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如何发音《锦瑟》
施蛰存老师
(1905.12.03-2003.11.19)
南朝宫体诗的优美辞藻,到了唐代盛世,已被排除在诗坛之外。王、孟的诗固然是轻快的;就连李、杜、高、岑,也绝非华而不实的辞藻。从此,诗人就坚持朴素。在郊区和海岛上,朴素已经达到了朴实无华的境界,有些人不禁感到疲惫。当事情走向极端时,必然会反目成仇。首先,李贺出现了。他从齐梁诗中汲取优美的文字和深思熟虑的思想,运用到唐代现代诗歌中,立即开辟了唐诗的新境界。受李贺影响的人有石建吾、段成式、温庭筠、李商隐等。段、文、李三人均排名十六。因此,当时的人们称其诗体为“三十六体”。
杜甫写诗时,非常注重句法。比如《秋兴》这八首诗,线条极其有力。它是一首长诗,在叙事方法上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的历史著作,如《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等,形式是诗,精神是散文。这一特点首先为韩愈所继承,从而产生了后世“以文为诗”的评论。李商隐的诗歌在句法、章法、结构上明显具有杜甫、韩愈的特点。
为了用优美的词语来构造对仗句法,有很多思想、情感,甚至事实是无法用真实的词语来表达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诉诸典故。在李商隐之前,诗人也用典故,但只是偶尔用一两处,并不是句句都用典故。而且,典故的一般用法是明确的。读者可以看出,这句话有一个典故。只要留意典故,诗意就明白了。然而,李商隐的诗句中却常常用典故。即使注明得很清楚,诗意仍然难以理解。因为他在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上也独具匠心。他在诗歌中常常以隐秘、借用或变形的方式使用典故。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往往不是李商隐在诗中试图表达的意义。
南朝宫廷诗用优美的词句描写男女相爱的宫廷生活。这些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超出词句的意境。因此,宫体诗的创作手法大多是“赋”。李商隐写下了许多诗篇,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词句来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但文字表面的背后,也隐藏着与男女爱情无关的含义。这样看来,李商隐的春情诗或爱情诗只是他一种严肃思想的隐喻。我们说他是用“比兴”创作手法写的这类诗。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文学史上并称“温李”。不过,温庭筠的诗很少采用比较手法。无论意义和价值,温庭筠的诗都远远不如李商隐的。
在唐诗中,李商隐不能说是最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的社会意义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我们可以说李商隐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唐代诗人,因为喜欢李商隐诗的人比喜欢李、杜、白诗的人还要多。北宋初年,以杨仪、刘俊等为首的一批诗人掀起了研究李商隐诗歌的高潮。他们出版了歌诗集《西昆酬唱集》,后人将李商隐的诗风称为“西昆体”。自欧阳修、石碣、梅尧臣等人倡导魏晋古诗体,黄庭坚创立江西诗派以来,西昆诗风盛行。不过王安石也说过:欲学杜甫,应从李商隐开始。
明代是唐诗的复兴时期。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五梅村,都受过李商隐的影响。清代中叶以后,诗人喜爱写爱情诗,尤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专。他们的名声下降了,出现了王慈惠的《疑云集》和《疑雨集》。后来鸳鸯蝴蝶派的小说里也会有那些情色诗。
《论诗绝句》 金代诗人袁以山说:
帝王春心寄杜鹃,佳人怨晚年。诗人总是喜爱西昆,却恨没有人写郑简。
前两句是《锦瑟》这首诗中的句子,后两句表示诗人都喜欢李商隐的诗,但无法理解诗意。最好有人注释清楚,就像汉代郑玄笔记《诗经》一样。这是古往今来读过李商隐诗的人的共同心愿。明朝末年,一位名叫道远的和尚开始为李商隐的诗作注释。此书现已遗失,无法见到。据说“引文虽繁,实过于繁杂,不如古人所欲重要”。但清初王郁阳在《论诗绝句》中高度赞扬了他,将他与《建界《诗经》英雄毛公、郑玄相比较:
妲己曾经震惊了所有人,一篇讲道解决了人们的困难。
千秋功臣毛征还在,心里还安心。
据《宋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写一首诗,都要查阅许多书籍,这些书籍摊在房间里,也有人比喻为虎祭鱼。事实证明,当水獭抓到一条鱼时,它并没有立即把它吃掉。而是将它得到的鱼一一展示在自己面前,仿佛这是对鱼的祭祀。这些鱼花了很长时间才被吃掉。李商隐散开书籍,寻找资料写诗,情况与水獭祭鱼的情况一样。 “大赛”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用来嘲笑人们抄袭、大惊小怪。道安是伏秦时期的高僧。他自称“弥天师道庵”,诗中用以指代道教之源。
清初朱鹤龄在《道元注》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补充。后来经过孟星、姚培谦、冯浩等人的注释,现在采用冯浩的《重校玉溪生诗详注》。借助此注,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李商隐诗中的典故。然而,要理解整首诗的含义仍然不容易。虽然风浩做了很多研究和解释,但恐怕还有很多事情无法下结论。
李商隐的诗虽然有详细的注释,但仍然不易理解,但读者仍然喜欢。这不是很矛盾吗?并不矛盾。这正是唐诗的特点,尤其体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唐诗十分讲究声、色、意。首先是声音,层次高低和谐,词性一致,都是为了追求节奏之美,所以称为韵律诗。隋朝以前的五言诗,不听音乐的时候,都是平淡地念的,就像我们现在背白话诗一样。唐诗即使不配乐,也可以像歌曲一样传唱,因为它的文字组织是有音乐性的。其次是颜色。属于文字之美,诉诸视觉。李商隐非常善于组织美丽的辞藻。他用词浓淡,刚柔并济,十分匀称。它们看起来就像古老锦缎上的彩色图案。最后一点是意义。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感,就是诗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诗。虽然我们无法理解李商隐诗的诗意,但它们的音色同样迷人,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现在我就列举一些流传千古的名言:
我将永远怀念江湖,重回白发,更要重回天地,入舟。
(《安定城楼》)
黄昏水榭雨寒犹在,却不知罗涧春香何其暖。
(《回中牡丹》)
体内没有七彩凤凰飞翔的翅膀,但心中却有着清醒的认识。
(《无题》)
纵有花有月,无酒无人,亦是可惜。
(《春日寄怀》)
春梦常雨飘,阳光明媚风不摇旗。
(《重过圣女祠》)
梦遥不可及,书匆匆化为墨。
(《无题》)
春蚕丝到死才用尽,蜡炬到化为灰烬才干。
(《无题》)
女神的事业只是一场梦,嫂子家里又没有老公。
(《无题》)
以上八联都是不朽名句。首联的用词并不优美,但句法却完全是杜甫的。钱良泽称其为《唐音审体》中的“神句”。这些对联置于全诗之中。虽然全诗的意思很难理解,但这副联已经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让人欣赏了。此外,还有很多对联,其含义令人费解、难以理解。正因为声色美的程度很高,所以读者不用求解释清楚,仍能感觉到这是一首好诗。
李商隐的诗有《无题》、《有感》、《读史》等多个标题。这些标题并不像以前的诗人那样用来解释诗歌的内容。为了记录自己的爱情生活,或者发泄自己的单相思,他写了一首模糊的诗,不需要读者完全理解,所以他加了一个标题:《无题》。如果他对社会生活或政治生活有感情,他就会以情色诗的形式写下来,并命名为“无题”或“感情”。如果他对当时的政治、国家大事感到愤慨,就会借古喻今的方式作一首诗,题为《读史》。 “读史”就是“背诵历史”。这种诗名自古就有。 “有感觉”也被一些人使用过。 《无题》是他的创作。此外,李商隐还有不少诗作,以首句前二字为诗题,如《:010—30000》、《:010—30000》等。这些诗实际上是“无题”的。
白居易写了《锦瑟》,以免读者不明白他的诗意,他还在诗题下模仿了《碧城》,并加了一个小序。例如,诗题《新乐府》下面有一个小序:“痛痛农苦”。白居易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普及,“老妇人也能读懂”。尽管他的诗已经足够清楚了,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地把诗的标题说清楚了。李商隐却恰恰相反。他的诗意已经很模糊,他不愿意加上一个解释性的标题。给读者留下感受而不是理解的空间。白居易和李商隐代表了两种文学艺术观点和两种创作方法。一种是现实主义,另一种是接近象征主义。
现在我们以《毛诗》这首诗为例,看看古往今来许多人的经历:
无端有五十串锦瑟,每一串一柱都让我回想起美好的岁月。
庄生在晨梦中迷恋蝴蝶,与杜鹃期盼皇上春心。
海月落泪,蓝田暖日生烟。
这种感觉事后能回忆起来,却已然不知所措。
宋代《杜陵叟》韵:“《锦瑟》韵:‘锦瑟为乐器,其柱如弦之多,其声清和,亦声清和。’昔令狐楚臣能奏此四句,指的是这四句诗,赵推官如此说道。
这可能是解释这首诗的最早的信息。许砚舟将赵慎的讲课录下来,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听令狐初的妓女弹锦瑟后写的。锦色有四声,诗中的两联四句分别描述了这四声。 “庄生”句是安慰或感觉,“王弟”句是怨恨,“沧海”句是明晰,“蓝天”句是和谐。这样谈论诗,实在是一种曲解。 “王弟”一句勉强可以形容他的怨恨,但其他三句却无法形容。古筝和琴一样,也是一根弦、两根柱子。琴上的柱数与弦数相同。这显然是无稽之谈。既然李商隐本人没有表明这首诗的性质,他又怎么知道是凌谷初家的妓女弹得好呢?那首抱怨清河的歌呢?不过,虽然很多人对这种说法不能苟同,但王世祯也表示:“李义山诗《许彦周诗话》中的两联,词句优美,表达怨恨与和解的意思非常明确,但如果不理解,就一旦听懂了,意义就耗尽了。”(《古今乐志》)他认为李商隐的漂亮话看不懂就毫无意义,但听懂了又觉得无非如此。无残留味道。此评阐释了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刘通《锦瑟》说:锦瑟是当时某贵族的小妾。《艺苑巵言》 据说是令狐楚的妃子。总之,大家都认为锦瑟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首诗就是李商隐写下的对锦瑟的喜爱。这种说法只是猜测,没有任何依据。
然而,在《中山诗话》年间,郝天庭对这首诗进行了注释,仍然采用“随缘清荷”的理论。廖文兵解释道:“此夷山,受托吟诵。第一言,锦瑟之制,其弦五十,其柱如是,随人年数而变,乐随随行。”时间,事事迁徙,故可思(上联解释)如庄生梦的黎明,怨恨如王帝的春心,清明如海的泪,和和如蓝田,玉烟没有特殊的声音,却有这四个人的情感(上面解释的两联),往事悲凉,看不下去。等不及再记起,然而时光飞逝,回想那时,已然失落(上联已解释)。已经是一句一句地讲了,但读者未必能一下子明白并确信他说得好、表达得好。作者的初衷。
钱良泽在《唐诗纪事》中解释说:“这也是一首哀悼诗。《唐诗鼓吹》云:‘归来已消失,锦瑟胜于他人。’也就是说,以山诗来注解山诗,不正是明证吗?其死,而其悼念之人疑为王茂源之女,对此诗有多种解读,但均无意义。然而,他们每个人对这首诗的具体含义都有不同的理解。
“锦色无缘无故有五十弦。”钱曰:“瑟有二十五弦,若将一根折断,分成两根,则为五十弦。故名‘无端’,即断弦之意。”冯浩原来的解释,认为这句话是“燕色一般的例子”,他又引用了李商隐诗中的另一句“雨打湘菱五十弦”为例。又曰:“以二十五弦为五十,取断弦之意,也是错误的。”又说:“这首悼亡诗,已是定论,以首二字为题,有如此多的集中,所以不足。”如此说来,冯虽然也写这首诗给纪念他的去世,锦瑟和五十弦都没有任何意义。不过,他同意钱学森在修订版中的教导。
钱曰:“一弦一柱,记华年。”弦分五十,柱仍二十五。二十五个。”杨受之注曰:“箜篌喻夫妻,冠锦者谓高贵华丽,非刺簪布裙。五十弦五十”。列加起来有数百个。” “我们一起老了。”何焯解释这首诗的前两句:“首先是用单纯的少女弹琴,来表达无法停止的悲伤和悲伤。”冯浩建道:“杨氏是这样说的,准确但不真实。说到箜篌,就叫锦瑟、宝色。说到箜篌,就叫玉琴、瑶琴。有弦的地方,必有琴弦。”如今,我抚着琴弦和柱子,感叹岁月的流逝。
元刘观道《唐音审体》
在《庄生小梦》两句中,钱学森认为“词已化为异物”。何卓说:“突然变成了异物,很难过。”冯浩认为第一句是“取物化之意”,第二句是“彼在四川,托物抒哀”。
《沧海月色》两句,钱认为第一句表达了“哭泣的悲伤”,第二句“说他已被埋葬,但仍然意味着他埋葬着香玉”。何卓认为他“为无法从九原恢复而感到悲伤”。两家人的意见是一致的。第一句表达哀悼,第二句表达对他将永远长眠地下的怜悯。对于这种说法,冯浩并不认同。他认为诗的后半句是“重温回首之痛”,“沧海”句是“美化明目”,“蓝田”句是“美化容颜”。
最后联“此情”两句,钱解释道:“怎能等到今日才记起?生时已忧心忡忡。说明此人必定是温柔柔弱的,他就是这么说的。”在初中教材中,郝的教学方法与钱的不同。他说:“想到‘意外’这个词,无缘无故的人就别想得到这对情侣。当我看到这对美女时,我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我就知道好事不会粘在我的耳朵上。” ”。然而,在:010重校版-30000中,却无一例外地否定了他的旧说,认为钱氏的“解结是合一,诗中四句必须像愚人一样解释”。他承认,钱氏对这首诗的首联和末联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关闭逻辑。但他仍然坚持自己对中间两联的解释。
上述所举流派,皆为清初康熙、乾隆两朝的论者。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首哀诗,但这首诗的八行每一行都有不同的解释。即使有相似之处,也是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说,清代诗人都认为这首诗是为了纪念死亡而写的。只有纪晓岚一人认为这是一首情色诗:“初有欢喜,中间有抗拒,所以回想起来写下。” (引用《房中曲》)其实差别并没有那么远,只是美人之死和永生的差别罢了。
据说有宋代版的李商隐诗集,第一首诗是《梦蝶图》首。因此,何焯曾认为李商隐“自题集开书”,这首诗有伤其性命之意。这一理论记载于王应奎的《补注》中。风浩以为这不是何卓说的。近代,张彩田写的是《李义山诗辨正》。对于诗《锦瑟》,采用了这一理论。最近出版了一本《柳南随笔》的书,其作者甚至认为这种做法是“最现实的”。然后他“玩”了它。现摘录如下:
《玉溪生年谱会笺》其实是李一山一生经历的总结。它被放在宋代出版的《夷山诗集》卷的开头,绝非偶然。上联用“锦色”升起,属虚构文字。 “四花年”三个字是全诗,是对这首诗基本主题的概括。中间四句纯粹是自毁之言。 “庄生”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写实,即回忆少年时仙游的生活。 “庄生”是诗人对自己的称呼; “蝴蝶”比喻道教和长生不老的旅程。另一方面,这是一个错误的陈述。说明我年轻时曾有过许多美好美好的理想,但后来却在冰冷的现实生活中一一幻灭,消失殆尽。晚年回忆起来,真是苦中带甜。 “望皇上”一句,意思是我满心忧愤,但只能用假诗来传达调调。 《春心》表现的是黄昏的感觉。 “沧海”一词取大海中失落的珍珠之意。意思是:海中明珠,向明月流泪。 “蓝田”这句话的意思与上一句类似。意思是每逢天气暖和,蓝田美玉就冒烟。一般来说,这两句话是不言而喻的。珍珠和玉石是诗人自喻的才华;泪水和烟雾,是失落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的表达。末联采用递进句式,对比古今,凸显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孤独。这首诗用一个反问句更有效地肯定了积极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回忆今天的所有这些经历?那个时候就已经是惆怅和悲伤了!这首诗的标题是《锦瑟》。以前两个字符为标题,仍然是《李商隐评传》。
作者每谈到一个词,就引用李商隐其他诗中的同一个词作为佐证。例如,李商隐多次使用庄周梦蝴蝶的典故,作者引用它作为旁证,证明他写的是《仙界人生》。当我看到句子中的“沧海”和“珠”字时,我说这是“留在大海中的珍珠”的意思。过去讲唐诗的讲座有数百人,有的讲得非常深刻、曲折,但我从未见过如此透彻、有思想的讲座。李商隐的原诗虽不能详述,但了解其意后,我想还是贴近哀悼死者之心的。自残的故事也许有办法解释,但如果作者用《锦瑟》这样曲解,恐怕就无法解释清楚这是一首关于自残的诗。
以《锦瑟》为例,可以看出,在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中,虽然注明了诗中所用的典故,但要理解其主题仍然不容易。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注释工作,冯浩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中一位说:“解读无题诗的人,要么说都是寓言,要么说都是充满诗意的,各有偏颇,不能苟同。全集我都仔细读过,而我知道,有寄托的人很少,而且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令人困惑。《无题》完全失去了诗的本意,这是很噱头的。 ”。
第二句:“诗歌最忌讳‘以己意’?现在我们通过认识人、分析世界的方法来寻求,词句背后的隐意是可以理解的。”如《评传》朱氏,于慎病前,移令初稿驳斥,审阅当年,仔细探寻其心。那么,郎君掌权已久,又何必求人呢?如果不按照别人所说的去做,又如何能有信心呢?
冯浩最初并不同意之前很多注释者的观点。在他的第一刻笔记中,他驳斥了前人认为有寄托的所有无题诗,并断定它们都是描述爱情的色情诗。但后来,深入研究李商隐的身世后,我发现李商隐并不是一个流浪汉。他的情色诗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隐喻性的。于是他用“以己意逆人意”的方法去探究这些无题诗的微妙含义。于是,在他对《锦瑟》的重新划分中,他认为比之前的研究结果还有更多有寄托的无题诗。
但他肯定还有少量的无题诗,仍然是情色作品。在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下,他认为必定有区别,而《鼓吹》将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聚集在一起,使读者无法区分和欣赏每首诗的含义,他认为这是可笑的。
但冯浩却不敢用“以己意违心”的方式确信李商隐的诗是正确的。因此,我认为还是采用陶渊明的方法,“不求深究”。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诗歌出版社
【施蛰存:李商隐如何发音《锦瑟》】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施蛰存解读李商隐的《锦瑟》发音?太有意思了,赶紧去看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对李商隐《锦瑟》的音韵分析,很专业,也很有见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的《锦瑟》到底应该怎么读?施蛰存的解读太有说服力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直对《锦瑟》的发音有疑问,看完施蛰存的文章,豁然开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分析,让《锦瑟》的意境更加深远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对李商隐的《锦瑟》有了新的理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解读,让《锦瑟》更加生动形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的《锦瑟》,原来还可以这样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对《锦瑟》音韵的分析,很值得参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对《锦瑟》的解读,很有深度,也很有启发。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这篇文章,让我对《锦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解读,让《锦瑟》的意境更加丰富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分析,让我对《锦瑟》的理解更加全面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对《锦瑟》音韵的分析,很有说服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解读,让《锦瑟》的艺术价值更加凸显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商隐的《锦瑟》,真是耐人寻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水平,很值得一读!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对《锦瑟》的解读,让我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这篇文章,让我对李商隐的才华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蛰存的这篇文章,很有研究价值,值得收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