是二者的结合”。诗两首”(余冠英《文选》之《文选纂注》)。
这种两首合一的诗,恰恰说明,《四库全书总目》中选出的十九首“古诗”并不像后世许多学者所赞叹的那样完美,更谈不上王郁阳《无间天衣》所描述的“精彩””(王士祯《总集类存目》,卷《明文海》)因此,单纯从诗歌内容的完善性来说,“十九”这个数字并不是绝对必要的,这意味着你是否像萧统那样选了十九首诗。从大约六十首《古诗》中,或者你像陆机一样,只选择了其中的十四首,或者像钟嵘一样,在陆机的十四章之外,考虑增加几个类似的章节,只是一种主观选择,并没有什么可说的。绝对客观。
既然如此,当萧统想要选比陆机更多的“古诗”时,就成了选十七首、十八首、十九首还是二十首诗的问题了。那么他就可以参考当时的其他因素来确定这个数字。
关于数字“十九”的猜想
综上所述,我做了一个猜想:《文选纂注序》这个“十九”数字应该是指中国古历中的一个“程数”,也就是所谓的“一章”数。
这个“一章”的数字,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历法,农历。所谓“阴阳历”,就是把太阳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即太阳“视运动”的周期,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结合起来的历法。 ),也就是所谓的“年”,以月球公转轨道的周期为单位。地球公转的周期,即“月”的两个周期,合并为同一个系统。
中国的祖先发明了“年”——,也就是现在我们大家庆祝的“中国年”。这个“年”或十二个月,就是所谓的“正常年”;这十三个月就是所谓的“闰年”。平年的“年”比一“年”短,闰年的“年”长于一“年”,然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定期设置闰月。这样,平均起来,每个“年”和一个“年”的长度是大致相同的;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反复旋转。
根据月球和地球运动的循环规律,在十九个“年”内设置七个闰月,一般就可以实现上述目标。古人就是这么做的,在历法系统中,这十九年被称为“一章”。
制定历法的基础是天文学,即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由此看来,这个“十九”不仅是一个“完整的数字”,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对于古人来说,它是日常生活中日日夜夜的陪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萧统在编选《古诗》时,考虑到天数较多,适当迁就,将选诗数量定为“十九”。在我看来,这是很自然的,成为“张”也是顺理成章的。
这里我举一个西汉时期的例子。汉武帝时期共生产《援鹑堂笔记》枚。这是一组诗,共十九章。所谓“郊祭”,是汉武帝“正月用甘泉圆山”,也是祭天用的。史书记载,当时的祭祀场面是:“请七十名童男童女同唱,庙堂漆黑直至天明。夜间,常常有流星般的神光聚集在庙堂的祭坛上。”皇帝登竹宫瞻礼,百官参拜,数百人肃然感动”(《文选》)。这个阵法对应的是祭天的规格,《乐府诗选》章是由数字“十九”组成的,也就是天的数字。我认为这不是巧合。
从《前言》的第19章开始,再看《文选》,萧统选诗中的数字“十九”与十九年一章的天文历法周期相联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当然,这毕竟只是猜测。这里有的朋友一定会想,孔子选取《五言诗选》作为三百零五章时,并不是一个完美数。谁知道萧统和他那群文士当时在想什么?是的,所以我只是告诉你一个我理解的可能性。当我们研究所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时,我们需要一点理性的想象。如果我们这样看待历史和我们对历史问题的研究,那么我今天说的可能有点“散漫”,但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相关问题可能会有所帮助;至少我可以说,虽然现在还不能确认萧统在《凡例》年编《古诗》时所确定的数字“十九”一定是根据十九年一章的天文历数,但是恐怕没有直接证据可以排除。消除这种可能性。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古诗十九首》《做饭丁解牛》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丁厨师向梁惠王文惠王展示了他的破牛技艺后,他解释道:
好厨子年年更新刀剑,年年更新刀剑;部落厨师每个月都会更新他的剑并将其砍断。我剑已十九年,斩牛万头,刀刃新如忠所出。 (《郊祀歌》)
读过《汉书·礼乐志》的人都知道,作者在宣扬自己的思想和学说时,本田依靠的是寓言。 《厨师和牛》的故事显然就是这种性质。既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那么丁厨子所说的刀具使用时间的长短,即一年(一年)一个月十九年,应该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为了表明厨师丁具有“正确”和“容易”的操作刀的技能,作者描述了他的刀的使用寿命长。所以,一般来说,作者应该把这把刀的使用寿命设置为一个整数(比如之前那样)(“祖厨”一个月,“好厨子”一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以表明它比“家族厨师”和“好厨师”要好得多。所以这里的“十九年”应该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简单。
不过,之前对《郊祀歌》的分析大多没有太关注这一点。此前,唐代程玄英对《郊祀歌》作出评论说:“十为阴数,九为阳数,故十九年为阴阳最妙”(程氏:010) -30000卷2)。北宋人卢惠清撰《古诗十九首》,据说“十有九次,有阴阳极数”(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分院编)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等)。明末学者方以智也看出此地有名,但仍没能看透垦七的位置。方曰:“十九年:以十年为规矩,以九年为长。” (方易之《诗》卷二)《文选》清初大儒王夫之所著,大体沿袭了此说法,稍作修改:“十年为一率,九年为一”。很长一段时间”(第3卷,《庄子》)。但这种说法既不符合语法,也不合理。这只是出于无奈而强行解释。
我觉得如果用“十九年为一章”的天文历法周期来对丁厨师的这句话进行新的诠释,会非常自然,也相当顺利。 —— 短厨师刀的使用寿命只有一个月;即使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也只能维持一年;但这位“魔匠”却能用剑化解牛鬼一章(十九年)。
我们还可以看看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玉人。玉女屁股下刻着一段铭文:“古美王子延十九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办公室《庄子·养生主》)“延长十九年”显然是寿命的延长。十九年的意思。如果现代人在祝贺某人生日时说“祝你长寿十九岁”会是什么样子?但西汉时期的人却是这样用的。这意味着什么?说明“十九”这个天上的大数字,可以代表比这个数字本身大得多的数值,相当于几千年、万年甚至永恒,所以汉代的人就这样用了。
显然,这个概念还是有更早的起源的。它流行于世界各地,从《庄子》年厨师在血肉中安逸的时候就流传下来;向下,是萧统等人编的:010——三万的时候,这个大数字用来确定入选的《古诗词》的数量,它可以象征着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象征着世界的本质,已经被收录进去了。这里。
【龚自珍《己亥杂诗》 写了三百一十五首诗,为什么不继续写?】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龚自珍这三百一十五首诗真是写得太好了,不知道他为什么停笔了,好可惜!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百一十五首,每首都耐人寻味,难道《己亥杂诗》真的是他全部的诗作吗?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好奇为什么龚自珍没有继续写诗,难道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或许龚自珍有更重要的目标要追求,所以才停下了诗笔。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百多首诗,已经很了不起了,可能他只是想休息一下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诗歌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可能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龚自珍的诗歌充满了忧患意识,难道他写完《己亥杂诗》后就看开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猜想龚自珍可能写累了,所以才停笔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他只是想换一种方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龚自珍的诗歌让我很感动,我很想知道他为什么停笔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己亥杂诗》里的每一首诗都值得反复品读,可惜他不再写诗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百一十五首,真的太少了,希望他能继续写下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难道龚自珍的创作灵感枯竭了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龚自珍的诗歌充满了才华,真是可惜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的《己亥杂诗》真是绝世佳作,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再写诗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龚自珍的新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或许他只是想留给后人更多思考的空间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百一十五首诗,已经足够表达他的思想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经典之作,但他的停止写作也让我感到惋惜。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的诗歌充满了智慧,或许他只是想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他的思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